道德意識現(xiàn)象學

出版時間:2012-5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德]愛德華·封·哈特曼  頁數(shù):218  譯者:倪梁康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道德意識現(xiàn)象學:情感道德篇》是從作者的倫理學主要著作《道德意識現(xiàn)象學》中抽取出來關于情感道德的部分予以重新出版。作者在于蘇格蘭的啟蒙道德哲學相銜接,尤其是與哈奇森和亞當·斯密想銜接,并且設想了一門后基督教的倫理學。這門倫理學產(chǎn)生于公約的權威道德與素樸的利己主義的無意識萌動中,在審美的、道德的品味與各種具有道德特征的情感中春花自身,成為自律的道德,它被理性道德所補充,并系統(tǒng)地被一門形而上學的和泛神論的宗教倫理學所完善。

作者簡介

作者:(德)哈特曼哈特曼:德國著名哲學家

書籍目錄

引論情感道德篇第一章 道德情感的原則第二章 道德自身情感的原則第三章 道德追復情感的原則第四章 道德逆向情感的原則(回報欲)第五章 結群欲的道德原則第六章 同情的道德原則第七章 虔敬的道德原則第八章 忠誠的道德原則第九章 愛的道德原則第十章 義務感的道德原則附錄《道德意識現(xiàn)象學》全書總目錄引用文獻人名譯名索引概念譯名索引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七章虔敬的道德原則  如果同情是一種帶有倫常上可運用之結果、但卻不帶有直接倫常關系的自然本能,那么我們在虔敬中便首次發(fā)現(xiàn)了一種與他人相關的、本質(zhì)上建基于倫常關系上的情感。同情是對異己的快樂與苦痛之情感的自然回聲;而虔敬則是一種反應,情感用它來應答那種對在他人中的倫常特征的不由自主承認。同情更有力和更直接地作用的善行的成立,虔敬更多地有助于倫常意識的發(fā)展。最先和最有力地喚醒對行為之倫常差異之預感(Ahnung)的是回報欲,因為這種預感是從這些行為對相關者之效果的直接感覺中油然產(chǎn)生的,而虔敬則將如此被喚起的意識提升到公允的(Unparteilichkeit)階段上,因為它完全不考慮相關者個人,而是關系到行為的倫常特征。與虔敬直接相銜接的是道德的自身情感;如果后者是一個人在面對自己時所具有的道德情感,那么前者就是一個人在面對他人時所具有的道德情感?! 栏裾f來,那些從中可以認識一個人的倫常特征的行為,僅僅是作為這個特征的標志而作用于情感的,因而在此意義上,這些行為所針對的個人是無關緊要的;但這些行為的善卻會最有力地導向感情(Gemut),因而,如果這些行為是針對判斷者本人的,那么它們的善就會最生動地喚起虔敬的情感。據(jù)此,虔敬與感激之間切近的親緣性與經(jīng)常的關聯(lián)性便得到了澄清,這便是一個人針對他人所具有的道德情感對他在他人面前所具有的道德情感的提升。因為,由于虔敬保證了那些出于感謝的義務而進行的行為確實是出于純粹的、高尚的和無私的動機,亦即去除了那種為了完全或部分地擺脫感謝的義務而提出的顯而易見的和往往大受歡迎的托詞:對善行的自利動機的假設,故而感激反過來也重又會提升虔敬。但虔敬同樣也可以通過對這些行為的完全不參與的旁觀而被喚起:例如針對一個第三者的同情之壯舉,它不由自主地引發(fā)出針對這個甘愿犧牲的仁慈者的敬重,即便我們事先根本還不認識他。但單個的行為或少數(shù)幾個行為通常還不足以使我們確信一個人的倫常價值;要使我們確信這一點,往往需要更長時間的私已的熟識,在這種私已接觸的過程中幾乎無法避免對其行為效果的參與。能夠替代這種私己熟識的唯有一個生命歷程的公開性;然而這樣一種公開性往往只能在那些參與政治生活與文化生活的當前的或過去的大人物那里找到,從他們所發(fā)揮的作用中,人們或多或少地一并享受著那些造福社會的成果,即便是以如此間接的方式。因此,在所有這些情況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虔敬是與感激的某個同位語聯(lián)結在一起的:一個在通常理解中看起來是與虔敬概念幾乎不可分割地成長起來的要素,然而仔細的心理學分析卻不應當忽略各個不同的起源?!  ?/pre>

編輯推薦

愛德華·封·哈特曼編著的《道德意識現(xiàn)象學--情感道德篇》是從作者的倫理學主要著作《道德意識現(xiàn)象學》中抽取出來關于情感道德的部分予以重新出版。作者在于蘇格蘭的啟蒙道德哲學相銜接,尤其是與哈奇森和亞當·斯密想銜接,并且設想了一門后基督教的倫理學。這門倫理學產(chǎn)生于公約的權威道德與素樸的利己主義的無意識萌動中,在審美的、道德的品味與各種具有道德特征的情感中春花自身,成為自律的道德,它被理性道德所補充,并系統(tǒng)地被一門形而上學的和泛神論的宗教倫理學所完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道德意識現(xiàn)象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無論是作者還是譯者的水平都是有保障的,適合專業(yè)研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