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神學論戰(zhàn)史

出版時間:2012-11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美] 安德魯·迪克森·懷特  譯者:魯旭東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該書是最早系統(tǒng)地論述科學與宗教的關系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并且是有關科學與宗教關系的一個理論學派的代表作。作者以恢宏的氣度、淵博的學識、豐富的史料和雄辯的思想,論述了基督教世界科學與宗教的關系的歷史,分析了科學與神學斗爭的規(guī)律,而且探討了思想自由對西方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性,強調(diào)教條主義神學的危害就在于對思想自由的妨礙。與此同時,作者還梳理了西方思想的歷史淵源。他非??陀^地介紹了東方思想對西方思想的滲透,指出基督教的許多核心觀念其實來源于東方,而這些觀念對西方人的哲學和科學思考都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該書為人們認識科學和神學之間復雜的歷史關系提供了全景式的視野和詳細的史料寶庫,也構(gòu)成連接科學與宗教的思想橋梁。此書經(jīng)受了一個世紀的歷史考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學者,已當之無愧地進入世界一流著作的行列。對于處在文明沖突中的當今世界來說,該書仍然很有借鑒意義。

書籍目錄

第一卷
科學、宗教與神學——《科學-神學論戰(zhàn)史》述評
導言
第一章 從創(chuàng)世到進化
第一節(jié) 可見的宇宙
第二節(jié) 關于動物和人的神學教義
第三節(jié) 關于生物界進化的神學理論與科學理論
第四節(jié) 神學的垂死掙扎
第二章 地理學
第一節(jié) 地球的形狀
第二節(jié) 對地球的描述
第三節(jié) 地球上的居住者
第四節(jié) 地球的規(guī)模
第五節(jié) 地球表面的特性
第三章 天文學
第一節(jié) 舊的關于宇宙的宗教理論
第二節(jié) 日心說
第三節(jié) 反伽利略之戰(zhàn)
第四節(jié) 教會戰(zhàn)勝了伽利略
第五節(jié) 戰(zhàn)勝伽利略的后果
第六節(jié) 教會在戰(zhàn)勝伽利略后的撤退
第四章 從“朕兆和奇跡”到天空的法則
第一節(jié) 神學的觀點
第二節(jié) 神學為壓服科學觀點所付出的努力
第三節(jié) 懷疑論的沖擊
第四節(jié) 神學折衷的嘗試——科學的最終勝利
第五章 從《創(chuàng)世記》到地質(zhì)學
第一節(jié) 神學解釋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壓制科學觀點的努力
第三節(jié) 以挪亞洪水為依據(jù)的第一次大妥協(xié)
第四節(jié) 最后的妥協(xié)努力——科學的完全勝利
第六章 古代人類、埃及學與亞述學
第一節(jié) 宗教年代學
第二節(jié) 新年代學
第七章 古代人類與史前考古學
第一節(jié) 飛來石
第二節(jié)燧石武器和工具
第八章 “人的墮落”與人類學
第九章 “人的墮落”與民族學
第十章 “人的墮落”與歷史
第十一章 從“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到氣象學
第一節(jié) 神學理論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暴風雨中魔鬼的作用
第三節(jié) 女巫的作用
第四節(jié) 富蘭克林的避雷針
第十二章 從魔法到化學和物理學
第一節(jié) 魔法的無上權威
第二節(jié) 化學和物理學的勝利
第一卷索引
第二卷
第十三章 從奇跡到醫(yī)學
第一節(jié) 早期疾病理論和宗教的疾病理論
第二節(jié) 關于治病傳說之發(fā)展的典型事例
——沙勿略生平
第三節(jié) 中世紀的治愈奇跡對醫(yī)學的妨礙
第四節(jié) 把疾病歸因于撒旦的影響
——“牧師醫(yī)學”對科學研究的阻礙
第五節(jié) 神學對解剖學研究的反對
第六節(jié) 醫(yī)學的新開端
第七節(jié) 神學對醫(yī)學的阻撓
第八節(jié) 受新教影響的物神療法
——國王摸治
第九節(jié) 科學為解剖學所進行的斗爭
第十節(jié) 神學對接種、種痘和麻醉劑應用的反對
第十一節(jié) 神學的醫(yī)學理論最終被推翻
第十四章 從物神到衛(wèi)生學
第一節(jié) 神學的流行病觀和衛(wèi)生觀
第二節(jié) 神學衛(wèi)生觀的日漸衰落
第三節(jié) 公共衛(wèi)生學的勝利
第四節(jié) 公共衛(wèi)生學與宗教的關系
第十五章 從“魔鬼附體”到精神錯亂
第一節(jié) 關于精神失常及其治療的神學觀念
第二節(jié) 有益的懷疑論的初期階段
第三節(jié) 科學的最后斗爭和勝利
——皮內(nèi)爾和圖克
第十六章 從魔鬼崇拜到歇斯底里
第一節(jié) “鬼纏身”流行病
第二節(jié) 有益的懷疑論的初期階段
第四節(jié) 神學妥協(xié)的跡象
——科學觀點和方法的最終勝利
第十七章 從巴別塔到比較語言學
第一節(jié) 語言的宗教理論的第一種形式
第二節(jié) 語言的宗教理論的第二種形式
第三節(jié) 神學觀點的崩潰
第四節(jié) 新科學的勝利
第五節(jié) 總結(jié)
第十八章 從死海傳說到比較神話學
第一節(jié) 解釋性的轉(zhuǎn)化神話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死海傳說在中世紀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死海傳說在宗教改革后達到頂峰
——有益的懷疑論的初期階段
第四節(jié) 神學妥協(xié)的努力
——科學觀點大獲全勝
第十九章 從《利未記》到政治經(jīng)濟學
第一節(jié) 對有息貸款的敵視的由來和發(fā)展
第二節(jié) 新教和天主教教會的撤退
第二十章 從神諭到高級考證
第一節(jié) 舊的解釋
第二節(jié) 科學解釋的開始
第三節(jié) 科學解釋的持續(xù)發(fā)展
第四節(jié) 結(jié)束戰(zhàn)斗
第五節(jié) 科學方法和文獻方法
第六節(jié) 科學考證的重建作用
第二卷索引
譯后記
--------------------------------------------------------------------------------
[1] 參見J. W. 德雷伯:《宗教與科學沖突史》,英文版,前言。
[2] A. D. 懷特:《科學-神學論戰(zhàn)史》,第1卷,第ix頁(這里以及以下所提到的該書的頁碼均指原文頁碼,亦即中譯本邊碼)。
[3] 同上書,第1卷,第viii頁。
[4] 關于20世紀宗教與科學的關系,可參伊安·I.巴伯:《宗教與科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5章;約翰·H.布魯克:《科學與宗教》,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版,附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科學-神學論戰(zhàn)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http://mondain.sodramatic.net/archives/117
      
      因不滿于教會辦學的方針, 安德魯·迪克森·懷特(Andrew Dickson White, 1832 -- 1918)創(chuàng)辦康乃爾成為他世俗大學理想的實踐. 事情當然并不一帆風順, 來自教會的壓力``激勵他下決心要從歷史的角度研究神學對思想自由的干涉和對科學發(fā)展的影響問題". [1] 于是, 經(jīng)過20年的努力, 終于完成了兩卷本 History of the Warfare of Science with Theology in Christendom (中譯本?基督教世界科學與神學論戰(zhàn)史?, 由廣西師大出版社, 2006).
      
      懷特的沖突論
      
      通過對現(xiàn)代科學(不僅包括了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學, 考古、歷史等社會科學也包括在內(nèi))發(fā)展歷程的回顧, 懷特控訴了神學教條在各個領域?qū)茖W發(fā)展的阻撓, 對科學家的迫害, 以及對科學新思想的壓制, 簡直罄竹難書. 教條主義搗亂,失敗, 再搗亂, 再失敗, 直至滅亡. 而最后的勝利一定是屬于科學的. 這本書常與 John William Draper 所著 History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Religion and Science (1874) 相提并論, 被視為宗教與科學``沖突論"(conflict thesis)的代表作. 這種十九世紀的偏見認為宗教與科學之間的關系是相互沖突的, 在今天看來已經(jīng)顯得陳舊:
      
       . . . 作者的科學觀基本上還是非常樸素的經(jīng)驗主義觀點.
       科學基本上被看作是經(jīng)驗的歸納, 被簡單地當作對世界的正
       確表象, 是與宗教教義競爭和沖突的命題系統(tǒng). . . . 19
       世紀流行的科學中立客觀的形象已經(jīng)完全褪色, 宗教與科學
       之間存在截然區(qū)別的假定不再有效, 書中所說的科學與神學
       教條之間的沖突, 許多情況下實際上既可能是具有持有不同
       科學觀點的神學家之間的分歧, 也可能是持有不同神學觀點
       的科學家之間的矛盾. 神學和科學的分歧糾纏在一起, 遠比
       書中所描繪得簡單圖景要復雜得多. 另一方面, 作者的神學
       和宗教觀同樣也過于樸素. . . . 懷特這本講述科學與神學
       教條沖突故事的書, 實際上是在講述一種當時處于邊緣化的
       基督教神學. [2]
      
      這是由于時代的限制, 就懷特的?論戰(zhàn)史?而言, 當然是這種時代局限性的產(chǎn)物. 籠罩在這種沖突論的陰影下, 懷特處于一種兩難的困境: 他并不能接受宗教與科學之間的沖突. [3] 為把宗教從與科學的``進攻"中解救出來, 懷特有意區(qū)分``宗教"與``神學", 前者``來源于它的神圣創(chuàng)立者的心靈和頭腦", 而后者則``不僅是科學探索而且也是更崇高的宗教精神本身不共戴天的敵人". 但這一區(qū)分并不能使懷特脫出``沖突論"的窠臼.
      
      這是因為, 首先, 懷特 ad hoc 的區(qū)分使得其沖突論無法證偽的. 宗教并非因與神學分家而避免了與科學的沖突, 科學觀卻本末倒置地成了區(qū)別``宗教"和``神學"的標準.
      
      其次, ``宗教"與``神學"是緊密聯(lián)系的, 引入這一區(qū)分試圖將二者分開與其說是在解決問題, 不如說帶來了更多難以解答的問題. 懷特不想把孩子和臟水一起潑掉, 但是``宗教"和``神學"并不能像孩子和臟水那樣易于分辨, ``對于這二者的本質(zhì)與聯(lián)系的論述似乎不是很充分", [4] 在兩者的分界上他沒能有清楚的認識. [5] 作者認為基督教神學中隨時到來的末世(imminent eschatology)嚴重制約了科學的萌芽, 但這卻正好是基督教``神圣創(chuàng)立者的心靈和頭腦"里最重要的``宗教精神".
      
      并且, 和十九世紀許多自由派神學家一樣, 懷特在從``宗教"中剝離``神學"的同時, 又以其自己的理想觀念又取而代之. 懷特試圖使宗教擺脫教條, 去偽存真, 卻使宗教淪為某種空泛的倫理教條. [6] 宗教被抽空, 其與科學關系中的正面因素也因之顯得空洞. 從而更阻礙了懷特正確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
      
      因此, 懷特對``宗教精神"和``神學教條主義"的刻意區(qū)分以示與 Draper 劃清界限, 是其帶有誤導性的遁詞, 而非論證``沖突"結(jié)論的前提. [7]
      
      沖突論的缺陷
      
      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 不加辨別地一概以``沖突論"來看待歷史, 本身就是不科學的. 比如, 當懷特把教會的高利貸禁令當作神學教條禁錮經(jīng)濟活力而進行批判的時候, 他認為似乎只有宗教教義上的理由, 卻沒有把這項政策以經(jīng)濟的角度來進行分析. 但這樣的觀點恰恰是懷特整本書所批判的. [8]
      
      書中常常大量引用教父言論, 然后把反科學的帽子扣在這些現(xiàn)代科學誕生之前教父頭上. 如此以后人的科學進步觀強加給古人, 也是有失公允的. 作者引用奧古斯丁所說``《圣經(jīng)》的權威超過了人類心靈能力的總和, 除非以它的權威為依據(jù), 否則, 不要接受任何東西", 以此作為神學家以圣經(jīng)權威抵制科學的依據(jù). 然而作者忽略了奧古斯丁同樣在為創(chuàng)世記注疏時確立的``審慎"原則, 即: 在解經(jīng)時務必審慎, 以避免有違于科學的解釋, 而為不信者笑. [9]
      
      正是由于``沖突論"存在的這樣那樣的問題, 在 20 世紀以來受到了學者的廣泛質(zhì)疑與批判. [10] 簡而言之, 這種沖突論的缺陷在于: [11]
      
       1. 其阻礙了對科學與宗教之間復雜關系的正確認識;
       2. 忽略了科學與宗教之間的良性互動;
       3. 過分強調(diào)``歷史進步"的輝格史觀;
       4. 簡單化的二分法模糊了科學和宗教內(nèi)部各種觀點的差異;
       5. 曲解科學史上爭議的本質(zhì)(有的爭議并非發(fā)生在科學與宗教之間);
       6. 將次要的爭論夸大為科學與宗教之間沖突.
      
      懷特?論戰(zhàn)史?正誤若干
      
      盡管懷特?論戰(zhàn)史?在引證注釋十分豐富, (以至于成了很多人推薦此書的理由[12]), 但在具體的歷史事件上, 卻經(jīng)不起仔細的考究.
      
       例如, 在史實的認定上面就存在非常嚴重的硬傷. 本書中布
       魯諾因宣傳哥白尼日心說而被教會燒死的說法, 在國內(nèi)流傳
       很廣. 而20世紀的研究者經(jīng)過細致的研究認定, 布魯諾之受
       到迫害, 主要是因為他熱衷于赫爾墨斯神秘主義法術宗教的
       復興, 期望以此替代敗壞了的基督教. 這已經(jīng)成為科學史上
       公認的事實. [13]
      
      與布魯諾相類似, 書中還有兩位被作者追認為``科學"而獻身的烈士, Cecco d'Ascoli 和 Pietro d'Abano. (見第二章) 前者 1327 年被佛羅倫薩宗教裁判所判處死刑, 而后者通常被認為病逝于宗教裁判所審查期間. 但兩人都不是因其關于對跖點的科學見解, 而是迷信色彩的學說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調(diào)查. 佛羅倫薩歷史家 Giovanni Villani 指出, Cecco d'Ascoli 不僅因為其著作中不正統(tǒng)的觀念, 而是因他的傲慢得罪了嫉妒的同行和政治上的保護人. [14] 當代歷史學家 Lynn Thorndike 則指出, 所謂 Pietro d'Abano 死于宗教裁判所官司期間的說法在十五、十六世紀之前從未曾見于史載. [15]
      
      在對跖點和地球的形狀的問題上, 懷特未能客觀地看待神學對此問題的看法. 中世紀經(jīng)院學者信奉亞里士多德學說而普遍認為地球是圓的, 這本不應成為神學與科學沖突的例子. 然而懷特采取了一種被他所批判的態(tài)度, 拿他找到的唯一支持``地球是平"的教會作家 Cosmas Indicopleustes 大作文章, 攻其一點, 不及其余, 此乃典型教條主義慣技. 實際上, Cosmas 的著作直到 18 世紀才翻譯成當時歐洲通行的拉丁文, 產(chǎn)生影響極其有限, 遑論對科學發(fā)展的干預. [16] 而后人常說哥倫布航行目的是為了向世人證明``地球是圓的", 也是純屬杜撰的傳聞. 追本溯源, 這種無稽之譚可追溯至懷特等人的宣傳. [17]
      
      懷特認定羅吉爾·培根因科學實驗精神而受到教會監(jiān)禁(第十二章)也與事實出入. 據(jù) Lindberg 指出, 培根之被監(jiān)禁是可疑的, 即使真有此事, 也是由于他卷入了方濟會內(nèi)部關于神貧的爭論(就是小說?玫瑰之名?中提到的那場辯論). 這完全是出于``神學教條"上的原因, 而與科學無涉. [18]
      
      更廣為人知者要數(shù)哥白尼與伽利略.
      
      哥白尼生前并未受到教會迫害. 他遲遲不愿發(fā)表其結(jié)果并非出于對``神學家"們的恐懼, 因為早在他之前就已經(jīng)有神學家開始探討日心說, 如 Nicole Oresme 主教和 Nicolaus Cusanus 等人. 相反, 曾經(jīng)有兩位主教鼓勵哥白尼出版其著作. [19] 而新教領袖路德、梅蘭希頓和加爾文對于哥白尼的所謂攻擊也是懷特以只言片語上綱上線. 所謂路德攻擊哥白尼是``笨蛋"不過捕風捉影; 而梅蘭希頓后來改變對哥白尼看法而持溫和態(tài)度也因懷特偏見而被蒙蔽; 至于加爾文反對哥白尼的誤傳, 其始作俑者也正是懷特. [20]
      
      在伽利略一案中, 懷特再次武斷地將爭論雙方臉譜化, 將復雜多面的歷史簡單化, 以符合其宗教科學沖突論的要求: 一方是愚昧顢頇教條神學家, 而另一方是科學真理的化身. 然而, 這樣二分法并不符合歷史, 蓋因當時科學家與教士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互相重疊的群體. 案件既有宗教上的論辯, 也有學術的爭鳴. 伽利略得到有教會人士的支持, [21] 而反對伽利略的意見也有出于科學上的理由. [22] 懷特還提到一個細節(jié), 畫家 Cigoli 受加利略影響, 在一副壁畫把月球表面畫上了山脈低谷, 從而受到牽連. 然此事查無實據(jù), 并無證據(jù)表明 Cigoli 的壁畫遭到教會譴責. [23]
      
      至于赫胥黎與牛津主教威爾伯福斯之間``那場爭論的性質(zhì)也主要不是科學與宗教之間的沖突, 而是不同科學'范式'之間的競爭". [24] 威爾伯福斯對赫胥黎的出言不遜(``祖上哪位是猢猻變的?" 似為英式解嘲)也是不可靠的傳說. [25]
      
      在醫(yī)療衛(wèi)生方面, 懷特指責教宗波尼法爵八世詔令禁止人體解剖實驗, (第十三章) 但波尼法爵的詔書并未明文禁止解剖人體, 也未在具體實踐中阻止醫(yī)學教授從事人體解剖. [26] 懷特指責宗教壓力迫使解剖學創(chuàng)始人維薩里踏上朝圣之旅, 而間接導致其死于船難, 并以陰謀論的方式無端懷疑. 當然, 這也是毫無根據(jù)的. [27] 關于 James Young Simpson 的產(chǎn)科麻醉術的爭議則發(fā)生在倫敦與愛丁堡的產(chǎn)科與外科醫(yī)生之間, 宗教界的反對也被證實為空穴來風. [28] 而衛(wèi)斯理之相信巫術的存在(這當然是因為時代局限性), 也不意味著他反對精神醫(yī)學. 相反, 他曾推薦 Henderson 大夫治療``瘋病". [29] ``附魂"在十九世紀的復興, 也使人懷疑懷特對心理學的勝利過于樂觀. 甚至, 現(xiàn)代鬼神之說也從心理學中尋找支持, 反有助長之勢, 而沒有如懷特所料那樣視若仇讎. [30] 懷特認為 Cotton Mather 其因推廣種痘而受到不敬虔的譴責. 但 Perry Miller 則強調(diào), Mather 受到指責是因為他的自大自私, 不計后果地拿他人性命來試驗, 以表現(xiàn)自己的姿態(tài)立場之故. [31]
      
      同樣在新大陸, 弗蘭克林發(fā)明避雷針科研成果未能立即轉(zhuǎn)化為生產(chǎn)力, 也不是因為教義或者教會曾有禁令(教宗本篤十四是避雷針的支持者), 而是因為當時科學家尚未完全搞清楚避雷原理(如科學家 Nollet 神甫對弗蘭克林的批評), 而又無法向公眾解釋清楚為什么引來閃電后再送到大地對建筑物是無害的. [32] 至于認為發(fā)生在 John Winthrop 與 Thomas Prince 之間關于避雷針與地震的論戰(zhàn)為一場教條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沖突, 也是對這一事件的誤讀. 這是因為, Prince 牧師并不教條, 而對科學的態(tài)度相當開放, 積極倡導新學, 熱誠擁護賽先生. 矛盾的原因完全不是因為教條主義攻擊科學, 而是因為 Prince 企圖以采取科學的方式, 而沒有站在一個神學家應該采取的神學立場. [33]
      
      結(jié)論
      
      因其主題先行的方法和有失偏頗的記敘, 使得懷特的?基督教世界科學與神學論戰(zhàn)史?, 難以成為一部客觀的信史. 想要拿這本書當``科學史教篇"容易誤導后學.
      
      參考文獻
      
      1. 閑云. 科學、宗教與神學 -- ?基督教世界科學與神學論戰(zhàn)史?述評. 載?世界哲學?, 2006年02期.
      2. 蔣勁松. 遲到的邂逅 -- 讀?基督教世界科學與神學論戰(zhàn)史?
      3. Glenn C. Altschuler, ``From Religion to Ethics: Andrew D. White and the Dilemma of a Christian Rationalist," Church History 47, no. 3 (1978): 320.
      4. 閑云.
      5. Altschuler, loc. cit.
      6. Ibid., 308 -- 324.
      7. Ronald L. Numbers, ``Science and Religion," Osiris 2nd Series, vol. 1, Historical Writing on American Science (1985): 61.
      8. Robert B. Ekelund Jr, Robert F. Hébert, and Robert D. Tollison, ``An Economic Model of the Medieval Church: Usury as a Form of Rent Seeking,"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5 no. 2 (Fall, 1989): 307 -- 331. 當然, 懷特時代的經(jīng)濟學理論和工具遠不能與今日相比.
      9. De Genesi ad litteram, I, 19, 21, 39. 見 Eugène Portalié, ``Works of St. Augustine of Hippo," Catholic Encyclopedia, vol. 2 (Robert Appleton, 1907).
      10. David B. Wilson,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Science and Religion: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ed. Gary B. Ferngren (JHU Press, 2002), 17 - 19.
      11. Colin A. Russell, ``The Conflict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Ibid., 8 -- 9.
      12. Altschuler, op. cit., 310.
      13. 蔣勁松.
      14. Iolanda Ventura, ``Cecco d'Ascoli," Medieva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An Encyclopedia, ed. Thomas F. Glick, (Routledge, 2005), 122.
      15. Lynn Thorndike, ``Relations of the Inquisition to Peter of Abano and Cecco d'Ascoli," Speculum, 1 no. 3 (July, 1926): 338 - 343; Thorndike, History of Magic and Experimental Science. vol. 2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34): 846.
      16. Stephen J. Gould, ``The late birth of a flat earth," Dinosaur in a Haystack: Reflections in Natural History (Crown, 1996), 38 -- 52.
      17. Jeffrey B. Russell, Inventing the Flat Earth: Columbus and Modern Historians. Praeger, 1991.
      18. David C. Lindberg, ``Medieval Science and Its Religious Context," Osiris 2nd Series, vol. 10, Constructing Knowledge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1995): 76.
      19. David C. Lindberg and Ronald L. Numbers, ``Beyond War and Peace: A Reappraisal of the Encounter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Science," Church History, 55, no. 3 (Sept., 1986): 344.
      20. 余創(chuàng)豪: 天主教與基督教對歌白尼、加里略之態(tài)度. 2003.
      21. Maurice A. Finocchiaro, ``Science, Religion, and 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Galileo Affair: On the Undesirability of Oversimplication," Osiris, 2nd Series, Vol. 16, Science in Theistic Contexts: Cognitive Dimensions (2001): 116.
      22. 余創(chuàng)豪.
      23. Steven F. Ostrow, ``Cigoli's 'Immacolata' and Galileo's moon: astronomy and the Virgin in early Seicento Rome," The Art Bulletin, vol. 78 (1996).
      24. 張增一, 赫胥黎與威爾伯福斯之爭. 載?自然辯證法通訊?, 2002年04期.
      25. J. R. Lucas, ``Wilberforce and Huxley: A Legendary Encounter," The Historical Journal 22, no. 2 (1979): 313-30; J. Vernon Jensen, ``Return to the Wilberforce-Huxley Debat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21 (1988): 161-- 179.
      26. Katharine Park, ``The Criminal and the Saintly Body: Autopsy and Dissection in Renaissance Italy," Renaissance Quarterly 47 (1994).
      27. C. Donald O'Malley, "Andreas Vesalius' Pilgrimage," Isis 45, no. 2 (Jul., 1954): 138 -- 144.
      28. A. D. Farr, ``Religious opposition to obstetric anaesthesia: A Myth?" Annals of Science 40, no. 2 (Mar. 1983): 159 -- 177; C. A. Russell, op. cit., 8.
      29. The Journal of the Rev. John Wesley, A.M. (London, Chas. H. Kelly, n.d. 8 vols.), 8, 14, see Robert E. Schofield, ``John Wesley and Science in 18th Century England," Isis 44, no. 4 (Dec., 1953): 335.
      30. Rhodri Hayward, ``Demonology, Neurology, and Medicine in Edwardian Britain,"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78 no. 1 (Spring 2004): 37 -- 58.
      31. Perry Miller, The New England Mind: From Colony to Provin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345 - 366, see Numbers, op. cit., 63.
      32. I. Bernard Cohen, ``Popular Prejudice against the Introduction of lightning Rods,"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 253 (1952): 393 -- 440.
      33. John E. Van De Wetering, ``God, Science, and the Puritan Dilemma," The New England Quarterly 38, no. 4. (Dec., 1965): 494 -- 507.
  •     就已知和未知的所有領域喻而言之,上帝就是一個蘋果,科學則是一個貪婪卻又時時被扯住欲望的小孩,每天都在咬那蘋果一口......
  •   剛看完譯者前言和導言,里面包含的包容思想還挺客觀的
    但導言和目錄都沒提到一個宗教與科學斗爭的矛盾的關鍵:教會。
    是我學識淺薄還是教會是無辜的?
    我還是比較承認在達芬奇密碼里面最好教皇兒子在直播里對公眾的關于宗教與科學的言論。
    可以推薦一下關于這方面的書不?
  •   這個評論比書要客觀
  •   【而20世紀的研究者經(jīng)過細致的研究認定, 布魯諾之受到迫害, 主要是因為他熱衷于赫爾墨斯神秘主義法術宗教的復興, 期望以此替代敗壞了的基督教. 這已經(jīng)成為科學史上公認的事實. 】
    這地板洗得可真干凈,先不論這個注解13(確實夠十三)的蔣勁松是個什么東西。
    嗯,原來岳飛是因為抗金太積極的罪名被一心求和的皇帝給處死的嗎?除非趙構(gòu)和秦檜是傻逼才會這么公開的說,所以岳飛死于“莫須有”。
    同樣,心虛的教會也不敢公然用顯而易見的日心說違背所謂的圣經(jīng)罪名處死布魯諾:那不就等于在為他宣傳么,還是弄個容易點的罪名比較好。
    于是貞德也是這么死的,她被污蔑成了女巫。
  •   可見當下此書還有重印重讀的必要
  •   不妨讀一讀另外一本書,認為基督教對科學大有幫助的書:
    [美]蘭西·佩爾斯:《科學的靈魂——500年科學與信仰、哲學的互動史(插圖珍藏本)》,潘柏滔譯,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