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的發(fā)明

出版時間:2011-7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美] 林·亨特  頁數(shù):241  譯者:沈占春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人權是如何被發(fā)明的,它們紛繁喧囂的歷史如何影響了人們的感知,我們又是如何將它們保留到今天呢?林·亨特教授寫作了這部非凡的文化和心智的歷史——本書,證明了人權是如何在持續(xù)的爭議之中延續(xù)至今的,在本書中,作者頗富技巧地將人權置于一系列更廣泛的文化變化的歷程中來論述,將人權與社會史聯(lián)系在一起,提供了明晰和獨到的見解。正如評論所說,該書可列為人權史的第一部必讀之作,不可或缺。

作者簡介

林·亨特(Lvnn Hunt
1945-),美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新文化史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和領導者之一。曾任教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費城賓州大學,之后轉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迄今。主要著作有:《大革命與法國外省特魯瓦、蘭斯的城市政治》、《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政治、文化與階級》等;并先后主編了兩部重要的新文化史理論文集一《新文化史》及《超越文化轉向》。

書籍目錄

致謝
導言“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章 “激情的進發(fā)”
 閱讀小說與想象平等
第二章 “他們亦是血肉之軀”
 廢除酷刑
第三章 “他們已經(jīng)樹立了優(yōu)秀的榜樣”
 權利宣言
第四章 “還沒有結束的宣言”
 宣言的后果
第五章 “人性的軟實力”
 為什么失敗了的人權,結果卻成功了
附錄三部宣言:1776年,1789年,1948年
注釋
準予使用插圖的授權許可
索引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人權的發(fā)明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3條)

 
 

  •   人權問題是個大問題,人權是怎么形成的,可以了解。
  •   人權的意義一直是模糊的,發(fā)展是坎坷的。
  •   好書,對于我們這樣的一個正處在人權教育起步階段的國家而言,國民真的應該了解了解人權是什么!
  •   亨特的代表作,強烈推薦。感謝出版社的這套叢書。
  •   人性的深層探究
  •   沒有看過蛋聽說很猛很猛啊
  •   非常喜歡。很有見地,讀讀便知。推薦閱讀。
  •   沒有仔細看,質量應該不會差
  •   看到南方都市報介紹的,應該挺不錯。
  •   很不錯哦!真的很喜歡呢!!
  •   介紹了人權的“發(fā)明”過程,但僅限于開始部分,離“一部歷史”還有距離。
  •   有助于對人權的歷史有一個了解
  •   這是一本人權史的書,是從事人權研究的必讀書,不錯。
  •   內容應該還是無可挑剔的,雖然比我想象中還是欠缺了一點,不過送來的真心有點舊的感覺= =
  •   還沒讀呢,老師推薦的,應該不錯。
  •   書的內容很豐富,也相當專業(yè),但對于社會大眾都可閱讀。
  •   質量不錯,而且供貨速度也可以
  •   書有點舊,總體還不錯
  •   看目錄就打動了我,角度很棒,這樣的書正是我要找的
  •   如果喜歡看別人講故事,這本書還不錯。但是,想要得到點學術信息的,建議還是算了吧。另外,以前商務的書,感覺印刷都還可以,但這本書,印刷和裝幀實在是太差了。很失望。
  •     這本書由始至終都沒有忘記敘述的就是“人權”。而這兩個字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歷史又是怎么樣的?通過法國,美國,甚至是英國和德國還有聯(lián)合國的故事敘述了其產(chǎn)生的過程和內在意義。其實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人生而平等、自由的權利,逐漸被發(fā)現(xiàn),發(fā)展,接受。
      發(fā)現(xiàn)人權的,或者并不是想象中那些被壓迫,被欺壓,沒有平等,自由和公平對待的人民,反而是那些貴族,富人甚至是統(tǒng)治者;發(fā)展他的也并不是想象中的貴族、富人和統(tǒng)治者,反而又是那些本來就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的人們。而被動接受和主動接受的,也是那些對于種族,民族,地域等等問題看的很重的人們。所以,你說這是真理被發(fā)現(xiàn)的過程還是人民對于自身權利和地位不屈斗爭的歷史,也許都有。
  •     林·亨特《人權的發(fā)明:一部歷史》一書的開篇,引用杰斐遜在《獨立宣言》中那段有名的話:“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即人人生而平等,他們由上帝賦予了某種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钡嗵匾沧⒁獾?,所謂的“不言而喻”的真理,并非不證自明的公理。為了“人人生而平等”這幾個輕巧的字,人類花了數(shù)百年之久的時間加以證明。時至今日,這道題的證明推導依然在進行當中。
      
        讀中學時常練習數(shù)學證明題。題目給出數(shù)項條件以及需要得出的結論,而學生的任務便是依照題中條件推論出結果。雖然明知由題目條件一定能推出給定的結論,但這個證明過程,卻煞費腦筋,不經(jīng)一番思索必不能成功。關于“人的權利”這道證明題亦是同理,雖然每個人心里都清楚“人人生而平等”是這道大題目最終推導出的結論,但這個復雜的證明過程,人們卻不一定能了然于胸,或者說,不一定愿意花時間去了解。
      
        有一種東西,當它存在于你身邊,你根本感覺不到它的存在,而一旦你喪失它,其存在的價值才會被真正體會到。這種失去才懂得曾經(jīng)擁有的東西包括很多,比如各類生活必需品、比如愛情或者空氣。此外,另有一些東西也可以被歸于此類,就像亨特在書中告訴我們的,一個關于人類自身的基本概念也由于其空氣般充盈于生活的存在特質而被人們理所當然地視而不見。這個概念就是權利,關于人的權利。
      
        打開歷史教科書,我們很容易就讀到啟蒙運動中“天賦人權”一類的句子。1689年英國《權利法案》,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被視為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人權文獻,人的權利,在這三份文獻中都被確立為上天賦予,或者說是不證自明的一個命題。然而,這里所說的人權,與今天的概念相較,顯然存在區(qū)別。亨特說,“18世紀人權運動的倡導者們會強烈地譴責其反對者為無情的傳統(tǒng)主義者、只對維持基于不平等、特權性和歷史習俗基礎上的社會秩序感興趣,而不是基于平等、普遍性和天賦人權的基礎上?!焙嗵厮^的“天賦人權”,乃是指今天一種更為普遍的人權信念。而18世紀的人權捍衛(wèi)者,他們口中的人權帶有更明顯的功利色彩,為歐美的政權更迭和政治轉型鋪墊了道路。
      
        然而,在發(fā)現(xiàn)了“人權”的18世紀,當在民主體制建立起來以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享有了他們應得的權利。相反,民主政體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最有利的政治土壤,但在早期資本主義工業(yè)飛速發(fā)展的同時,嚴重的社會不公和對一部分人權利的漠視也隨之出現(xiàn)。在接下來的19世紀,是一個由罷工、抗議、街頭暴力構成的百年。作為口口聲聲要“天賦人權”的啟蒙者,這時也不可能預見到貧民、勞工、少數(shù)族裔、女性等人群竟然被排除在了他們設定的“權利”定義之外。
      
        為了讓那些“被權利排除在外”的人也擁有權利,有人開始吶喊:不能繼續(xù)躺在“不證自明”這張臥榻上做著春秋大夢了。一個雁過拔毛的時代里,再淺白的道理,如果不加以明確推導論證,恐怕也難以自明。這就像考卷上的一道證明題,如果僅僅抄一遍給定條件然后直接得出結論,肯定是得不到分的。同樣,“人人擁有權利”之類的便宜話,人們如果就這么輕易地喊出而不加以深究,必然只能得零分。當然,權利這道題得零分的代價有多大,也無需贅言。
      
        那么,這道題“得分”的要點在何處呢?答曰:人心和人性。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曾向讀者提出了一個倫理問題,假如在中國發(fā)生了一次使億萬人喪生的地震,一位富有人性的歐洲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會有什么反應?斯密做了一個悲觀的預言,他認為這個商人會在嘴上說出一切應該說的“正確”言辭,然后,他會立即開始做自己一直在做的事,就好像什么也沒有發(fā)生過一樣。相反,如果他預知第二天將失去自己的小手指的時候,這位商人將會在床上徹夜輾轉難眠。斯密由此問道:那么,如果可能的話,這個人會用中國億萬人的生命來換他的小手指嗎?
      
        斯密給出的答案是:不會。作為一個深刻洞察人性的學者,斯密相信,人性中的理性、原則和良知將在人們的判斷和行為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自從18世紀建立起來的權利概念得以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原因。權利的出發(fā)點在于“人性”,正是人性聯(lián)通了一個人與所有人的內心,內心的相通則構成了人們共同的權利。承認一個群體、一個階層、一個種族具有與所有人相通的“人性”,這是他們獲得權利的前提,也是解答“人的權利”這道證明題的內在邏輯。
  •     有什么文獻在幾百年后仍然讓讀者熱血沸騰?兩百多年前的美國《獨立宣言》和法國《人權與公民權宣言》就是這樣的兩個文獻。
      
      人權必須具備三個特征:與生俱來的(是上帝或“天”而不是任何人或權威所賦予),平等的(所有人的人權均是一樣的)、普遍的(沒有地域、國家、民族等限制)。以上兩個文件聲明了這幾點,并且聲明這些特征是無需證明的。
      
      這些文獻所聲明的觀點,是我們人類的一種理想。兩百多年后的今天,在地球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土能保障說這種理想已經(jīng)實現(xiàn)。這正是我們人類共同努力的目標。
      
      本書所探討的是十八世紀以來這些理念在美國和歐洲的心靈經(jīng)歷和發(fā)展。了解這些,無論是對人權法制體系已經(jīng)比較完善的歐美國家,還是對于正在或尚未在法律上對人權進行確認的國家,如中國,都是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說到底,人權理想的真正實現(xiàn),有賴于所有民眾對于人權理念的心靈認知和認可,這是一切行為的基石。
      
      這畢竟是一部學術著作,都起來并不是是很輕松,讀者如果對歐洲十八世紀以來的哲學和文學熟悉那就相對容易了。
      
      對本書的裝幀設計比較失望,這與我過去對商務印書館的期望相差太遠了。從裝幀、紙張、印刷來說,均顯得小氣。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