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學報(第3輯)

出版時間:2010-11  出版社:中國文字學會《中國文字學報》編輯部 商務(wù)印書館 (2010-11出版)  作者:中國文字學會《中國文字學報》編輯部 編  頁數(shù):298  
Tag標簽:無  

書籍目錄

“蚌埠雙墩遺址刻畫符號暨早期文明起源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綜述花東卜辭字形說殷墟甲骨文中的“變形聲化”甲骨文考釋與殷商動物研究說新、折說花東卜辭中的“狀”及“服卜”仆兒鐘銘文新釋《上博二·容成氏》簡36“怡裼”補議《上博七》釋讀補說(四則)《孔子見季桓子》、《吳命》字詞考釋二則《戰(zhàn)國古文字典》所錄陶文研究新泰陶文陳怛考說包山簡中的“陽城公”楚簡“喪”字補釋談秦漢文獻中“所”字的一種用法敦煌《詩經(jīng)》俗字考釋四則指事字的認知突顯探微形聲字意符的表義方式及其義域分析——以“意符表事物屬類”說為中心古代草書的傳授和草字書簡繁字與繼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漢字行廢現(xiàn)象瑣議試說現(xiàn)行簡化字與歷代簡體字的關(guān)系異寫字也應是異體字——以漢魏六朝碑刻文字為例《辭源》修訂本的異體字問題異體字問題再認識“異說”詞語的整理規(guī)范與辭書編纂——對《現(xiàn)代漢語詞典》“異說”詞語的計量考察廣義文字學研究再議——國外古文字研究帶給我們的啟示漢字教學的理據(jù)與策略大陸與臺灣CJK漢字字形比較與研究

章節(jié)摘錄

插圖:雙墩遺址出土的文化遺物豐富多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紅燒土塊建筑遺存、動物骨骼,以及大量的螺蚌殼等,種類繁多,內(nèi)涵多樣,既有生產(chǎn)工具、生活用具,又有大批的刻畫符號和泥塑藝術(shù)品等,為探索7000年前先民們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生活,提供了大量信息,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研究價值,是一項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2005年11月12日至13日,在蚌埠市召開的“蚌埠雙墩遺址暨雙墩文化學術(shù)討論會”上,與會專家就一致認定:以雙墩遺址為代表的同類文化遺址主要分布于淮河中游地區(qū)。這類文化遺存以雙墩遺址最為典型,具有淮河流域獨特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兼蓄南北方早中期原始文化的一些特點,同時具有一定的時代跨度和地域分布,具備了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基本要素。因此,可確定為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雙墩文化。此次參與刻畫符號研討會的專家們認為:雙墩遺址出土的600余件種類繁多的刻畫符號,就同時期國內(nèi)外文化遺存來說,都十分罕見,是驚人的發(fā)現(xiàn)。這些符號大都刻畫在器底部位,內(nèi)容相當廣泛,包括日月、山川、動植物、房屋等寫實類,狩獵、捕魚、網(wǎng)鳥、種植、養(yǎng)蠶、編織、飼養(yǎng)家畜等生產(chǎn)與生活類,記事與記數(shù)類等,反映了生產(chǎn)、生活、宗教、藝術(shù)等廣泛的內(nèi)涵,構(gòu)成了雙墩文化遺存極其重要的內(nèi)容。這些符號,可分為單體符號、復合符號和組合符號,特別是不少符號反復出現(xiàn),使用頻率較高,具有明顯的記事性質(zhì)和一定的表意功能和可解釋性。這類刻畫符號在定遠侯家寨遺址也有發(fā)現(xiàn),表明它是一定地域范圍氏族群落之間表達特定含義的記錄符號。雙墩的刻畫符號與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宜昌楊家灣、秭歸柳林溪、青海柳灣以及大汶口、良渚等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刻畫符號相比,有一定相似之處,但也有自身明顯特征。正像中華文明曾經(jīng)歷起源、孕育、形成的長期過程,文明的因子曾如滿天星斗多處散布一樣,中國文字也經(jīng)歷了起源、孕育、形成的長期過程,文字在起源過程中也曾自不同的地方匯聚于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區(qū),由于文明形成的需要,經(jīng)一定程度的整合從而形成文字。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雙墩刻畫符號可以說是中國文字起源的重要源頭之一,對于探索中國文字乃至整個人類文字起源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編輯推薦

《中國文字學報(第3輯)》是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文字學報(第3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