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寧越敏 主編 頁數(shù):28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城市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種具有高度文明的聚居形式,它在人類活動的歷史長河中很早就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因生產力發(fā)展長期處于落后的水平,農村一直是人類的主要聚居形式,直至進入工業(yè)化時代,城市化進程始開始加速。20世紀后半葉起,發(fā)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開始加速,促使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根據(jù)聯(lián)合國經社理事會人口部《世界城市化展望》(2005年版)的預測,2008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將首次達到50%,人類從此將進入城市時代。 中國有著數(shù)千年的城市發(fā)展史。l978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后,融人全球化時代的中國城市開始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面貌日新月異,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地位也不斷上升。2006年,中國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已接近44%。預計2010年后,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就將超過50%,進入到以城市為主導的社會。但是,在中國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也出現(xiàn)了一系列社會、經濟和環(huán)境問題,使走中國特色的可持續(xù)城市化道路也顯得更為迫切。 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經濟現(xiàn)象,城市化是經濟、社會、政治、歷史、自然、技術等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沒有哪一門學科能夠獨立解釋城市這一復雜的系統(tǒng)。只有從整體和系統(tǒng)的高度突破學科邊界、整合城市研究的各個學科、集中多學科的合力共同研究城市,才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和認識城市發(fā)展的規(guī)律,促進城市化的健康發(fā)展。為此,華東師范大學整合校內地理、經濟、社會、歷史、城市規(guī)劃等學科中的城市研究力量,于2003年成立跨學科的中國現(xiàn)代城市研究中心。2004年11月,該中心被教育部批準為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近年來,中心科研人員承擔了數(shù)十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研究項目,編撰出版了“中國城市研究從書”,并主辦多次國際學術會議,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書籍目錄
前言中國戶籍制度改革歷程的觀察與思考城鄉(xiāng)人口差別和城市化的差別效應我國城市外來流動從業(yè)人員的養(yǎng)老保險探索Labor Mobility,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Urbanization: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就業(yè)方式與勞動力收入——進城農民收入分布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雙重“戶籍墻”對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研究Hukou Identity and Migration in Guangdon9從國外民事登記制度看我國戶籍制度改革上海市不同戶籍勞動力就業(yè)狀況分析城市勞動力市場職業(yè)構成差異及其解釋——以上海市盧灣區(qū)為例 人口流動家庭化及其相關問題思考城市流動人口分布變動的研究方法及其應用北京市老年流動人口的適應性分析論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在城市化進程中的差異春運難題的建構與消解融人還是隔離?——公立學校流動人口子女與城市學生社會距離實證研究社會轉型背景中的農民工教育需求及其供給問題調查報告流動中的“九年義務教育”——南京一所民工子弟學校的田野調查上海市中下層新疆移民語言使用狀況調查The New Chinese Immigrants in Paris:an Empirical Survey in the Chinese Community of Belleville
章節(jié)摘錄
從客運流量的構成分析,即可看到春運期間客運具有很多規(guī)律性,而這些人群流動的特點可以促使我們選擇一些權宜之計。比如說,學生在寒、暑假回家是無可非議的人之常情,但是這部分人群相對來說數(shù)量有限,而且由于學生假期時間較長,可以通過靈活、合理安排不同學校的放假/開學時間等“錯峰”手段有效緩解客運壓力0;而旅游流可以選擇的交通手段較多,且為短途出行為主,也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因此帶給春運的壓力也相對較?。欢按哼\”問題的主體在于龐大的外出務工人群的探親流,這部分人群規(guī)模龐大,“解決”他們的出行問題才是破解春運難題的關鍵所在?! ?000年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在全國4242萬跨省流動人口當中,有35.5%集中在廣東,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地區(qū)。除了廣東之外,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和福建等地也云集了大量的跨省流動人口,上述6個地區(qū)一共集中了全國2/3左右的跨省外來人口(李若建,2003)。這部分春運的“主力”為什么會對鐵路系統(tǒng)造成如此大的壓力?原因在于在目前的國情下,我國鐵路票價比公路、民航低得多,多數(shù)國人(特別是低收入的外出務工人員)對火車“情有獨鐘”,盡管我們看到在各方努力下鐵路運力逐年都有所提高0,但是“流動人口”增速快于鐵路運力增速,春運客流高峰屢創(chuàng)紀錄,春運難題在“供給滯后、需求猛增”的夾擊下難上加難,最終民怨四起也在情理之中。可是這“突兀、畸形的客流高峰"Xq十于外出務工人員來說真的意味著“家鄉(xiāng)好的難以割舍”?情況果真如此,那些外出務工人員理應常年待在原住地,而無須跨越千山萬水在異鄉(xiāng)尋找異常辛苦的工作機會才對,更不用每逢春節(jié)花錢買罪受。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口流向的主流是經濟落后地區(qū)流向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在市場機制配置勞動力資源的條件下,人口流動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要求。而他們之所以迫不及待從“老家”出走,是因為在上述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有更多、更好的發(fā)展機會,而依然留戀故土,那是因為作為流入地的“新家”并不接納他們,起碼在制度層面,這些外出務工人員很難享受與當?shù)爻擎?zhèn)居民一樣的社會保障、醫(yī)療、教育等一系列的福利待遇,而包括身份地位在內的隱性歧視、社會排斥與社會不平等更是無處不在。所有這些讓外出務工人員缺少對流入地的認同,更增加了他們融入當?shù)厣鐓^(qū)的困難。假如他們可以在流人地安居樂業(yè),最終舉家遷移,春運問題是否可以迎刃而解?遺憾的是我們看到在廣大落后農村地區(qū)“滯留著”龐大的留守兒童、留守婦女與留守老人群體,這又成為春運難題所衍生的又一社會諷刺?! ?/pre>編輯推薦
中國戶籍制度改革歷程的觀察與思考 我國城市外來流動從業(yè)人員的養(yǎng)老保險探索 Labor Morbility,Technological Progress adn Urbanization:Empirical Evdence from China 雙重“戶籍墻”對農民工市民化的影響研究 Hukou Identity and Migration in Guangdong 城市流動人口分布變動的研究方法及其應用 融入還是隔離?——公立學校流動人口子女與城市學生社會距離實證研究。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