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01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美)歐文·戈夫曼 頁數(shù):200 譯者:宋立宏
Tag標簽:無
前言
學術名著,經典之謂也,通常是指學術大家所撰文本及其思想。中國文化傳統(tǒng)強調詩言志、歌詠言、文以載道,在這樣的文脈里大家其人與其文本及其思想之間是互為表里、相互佐證的。在中國學術傳統(tǒng)里,經典歷來居于核心地位,始終是人們關注的中心?;蛉缬腥怂f,在這一領域,所有后來者都是踩著巨人們的臂膀向上攀登的。言外之意,在社會研究領域,人們講究傳承下的創(chuàng)新,向不輕言“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更不輕信什么“頂峰”之類。這點與自然科學適成鮮明對照。自然科學追求的是一種科學的真理,它是一種約定性的、假設性的、命題性的真理。這是一種工具性的標準,故它關注真理標準以及證實真理即經驗檢驗的前提——方法論問題。簡言之,這是一種有用即被采納的實用理路。因此,自然科學的某些成就可能在相對較短時間里譬如幾年、幾十年就會被超越、被顛覆。而社會科學追求的真理首先是一種存在的屬性,其次才是一種命題的屬性;一個人是否擁有真理,端賴于他與某一“此在”或體現(xiàn)真理的實在是否保有共享關系,因而,這種真理是一種存在的真理,這是一種目的性的標準。存在真理要有意志論的和形而上的預設,意志論預設關乎能對人的行動起激勵作用的情感和愿望方面,而形而上預設則有關實在之本質的認識論和本體論方面。
內容概要
“污名”之成為社會科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要歸功于戈夫曼。在《污名:受損身份管理札記》中,戈夫曼將污名定義個體在人際關系中具有的某種令人“丟臉”的特征,這種特征使其擁有者具有一種“受損身份”。作者分析了蒙受污名者的自我感受以及他們與“常人”問的微妙互動,重點闡述了蒙受污名者在人際互動中進行“信息控制”的各種技巧。
作者簡介
歐文·戈夫曼(Erring Goffman,1922-1982),美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曾任教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戈夫曼是符號互動論的代表人物,以對人際互動的分析而聞名。其他著作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 《精神病院》和《框架分析》等。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污名與社會身份一些初步概念自己人和明白人道德生涯第二章 信息控制與個人身份丟臉者與會丟臉者社會信息可見度個人身份傳記傳記性的他人裝信息控制的技巧打掩護第三章 群體定位與自我身份暖昧職業(yè)的呈現(xiàn)內群體的定位外群體的定位身份的政治學第四章 自我及自我的他人偏常行為與規(guī)范正常的越軌者污名與現(xiàn)實第五章 偏常行為與越軌譯后小記
章節(jié)摘錄
他們另一常見任務是以“演講者”的身份出現(xiàn),而聽眾是形形色色的常人和蒙受污名者;他們拿蒙受污名者說事,而如果他們本人是同道中人,就會現(xiàn)身說法,他們獲得過公共獎勵,是調整自己取得完全正常成就的活生生的典范,借此證明這類人也可以是好人。 有某種特定污名的人,往往會主辦刊物,表達共同的情感,以此鞏固其讀者身處“他那個”群體的真實感,并穩(wěn)定他對這個群體的依賴。這就塑造出成員的意識形態(tài):他們的牢騷、他們的期盼、他們的政治。這個“群體”知名敵友的姓名,連同表明這些人是好是壞的信息會被摘引。成功故事刊登出來,這些事跡的主角已經同化,已經滲透進為常人所接受的新領域。殘暴故事記錄在案,無論是近期還是歷史上受到常人極端虐待的例子??勺鞯浞兜牡赖鹿适聞t以傳記和自傳的形式出現(xiàn),為蒙受污名者闡明了可取的行為準則。這種出版物還充當論壇,就應該怎樣最好地處理蒙受污名者的處境而提出一些異議。如果某人的缺點需要特別對待,也會在此登出廣告,供人評論。這些出版物的讀者人數(shù)為同類書籍和小冊子提供了市場。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