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商務 作者:張廷銀 頁數(shù):386
Tag標簽:無
前言
魏晉玄言詩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很重要、很奇特的現(xiàn)象。由于它涉及文學、歷史、哲學諸多方面,尤其和玄學及佛學密不可分,因此它也是一個比較復雜、比較困難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涉足者不很多的半荒漠區(qū)域。l996年9月,張廷銀同志考上北京師范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很快就決定將“魏晉玄言詩研究”作為博士論文題目。啟功先生和我作為指導老師,當時都同意他的選擇,但同時也為他能否順利完成這一難度很大的課題而擔心。廷銀是一個訥于言而敏于行的年輕人,憑著自己的毅力,三年里,他廣泛地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一首一首地鉆研有關作家的作品,最終交出了一篇完整合格的學位論文,并且獲得了評議委員和答辯委員們的肯定與鼓勵。畢業(yè)之后,廷銀利用工余時間又不斷地進行擴充與修改,在2003年由中國臺灣文史哲出版社出版了繁體字版的《魏晉玄言詩研究》。事隔四年多,現(xiàn)在又可以在吸收自己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在大陸以簡體字版出版發(fā)行,這當然是一件值得祝賀的事!我作為一名深知廷銀寫作艱辛的熱心讀者,理應向同行們推薦這本書,也愿意把讀后感說出來同大家交流。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對魏晉時期最富特色的詩體進行了至今最為全面深入的研究。它從多個角度比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玄言詩的發(fā)展過程、文體特點及歷史評價等問題。文本特點及歷史評價等問題。而在玄言詩出現(xiàn)的文學背景、玄言詩與道教的關系、玄言詩與蘭亭詩的文本特征、玄言詩對中國哲理詩的貢獻等方面,該書則給予了比較集中的分析與探索,提出了富有啟發(fā)意義的思路。
作者簡介
張廷銀,甘肅環(huán)縣人,1965年出生,1999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yè),獲博士學位?,F(xiàn)任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文獻》季刊常務副主編。著有《方志所見文學資料輯釋》(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版),編著《中國文學史(插圖本)》(山東美術出版社2003年版),曾在《文學遺產(chǎn)》、《文獻》、《中國典籍與文化》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若干篇。
書籍目錄
序緒論 研究緣起與基本設想 一 玄言詩的概念界定及本書的研究范圍 1.“玄”的原始意義追尋 2.魏晉時“百”及其相關語的運用 3.“玄”及“道”的形態(tài)意義 二 本書的研究設想及重心第一章 內(nèi)因與外力的互動:玄言詩產(chǎn)生的背景與條件 一 時世變化引起文人的心態(tài)轉變 二 玄學思潮對文人思考內(nèi)容及思維方式的影響 1.玄學興盛動搖懦學專寵獨尊地位 2.玄理化思維引導文人脫略具象而求取義理 三 來自讖緯、道教的神奇啟示 1.道教—玄學一玄言詩 2.讖緯—玄學—玄言詩 四 詩學思想的影響及詩歌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趨勢 1.詩學思想的理論倡導 (1)創(chuàng)作目的的本體化認識 ?。?)創(chuàng)作主體的本體化認識 2.詩歌創(chuàng)作的實踐準備 3.漸趨玄思的文壇氛圍 4.清談玄論的文風影響第二章 擬古與創(chuàng)新的膠著:玄言詩的發(fā)展演變過程 一 濫觴期:正始時期 1.正始時期的政治形勢與學術氣氛 2.阮籍、嵇康的心態(tài)及創(chuàng)作 二 積蓄期:西晉時期 1.西晉文人的人格雅化 (1)治國無道導致文人失節(jié) (2)學術調(diào)和助長激情消喪 2.詩歌創(chuàng)作的雅化 (1)四言逗句,鋪陳成篇 (2)頌贊賢哲,敷演天理 三 隆盛期:東晉時期 1.東晉士人心態(tài)及學術氛圍 (1)優(yōu)游于偏安之境 (2)自得于審美之道 (3)涵泳于玄佛合流 2.眾彩紛呈的玄言詩創(chuàng)作 ……第三章 特異與趨同的共容:玄言詩的文本特點第四章 雅正與俚俗的扭結:玄言詩的審美取向第五章 貢獻與不足參半:玄言詩的文學史地位余論 有待繼續(xù)探索的問題附錄1:20世紀80年代以來魏晉玄言詩研究述略附錄2:魏晉玄言詩簡目主要參考文獻索引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內(nèi)因與外力的互動:玄言詩產(chǎn)生的背景與條件 關于玄言詩產(chǎn)生的原因和條件,似乎是一個比較陳舊的話題,凡是涉及玄言詩的研究,幾乎沒有不首先回答這一問題的。然而,在眾多的論著中,又幾乎存在著同樣的不足——分析過于簡單,回答不夠全面,讓人無法清晰地看到玄言詩產(chǎn)生的真實情形。所以,如果要系統(tǒng)地研究玄言詩,仍有必要對其生成的原因和背景重新予以探討?! v史上最早注意到玄言詩這一詩歌現(xiàn)象的檀道鸞、沈約、劉勰、蕭子顯、鐘嶸等人,對玄言詩產(chǎn)生原因也都有各自的看法,現(xiàn)分別引述并簡要分析如下: 《世說新語·文學》“簡文稱許掾條”劉孝標注引檀道鸞《續(xù)晉陽秋》曰: 正始中,王弼、何晏好莊、老玄勝之談,而世遂貴焉。至過江,佛理尤盛,故郭璞五言始會合道家之言而韻之。(許)詢太原孫紳轉相祖尚,又加以三世之辭,而詩騷之體盡矣。 這里的“莊、老玄勝之談”和“佛理”分別指道、佛的義理,而“道家之言”和“三世之辭”則分別是詩歌作品反映道、佛兩家思想時所運用的詞語。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