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基思·霍普金斯 頁數(shù):165 譯者:蒲隆
Tag標簽:無
前言
大角斗場是古典世界遺存下來的名氣最大、一望而知的歷史遺跡。確實,它名滿天下,因而從1928年到2000年的七十多年間,一段特色突出的柱廊被展示在奧林匹克運動會頒發(fā)給獲勝運動員的獎牌上:成為古典主義的一個象征,也是現(xiàn)代運動會的古代祖先的一個象征。直到2000年悉尼奧運會,這種做法才引起了爭論。英國報紙:大部分不知道大角斗場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在給奧林匹克獎牌增添光彩:樂此不疲地取笑澳大利亞人的無知,說是澳大利亞人顯然是不了解這樣一個簡單事實,那就是大角斗場是羅馬的,奧運會是希臘的。澳大利亞的希臘文報刊的調(diào)門更高;一位希臘裔主編斥聲如雷:“大角斗場是一座血腥的體育場。它跟奧林匹克的和平與兄弟情誼的理想毫無關(guān)系?!眹H奧林匹克委員會有點兒坐不住了,但依然寸土不讓。他們已經(jīng)阻止過該屆奧運會組織者用悉尼歌劇院的側(cè)影取代大角斗場的舉措,所以估計他們已經(jīng)胸有成竹。他們強詞奪理,硬說這一圖案一仍歸貫,絕對不是特指羅馬大角斗場,而是一個“通用的”大角斗場:“就我們而言,它是大角斗場還是帕臺農(nóng)神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座體育場?!彼援攰W運會于2004年回到希臘舉辦時,大角斗場這一基本圖案予以置換,就不足為奇了。稱號冗長的“改變奧林匹克獎牌圖案委員會”制造出一種新的、希臘式的、不是那么一望而知的圖案:一個勝利的人影飛越于1896年舉辦第一屆現(xiàn)代奧運會時在雅典建成的泛雅曲娜節(jié)體育場。然而有關(guān)大角斗場本身引起的這場爭論的種種問題依然存在。它的初衷是什么?(肯定不是刻在獎牌上的微型賽車所標志的比賽。)現(xiàn)在,我們怎樣對現(xiàn)代文化中已經(jīng)確定了的角斗士血戰(zhàn)的形象做出反應呢?為什么它是這樣有名的一個歷史遺跡?這些只不過是我們試圖在這本書中回答的一些問題而已。
內(nèi)容概要
羅馬大角斗場又稱羅馬斗獸場。我們之所以稱呼前者是因為它本來并不是僅僅用來斗獸的,還有人的廝殺。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羅馬大角斗場已經(jīng)和它在公元80年剛建成時相去甚遠了。過去的大角斗場有獵獸及角斗士的廝殺、元老院集會等多種功能。其中角斗士的表演最具有代表性。古羅馬人喜歡角斗士,因為角斗士威武、英勇和雄健;古羅馬人看不起角斗士,因為角斗士出身低微。這種自相矛盾的社會心理狀態(tài)也是古羅馬文明的一個特征。面對大角斗場這一古羅馬的文化符號,尤其在月光下,或許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角斗士們殺戮時的快感、勝利后的心情,以及人們對屠殺的看法和恐怖。這本書幫助人們做出這樣的想象,同時幫助人們更客觀和系統(tǒng)地了解古羅馬文明。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基思·霍普金斯 譯者:蒲隆
書籍目錄
前言一 現(xiàn)在的大角斗場二 當年的大角斗場三 殺戮場四 大角斗場上的人五 磚塊與灰泥六 劫后余生 做一次參觀?
章節(jié)摘錄
羅馬熱然而如果在19世紀這種去大角斗場旅游的顯而易見、興高采烈的形象的表面劃一下,一些令人不適的現(xiàn)象就顯露出來了。這就是新教徒對天主教“接管”這個歷史遺跡的憂慮。競技場中間的一個十字架和邊緣的一系列神龕是憂慮之一:是對據(jù)認為在那里喪生的基督教殉教者的適當紀念。正如“手冊”提出的那樣,吻一下十字架買得“二百天的豁免”的這一想法是憂慮之二。同樣尷尬(盡管它提供了一個原始虔誠的生動花飾)的是附近“粗鄙的講壇”,每星期五有一個僧人在上面布道。你能說的最文明的話就是:“面對一個與我們共同信仰的,盡管在當時,‘我們共同信仰’這個說法一定是個勉為其難的婉言,早期歷史如此認同的場合,你不可能不對一種基督教儀式的莊嚴留下深刻的印象?!笨梢钥隙ǖ卣f,還有這樣一個問題:“手冊”和其他旅游指南大肆宣揚的月光下寂寞的大角斗場的浪漫形象在多大程度上是一種不攻自破的宣傳。我們在別的地方得到的印象是:夜色下的大角斗場,至少按19世紀的標準,可能太擁擠,太不浪漫,無法叫人身心舒暢。例如納撒尼爾·霍桑的小說《大理石農(nóng)牧神》(1860)寫了一群旅居羅馬的藝術(shù)家對這個歷史遺跡的一次踏月游覽,小說涉及跟另外一群游客的談判,這群游客又笑,又叫,又是調(diào)情,在影影綽綽的拱廊中間又玩捉迷藏?;羯I鷦拥孛枥L了盲目的觀光旅游。一幫人在中央十字架的臺階上唱歌(我們該想他們是喝醉了);另一幫,不是英國人就是美國人,則嚴格按照“手冊”上的指示,“做不可或缺的踏月觀光”,已經(jīng)爬上去,到了胸墻旁邊,“正因自己的快樂而非拜倫的那種快樂而得意忘形”。就沒有機會沉思默想這里的神奇。不過,與此同時,也有可能感到懊喪,因為在某些方面該遺跡的商機并沒有充分實現(xiàn)。大角斗場的榮耀之一,就是占據(jù)它的各個角落里的種類繁多的花花草草;按照最系統(tǒng)的研究,超過四百余種,直到1871年才得以強行清理。“手冊”于1843年還在納悶,到底為什么不用它們多做一些事呢?“有那種hortus siccus[收集干花]的原料,令人驚訝的是,羅馬人并沒有按瑞士植物標本收集方案收集,并加以銷售;我們想不出對于游客,大角斗場還有什么更受歡迎的紀念品呢?”然而這一切,與面臨對這座建筑的歷史略知一二的游客的中心問題相比,統(tǒng)統(tǒng)是枝節(jié)問題。結(jié)構(gòu)雄偉壯觀,遺跡規(guī)模宏大,影響久遠,然而它有自己的原始功能,人們記得它的競技場上發(fā)生過血腥的角斗士廝殺和基督徒殉教事件,那么人們怎樣才能將二者聯(lián)系在一起呢?“手冊”三言兩語、不尷不尬地繞開了這個問題:甚至沒有點明縈繞著大角斗場的人類大屠殺:“當了近四百年的觀光點,角斗場面現(xiàn)在成了陳年舊事,所以沒有必要對它們糾纏不休,只是該提一筆:提圖斯主持的該建筑物的落成典禮上,五千頭野獸在競技場遭到殺戮,而且為慶祝這一事件,賽事延續(xù)了近一百天?!比欢?9世紀很多別的人,不論是游客還是作家,卻感到有必要追究那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情,而且議論這對他們觀賞這座歷史遺跡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的影響。這也是暗藏在前面引用過的拜倫的詩里的主題(當?shù)弁醯膶m殿蹤跡鮮見時,這座殘暴的遺跡怎么還能留存?),而且查爾斯·狄更斯于1840年代訪問意大利時,也發(fā)表了類似的論調(diào)(“就是在它最血腥的鼎盛時期,巨大的大角斗場的景象,也從來沒有像它現(xiàn)在成為廢墟時打動所有的觀光客這樣打動過任何人的心。感謝上帝:一座廢墟!”)。然而,爭論也許在斯塔爾夫人的小說《高麗娜》中得到了最尖銳的戲劇化表現(xiàn)。在那本書里,女主人公、異國女詩人領(lǐng)著崇拜她的蘇格蘭人奧斯瓦爾德.內(nèi)爾維爾勛爵參加一個旅游團在羅馬觀光。當天的最亮點就是大角斗場,“羅馬最美的遺跡,”高麗娜歡喜雀躍地說道。然而奧斯瓦爾德(坦白地說,他倒是一個迂夫子)“對高麗娜的贊嘆不敢茍同。當他注視著那四個廊臺,那四層結(jié)構(gòu)一層一層聳立著,看著同時勾起敬仰和痛惜之情的堂皇和衰敗紛然雜陳,他看見的只是主人的奢靡和奴隸的鮮血。”盡管位高氣盛,但高麗娜顯然沒有能使他心悅誠服地認為:可以不管對它一度達到的不道德的目的的厭惡,還是有可能欣賞建筑的宏偉?!八幪幵趯ふ乙环N道德感,而藝術(shù)的所有魔力永遠也不能讓他滿意”;最后高麗娜的魔力也沒有能讓他滿意。其實,大角斗場作為一個古代和現(xiàn)代的悲劇的舞臺和死亡的象征,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xiàn)在19世紀文學里。因為對角斗士屠殺的記憶與這樣一種信仰攜手并進,那就是該歷史遺跡的濕冷的夜氣:盡管它也許是浪漫的月華如水的景象,卻是潛在的致命的、能引起瘧疾的“羅馬熱”的特有的病毒攜帶者。(羅馬空氣的這種臭名昭著的危險在“手冊”里有詳細的探討,意味深長地是正好放在對新教墓地描述之后的一節(jié)文字里。)亨利·詹姆斯的黛茜。密勒嘲弄社會習俗,單獨與她的意大利崇拜者喬萬尼利先生在大角斗場度過那個晚上之后,正是“羅馬”熱奪去了她的生命。“嘿,我已經(jīng)看到了月光下的大角斗場,這是件好事。”她挑釁性地喊道。對于她的另一個崇拜者、批評者,那位白辛苦一場的溫特伯恩先生(他也在大角斗場里潛伏著,在那里他嘴里念念有詞:“還有什么呢?”拜倫的《曼弗雷德》里的名句),這幾乎就是她的遺言。在1930年代精彩的伊迪絲·華頓的短篇諷刺小說《羅馬熱》里,月光下的大角斗場危險性略輕一點。這篇小說揭露了兩個中年美國太太:斯萊德太太和安斯利太太,陰暗的過去,她們這時正在大角斗場旁邊的一家餐館里共度黃昏。在十幾頁的篇幅里,最后暴露出早先就在她們各自結(jié)婚以前,斯萊德太太懷疑她的未婚夫移情別戀,誘騙安斯利太太在大角斗場共度了一個危險的夜晚。糟糕的是她在那里著了涼,這倒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更加關(guān)鍵的是,正如最后一行所暴露的,她也偷偷兒地懷上了她可愛的女兒芭芭拉,女兒的父親就是斯萊德先生。大角斗場與死亡和戀愛的關(guān)系在這里巧妙地滾成了一團。
編輯推薦
《羅馬大角斗場》由商務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