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歷史是什么?”

出版時間:2007-12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英]基思·詹金斯  頁數:223  譯者:江政寬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作者以“什么是歷史”這個問題為核心,闡述了當代歷史學的性質?! ∷韵?、激進的論證,說明今日的讀者何以應該揚棄卡爾和艾爾頓這兩個廣受歡迎但實已過時的現代主義者,走向更契合當代知識環(huán)境與我們身處的后現代世界的羅蒂和懷特。作者認為,歷史學到懷特,已經形成了后現代歷史學的最重要的觀念,即歷史只不過是一種語言的虛構物和敘事散文體的論述。透過本書可對許多當代有關“歷史問題”的論辯,有更清楚的視野與了解。

作者簡介

基思·詹金斯(Keith Jenkins,1943-),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現任奇切斯特大學歷史理論教授。致力于后現代主義史學觀念探討及歷史教育的發(fā)展。主要著作有:《歷史的再思考》和《為什么要有歷史學》等。

書籍目錄

謝辭導論:歷史、理論、意識形態(tài)第一章 當代的歷史學 劃出過去一歷史的分界線 班奈特、安克斯密特和懷特的四個意涵 若干反動和若干回應 為卡爾、艾爾頓、羅蒂與懷特定位第二章 論卡爾 論卡爾是懷疑論的 論卡爾是實證主義的 卡爾在當代第三章 論艾爾頓 信念和偏見 論歷史學原理 論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 論歷史書寫 當代對艾爾頓的運用:經驗的貧乏第四章 論羅蒂 論真理 論界定與運用“真理” 論隱喻 一種羅蒂們的政體 關于羅蒂的論戰(zhàn) 論歷史:從羅蒂到懷特第五章 論懷特 歷史詮釋的政治 論敘事 論懷特的用處 松綁的最后部分延伸閱讀人名譯名對照表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當代的歷史學所有的論述——也因而,對于現存論述的許多方面所作的撰述和/或評論——皆非“渾然天成的”。你找不到任何一種歷史學、地理學、科學或文學的論述,恰好是在那里,又恰好是天然冒出來的。論述是文化的、陶冶的、編造的,所以終究是恣意武斷的,而劃分領域的方法則建構了它們的“領域”,因而一如任何論述實踐里的任何研究取向,有關“當代歷史學”的導論性討論,可以從無數的起點開始,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發(fā)展:在這些議題中,吾人總是得在某個地方,作個開端(以及作個結束)。因此,以下完全是我自己的引介方式,引介一些我認為還在進行中的有關于當代歷史學的論辯,這不過是試圖為卡爾、艾爾頓、羅蒂和懷特定位的一種方式;也不過是讓我到達,我想要獲致的結論的一種方式,而我希望,這樣的結論似乎是合理的:卡爾和艾爾頓跟羅蒂和懷特并不相同,在今日討論“歷史是什么”這一問題時,他們的現代主義并不切題!我的研究取向分成四個部分。首先,本章的第一部分從文本主義者和“后主義者”所運用的觀點,考察當代如何思考和如何問題化歷史學的面相。為了進入這個領域,我從下面這個假設出發(fā),亦即,“過去”和“歷史”之間有一條可以徹底劃出的分界線,接著,研討三位歷史學家/理論家[班奈特、安克斯密特(F.R.Ankersmit)和懷特本身]如何作出這條分界線,以期對當代“歷史是什么”的爭論之所在,有若干初步和一般性的理解。其次,我探討了劃出過去一歷史這條分界線時,所引起的四種“傳統(tǒng)”歷史學的“典型”意涵,亦即,涉及意識形態(tài)、歷史主義、歷史真實性和經驗主義等領域之意涵。第三,因為這些(以及相似的)意涵已激起整個智識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傳統(tǒng)歷史學家那種可理解的抵拒,因此,我將對晚近發(fā)生的、有關這類文本主義/后主義論述的沖擊的幾種論戰(zhàn),以及我自己對這些論戰(zhàn)所采取的立場,進行若干表明,以便在對卡爾、艾爾頓、羅蒂和懷特進行更細部的討論之前,能作好脈絡化和定位的工作(而這也構成了第四點,也就是最后一部分)。

編輯推薦

《論歷史是什么:從卡爾和艾爾頓到羅蒂和懷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論“歷史是什么?”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基思·詹金斯,《論“歷史是什么”——從卡爾和埃爾頓到羅蒂和懷特》,商務印書館,歷史與理論譯叢

    什么時候產生歷史虛無主義?我想還是在“憤青”的時候(現在是“憤中”)。當天朝把自己不斷神圣化的恐怖的鋪地的教科書教育之后,是不是的有些疑問,即現代史是“正確”的嗎?歷史這這樣的嗎??

    今年才看了卡爾的《歷史是什么》,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簡單機械歷史觀給予了堅定有力的批判和打擊,卡爾的論戰(zhàn)精神令人敬仰,但是他最終也沒能告訴我:what is The History?大寫歷史的終結,我又轉向年鑒學派,參考麥克盧漢那句著名的“Internet改變世界”,結合我的“歷史學家祭司論”,我的腦子成了一鍋亂粥。事實上,有很多人比我聰明,基思·詹金斯這部1995年的作品就是證明。

    事實上,沒有完全看懂,一部分是自己哲學部分太差,一部分是太多的研究者的文獻沒有閱讀。但是看這種書最大的好處就是:基思替你讀了,并解讀了。隨著我自達爾文的信徒到海德格爾的信徒,我就變得既較真又虛無,作為專業(yè)的歷史是進步的歷史,而作為人類的歷史,是一種原地踏步的歷史。當我絞盡腦汁的想表達的時候,在167頁赫然看到康德的三個結論,不能用茅塞頓開來形容,這能說:相見恨晚:(1)人類是持續(xù)不斷的進步;(2)人類也持續(xù)不斷的墮落;(3)人類依舊持續(xù)不斷的停留在同樣普遍的發(fā)展層次。。。由于卡爾反駁了意識形態(tài)決定對歷史的解讀(悖論一),埃爾頓卻堅守歷史是歷史學家精心呈現的一個因果關系解讀(悖論二),埃爾頓卻把一些都虛無的一塌糊涂(悖論三),而懷特借用了“元”(meta)歷史一說,試圖一統(tǒng)現在對歷史的看法。而基思解讀半天后,很海德格爾的說:無法定義歷史。我看的是又暈又清醒,宛如喝了一大杯沒有釀好的Sonoma Valley葡萄酒。。。

    現代?后現代??現代已經被兩次世界大戰(zhàn)改變,后現代被Internet改變,隨著地球上活著的人中,30~40%的人掌握了文字處理能力,歷史的敘述形式和內容也發(fā)生了改變,我們正在以報紙、多媒體、網絡博客等多種形式共同創(chuàng)造并記錄著歷史,而歷史不再是祭司的專利,不再被祭司以其附屬統(tǒng)治階層的方式來記錄和解讀,因此,我們目前雖然仍無法重新詮釋滑鐵盧戰(zhàn)役,但是我們可以以多種模式來闡述9.11和海灣戰(zhàn)爭。我同意“真正的過去已經消逝”的說法,也同意“過去本身是毫無意義的”,但是我理解歷史這種“語言的徐購物,敘事散文體的論述”仍然干預著我們的生活。我質疑“以史為鑒”的假惺惺的說法,但是又看到北約對科索沃的干預又是實實在在的來自對1938年慕尼黑協(xié)議的徹骨反思——雖然出兵科索沃仍然具有多種影響因素——歷史也許只是統(tǒng)治層的另一把統(tǒng)治工具,而已。

    隨著小寫歷史的逐步橫行,隨著“口述歷史”文本的增加,隨著各專業(yè)歷史和各種“業(yè)余者”對歷史的不同解讀,歷史,成為現在的戰(zhàn)場,哈哈,好玩的說,最重要的是,司馬遷、班固們已經遠去,希羅多德們也走了,倒是凱撒這樣的《高盧戰(zhàn)記》,周密的《武林舊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瑞恩的《最長的一天》為代表的“歷史”作品,只是提供讀者一種素材,讓讀者按照他的學養(yǎng)進行分析和理解,倒是逐步成為某種“主流”。。。。
  •   歷史之中的很多關鍵問題或者一些關鍵語匯,大家都是似是而非地用,這本書提供一種歷史學常識
  •   是歷史大家的作品,值得一讀!也較為深入的寫了一些歷史學的本質上的理論問題
    !
  •   對要了解一點史學理論及史學史、又查找資料不便的人而言,是一不錯的選擇
  •   書本表面不干凈,摸著好像在沙堆里滾了一圈回來。
  •   在英國一個經驗主義如此繁盛和傳統(tǒng)的學術世界,出來一個象詹金斯這樣激進的后現代主義者,絕對是好事!如果盎格魯---薩克孫民族全是休謨和伯克,那么一個民族的思想就會禁錮,像現在大陸的學界一樣,死氣沉沉。謹慎有余而氣魄不足,沒有原創(chuàng)性的學術界意味著脫離了實踐生活。這樣一來,對學術與學科(尤其是人文學科)是絕對的悲哀!
  •   書很干凈,紙張柔和,字也大小適中,看起來很舒服。書雖然沒有看完,但是書里的觀點還是很引起思考。打折買的,只有9塊錢,還是劃算。
  •   角度新穎,值得參考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