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批評史論

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張耀南 商務印書館 (2009-12出版)  作者:張耀南  頁數(shù):282  
Tag標簽:無  

前言

張耀南先生的《中國哲學批評史論》是一部探索性、開創(chuàng)性的著作?!芭u”一詞本無貶義,本來指的是評論、分析、弄清是非,指出一種學術觀點的合理性與不合理性,劃清正確與錯誤的界限。就學術和科學而言,學者的自我批評和學者間的相互批評乃是學術和科學發(fā)展的動力之一。批評的對立面是獨斷和懷疑一切,這些都是不利于學術和科學發(fā)展的。中國近現(xiàn)代學術和科學的發(fā)展遲緩是與文化上的獨斷獨行分不開的。寫一部《中國哲學批評史論》有其必要性、可能性和現(xiàn)實性。之所以必要,是因為哲學無非是一種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中國近現(xiàn)代學術和科學的落后,除了制度的和政治的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落后。例如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中,沒有權利、自由、民主、平等、正義和人權的概念。而沒有這些概念和將這些概念內化為公民政治行為和外化為政治制度,中國就不可能進入現(xiàn)代社會。雖然中國儒家學術中有“義”(righteousness)的概念,但是它與西方人正義(justice)的概念有本質不同。前者只適用于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yǎng),后者卻適用于公民間的平等自由關系;前者只適用于道德領域,而后者還適用于政治學、法學、經(jīng)濟學領域。

內容概要

  張耀南先生的《中國哲學批評史論》是一部探索性、開創(chuàng)性的著作。“批評”一詞本無貶義,本來指的是評論、分析、弄清是非,指出一種學術觀點的合理性與不合理性,劃清正確與錯誤的界限。就學術和科學而言,學者的自我批評和學者間的相互批評乃是學術和科學發(fā)展的動力之一。批評的對立面是獨斷和懷疑一切,這些都是不利于學術和科學發(fā)展的。中國近現(xiàn)代學術和科學的發(fā)展遲緩是與文化上的獨斷獨行分不開的。

作者簡介

張耀南,湖南石門人,1963年生。1994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獲中國哲學專業(yè)哲學博士學位?,F(xiàn)為北京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研究及中西文化的比較研究。近年來,倡導創(chuàng)建中國哲學批評史、中國哲學史學史及中國俗哲學史。曾在海內外出版《第六種命運》、《張東蓀知識論研究》、《文人臨水》、《實在論在中國》(合著)、《命在左運在右》、《大人論——中國傳統(tǒng)中的理想人格》等著作近10部,發(fā)表論文80余篇。所撰論文多次被《新華文摘》、《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權威報刊轉載。

書籍目錄

序論:關于創(chuàng)建“中國哲學批評史”的設想——一論創(chuàng)建“中國哲學批評史”一、為什么要創(chuàng)建“中國哲學批評史”二、如何創(chuàng)建“中國哲學批評史”三、“中國哲學批評史”之地位的安排卷一:論“原創(chuàng)格式”期的中國哲學批評——再論創(chuàng)建“中國哲學批評史”一、《莊子·天下》之批評格式二、《墨子·非儒》之批評格式三、孟子“辟楊墨”之批評格式四、《荀子·非十二子》之批評格式五、《韓非子·顯學》之批評格式六、《韓非子·解老》之批評格式七、《禮記·經(jīng)解》之批評格式八、《呂氏春秋·不二》之批評格式九、《淮南子·要略》之批評格式十、《論六家之要指》之批評格式十一、《鹽鐵論·論儒》之批評格式十二、《揚子法言·五百》之批評格式十三、《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之批評格式十四、“效用優(yōu)先”格式之使用限度十五、《白虎通義》之批評格式卷二:論“佛禪格式”期的中國哲學批評——三論創(chuàng)建“中國哲學批評史”一、“佛禪格式”之起點二、《論衡·問孔》之批評格式三、《理惑論》之批評格式四、人物品評之格式的轉換五、《人物志》之批評格式六、《沙門不敬王者論》之批評格式七、《復性書》之批評格式八、《原人論》之批評格式九、“三教論爭”中批評格式的乖戾十、“判教”之格式十一、《碧巖錄》使“佛禪格式”取得壓倒優(yōu)勢十二、《伊洛淵源錄》之批評格式十三、《圣學宗傳》之批評格式十四、《理學宗傳》之批評格式十五、《明儒學案》之批評格式十六、“佛禪格式”之局限卷三:論“西學格式”期的中國哲學批評——四論創(chuàng)建“中國哲學批評史”一、“西學格式”之起點二、《天主實義》之批評格式三、《三山論學紀》之批評格式四、《主制群征》之批評格式五、《性理真詮》之批評格式六、“西學格式”之內涵七、“西學格式”之最早使用者八、明末清初的“四教論爭九、清代學術與“西學格式十、吳虞反孔非儒之格式十一、謝著《中國哲學史》之批評格式及其影響十二、《新理學》之批評格式十三、“張氏解讀”的反駁十四、兩種解讀之得失十五、現(xiàn)代哲學史上歷次“論戰(zhàn)”之格式十六、蔡、郭、賀諸先生之哲學批評十七、20世紀哲學批評之主導格式:“本體論居先”十八、“尚強”、“尚力”格式之一個例證十九、未來哲學批評的一個可能方向:“知識論居先”二十、“西學格式”之限度及其可能轉換結語:走出中國哲學批評的“連類”時代——五論創(chuàng)建“中國哲學批評史”一、我們正處在“連類”中二、走出“連類”的一種可能性三、走出以“本體論”比附中國哲學的誤區(qū)四、走出以“實在論”比附中國哲學的誤區(qū)五、走出以“主謂式句辭”比附中國哲學的誤區(qū)六、走出“連類”不是不要“西學格式”附錄:簡論“西方哲學批評史”之創(chuàng)建一、創(chuàng)建“西方哲學批評史”之理由二、創(chuàng)建“西方哲學批評史”之方式三、“西方哲學批評史”之位置安排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離于天下”(即背離天下人)等方面,總之是效用方面??傊肚f子·天下》批評墨家是學理上肯定,效用上否定;學理上承認,效用上不承認。用其原話表達就是“之意則是,其行則非也”①,即主張很好,但做法太過分。由于《莊子·天下》采用的是“效用優(yōu)先”,即“效用壓倒學理”的批評格式,故其對墨家的總體評價是“亂之上也,治之下也”,即擾亂天下之罪多,治理天下之功少(宣穎說)?!肚f子·天下》批評名家(宋釬、尹文)同樣采用“效用優(yōu)先”之格式。如說他們“不累于俗,不飾于物,不苛于人,不忮于眾,愿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yǎng)畢足而止”②,是從肯定的、積極的方面講其效用。說他們“見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寢兵,救世之戰(zhàn)。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也是從肯定的、積極的方面講其效用。在這方面,《莊子·天下》盛贊名家是“救世之士哉”!由于救世心太強,所以其“弟子雖饑,不忘天下”;由于救世心太強,所以他們根本不去做“無益于天下”的事;由于救世心太強,所以他們以“禁攻寢兵”為對外活動,以“情欲寡淺”為內在修養(yǎng)。他們唯一的缺陷是“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不僅導致宋、尹本人“恐不得飽”,且使弟子亦經(jīng)常處在饑餓中。這是《莊子·天下》對名家提出的主要批評意見,這意見顯然亦是基于效用立場。不同之處只在它是從否定的、消極的方面講針對名家個人的效用?!肚f子·天下》肯定彭蒙、田駢、慎到等人之學說的積極效用是“笑天下之尚賢”、“非天下之大圣”,且能做到“終身無譽”;消極方面則批評他們“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批評他們“常反人,不見歡”,即常反天下之心,不為天下所歡(蔣錫昌說)。這當然指的是效用而非學理。

后記

此書主體部分之撰寫,起于2003年6月,迄于2003年8月,整個暑假沒有休息一天。此后三年多時間里,就是不斷地增補與修改。書稿在出版社與著者之間往返四次,可說是四易其稿。朱絳君也因此仔細地讀過拙稿至少四遍,每遍都發(fā)現(xiàn)新問題,提出新建議。這樣的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盡職盡責,是著者不曾見到的。著者的舉棋不定或粗心大意,耗去了朱君許多寶貴光陰,這是不能不向朱君致歉的。著者感謝朱君,同時以能結識朱君,為人生之大幸。吾妻小云以瘦弱之肩,擔起家事、工作兩副重擔,騰出許多時間讓著者來寫這些“無用”之書,著者一直心存感激。得識朱君,有楊美艷女士為“媒”,著者特別感謝她。著者的博士導師湯一介教授給本書提出批評意見,碩士導師王守昌教授為本書作序,著者也真誠地感謝他們。著者相信佛教所說的“因緣”,一切取決于緣聚緣散、緣起緣滅。此書能出版,不正因得了某種特定“因緣”?!剛好就有那么多熱心而無私的“同志”,偶然中聚到一起,從而成就了這段“故事”。著者感激這樣的“同志”,也感激種種“因緣”背后看不見、摸不著的那份“命運”。此書是一種新的嘗試,缺點、錯誤肯定不少,祈望方家批評指正!

編輯推薦

《中國哲學批評史論》是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哲學批評史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