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3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周星主編 頁數(shù):912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國民俗學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進步,現(xiàn)已成為中國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園地的“顯學”之一。近些年,與中國民俗學有關的各類理論著述、學科史和學術思想史研究、民俗志和田野調(diào)查報告、專題研究成果及通俗類讀物陸續(xù)問世,越來越多地引起了海內(nèi)外學術界及中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同時,國內(nèi)不少大學的院系也相繼在本科教學中設置了不少民俗學類課程,擁有民俗學及同類專業(yè)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quán)點的大學研究生院也正在迅速增加。伴隨著經(jīng)濟高速增長與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國社會明顯和持續(xù)地出現(xiàn)了重新認識并進而復興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動向。不僅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全社會都出現(xiàn)了對于民俗和民俗學知識的需求。本書正是為對應此種專業(yè)教育和社會公眾的知識需求編輯出版的?! ”緯闹黝}為“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旨在較為集中地介紹中國及各主要國家民俗學的發(fā)展歷程及其基本的學術概念和理論、學術傳統(tǒng)和流派、研究的方法和技術等。編者假定的讀者群為愛好民俗學的本科生,尤其是剛剛跨人專業(yè)門檻的民俗學或相關專業(yè)的碩士和博士課程研究生、中國民俗學會會員及特別關心民俗文化問題和中國民俗學發(fā)展的社會各界人士。編者期待本書能有幸成為民俗學專業(yè)基礎性的中文讀本。 盡管民俗學的國際學術交流一直以來頗為活躍,國際學術界共享的民俗學理念也頗為眾多,但考慮到不同國家的民俗學基本上是在各自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發(fā)展起來的,其成長軌跡和學術傳統(tǒng)的流脈畢竟各有特色,故本書擬以五組論文分別介紹中國、日本、韓國、北美和德國的民俗學。
作者簡介
周星,日本愛知大學國際交流學部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
書籍目錄
上冊 導言 中國民間文藝學史諸流派 20世紀“民間”概念在中國的流變 論蒙古族現(xiàn)代民俗學的形成與發(fā)展 從書面到口頭:關于民間文學研究的反思 “內(nèi)在的”和“外在的”民間文學 文本和生活:民俗研究的兩種學術取向 從“傳承”的角度理解文化遺產(chǎn) 天時與人時——民眾時間意識探源 “俗信”:支配中國民俗生活的基本觀念 人類學田野調(diào)查中的“衣食”民俗 成吉思汗龍年大祭的田野考察 日本民俗學學術史及研究法略述 日本民俗學百年要略 日本民俗學的新視野——從兩部日本民俗學概論談起 日本民具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神奈川大學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獨樹一幟的物質(zhì)文化研究中心 民俗學之存在意義——從村落社會發(fā)展起來的一門構(gòu)想性科學 展望比較民俗學 名為”靈魂”的記憶裝置——圍繞”民俗”概念的素描 現(xiàn)代社會與民俗學 ?。? 民俗知識的動態(tài)性研究:沖繩之象征性世界的再考 文化人類學與民俗學的對話——圍繞“田野工作”展開的討論 下冊 韓國民俗學的發(fā)展和研究課題 韓國民俗學的發(fā)展歷程 韓國民俗學的近況 韓國和朝鮮神話研究之比較 民俗的時間、空間和近代的時間、空間——祭儀時空間的變化 哭泣的文化人類學:韓、日、中的比較民俗研究 美國當代民俗學的主要理論和方法 論歐美現(xiàn)代民間文學話語中的“民” 口頭詩學與民族志 語境中的民俗——美國表演理論述評 反反“民俗” 為民俗學正名 新展望之后:20世紀后期的民俗研究 女性主義理論與民俗研究:20年邁向理論的軌跡 我是民俗學家而你不是——民俗學實踐中泛化與分界的策略對抗 民俗學在加拿大 德國民俗學的回顧與展望 民俗主義:一個概念的挑戰(zhàn) 關于時間和空間的秩序——來自民俗學的評論 地點·工作·身體:現(xiàn)代歐洲的民俗志——第34屆德國民俗學會大會綜述 著、譯者簡介 后記·鳴謝
章節(jié)摘錄
上冊中國民間文藝學史諸流派”劉錫誠引言回顧和梳理20世紀中國民間文藝學學術史,必然會涉及一個重要的問題,即有沒有出現(xiàn)過流派或?qū)W派?如存在著和存在過的話,都是一些什么流派,代表人物是誰?代表作和主要觀點是什么?什么時候形成?后來的發(fā)展狀況怎樣?在流派或?qū)W派問題上,筆者是多元論者。除最近常說的“民俗學派”(鐘敬文,1999)之外,至少還出現(xiàn)過歌謠研究會和以沈雁冰、魯迅、周作人為代表的“文學人類學派”,以顧頡剛、楊寬、童書業(yè)為代表的“古史辨派”,以凌純聲、芮逸夫、吳澤霖、聞一多、馬學良為代表的“民族學派”,以鄭振鐸、趙景深為代表的“俗文學派”,以何其芳、周文、呂驥、柯仲平為代表的“延安學派”,以鐘敬文、江紹原等為代表的民俗學派等。判斷一個流派的形成和存在,筆者以為要從四個方面去考察:1.流派是歷史性產(chǎn)物,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和存在,如這種條件不存在了,相應的流派也就消亡。2.流派有一個基本隊伍。3.有自己的綱領。4.必須有其代表作。因歷史文化背景的制約,中國民間文藝學史上出現(xiàn)的流派或?qū)W派,大都發(fā)育不很成熟,也不完善。即使有流派或?qū)W派存在,也會有一些有成就的學者不屬于任何流派。有的學者先是屬于這派,后又成為另一派,各流派或?qū)W派之間也不是水火關系,往往是既有差別,又有交叉和融匯。……
編輯推薦
《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全2冊)》從最初的構(gòu)思到出版問世,前后歷經(jīng)6年之久。其間得到已故鐘敬文教授的關心、中國民俗學會多位負責人的支持和人事部專家司對相關課題的部分資助,謹此表示衷心的感謝。對于《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全2冊)》論文的各位作者、譯者以及擁有原作版權(quán)的出版社、雜志和個人分別以無償或象征性地收取一定版稅讓渡相關權(quán)利的善意,編者深表感念。商務印書館副編審李霞博士為《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全2冊)》的出版盡心盡責,也令我非常感激?!睹袼讓W的歷史、理論與方法(全2冊)》編者歡迎并期待廣大讀者的批評指正。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