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8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吳明賢 編 頁數(shù):435
前言
蜀中號稱“天府之國”,除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裕的生活環(huán)境,也是獨具特色的文化之邦。二千余年,名家輩出,漢宋兩代,領袖風騷。近代以降,蜀中學術再放異彩。在風行天下的“京派”與“海派”之外,“蜀學”雖然偏安一隅,卻也獨樹一幟,鼎足相望。在相對隔絕的盆地環(huán)境里,有一批甘于淡泊的學者皓首窮經(jīng),以深厚的國學根柢和嚴謹?shù)臉銓W精神,承續(xù)著中華文化的血脈?! 』叵胍痪帕昵锾?,我考取四川大學研究生,負笈入蜀,投奔龐師石帚先生門下,研治六朝唐宋文學,親身感受到蜀中的學術氛圍。日就月將,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石帚師乃蜀中名宿,門墻桃李,皆稱翹楚,各有所歸。一撥去了望江樓(四川大學),一撥上了獅子山(四川師院)。因而蜀中的古代文學研究,亦呈雙峰并峙、二水分流之勢。石帚師閑談所及,對獅子山的弟子多所稱許。我侍聽在側,耳熟能詳,內(nèi)心亦不免有幾分欽羨。如今歲月流逝四十余年,不但石帚師早歸道山,昔日欽羨的各位同門先進,多數(shù)亦陸續(xù)作古。往事歷歷在目,卻已成為我心中永遠的憶念。 友生李誠教授主持編選的這套《學苑文存》,匯集了四川師范大學(原四川師院)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半個世紀以來的代表性論文。翻看目錄,既有前輩學者的佳篇,更有后生俊彥的新制。而尤其令我欣喜的,是從中似乎可以看到近代蜀學的某些因子。我以為一種學術傳統(tǒng)既是頑強的,又是脆弱的。近代蜀學的傳統(tǒng)經(jīng)歷了社會巨變的洗禮,經(jīng)歷了歷次政治運動的沖擊,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歷史。其實它并沒有完全消泯,它的精神仍然不絕如縷地延續(xù)在蜀中學者的學術活動中,也延續(xù)在這套《學苑文存》里。然而如果再不刻意地珍惜、保持和發(fā)揚的話,近代蜀學傳統(tǒng)的消失也是指日可待的事。而繼承蜀學傳統(tǒng)的方法,是既要堅持蜀學獨特的治學理念,又要與時俱進,追蹤當代學術的前沿,才能使蜀學的精神保持綿長的生命力。這也是我對本書中年輕作者們的期望。
內(nèi)容概要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題》),這本《文學文獻研究》終于完成了,此時此刻,既有如釋重負般的輕松愉快,更有惴惴不安的心理壓力。這是因為在緊迫倉促的短時間內(nèi),要精選出能夠反映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老師們有關文學文獻研究方面的論文成果,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成果太多,質(zhì)量亦高,使人眼花繚亂,難于取舍,固然是其原因之一,但“選本所顯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選者的眼光”(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六》),盡管在編選的過程中想盡量做得完美一些,故體例皆一仍其舊,但終因自己才疏學淺、見陋識低、能力有限,故掛一漏萬,難免有目光如豆之譏和遺珠棄璧之憾了。
書籍目錄
文獻研究常思春 尤刻本李善注《文選》闌入五臣注的緣由及尤刻本的來歷探索屈守元 紹興建陽陳八郎本《文選五臣注》跋屈守元 《文選六臣注》跋屈敬慈 ?!段倪x李善注》應當重視汲古閣毛氏刻本熊良智 選學騷類文獻考述徐湘霖 《中論校注》補記考釋鐘仕倫 庫本、鮑本《金樓子》疑誤舉例李大明 “別集”緣起與文人專集編輯新探李大明 《隋志》“并目錄”考證鐘仕倫 永樂大典本《寒山詩集》論考常思春 《韓愈集》傳本及校理源流管窺田道英 《禪月集》結集及其版本流傳考王啟濤 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中的縮略王啟濤 敦煌吐魯番法制文書詞語考釋張能甫 從《舊唐書》看史書語料在辭書編纂中的地位和價值管錫華 乾隆四庫諭文獻學思想初探管錫華 七十年代末以來大陸校勘學研究綜述文史考論魏啟鵬 楚簡《老子》“大成若詘”發(fā)微——兼說老子不非禮樂魏啟鵬 簡帛《五行》直承孔子詩學——讀《楚竹書·孔子詩論》札記魏啟鵬 楚竹書《民之父母》義證——讀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二)》箋記秦彥士 《莊子·天下》論墨考辨王文才 俗講儀式考湯君 敦煌燕樂歌舞考略湯君 敦煌曲子詞與中原文化吳明賢 陳子昂生卒年辨的補證王仲鏞 杜甫避家諱和相傳涉諱的詩常思春 韓愈先世世次辨證王紅霞 權德輿先世及行事系譜王文才 冀國夫人歌詞及浣花亭考李丹 許渾卒年考張?!《拍磷淠瓯孀C張?!埾櫩悸蕴锏烙ⅰ↓R已行年考述房銳 從王鐸死因看晚唐藩鎮(zhèn)之禍及落第士人的心態(tài)房銳 《〈冊府元龜〉引唐實錄、雜史、小說考》補證王仲鏞 韓愈《陸渾山火詩》義甄微屈守元 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跋文三篇劉益國 《三國演義》的諸葛亮形象的文獻考察汪燕崗 胡應麟和中國古代小說研究莊逸云 清末明初的“擬聊齋”莊逸云 胡懷琛的中國小說史研究后記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