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社會

出版時間:1994-9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美] 威廉·富特·懷特  頁數(shù):503  譯者:黃育馥  
Tag標簽:無  

前言

我最初接觸中國社會學是在1942年秋,當時我剛開始在俄克拉何馬大學任教。有一位政治學系的教授組織了一門關于“太平洋地區(qū)民族”的課程。這門課需要有兩個講座,分別講中國和日本的情況。原來講這兩講的教授均在戰(zhàn)爭中去軍中服役,于是這門課的組織者問我能否接替這項工作。我對他說,我對中國或日本從無研究,但他懇求我即席講點兒什么。我曾讀過約翰·恩布里介紹一個日本鄉(xiāng)村的《須惠村》和費孝通的《江村經(jīng)濟——中國農民的生活》。鑒于我認為自己對這兩個國家均無力作出全面的論述,我決定把力量集中放在農村生活方面,而那兩篇杰出的研究反映的正是這方面的情況。通過我的兒子馬丁·金·懷特,我也間接地與中國有了聯(lián)系。在美國的中國研究方面,馬丁已成為居領先地位的學者之一。他曾在密歇根大學參加過對底特律市及其周圍地區(qū)的調查。在這些經(jīng)驗的基礎上,他與其中國同行們一道,對幾個中國城市里的家庭生活和家庭關系開展了一系列調查。他還和他在密歇根大學的其他同事,與四川大學師生一起對成都進行調查(1987),與北京大學師生一起對北京和保定進行調查(1991)。

內容概要

  本書為《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之一,主要是對閑蕩于街頭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狀況、非正式組織的內部結構及活動方式,以及他們與周圍社會的關系加以觀察,并對這一觀察過程、所獲資料及結論的翔實而生動的記述。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威兼·富特·懷特 譯者:黃育馥

書籍目錄

中文版序言
第四版序言
引言:科納維爾和它的人們
第一編 街角青年和男大學生
第一章 多克和他的小伙子們
一 諾頓幫的成員
二 保齡球和社會地位
三 諾頓幫和阿芙羅狄蒂俱樂部
四 多克的政治競選
五 解體
第二章 奇克和他的俱樂部
一 奇克·莫雷利的故事
二 組織俱樂部
三 社交活動
四 反對奇克
五 第二個季度
六 分裂
七 共和黨政治
八 奇克·莫雷利的事業(yè)
第三章 社會結構和社會流動
一 群體的性質
二 街坊文教館的社會角色
三 忠誠和社會流動
第二編 非法團伙成員和政治家
第四章 非法團伙活動的社會結構
一 非法團伙活動的歷史
二 彩票賭博組織
三 與警方的關系
四 社會背景中的非法團伙成員
第五章 科納維爾社交和體育俱樂部中的非法團伙成員
一 托尼·卡塔爾多和謝爾比大街的青年們
二 組織俱樂部
三 改組俱樂部
四 政治爭端
五 危機和托尼·卡塔爾多
六 托尼的賓戈賭會
七 新的管理機構
八 卡洛和托尼
第六章 政治和社會結構
一 政治組織性質的不斷變化
二 政治生涯
三 組織競選
四 政治集會
五 選舉日
六 政治義務的性質
第三編 書室 結論
結論
一 幫與個人
二 社會結構
三 科納維爾的問題
附錄
附錄一 關于《街角社會》的成書過程
一 個人背景
二 選中科納維爾
三 制定研究計劃
四 最初的努力
五 與多克交往的開端
六 參與觀察的訓練
七 政治冒險
八 重返諾頓街
九 重新制定研究計劃
十 還是街角幫
十一 研究非法團伙活動
十二 向市政廳進軍
十三 告別科納維爾
十四 重訪科納維爾
十五 使《街角社會》作為一篇博士論文被接受
十六 50年后重訪街角社會
附錄二 懷特對一個弱者的影響(安杰洛·拉爾夫·奧蘭代拉著)
附錄三 參考文獻舉要
索引
圖表目錄
諾頓幫,1937年春季和夏季
安杰洛的小伙子們
街角交談
科納維爾社交和體育俱樂部的非正式組織,1939年9月初
科納維爾社交和體育俱樂部的非正式組織,1940年2月
科納維爾社交和體育俱樂部的非正式組織,1940年夏
拉韋洛的競選組織
拘捕和開脫
建成公園的圍欄

章節(jié)摘錄

插圖:這些非法活動團伙和政治組織在科納維爾,從社會的最底層到最高層,可以說無處不在。它們互相緊密勾結,共同構成了這一地區(qū)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yōu)槲覀兞私狻靶∪宋铩焙汀按笕宋铩眰兊男袆犹峁┝艘粋€總的框架。在這項研究中,我們將很少注意一般的科納維爾人。我們將遇到具體的人,并觀察他們所做的具體的事。普遍的生活模式固然重要,但只有通過觀察那些以其行動構成了該模式的個人,才能建立起這一模式。首先登場的將是“小人物們”(第一編)。我們將看到他們如何組織其本群體的活動;然后,將那些群體置于社會結構之中,我們再向上去觀察那些“大人物”。對于非法活動和政治組織的描述(第二編)將提供總的情況,不過我們仍然關心具體的人。問題是:是什么使一個人變成了大人物?他用什么方法得以統(tǒng)治這些小人物?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來看一看托尼·卡塔爾多。他是個赫赫有名的非法團伙成員,除了別的以外,還關心如何控制街角青年。他是怎么干的呢?再讓我們看看科納維爾的州參議員喬治·拉韋洛是怎樣組織他的競選的吧!他需要得到街角青年們的支持。他怎樣得到呢?我們大致知道,科納維爾的政治組織和非法團伙的頭目們是彼此合作的。但是,這種合作是什么性質的呢?它的基礎是什么?又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再來看一看具體的人,看一看當他們在其職業(yè)生涯中遇到不同情況時,如何針對彼此采取行動。

編輯推薦

《街角社會》: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街角社會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35條)

 
 

  •   《街角社會》的經(jīng)典性體現(xiàn)之一是我的研究生考試、中期考核都有對這本書的評論。這本書在我們對于外來移民、小群體、以及群體內部組織上邊都有借鑒。而同時,它的參與觀察方法也是一個供我們學習的經(jīng)典案例。
  •   作者首創(chuàng)的參與觀察的研究方法對于寫出深刻理解個人和社會的好作品是必須的。他生活在所觀察研究的社群中,深入解讀一個貧民區(qū)的社會組織構成,提取出的背景、活動人物、事件和意義等,是那些只做泛泛發(fā)放問卷、做一點采訪的調查者永遠不可能達到的高度和深度。不論是專業(yè)還是一般人,此書絕對值得一讀。
  •   商務印書館的漢譯學術名著,自然實至名歸。只是對譯者介紹不多。
  •   買其他書一起湊的結果快速需要的沒快了……哎街角社會是重要的研究方法著作~社會學著作
  •   深入社會,觀察社會,融入社會,這是很值得參考的方法。
  •   街角社會,從街角的角度來看美國的社會。
  •   從一個街角延伸的思考。
  •   這本書豆瓣有精彩書評,個人覺得寫的十分之好。
    如果你自己還是覺得做學術無所事事,覺得自己的研究成果一無是處,建議翻閱和品讀這本書,相信會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   社會研究領域的經(jīng)典,也是傳播學研究的始祖,看了特別感動
  •   研究社會行為的經(jīng)典著作
  •   平時不太注意社會問題。
  •   內容翔實,物流飛快。主題深刻。
  •   社會學的經(jīng)典名著,老師給推薦的
  •   收到就翻了幾頁,不錯,早就想了解下這本社會學名著,ps:人名看上去容易搞混了,哈哈
  •   灰常滴學術啊!!
  •   若想學習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此書是不可回避的經(jīng)典著作。不過,我覺得微有遺憾的是,本書的理論升華稍有欠缺,相比之下我覺得列維的《憂郁的熱帶》更深厚。
  •   社工專業(yè)很好的參考書籍。
  •   書挺好的,買它是為寫論文作參考的
  •   書真的很好!正想閱讀他。
  •   你絕對值得購買也值得閱讀收藏
  •   很有意義的研究。
  •   社會學的經(jīng)典著作,研究方法值得借鑒
  •   是一本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新類好書!
  •   社會學質性研究經(jīng)典著作值得一讀
  •   值得一讀的質性研究經(jīng)典之作,對研究方法很有啟作。
  •   感興趣此類研究
  •   很好讀的一本書,一個星期就看完了,是實地研究的一本書,很容易看的。從現(xiàn)在社會調查和質性研究來看,我沒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老師說應該看他寫的那個年代,這麼看還是不錯,有機會,大家還是要嘟嘟的,讀的多了做學問說話才有底氣哈!我現(xiàn)在可以說,我看過了,哼!
  •   本書語言通俗,很容易看懂,贊一個
  •   下午收到貨激動得不行,馬上就拆開來看了,很認真的花了2個半小時呢。我偏愛行云流水的敘述,平淡中蘊含哲理,我覺得這本書就給我這樣的感覺,好棒,很喜歡
  •   很好的一本書,領導推薦的。
  •   老師推薦的一本書,可以說是社會學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值得一看。
  •   老師在大一時就推薦這本書了,現(xiàn)在才買了看,相信是好書
  •   很經(jīng)典的一本書,老師推薦的,我們同學一起買了四本
  •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碩士論文也在模仿它
  •   內容很好,印刷也很正,不能再贊
  •   經(jīng)典書目,社會學入門必看。只是不太喜歡這種簡潔的封面哦。
  •   很不錯的書 為女朋友買的 所以一定要給個好評啊哈哈哈哈哈哈
  •   還不錯~準備看完做讀書筆記,哈哈
  •   很不錯的書,值得看呀~大家讀新聞學的可以買來看看~
  •   這個版本很好,喜歡
  •   很不錯的寫作角度
  •   社會學的好書!還沒來的及看
  •   語言樸實無法,不愧是社會學早期的經(jīng)典之作。
  •   看了一點點 挺好的
  •   書的包裝很好,內容也值得一讀。
  •   講方法的書,學生讀讀
  •   社科精華之作,經(jīng)典之作。值得拜讀
  •   需要看了才知道,好幾個版本
  •   老師推薦的 一定沒問題的
  •   應該比較容易看進去
  •   類小說體社會學著作 歸入這個系列很可能多少影響銷路
  •   上社區(qū)概論的老師推薦的書,還沒來得及看
  •   社會學好書
  •   社會學經(jīng)典,必讀
  •   期待已久,終于出新版了!
  •   書不錯,內容也獨辟蹊徑很有深度
  •   社會學經(jīng)典讀物
  •   雖然受到一些質疑,但無法撼動此經(jīng)典著作的地位。
  •   不同的視角 實地考察的典范
  •   內容很豐富,見解很獨到
  •   很好 社會學必讀書籍
  •   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牛逼。
  •   多克
  •   有助于學習領悟社會學
  •   一本經(jīng)典的書,值得一讀
  •   大一就想看了,推薦指數(shù)很高
  •   這是本中譯本,真的翻譯的特別棒,淺顯易懂
  •   正版 全新 快遞給力 包裝好
  •   再厚也認啦~~
  •   該書很棒!
  •   書本很精致,字體清晰,紙質較好,基本沒有質量問題。
  •   書不錯,正品,值得讀。
  •   一葉而知秋,一角而知世.
  •   像故事書的感覺
  •   不錯,不過還沒有仔細看,應該是正版
  •   經(jīng)典。描述客觀,邏輯嚴謹,非常好。
  •   對于學習社會學挺有用處
  •   500頁的書,150頁是附錄……
  •   挺好的一本書啊 推薦
  •   名著,社會學必看
  •   絕對的好書,推薦
  •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街角社會
  •   加油加油,JD
  •   社會學名著,一定要讀
  •      讀《街角社會》,后感
      
      或許你對我很熟知,比如我的習慣、我的愛情觀。但是在此刻讀完《街角社會》后的我卻思緒蔓延,感覺到自己已經(jīng)多了一種態(tài)度多了一種思索,這個我,是變化的,是有社會中常見的“成長”過程的。所以我不得不向懷特致敬,沒有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靜止的,靜止的社會現(xiàn)象是沒有參考意義的。當我們在研究中以一種動態(tài)變化的視角去觀察,總結出其特點下的行為模式,或許對我們的社會工作會有更為準確的判斷和控制。
      這次的讀后感,我準備從以下幾點進行總結:
      一、打開一扇窗——視角的擴展。
      二、研究方法——參與觀察法。
      三、輿論的力量——不再懼怕。
      四、社會流動——奇克以及我。
       打開一扇窗——視角的擴展
      
      附錄二是安杰洛·拉爾夫·奧蘭代拉所寫的《懷特對一個弱者的影響》,這篇文章最核心的內容是其與懷特一起工作后自身的變化,其中最為深刻和對其一生都有影響的其實不是懷特,是一雙社會學的眼睛去觀察總結身邊的事物。
      社會學,由孔德在1838年《實證哲學教程》中提出,是一門利用經(jīng)驗考察與批判分析來研究人類社會結構與活動的學科。社會學家通常將經(jīng)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等一起并列于社會科學來進行研究。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范圍廣泛,小到幾個人面對面的日?;?,大到全球化的社會趨勢及潮流。
      在讀完這本書后,我知道自己的社會學能力就像把腳深入海水中,對于大海的一切都很迷茫,但是這開啟了我對大海的認知和探索。在我看待友誼以及愛情甚至是國際問題的時候,能夠試著找一下社會學的身影,使我能夠離事物的本質更進一步。
      在《街角社會》里,我先學到了一招,想了解一個群體或者被一個群體所了解,那就去找這里的“當家人”。假如我想去調研一個村子,好吧,村長先生,請現(xiàn)身。
       研究方法——參與觀察法
      
      大三的時候,我們開始接觸到非物質上的調研任務,但我們除了做一些問卷調查、拍照以及查閱文獻,再進一步就無計可施了。《街角社會》給了一個新的角度,也為我們城市規(guī)劃者再次提醒——走進去,做一個參與者,讓自己的方案有血有肉。
      在很多人眼里,參與觀察法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其中再認真仔細的觀察記錄就可以了。但是,不知道你們注意到了沒有,懷特在附錄一中提到他的調研不是某一時期的“照片”,而是一段時期后的“電影”——“只是當我開始看到這些群體內的變化時,我才意識到較長時期的觀察一個群體的極端重要性”。這里邊的重點就在于“時間”。當我們意識到是時間給出了一種社會現(xiàn)象的答案,你要的模式,你要的規(guī)律,你要的原因,試著在里邊找找看,總會找得到了。比如說多克的頭暈病,在他受到外來壓力變化頭暈的時候你恰好遇到了他,你會給他打上“不上進”的標簽,但若他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中,你會直接說他聰明。但是,這些都不是多克的全部,多克是一個會根據(jù)外部環(huán)境變化的一個社會人,你要對其有個深刻的了解,請拍有關他的電影。
      現(xiàn)在的學生遇到調研,往往會直接從網(wǎng)上先拼湊出一套合乎邏輯的調研方法,這是就不僅僅是一種研究方法的問題了,它是一種態(tài)度。懷特的研究過程并不像書里描寫的那么輕松詼諧,他也在書中提到過遇到的困難,雖然都是一筆帶過,但是我們得學習學習他的態(tài)度,做就要認真,要有意義,要在瓶頸中敢于突破。
      
       輿論的力量——不再懼怕
      
      在個性飛揚的90后中“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種獨俠式思維占據(jù)了很大的地位。以前也總是在思索,為什么一次次告訴自己不要介意別人的看法時,又不禁的對別人的看法感到憂慮和彷徨不安。《街角社會》里的保齡球賽給了我新的啟示,沒有一個人是單獨活在這個世上,其他人的作用力在通過了你的心里承受后會在你的行為里得到一定的表現(xiàn)。
      懷特對“社會結構”的論述是建立在“互動”概念框架基礎上的。證明“相互作用”的是關于“集合事件”和“對偶事件”的發(fā)起,還有群體成員的習慣位置這一因素等。正如《策略思維》一書中的核心基礎就是——每個人都是一個策略家。它在做博弈論中人和人的交往是建立在對方也是和你一樣“聰明人”,在此種前提下,你的判斷才會更真實和有效。
      “社會結構正在起作用”在保齡球道上便是一個經(jīng)典的證明。不同的地位在開球的時候會得到不同的群體反映,懷特本人由于“和頭頭們關系更近以及和大家關系都不錯”受到的大家的鼓舞(在附錄一中的到了證明,懷特自己從未也體會到這種自信心的瞬間增加)最后的到了第一名,而在保齡球這項打的很好的弗蘭克卻在最后成為倒數(shù)第二。
      在社會團體中,通過觀察人們在言語以及行為上的偏移就可以判斷出其心目中某個人的地位,很多時候這樣比直接告訴你更為可信。假如你想做一件事,不要對其他人的眼光感到恐慌,只要稍加觀察,日子久了,也許會成為你做事成功的橋梁。
      社會流動——奇克以及我
      
      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一個社會成員或社會群體從一個社會階級或階層轉到另一個社會階級或階層,從一種社會地位向另一種社會地位,從一種職業(yè)向另一種職業(yè)的轉變的過程叫做社會流動。它是社會結構自我調節(jié)的機制之一。
      奇克等大學生借助著街角組織而實現(xiàn)著通往上流政治社會的道路,其實在一早的時候他們走進大學校門就是在適應這種導致社會流動的活動模式。他們在對待入學、金錢以及友誼上的抉擇已經(jīng)決定了其社會流動的方向。這就解釋了“長期處于某個社會階層之中的人們彼此之間十分相像”,是相類似的決策,使得其走到同一團體里去的。最終在同一團體里往往會有著相同的。在《街角社會》里115頁提到:“大學生和街角青年都想成功。他們之間的區(qū)別是:大學生或是不肯讓一群親密的朋友約束自己,或是情愿犧牲他與那些進取得不如他快的人的友誼。而街角青年則被一張彼此負有義務的網(wǎng)將他與他的幫連到一起,他或是不愿意,或是不能夠擺脫它。”。
      西方社會學研究社會流動的趣旨在于探索什么人,在什么環(huán)境中,具備什么條件才能夠獲得更多的向上流動的機會。一個社會能夠創(chuàng)造更多的向上流動的機會,是社會充滿活力的象征,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在20世紀40年代的時候,正式美國將此種向上社會流動情況視為“民主”,所以在奇克進入中層社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接納。
      我們在進入大學的時候剛好趕上大學擴招,基數(shù)的增加給我們帶來了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降低。之前網(wǎng)絡上報道的清華學子賣豬肉,雖然是屬于極少的個例,但不免看得出其中由于擴招以及地域背景等限制造成的上流機會減少。從美國的經(jīng)濟低落,到中國的大學生化,都使得政府面臨——大學生供過于求,使畢業(yè)生難找到工作,收入逐年下降的情況。這種情況,在中國不是突然爆發(fā)的,是通過層層影響逐年累積出來的,所以沒有得到公眾的重視,但是已有很多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霸鰪娊?jīng)濟資本,為剛畢業(yè)的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購屋等提供協(xié)助”、“發(fā)展完整的技職體系,保障每個人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提供多元學習管道,監(jiān)督入學就業(yè)公平”等措施已經(jīng)提出。
      作為一個大學在校生,對將來的就業(yè)我也充滿了憂慮和不安,更希望能通過對社會學的學習,為更多的大學生提供進入社會的轉型模式。
       總結
      
      之前在課下從來沒有嘗試過《街角社會》這類社會學學術性書籍,想象中的其枯燥的語句使我敬而遠之,懷特的這本書,沒有框框條條,卻給了我不一樣的體驗,學術性的文章可以這樣生動有趣,又充滿爭議。著實給我的學習帶來了一種自由的氣息,這不,《策略思維》落在了我的手中。
      學習是一種習慣,它不應該僅僅在教室里。學習是一種對生活的態(tài)度,敢于去嘗試新的領域,采用不同的方法,敢于去面對學習途中的瓶頸和孤寂?!隆督纸巧鐣?/li>
  •      我總是很慚愧,接觸社會學兩年多,尚沒有煉出一個火眼金睛的可以洞察世事的視角,也沒有超然冷靜的心態(tài)來分析社會問題,甚至讀個簡明易懂的專業(yè)書籍也是囫圇吞棗走馬觀花。記得以前看Durkheim的《自殺論》和Mead的《心靈,自我和社會》,在圖書館正襟危坐煞有其事地擺出一副兩耳不聞天下事的模樣,到頭來還是為了一個課堂的keynote presentation而草草了事——對于那些書來說,又多了幾次束之高閣的機會罷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翻尋商務印書館學術名著系列,瞥到美國社會學家威廉?懷特?福特的《街角社會》,這本原本應是freshmen們的社會學啟蒙讀物,卻被我這個快畢業(yè)的老油條收入囊中。
      事實證明,當初這個舉動是值得的。
      
       估計也只有社會人類學的著作才能擁有如此高強度的可讀性了吧!試問能有多少學術性專業(yè)書籍有著偵探小說般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有姑娘、賽馬、保齡球,還有多個幫派團體在鉤心斗角爭名奪利的故事里也能抽絲剝繭成趣味性極高的組織理論?當我讀到多克和奇克的Corner Boys VS. College Boys的針鋒相對之時, 如同電影一般的畫面感流入腦海,仿佛自己此刻變成了第三方的觀察者。一本沉甸甸的學術書籍也有如此吸引下去的能量,這應該能讓很多人訝異。
      
       和眾多閱讀過本書的讀者的想法一樣,實際上,本書所采用的“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的研究方式業(yè)已超越了本書自身的內容主題(對一個意大利人貧民區(qū)的社會結構的分析),本書作為社會人類學調查方法中參與觀察法的classical sample式的教程指南,我確信自己無意探討整本書已經(jīng)清晰明了的脈絡和內容,William Whyte作為一名參與觀察者,他對于他所選定研究社區(qū)的感情是一種難以名狀的復雜,其中既包含價值中立的研究態(tài)度,同時也有無法避免的主觀理念——調和主客觀之間的微妙關系將對研究起著無足輕重的巨大作用。就此,我就Whyte所體會到的一種參與觀察者的矛盾為切點,談談我對參與觀察法的看法。
      
      1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參與觀察法的杰作。Whyte對于科納維爾的觀察持續(xù)了三年半, 從“模模糊糊的念頭”,再到面對眾社會學家對本書的激烈批判而波瀾不驚得專門寫了附錄,成書的過程更是一波三折。當我們拿起這本書時嘗試研讀,即使非專業(yè)的人士也能饒有興致地翻個幾頁——文學性,作為人類學著作和民族志寫作過程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點,應該是這本書能“悅讀”下去的一個重大緣由。(自然,也有人抨擊這樣的寫作方式,書中:賴利:“經(jīng)過人種志學家們過濾的文化描述實際上是二流或是三流的小說……根本沒有什么可以由觀察者準確地描寫的外部的文化或組織?!保┯腥さ氖牵琖hyte自言,在大學時代寫過“不少短篇小說和獨幕劇”,他甚至“試著去寫一部長篇小說”。當然,我們亦不能膚淺的僅將其視作文藝性作品。敘事性的結構和表達,作為參與觀察法的一個重要特征,非常值得深究。
      
      2.
       教科書上這樣定義“參與觀察法” :
       Participant Obeservation: Its aim is to gain a close and intimate familiarity with a given group of individuals (such as a religious, occupational, sub cultural group, or a particular community) and their practices through an intensive involvement with people in their cultural environment.
       “intensive involvement”作為一個必要的與被觀察者進行實質性的互動的前提,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的親密程度如何拿捏得體,一方面能夠抵達足以使對方信賴的程度,而另一方面避免由于觀察者的主觀介入而影響觀察過程,甚至改變事件因果聯(lián)系的現(xiàn)象,作為觀察者的Whyte的經(jīng)歷和他隨后引發(fā)的思考的確應該被作為范本。
       例如,在Whyte的附錄中,有個細節(jié)是這樣的,當他嘗試融入街角社會的集體中去,第一次嘗試的方法居然是與酒吧的女孩子搭訕,試圖用一種不經(jīng)意的融合方式開始自己的研究。書中寫到Whyte試圖加入酒吧的群體中時,產生了如下一組對話:
       “對不起,要是我和你們在一起,你們介意嗎?”
       “那男人把我上下打量了一番,然后表示他要把我扔下樓去?!?br />   在我們的印象中,似乎隨意的、非界定性的參與觀察是最富有成效的。然而在實際情況中,作者反而在當?shù)氐慕址晃慕甜^中與多克會面(P376),詳細的表示了自己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進程,甚至和和阿爾?馬丁尼父母的友善交談和交往使作者產生了這樣的感覺:
       “雖然你喜歡你的工作,但只要你在從事觀察和訪談,你就要扮演一種角色,你就無法完全放松。在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你能夠回到家里,輕松愉快地和這一家人呆一起,那種感覺是非常美妙的?!?br />    在這一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參與觀察法要求了觀察者或是研究者不應自詡為一個外來人的身份進行觀察,而是作為研究客體之中的一個成員來進行研究,研究者必須使自己融入研究客體的生活之中——Whtye是“家人”,放棄部分“觀察者”的身份,爾后才能具有能夠“完全放松”的角色來實施下一步的計劃和研究。
       然而這也并非全是好處。
       “我起初是作為一個非參與的觀察者。隨著我變得被社區(qū)所接受,我發(fā)現(xiàn)自己差點變成了一個非觀察的參與者。我已經(jīng)陷進去了?!?br />   馬克思韋伯認為,社會科學研究需要帶有價值中立的態(tài)度進行。那么,當參與觀察者為了獲取第一手的、真實性度高的資料,在與被觀察者進行親密性互動過程中,將不可避免地越過工具性目的,越來越頻繁和深入的參與給研究帶來的究竟是利是弊?
       Whtye本人也在探討這個問題。還是書后分附錄,我對其中“十一 研究非法團伙活動”中的一個事例印象很深,Whtye在菲烏馬拉的政治競選中積極參與選舉投票,但是他的言論卻“引起了俱樂部內部最嚴重的分歧”,事后作者這樣寫到:
       “參與觀察者單純?yōu)榱思訌娮约涸谝粎⑴c領域中的地位,而努力想操縱被觀察者,并不惜做出不利于他們的事,這對于被觀察者來說是不公平的?!?br />    如上所言,參與觀察者所面臨的角色問題無疑比一般觀察者的角色問題要復雜繁冗的多:如果觀察者無法參與到被觀察者的行動實踐中去,顯然作為第三方難以滲透事件的真正進程,乃至獲取虛假的真相;但又若觀察者太過積極地參與被觀察者的行動實踐中,不加小心就會影響研究客體的行動軌跡,破壞整個事件發(fā)展。
       實際上,就本書的作者而言,Whtye還是建議每一個研究者保持一個理性的頭腦,在書中第404頁提到的投票軼事中,他鄭重其事地建議:
       “作為一名實地工作者,不能只想著如何去迎合這個地區(qū)的人,還必須繼續(xù)保持自尊心。如果這位實地工作者不能保持自己一貫理智地保持的形象,他就很可能會陷入困境?!?br />    在此我想對于這個問題而言,顯然一個可以照本宣科的普適性的解決方案是難以找到的,所謂實踐出真知,也只有實地參與與練習才能磨合出適合自己的方式了。
      
      3.
       高度的互動性參與式研究帶來的悖論和困難不僅僅限于研究者,對于被研究者來說,倫理道德難題可能給他們帶來一些疑惑或傷害。為了引導被研究者說出真相,我是否需要欺騙被研究者?”“研究結束后,我是否需要給研究者物質性回報或獎勵?”“為了更深入研究,我是否需要研究者們造成利益矛盾?”
       “貝倫:他沒有帶著他的2手稿回到他的研究地點,與被試者們一起核對這些資料和內容,是不是在道德上犯了一條大罪呢?”
       “比爾,你把我寫的講話太粗野了,就像個痞子?!?br />    “真叫人難以想象,我為比爾?懷特干了那么多事,可是你瞧他在書里把我寫的?!?br />    在參與觀察的過程中,我們是否需要遵循人與人之間的互惠關系?對于作者而言,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互惠關系才成功地引導了他和多可的關系,然而,也正如所言,“遵循人與人之間互惠的原則并不能保證在若干年之后某個主要被調查者——或者他的兒子們——仍然認為這種關系是公平的?!盬hyte自己認為,與觀察作為一個深度的融合過程,本身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工具性的利益,彌合了專業(yè)研究人員與所研究的組織成員之間的差距。由于研究人員的介入,被研究者意識到自我的行動對于研究者來說可能具有強烈的作用,隨后他們會更注重與行動本身和義務,對于是否需要回報這一點并不如研究者想象的一般頗受重視。
       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就當時作者的社會環(huán)境和所處時代來看。Whtye做出這樣的解釋也是有很大的道理的。不過,在如今利益作為主導的今天,很顯然如果采用Whtye的姿態(tài)在實地研究中解決互惠性問題,可行性還是需要商榷的。
      
      
      
      4.
       存在即合理,我一直相信每一本書——對于選擇閱讀它的讀者自身而言——自然有其閱讀的價值?!督纸巧鐣窙]有社會學大部頭著作的艱澀難懂,極其好讀,好看,人物繁多龐大但是結構清晰明了,非專業(yè)的朋友們讀起來也應該能了如指掌。如今我已是大三下,就業(yè)考研事務繁多搖擺不定,能像孩童時坐下來閱讀一本書籍已經(jīng)全無這樣的心情。人云亦云的現(xiàn)代社會,人的心態(tài)太過浮躁,閱讀正在走向一個趨勢:我們不是在“讀”書,而是去“讀完”書,而這一現(xiàn)象早就不僅僅限于專業(yè)書籍了。在波茲曼筆下“娛樂至死”的文化熔爐中,我總是在嘗試做一個冷靜客觀的分析者,在溽熱中得以一息尚存,能心懷對學術殿堂的敬畏卻也有巨大的耐心和勇氣來叩響它的大門
       ——而這正是太多太多人所缺少的。
      
  •      最近在學習質性研究方法,而之前也對量化研究有一點了解,看過布爾迪厄的《國家精英》,便發(fā)現(xiàn),任何一個好的、讓人信服的研究,不管使用什么樣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是大量心血的匯聚。比如街角社會,懷特曾經(jīng)在那個他實施觀察的社區(qū)入住,并待了許多年。而布迪厄為了收集國際精英中需要的資料,也曾經(jīng)進行大量細致、嚴謹?shù)恼{查與訪談。
      
       相比于《國家精英》的宏大敘事,其中包括大規(guī)模調查大學場域、學生的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從而檢視教育的社會再生產功能,《街角社會》像是講述一個關于街角青年們的故事,這其中包括領袖青年權力地位的形成史,幫派內部領袖與群眾的互動、人員進出與流失,非大學青年與大學青年之間的對立與沖突,街角青年與外部環(huán)境的能量交換等。當然,這個故事里,研究者本人的情感體驗也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
      
       一個研究要首先能給研究者本人帶來新的看待事物的觀點,才能說是成功的。布爾迪厄做到了,他從知識和權力兩個維度構建了大學場域,并按照大學的稟賦將其放置于場域不同的坐標上。在此基礎上,他又分析并比較了各個學校學生的社會和文化資本構成,以此來揭示大學場域中存在著的再生產現(xiàn)象——家庭社會資本或者文化資本高的學生,會去那些能夠幫助他們積累社會資本或文化資本的學校,而那些工薪階層或者貧窮的外省學生則只能繼續(xù)在大學金字塔的底部尋找著向上流動的機會。
      
       通過對街角社會的研究,懷特發(fā)現(xiàn)了這些被主流社會所忽視的邊緣群體內部,街角青年們的生活模式——組織內部的地位結構、不同組織之間的沖突與合作、街角青年們向上流動過程中遇到的阻力。懷特說,最初他進入科納維爾這個意大利移民區(qū),是想寫一本小說。而最后卻形成了一本類似小說的獨特博士論文。這篇論文中,沒有大量復雜的圖標和數(shù)據(jù),也沒有看上去很漂亮的模型建構,懷特只是用一種講故事的方法,穿插著他的觀察與分析,向讀者呈現(xiàn)出了一個小社會內部,絲絲縷縷錯綜復雜的關系。在他的敘述中,多克等街角青年是被主流社會排斥于是便自我放逐的群體,而奇克等大學生則借助著街角組織而實現(xiàn)著通往上流政治社會的道路;所謂的非法團伙組織嵌入了整個社會結構中,既為當?shù)靥峁┝舜罅康木蜆I(yè)機會,也為新企業(yè)的發(fā)展提供資本,它們與警察的關系也極其微妙——只要不出大問題,警察是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策略,警察的生活也依賴這些非法組織。
      
       布爾迪厄的《國家精英》通過用數(shù)據(jù)構建的場域,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存教育在幫助國家維持穩(wěn)定秩序扮演的重要角色,而懷特則在《街角社會》中呈現(xiàn)了美國主流社會對邊緣世界的排斥所帶來的問題。兩者通過不同的研究方法,卻都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有體制的不完善之處。在這一點上,可以說定量和定性同樣有力。布爾迪厄采取的是一種從宏觀到微觀再回到宏觀的路徑,而懷特則讓自己的研究處于一種微觀與宏觀的互動中。老師在課堂上總結,定量研究試圖尋找趨勢性的、有規(guī)律性的、可重復發(fā)現(xiàn)的模式,而定性研究則注重對單個或者多個案例的深入分析,來發(fā)現(xiàn)問題背后的合理性或者合理背后所掩藏著的問題。
      
       在定量研究大行其道的時候,懷特能夠拋出來這樣一個類似小說的論文,并讓學術界接受這個“黑馬”,確實是一個卓越的嘗試。從書中,我們能讀出他的樸實、細致和作為研究者的真誠。而今天,對那些頂著SCI、SSCI光環(huán)的paper們,我想說,你們沒有令人激動的創(chuàng)新沒有扎實的研究沒有深入透徹的分析以及一顆對學術懷有誠意的心,你們存在的意義是什么……或許,這個世界是需要垃圾的,但是也還是請你們悠著點兒吧……
      
  •     這本書寫的確實不錯,只是考慮到受眾的原因,我才沒有選擇力薦。每個人的好書是不一樣的。
      前面已經(jīng)有很多人談過了對這本書的書評,有好幾篇寫的非常好。行文流暢,邏輯清晰,文采飛揚。限于我目前是在工作時間,所以只能簡單評價下。(對不起我老板了,不過腦子和手實在按耐不住了)
      貧民窟看似是一個雜亂無章的社會,街角青年也是顯得那么無組織,無紀律,非法組織和警察時而沖突時而合作。但正如我們從書中所了解的,這個社會實際上還是一個高度組織化的社會,只是他們的組織化是通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實際上,任何社會都是有秩序的,無論是原始社會,還是現(xiàn)代社會,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我從街角社會更多的是看到自發(fā)秩序,而且這種自發(fā)的秩序恰好是如此的精致美好。以警察和非法組織為例,警察需要非法組織的賄賂,非法組織需要經(jīng)常的保護。警察對于那些老是忠于職守的愛找麻煩的警察會調離或者變相的懲罰,但是警察高層中又必然會保留一些忠于職守的警察,以備輿論不利于警察時可以拿出來使用。各個警察都會有自己受賄的保護區(qū),如果別的警察找自己片區(qū)的非法成員的麻煩,他們就會去那人的保護片區(qū)進行報復。非法組織的頭目支持某些政治人物競選,和警察頭目,律師事務所搞好關系。非法組織安排二頭目負責保護代理人。各個非法組織都有自己的片區(qū)。等等等等。難道你不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精致、美妙的秩序嗎?
      我們不能忽視自發(fā)秩序的作用,有些自發(fā)秩序可能表現(xiàn)為沉淀的文化、歷史和傳統(tǒng),在當前的社會依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我的理解有些可能不對,歡迎各位指教、討論。
  •     很久沒有讀一本書愛不釋手的感覺了。
      
      《街角社會》是美國芝加哥學派社會學家威廉?富特?懷特在哈佛大學青年研究員基金資助下,于1936至1940年間對科納維爾(化名,即波士頓北區(qū),科納維爾原文為Cornerville,即“角落”和“小鎮(zhèn)”的合成詞)進行實地研究的報告,亦是他的成名作。有趣的是,該著作在1943年末出版,直至1945年仍銷量不佳,一度“險些淪為特價書”。1955年后,該著作獲得新生,人們關注的不僅是懷特筆下的街角社會,而是他在形成本書中的一切努力——他潛心于扎實的實地研究,并抵制住了眾多社會學家的批判,形成了一本干凈的、完整的社會學著作。書里的所有內容,幾乎都是懷特用簡單的觀察法、個案研究以及人物訪談所得,更為珍貴的是,在附錄部分,懷特還詳細記錄了本書的成書過程,包括他是如何一步步調整寫作計劃,將研究范圍從諾頓幫、大學生俱樂部開始逐步擴大至非法活動團體以及政治選舉,實地研究中,觀察者難免會融入進他所觀察的環(huán)境中去,所以懷特在1940年離開科納維爾(即波士頓北區(qū))時“有一種強烈的離家的感覺”。完整地看過《街角社會》,腦海中除去懷特對實證研究的卓越貢獻,仿佛也有著整個科納維爾三年多的時光。
      需要強調的是,懷特對自己在研究過程中曾犯的錯誤直言不諱,還詳細講述了其后的反思,這不僅對懷特自己,更對之后投身于實證研究的學者們,提供了高貴的參考資源。
      
      一、定性的實地研究
      社會調查中,簡單明晰的定量研究和內容豐富的定性研究總讓人難以取舍,二者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數(shù)據(jù)化,但清晰明了數(shù)據(jù)化可能導致我們忽略很多調查內容。然而對定量還是定性的取舍并不難,只要我們在調查之前首先明晰我們想得出什么樣的解釋——通則式(nomothetic)還是個案式(idiographic)。
      就《街角社會》來看,懷特最初的意圖是本著走近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的想法,來研究科納維爾地區(qū)的歷史、經(jīng)濟、政治、教育尤其是社會態(tài)度等一系列問題,通過調查問卷或者設計實驗等一系列定量研究方法來對待這一本來就不現(xiàn)實的課題,顯然是不合時宜的,所以懷特采用的實地研究無疑是最適合研究某一特定地區(qū)內的問題,尤其在他把研究縮小后,成果就更加顯著。
      1、實地研究及其研究者
      實地研究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想要研究問題、情況等所在的地區(qū)內,在自然的狀況下進行觀察。除了社會學研究者,新聞報道中也有大量實地研究,19世紀《世界報》的女記者內莉?布萊混進紐約拉克威爾島的瘋人院所作的調查,以及深度采訪,實則都屬于實地研究。
      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實地研究的成敗,很難想象,如果懷特無法順利地融入到諾頓幫、大學生俱樂部以及后期的非法活動團體等,這項研究會有著怎樣的結果。毫無疑問,實地研究對研究者有著很高的要求,在制定研究計劃需要一定的前瞻性,在進行調查中需要高度的敏感度以及悟性,隨著時間的推移,龐大的工作量對研究者的耐心、細心程度也是很大的考驗,在研究后期,研究者對待繁雜的資料更需要強大的分析、整合能力。
      研究者還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研究者的角色定位,二是處理好與被研究者的關系。
      首先,實地研究中,研究者都存在對所研究活動的參與程度,完全參與和完全不參與是兩個極端,一般來說,長期的相處會使研究者不知不覺地融入進去,但還要保持著研究的目光。在政治選舉中,懷特曾經(jīng)進行過重復投票,事后他非常后悔,因為這不僅可能斷送他整個研究,更多的是違背了實地工作者的道德和形象。
      其次,研究者也應處理好與被研究者之間的關系。懷特在這個問題上也犯過一次錯誤,就是在政治選舉中,為接近托尼而惹怒了卡洛,他違背了觀察者的原則,想要去積極地影響事態(tài)的發(fā)展。
      2、實地研究的調查方法
      實地調查的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個案研究以及人物訪談。懷特在《街角社會》中充分運用了這三種方法,從而總結出了翔實、完整而全面的資料。
      觀察法貫穿了懷特研究街角幫活動的始末。實地調查最大的優(yōu)點之一便是它的自然性,為保持自然性不被破壞,細心的觀察往往能得到比生硬的訪談更出色的效果,因為在很多問題中,尤其是涉及到個人隱私、非法活動或者政治機密等一系列敏感話題中,任何問題似乎都是不應被提出的。在懷特因“警察是否接受賄賂”的“多嘴”而造成尷尬后,多克的解釋是“少提出無聊的問題……你就在這一帶多串串,日子長了,不用問什么,你也能得出答案。”最有趣的便是,諾頓幫等級劃分完全是懷特通過觀察自行得出的,因為諾頓幫的成員,包括多克都覺得他們是完全平等的。當然,觀察法要求研究者有著敏銳的眼光和清醒的頭腦——保證他們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及時發(fā)現(xiàn)狀況的微妙變化。
      個案研究是對某個社會現(xiàn)象的例子進行深度檢驗,比如一個村莊、一個家庭或一個青少年幫派。很顯然,無論是諾頓幫、大學生俱樂部還是科納維爾和體育俱樂部的研究,懷特運用的都是個案研究。
      在對成書過程的闡述中,懷特并未對人物訪談進行介紹,但是在整個報告中,人物訪談隨處可見,可以說,懷特對的人物訪談資料是其報告的主要支撐,對于很多實質性問題,比如由于街角青年的自卑感帶來的和大學生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非法賭博活動以及政治選舉中的投票等等,都是通過人物訪談一一展現(xiàn)的。
      3、實地研究的特點
      首先要指出,不同于有著明確針對性、目的性的定量研究,實地研究是一種典型的定性研究。在實地研究中,研究者不僅難以預測可能得出的結論,甚至還可能在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正研究計劃,最后形成的結論也很可能與研究初衷大相徑庭。
      實地研究最大的特點就是其自然性。由于它運用的是默默觀察、循序漸進地訪談等手法,相比“中斷式”的調查問卷能得出更貼近事實的結論。調查問卷往往需要打斷被研究者正在進行的活動,比如正在家里看電視或者在街上匆匆趕去某個地方,加之出于對完全陌生的研究者的不信任,很可能給出偏離事實的數(shù)據(jù)。懷特一度采用了登門拜訪的調查方式,結果他稱這種做法是“再也沒有比我最終采用的方法(指登門拜訪)更不恰當了的”,而運用此方法進行的這項研究則“是一個徹底的失敗”。
      除此之外, 實地研究的方法奠定了其全面、深入的基調,研究者深入實地的切身體會、大量實例和數(shù)據(jù)以及豐富的訪談資料均有助于形成翔實的研究內容。
      二、《街角社會》成書過程
      在梳理了懷特成書的過程,實地研究的特點和過程就很自然的展現(xiàn)了出來。
      1、1936—1937年
      懷特于1936年大學畢業(yè),然后獲得了哈佛大學研究資金,得以選中波士頓北區(qū)進行對貧民窟的研究。在他最初的,組建10人團隊的宏大計劃被推翻之后,1937年初,懷特將研究計劃轉向人們的友誼模式,通過登門拜訪的方式詢問不同人的朋友和潛在敵人,依此類托繪制人物結構圖,但很快,懷特便放棄了,因為他發(fā)現(xiàn)可以通過觀察人們的行動來研究社會結構。
      1937年2月,懷特進入街坊文教館,從而結識了多克,多克對懷特給予了很大幫助,以致二人的關系很快發(fā)生的微妙的變化——懷特迅速成為諾頓幫的一員,言行舉止受到了影響以致回到哈佛會覺得不自在;多克也有一個信息提供者逐漸轉化為懷特的合作者,他于懷特討論計劃,為懷特解惑并交流想法,以致后來每做一件事都會想想對懷特有什么幫助。與此同時,懷特搬進了科納維爾,向人們表明要寫一本關于科納維爾的書,并學習意大利語,這為他掃清了很多障礙。
      1937年7月,懷特將大量的時間用在了觀察街角幫和大學生俱樂部。他表示,“這些人日復一日的常規(guī)活動才是我的研究的基礎資料。”
      以上的部分體現(xiàn)不僅體現(xiàn)出了實地研究難以預測的特點,也展現(xiàn)了懷特為實地研究做的一系列準備。資料的準備(選定科納維爾的街角幫)、尋找線人(多克)以及表明自己的身份(稱自己要寫書)。需要指出的是,向被研究者表明自己的身份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這直接決定了研究的成敗。懷特在解釋清楚自己身份上下了很大功夫,告訴街角青年他要研究科納維爾的社會史顯然只會引起尷尬的沉默,于是懷特想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法——自己在寫一本關于科納維爾的書,人們對這件事地看法完全取決于對懷特的看法,而且這個解釋的確奏效了。
      1937年7、8月間,懷特暫時離開了諾頓街,之后打算擴大研究范圍并暫時放下對諾頓街和大學生俱樂部的關注,但他很快意識到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當時,我還沒有清楚地認識到研究一個群體遠遠不只是去考察它在某個時刻的活動和人際關系。只是當我開始看到這些群體內的變化時,我才意識到較長時期的觀察一個群體的極端重要性?!睘榇耍瑧烟貨]有拋開它,并在秋季偶然地成為州議員喬治?拉韋洛的義務秘書——保羅?費蘭特的義務秘書,從而進入了政界的研究。在經(jīng)歷了完整的政治選舉流程,包括那次重復投票之后,懷特返回了諾頓街。
      2、1938年
      1938年4月,在一次保齡球比賽中,懷特獲得了“令人興奮的研究經(jīng)驗”,即發(fā)現(xiàn)個人表現(xiàn)與群體結構間的關系。
      1938年春季,懷特結婚之后繼續(xù)在科納維爾定居,他在思考了自己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后將基金續(xù)期一年。此后,懷特將研究范圍擴大至米勒幫。由于此時他已將保齡球比賽作為消遣,從而忽視了一些問題,直至朗?約翰來找他談話,懷特才將朗的問題與多克的頭疼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得出了繼“令人興奮的研究經(jīng)驗”后另一個重要的結論——群體中的地位、表現(xiàn)和精神健康間的三向關系。
      隨后,懷特通過與里科?德萊奧的關系結識了其老板——非法活動的頭目托尼?卡塔爾多。為了研究非法活動,懷特還加入了科納維爾和體育俱樂部,通過每天大量記錄和畫地位圖進行分析,準確地發(fā)現(xiàn)了該俱樂部的兩個群體——便餐館幫和理發(fā)店幫。
      1940年的春夏,懷特一直在寫諾頓幫和大學生俱樂部的個案報告,并拿出一部分與多克進行交流。1940年仲夏,懷特離開了科納維爾,他說“我在一生中,也曾多次從一地遷居到另一地,卻從未像這一次那樣,有一種強烈的離家的感覺”。
      三、《街角社會》中的倫理問題
      《街角社會》中的倫理問題是后期阻礙這一著作被作為博士論文通過的主要因素,書中涉及到的倫理問題絕不僅僅懷特自己的問題,而是實地研究中研究者們共有的問題。而事實上,在本書中,涉及到的絕大部分倫理問題,懷特都處理的很好。
      1、自愿參與
       實地調查中,被調查者的總體情況往往被完整地展現(xiàn)出來,甚至很多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個人隱私也會暴露,這就需要調查者充分尊重被調查者的意愿,不得以欺騙、隱瞞甚至強迫的方式進行研究。
      2、對被調查者無害
       實地研究不應使被研究者感到尷尬,更不得傷害被研究對象。懷特坦言道,這本書如果傷害過某個人,那就是奇克?莫雷利。
       懷特在此書出版后聯(lián)系了奇克,令他感到的寬慰的是,奇克豁達地接受了這本書。但他還表示,“你寫的是事實,可是人們覺得這也未免有點兒太涉及人家的私事了。”
       此外,多克也對與街角青年身處底層的地位和內心的自卑心理感到難為情,并以他自己的方式悄悄阻止別人讀這本書。
      3、匿名與保密
       實地研究中,匿名和保密絕不僅僅局限于被研究者的姓名,有關一切可能透漏個人信息的細節(jié)都應該被保護起來。這一點懷特做得很出色,所有主要人物的姓名,包括科納維爾和街坊文教館等,都是化名,直到40年后,懷特才公開了真實的信息。
      4、分析與報告
       研究者對被研究者負有倫理責任的同時,對自己的同行同樣負有倫理責任,這意味著研究中一切有價值的信息——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應該被如實展示出來。
       這正是懷特最為難得可貴的一點,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懷特犯過很多錯誤,甚至有違法行為,但是對于這些過錯,懷特均毫無保留地收錄在了附錄中,以警示其他學者。懷特在那次重復投票之后的反省非常深刻,畢竟那是一次可能斷送他整個研究的非法行為——“我必須認識到,作為一名實地工作者,不能只想著去迎合這個地區(qū)的其他人,還必須保持自尊心。如果一名參與觀察者發(fā)現(xiàn)自己在從事他以前曾經(jīng)認為是不道德的行為,那么他就有可能會自問,自己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參考文獻
      [1]威廉?富特?懷特:街角社會:一個意大利人貧民區(qū)的社會結構 [M] 北京:商務圖書館,2005
      [2]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 [M]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2
      
  •     在讀本書的過程中,正值大三下半學期忙碌的階段:自己為英語考試努力、在學校上課努力扮演一名好學生的角色、為自己成為記者的小夢想而努力著、實習和專業(yè)課考試的雙重壓力等等,因此,在讀書時,摻雜了更多的個人情感在里面,可能寫出的讀后感與街角社會的關系并不是那么的大,或者完全以街角社會為出發(fā)點,而完全是以“我”為出發(fā)點來成文的。思路多少有點碎片似的,還請見諒。
      
      我將從以下五個記憶碎片中來闡述自己讀過街角社會中及之后在腦中涌現(xiàn)出的各種思路。
      
     ?。ㄒ唬┦裁床攀钦嫦?br />   之前曾經(jīng)讀過類似的書籍,是在09年北大出版社引進的《生命的尊嚴——透析哈萊姆東區(qū)的快克買賣》,講述的是作者在美國的哈萊姆東區(qū)生活五年所做的研究報告,與懷特的《街角社會》多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透過兩本書,都可以看到,拋開一切所謂的研究方法,作者或者研究者所探尋的無非是他們認為的真相。
      在沒有進入研究地區(qū)以前,他們都和普通的大眾一樣相信無論是哈萊姆東區(qū)還是科納維爾都無疑是典型貧民區(qū)的代表,里面的治安一定很差,人們無所事事,生活在社會結構的底層,無力反抗也無能反抗。
      就像主流價值觀一樣,在沒有“看到”以前,我們“聽到”的最多的頻率最高的就是所謂的“真相”。人們樂于服從主流價值觀,社會的掌權者樂于用主流的東西來控制大眾的思想,這樣不僅便于管理同時更重要的是,在這種既定的框架下,底層的人更鮮有機會“翻身”,就好象習得性無助一樣,然而習得性無助卻還沒有完全喪失反抗的本能,但是就長期受到思想控制的我們而言,是否還有反抗的本能存在,這很不好說。因為最初別人強化給我們的東西已經(jīng)逐漸內化為我們自己的東西,一旦內化,就會完全失去反抗的能力,因為很少有人愿意反抗我們自己。
      但是,就像在電影黑客帝國中一樣,電影主角NEO可以從虛擬世界中蘇醒,尋求真正的真相一樣,雖然這只是個案,但是正是社會有了這樣的人存在,敢于探尋真相的人,敢于在無形中挑戰(zhàn)主流價值觀的人,其意義是非同凡響的。
      在我看來,不論是《生命的尊嚴》還是《街角社會》也好,都存在這樣的隱含意義,忠于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眼睛親自去看看何為真相,事情到底是怎么樣的,和大家嘴中說的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相異,什么才是自己堅信的,然后告訴大家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服從大眾的意見,不在于一定要改變別人,只是為自己的思想獨立而感到榮幸。
      雖然《街角社會》的銷售也是一波三折,但是即使后來被認定為著名的有關質性研究的著作,銷量算是不錯,也讓更多的人通過懷特的視角了解到了這個地區(qū),但是其意義并不在于強迫別人相信懷特的觀點,一切都要看你自己的判斷,你選擇相信誰,你是選擇相信懷特還是大家口中的科納維爾,抑或是選擇相信自己。跳出這本書,這又何嘗不是對于自己的信仰所做出的選擇呢?
      
      (二)從小人物到大人物的串聯(lián)性意義
      讀《街角社會》時,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懷特的敘述順序,即從“小人物”延伸到“大人物”,從表象延伸到更多的隱含意義,《生命的尊嚴》也與之相似,剛開始在讀過全文后,會感覺作者更多的是站在小人物的角度上,因為往往在做研究時,與小人物的接觸應該是最多的,但是再細細回想,又會發(fā)現(xiàn),小人物的作用不僅是在成為主角,更重要的是通過小人物體現(xiàn)大人物,從小的方面出發(fā),體現(xiàn)更為寬廣的視角和更為復雜的背后關系。
      往往,小人物生活在一個社會的中下層,而大人物卻是無處不在的,有可能是社會底層的控制者,也有可能是社會中層的隱居者,更有可能是社會頂層的權威領導者。因此首先通過小人物了解社會基礎,其次再通過大人物了解社會全貌就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也是銜接性和全面性最好的體現(xiàn)。
      而且個人感覺,這樣的從小到大的出發(fā)點是最合適、最恰當?shù)?。我以一個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當別人問我喜歡讀什么雜志或者喜歡讀什么報紙時,我能想起來的我最喜歡的就是《南方周末》,不僅在于它報道的相對準確性,更在于它獨特的視角。往往在發(fā)生一件大事情之后,南方周末的頭條與其他主流媒體沒什么不同,但是它卻總是從一個小人物出發(fā),來寫這個小人物對于整個事件如何看待,這個事件對于這個小人物的影響是如何的,而且結尾處鮮有下論斷的時候,都可能是給讀者留下一個令人深省的問句等等。這樣做不僅可以更加貼近事實,同時更重要的是,它完全從“人”的角度出發(fā)來看待整個事件,這點才是真正難得的地方。而且從小人物出發(fā)也會增加可讀性,同時在過渡到大人物時也會顯得更為自然。而是什么使一個普通的人成了大人物以得以統(tǒng)治小人物?這樣類似的問題更是大家所關心的,也是研究的關鍵所在之一,即以社區(qū)內部的流動是怎樣的。
      
      (三)對質性研究的一些看法
      在我看來,質性研究的關鍵在于由量到質的變化過程以及質后的結果。
      由量到質的變化過程,起初是大量的量(大量的訪談整理記錄),然后是不穩(wěn)定時期(面對大量的資料有時會有些無所適從,但是還是接著再堅持做),再然后進入質的變化時期,這個時段會漸漸摸到門道(和越來越多的人熟識,在地區(qū)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還是不太穩(wěn)定,尤其是這個時期如果放棄或減少量就會功虧一簣,停滯不前,也是所謂的瓶頸,最終才是某個質的突破,找到了某種全新的既屬于自己也屬于所有人的共同模式,書籍或者研究報告往往都呈現(xiàn)的是質變的結果,有序的量變,但卻不一定是當時真切的想法,因為所有東西都是經(jīng)過整理的,以填充全新的模式和框架為己任(成書)。感覺讀過兩本類似的書后,對質性研究有了這樣的看法。
      而且在看過《街角社會》后,由對質性研究方法的看法也想到了有關我托??荚嚨哪承〇|西。
      在準備托??荚嚨倪^程中,從報名到下考場,我總結了一下自己的準備過程,得出的結論是政治中量變與質變的關系。以閱讀為例,起初自己摸不到門道,因此便通過大量的做題來訓練自己,就這樣每天六篇,堅持著做,起初錯誤率相當?shù)牟环€(wěn)定,所以自己很焦慮,但是漸漸的經(jīng)過長時間的堅持,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率逐漸降低,而且做得熟練度越來越高,雖然說不上來摸著了什么門道,但是卻感覺自己是入門了,然后就去考試了,但是在考場上卻出現(xiàn)了各種小狀況,總感覺做的很不順手,不如自己在平常練習的良好感覺。我總結了一下,其實就有可能是自己在考試之前正處于進入質變的開端還沒有穩(wěn)定下來,才會最終出現(xiàn)各種不穩(wěn)定的狀況,因此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讓自己在質的方面穩(wěn)定下來,就像質性研究方法一樣,只有在質的方面穩(wěn)定下來,得出的結論才能夠相對穩(wěn)定。我想這個東西我也是可以用在以后的生活和做事情當中的。
      
     ?。ㄋ模┯嘘P現(xiàn)實中自己接觸過的或者做過的所謂的研究的反思
      從大一到大三以來,其實也算是做過不少所謂的項目與研究的,每一次都是以寫一個報告結尾,但是感覺自己卻真正什么都沒做出來,想來想去,自己首先無非是用“量”(大量的問卷)來掩飾,但卻永遠做不到質的飛躍(研究成果),用這種貌似管用的方法糊弄自己,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我認為在于對于自身角色的認定——即切身經(jīng)歷和投入的重要性。
      其實,捫心自問,我從來沒有真正投入到任何一個項目中去,從沒有設法跳出“我”的限制,永遠在群體中只做一個小我,而不是融入到大環(huán)境中去。但是,當時書中的一句話給我觸動很大,“一個與我本人出身相似的人可以跨出自己的慣常的活動領域,去深入了解那些活動和信仰均與自己截然不同的個人和群體”。
      這是不是才是做學問的關鍵所在呢,我這樣思考著?;蛘哒f這個定律是不是應該是真心做所有東西的重要基礎呢?比如你在學習中、你在實習中、你在考試中,都到底是以怎樣的狀態(tài)來應對的,你之所以看不到真相是不是因為你把我的觀念強調的過分嚴重了?
      
      所有事情,你不真心融入,怎么會有更深入的了解呢?這是對自己提出的問題。
      
      以上就是我在讀過《街角社會》后的一些片段感想。
      
  •     現(xiàn)在檢索期刊網(wǎng)如果同一主題下的文章,很多段落會一字不差,其實所謂論文就是坐在電腦前拼拼湊湊——慚愧的講一句,很多時候,我也是。不知道是該欣慰還是叫諷刺,很多社會學教授亦在跟我一樣做著相同的事情——雖然明白如他們不會去拼湊,但至少,真的向《街角社會》的作者這樣深入研究群體進行實地體驗考察的,實在寥寥無幾。
      在社會研究中,如果單純采用流行的定量研究方法,只能獲得一堆看似科學的數(shù)據(jù),而難以了解更為細微的東西。而懷特要撥開表象,揭示這個地區(qū)內在的本質的社會結構,要有效地進行研究必須選擇一種最適合這項研究的研究方法。
      懷特所研究的科納維爾,科納賽爾,這是一個貧民區(qū),居住的幾乎都是意大利移民和他們的后代。 “神秘、危險、令人擔憂”,“是干非法勾當?shù)娜撕拓澪鄹瘮〉恼?、貧民和犯罪,以及起顛覆作用和活動的大本營”, 一些政治家們也曾經(jīng)致力于調查,但這些社會上層建筑階層的干預并沒有真正剖析科納維爾。因此,在問題并沒有被徹底認識前,社會工作者的調劑工作只能不斷徘徊。
      從作者進入這個地區(qū)的幾次嘗試可以看出,最開始他是想運用社會學現(xiàn)有研究方法來獲得資料,他走家串戶地登門拜訪,到公寓里看房,并向住戶了解他們的居住條件,直接接觸科納維爾人。但作者發(fā)現(xiàn)“這樣并不能得到真正的一手資料”[2](P112~114)。同時認識到,這個被外界視為一團糟的地方,卻是一個高度有組織的、完整的社會制度,要認識科納維爾的問題只有建立在摸清了它的社會結構及它的行動模式的基礎之上。而現(xiàn)有的社會學的研究法沒有辦法滿足和達到這一研究的目的。因此,作者選擇引入社會學以外的研究方法———參與觀察法。
      盡管面臨 “客觀性”的質疑,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深入了解研究對象,獲得真實的材料。正如懷特所說,“一個人的態(tài)度是無法被觀察的,而必須從他的行為來推斷。由于行動可以直接被觀察,并可以像其他科學數(shù)據(jù)一樣被記錄下來,所以通過研究一個人的行動來了解這個人,似乎是明智之舉。這種方法不僅提供了有關非正式群體關系的情況,而且為理解個人如何適應其所在的社會提供了一個框架”。
      首先登場的是小人物,看他們如何組織起本群體的活動,將哪些群體至于社會結構之中。
      在第一編中,作者首先以多克為中心人物,介紹了“諾頓幫”這個街角青年團伙的形成、發(fā)展和解體的過程,著重介紹了在這個團伙內部的人際關系,包括這個團伙的領袖和追隨者之間的關系、領袖與其副手之間的關系以及團伙內部各個追隨者之間的關系。接著,作者剖析了“諾頓幫”解體后多克所參加的一個以奇克為核心的意大利人社區(qū)俱樂部的情況,分析了這個社區(qū)俱樂部內部的人際關系,特別是這個俱樂部內部的權力之爭。接著,作者分析了作為社會底層的街角青年團伙“諾頓幫”與處于上層社會和底層社會之間的、以意大利男大學生為主體的意大利人社區(qū)俱樂部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
      在第二編中,作者首先介紹了在科納維爾的非法團伙的活動情況,它們的組織形式,它們的非法活動內容,以及它們與科納維爾警方相互勾結、警方接受非法團伙的賄賂的情況。接著,作者介紹了把科納維爾的街角青年與非法團伙聯(lián)系起來的科納維爾社交和體育俱樂部,介紹了這個俱樂部的產生和改組的過程,接著介紹了科納維爾政界與街角青年和非法團伙相互勾結、相互利用的情況,介紹了科納維爾的賄選和政治腐敗,以及政界、非法團伙、街角青年三者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街角青年幫與幫中的個人之間的關系,科納維爾的社會結構,以及科納維爾的所謂“社會問題”。
      第三篇 結論
      一、 幫與個人:最初的社會交往。形成群體內非常高的社會相互作用率。群體結構就是這些相互作用的產物。所有的成員都指望領袖履行他的義務(多花錢)。領袖在場往往統(tǒng)一的活動。他還需要具備群體感興趣方面的本事。領導地位的變更不是通過底層的背叛,而是結構上層人們的關系變化。對行動的客觀研究,不僅提供了有關非正式群體關系的性質的情況,為理解個人如何適應其所在的社會提供框架。
      二、 社會結構:社會是一個緊密結合的等級制組織,人們的地位和彼此間的義務被限定和承認。大人物(非法團伙)、中間人(托尼和俱樂部)和小人物(諾頓幫、大學生)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個人關系的等級制度,其基礎則是一系列的相互義務。街角青年通過中間人去接近政治家。從一套相互義務為基礎的人際關系的等級制度,描述了街角幫、非法團伙和警察組織、政治組織和社會結構,科納維爾全部制度的基本要素。
      三、 科納維爾問題:不在于沒組織,而是自身的社會組織未能與周圍的社會結構融為一體。多數(shù)人只能通過非法組織和政治才能得到認可。街角青年在科納維爾接受教育是為了從事非法活動和民主黨政治。想成為優(yōu)秀的美國人,自尊心(墨索里尼),如果有機會適應參與周圍的社會。社會工作者嘗試通過承認青年領袖并賦予他們采取行動的責任。而他們認為的領袖成功中產階級搬出社區(qū),沒有影響。不認識真正領袖,就無法認識社會結構。從來不認意大利人擔任職務(警察),文教館。
      
  •     摘要:懷特對“社會結構”的論述是建立在“相互作用”概念框架基礎上的。證明“相互作用”的是關于“集合事件”和“對偶事件”的發(fā)起,還有群體成員的習慣位置這一因素。本文就“相互作用”對個人行動的影響,在社會調查中獲取關鍵人物支持的重要性以及“相互作用”在公共交際中的運用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街角社會 相互作用 非正式領導 公共關系
      
      一、《街角社會》的里程碑意義
      《街角社會》作為社會學經(jīng)典、暢銷書、甚至幾乎是“社會學的圣經(jīng)”,它對社會學的里程碑意義表現(xiàn)在三方面:(1)它為參與觀察法樹立了典范并使之普及,是對古典研究方法的重大突破;(2)它分析了小群體的社會結構,促使小群體研究的大規(guī)模發(fā)展,典型代表是霍曼斯;(3)它破除了當時認為貧民區(qū)是無組織的觀點,并證明它們實際上可以在幫、非法團伙成員和政治家的基礎上很好地組織起來。除了這三個方面,《街角社會》揭示了許多后來成為事實的社會現(xiàn)象。教授們喜歡以《街角社會》為例解釋基本的社會學現(xiàn)象,學生們喜歡它易讀的散文風格。
      
      二、《街角社會》對“相互作用”的引人入勝的描述
      懷特以被研究群體——“街角幫”一員的身份,置身于觀察對象的環(huán)境和活動中。也就是在諾頓幫的日常活動中,在保齡球道上,他體會到“社會結構正在起作用”?!吧鐣Y構”便是懷特在對科納維爾進行為期三年多的參與觀察,對該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日常生活各方面了如指掌后提煉出的最珍貴的結論,即科納維爾并不像中產階級的人們認為的那樣處于一種混亂狀態(tài),而是一個高度有組織的、完整的社會。懷特對“社會結構”的論述是建立在“相互作用”概念框架基礎上的,即觀察甲與乙的接觸多么頻繁;他們在一起的時間多長;當甲、乙和丙在一起時,由誰提出行動方案;等等一系列事件。
      最能證明“相互作用”的是關于“集合事件”和“對偶事件”的發(fā)起,也是根據(jù)這兩種事件中的行動的起因,懷特才確定了多克是諾頓幫的領袖。他是這樣觀察的:在多克到達他的街角之前,人們三三兩兩地在一起交談;當多克來到街角以后,這些小群體就會解散,并圍繞著他組成一個較大的群體。如果另一個成員在對群體講話,但后來發(fā)現(xiàn)多克沒有聽他講,他就會住嘴,然后設法再贏得多克的注意。改變群體活動的建議經(jīng)常是由多克提出來的,但也不總是如此;如果另一名成員提議的行動得不到多克的支持,隨之就不會有任何活動的改變;只有當多克提出或贊成某項建議時,群體活動才會發(fā)生變化。
      證明“相互作用”的還有群體成員的習慣位置這一因素。懷特這樣論述:街角幫的每個成員在幫的結構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占據(jù)某個位置,意味著個人在與群體其他成員發(fā)生相互作用時有一種習慣的方式。當相互作用模式改變時,位置也會改變。懷特對朗?約翰在諾頓幫解體后所遭遇的尷尬處境的描繪使人仿佛身臨其境:原先在諾頓幫里,他已經(jīng)適應了與多克和丹尼有很高的相互作用率。雖然他對幫里的隨從者們影響不大,但是他們在集合事件中不為他發(fā)起行動,而他卻有時為他們發(fā)起行動。諾頓幫解散以后,多克和丹尼進了斯龐吉的內部核心,朗?約翰就變得無依無靠了。當他去諾頓街時,就必須在由安杰洛發(fā)起的集合事件中當一名隨從者。正是這種每況愈下的人際關系,使朗?約翰連做噩夢,并且打保齡球的球藝急劇退步。而在懷特的建議下,多克幫助朗?約翰恢復的過程讓我們信服“相互作用”的原理:多克把朗?約翰帶進斯龐吉的核心,當別人攻擊朗?約翰時,多克和丹尼為他的球藝辯護并鼓勵他。當朗?約翰再一次與多克和丹尼十分頻繁地發(fā)生相互作用時,他的精神困境消失,在行動中又像以前一樣自信了。
      
      三、將“相互作用”運用到公共交際中
      1.“相互作用”對個人行動的影響
      從朗?約翰的例子,我們可以認識到,每個人在與他人發(fā)生相互作用時,都具有一定的方式,這不僅是由他的天賦決定,還會通過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發(fā)生相互作用的經(jīng)驗而形成獨特的形式。如果一個人長期以同樣的方式與他人發(fā)生相互作用,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習慣,難以適應與他人發(fā)生相互作用的頻率和類型的變化,個人行動難以避免趨于呆板。只有通過經(jīng)歷多種多樣的情況,適應不同的相互作用模式,才能形成高度靈活性。個人的經(jīng)驗越有限,他的相互作用方式就越死板,當強迫他改變時,他就越難以適應。這就提醒我們,不要以為人際交往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只要懂得了“相互作用”的原理,你不得不相信,給自己多點空間,豐富個人經(jīng)歷,為自己與他人的相互作用模式重新定義,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2.在社會調查中獲取關鍵人物的支持
      懷特所取得的成功與多克對他的幫助和支持密不可分。多克是諾頓幫的核心人物,懷特進入科納維爾就是從認識多克開始的。他通過街坊文教館的介紹認識了多克。多克對他的研究意圖給予充分理解,對他的研究工作給予大力支持。多克對他提出了忠告,并使他順利地融入街角生活。他通過多克認識了薩姆,通過諾頓幫認識了薩姆所在的米勒幫,后來又認識了科納維爾著名的非法團伙成員托尼?卡塔爾多。在這一過程中,多克與懷特的關系也發(fā)生了變化,從開始時的擔保人、重要信息提供者的角色變成了懷特的研究合作者。他們經(jīng)常在一起討論應該怎樣進行調查,找哪些人,怎樣獲得材料。懷特后來談到在科納維爾的調查感受時,充分肯定了核心人物的作用?!盁o論研究哪個群體,我還總是要去找他的領袖。我需要的不僅是他的擔保,還需要他更積極的在研究中與我合作。由于這些領袖在社區(qū)中的地位使他們對正在發(fā)生的事情觀察得比其隨從們清楚得多,也因為一般來說他們的本領大大超過他們的隨從者,我發(fā)現(xiàn),通過更積極地與他們合作,我會學到很多東西?!?br />   在社會調查過程中,研究者作為陌生人要進入某一群體開展調查工作,獲得群體中關鍵人物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關鍵人物熟悉調查地的情況,在所處的群體中居于核心地位。作為研究者,我們如果能夠得到這些關鍵人物的支持,就可以更順利地進入調查地,更清楚地了解調查地的風土人情和地方習慣,熟悉關鍵人物所在的群體,并通過這一群體熟悉其他群體以及該社區(qū)的其他成員,實現(xiàn)“雪球抽樣”。這種關鍵人物,類同于我們平時所說的“文化精英”,他們不一定是調查地的政治領袖,但一定具有比普通民眾清晰的頭腦和牢固的社會關系網(wǎng),通過與他們建立密切聯(lián)系,一定會為我們的調查研究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3.“相互作用”在公共交際中的運用
      看過《街角社會》的人,一定不會只對懷特的敘述印象深刻,相信也會有不少讀者感嘆于附錄二中安杰洛?拉爾夫?奧蘭代拉的陳述。由一個曾經(jīng)整日在街角閑蕩只為了找點兒事情做的街角幫頭頭兒變成一位經(jīng)歷了很有意義——不僅對自己也對社會——的職業(yè)生涯的成功人士,他將自己人生的這一重大轉變歸功于“社會學保險契約”,我們通過他的陳述,可以體會到所謂“保險契約”就是他根據(jù)從懷特那兒學到的“相互作用”原理而形成的公共交際技巧。現(xiàn)在,我們雖然不能如同奧蘭代拉那么幸運,受到懷特的直接影響與指導,但通過仔細閱讀《街角社會》,我們也可以嘗試歸納出一些源自“相互作用”的公共交際技巧。
      凡是已經(jīng)聯(lián)合起來一段時間的群體,無論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均形成了一定的群體結構,并產生某種形式的“領導”,而且這種“領導”屬于馬克斯?韋伯筆下的憑借個人魅力、感召力的“魅力型”領導,他比其他任何人更多地得到群體成員的信任,比其他任何人更了解群體內的情況。在這一思路指引下,要想進入某一群體或獲得某群體的支持,便捷并有效的方式便是觀察和分析群體作用的變化情況,并通過揭示該群體的集體行動是如何產生的,來識別其非正式的領袖。那么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通過與非正式領袖建立關系來獲得整個群體的配合。
      再進一步,當你所處的位置是管理者,你所代表的利益并非個人而是群體,也就是說當你也是某群體的領導時,充分理解“相互作用”,你也會學到管理自己團隊以及與其他群體交往、建立鞏固的社會網(wǎng)絡的技巧。首先,你不能滿足于自己作為正式領導的身份,還有必要充分展現(xiàn)個人魅力,使自己成為團隊的感召型領導,通過個人魅力而不是靠正規(guī)制度使下屬聽命。其次,任命次級負責人時,要觀察下屬在工作中和工作之余非正式的相互作用,在這些相互作用中,一些非正式的領導人開始顯露出來,然后讓這些人擔任正式的監(jiān)督職務,你會發(fā)現(xiàn),團隊的工作效率顯著提高。關于在公共關系中建立社會網(wǎng)絡的問題,就必須進行系統(tǒng)研究,在觀察、了解相關領域各種群體結構(尤其是社交圈內最優(yōu)秀的群體)和非正式領導的基礎上,努力取得已出現(xiàn)的領導人的信任和支持,同時還要明白,僅僅根據(jù)他們個人的正式職位來與他們打交道是不足以形成這種“信任和支持”關系的,在公共交際中,“非正式”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這就是說,不僅要根據(jù)對方的正式職位,更要根據(jù)其在非正式的相互作用中所處的位置來確定交往方式。
      
      社會學是一門如此博大精深的課程,以致只是通過閱讀一本社會學著作,我們便能從中學到這么多社會本領,這也說明《街角社會》不愧為社會學經(jīng)典著作。社會學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深刻的理論,更是實用的本領。從近處來看,運用“相互作用”原理,將使公共交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遠處來看,一個不經(jīng)意間與社會學接觸的人一生受益于“社會學保險契約”,作為學習社會學數(shù)年的專業(yè)學生,我們更應該牢牢把握并運用好這一“保險契約”,使自己終生受益。
      
      參考文獻:
      [1][美]威廉?富特?懷特.街角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2]趙鐵.《街角社會》的社區(qū)研究方法[J].學術論壇.1999年第4期.112-114頁.
      [3]何世魯.參與觀察法的一個成功范例——介評懷特的《街角社會》[J].國外社會科學.1995年第3期.70-72頁.
      [4]馬德鋒,李梅.街角青年:來自蘇北小鎮(zhèn)的觀察與訪談[J].中國青年研究.2002年第6期.42-47頁.
  •      每個繁華或者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大城市一角,必然有一片灰色地帶——貧民區(qū)。作者就是這樣描述他眼中的科納維爾:神秘、危險、令人憂慮。之前的研究一直把貧民區(qū)當做問題區(qū)看待,認為這里是從來都是無序的、松散無組織的狀態(tài)。然而,《街角社會》透過把貧民區(qū)作為一個有組織的社會系統(tǒng)的社區(qū)來看待的視角,成功地揭示了貧民區(qū)內的非正式組織的內部結構以及活動方式等。
      
       《街角社會》是作者威廉?富特?懷特用了三年半時間對波士頓市的一個意大利人貧民區(qū)——科納維爾進行實地研究的成果,是他以被研究群體——“街角幫”一員的身份,置身于觀察對象的環(huán)境和活動中所做出的翔實而生動的記述。作者從“街角青年和男大學生”“非法團伙成員和政治家”兩個方面,還原了真實的科納維爾,而后又對他所認識的科納維爾的情況進行了總結。在附錄中,還十分難得地寫出了“關于《街角社會》的成書過程”,介紹了作者的經(jīng)歷和使用的方法,有很強的指導意義。附錄二是作者曾經(jīng)幫助過的一個街角青年所作的演講——“懷特對一個弱者的影響”。
      
       這是一本非常迷人的書,讀來如小說一般有趣。我可以像在閱讀一個故事那樣理清人物與事件脈絡的同時,將科納維爾的風貌盡收眼底。在閱讀到正文最后一編的結論時,由于有前面的場景做鋪墊,又如水到渠成一樣自然。
      
       一. 對非正式組織協(xié)作機制的探討
       《街角社會》讓人讀來興趣盎然的原因之一,或許是作者以人物為線索,將復雜的內容連綴起來。多克領頭的街角青年與奇克領導下的意大利俱樂部代表了當?shù)厣鐣械暮艽笠徊糠秩耍瑫r,他們又都是科納維爾的“小人物”。為了了解他們,必須發(fā)現(xiàn)哪些是“大人物”,并知道他們如何起作用。在科納維爾,這些大人物是非法團伙的成員和政治家。我們首先會問,是什么使一個人變成了大人物?他用什么方法得以統(tǒng)治這些小人物?托尼?卡塔爾多為控制科納維爾社交和體育俱樂部而進行的一番努力十分具有代表性。托尼雖然在俱樂部里的時間很少,但他通過偶爾來看一看和經(jīng)濟上的恩惠而保持了他的地位,在俱樂部一次接近土崩瓦解的打擊中,他留了下來。當他被叫去解決家具之爭時,地位得到加強。我們可以看出,只有當俱樂部里的情況發(fā)展得影響他的利益時,他才在那里頻繁露面。他利用的是自己在科納維爾高人一等的地位,使得他可以在街角青年的主要活動領域發(fā)起行動,在俱樂部以外,街角青年是無法對托尼產生任何大的影響的。領導地位的變更不是通過底層的叛變,而是通過結構中最上層人們之間關系的變化進行的。至于如何統(tǒng)治那些“小人物”,由于群體的成分穩(wěn)定,其成員又缺少社會保障,所以形成了群體內部非常高的社會相互作用率。從這種相互作用中,產生了一種相互義務,這也是群體內凝聚力的基礎。如果他要使自己在精神上感到幸福,就必須保持他的相互作用方式?!靶∪宋飩儭毙枰顾幕顒影凑樟晳T的渠道進行,否則就會心煩意亂。只有當領袖出現(xiàn)時,成員們才感到這個幫真正聚在一起了。當然,當形勢需要領袖行動時,他就會行動。領袖一般會更加敏銳,來維持整個幫派的平衡。
      
       在競選中所能見到的情形也與之類似。候選人要進行一場接一場的演說,以喚起民眾的熱情。并且誰都承認如果一位政治家為一名選民幫了忙,這個選民就會對他負有義務。政治義務不單取決于政治家提供的幫助,還取決于政治家與其選民之間的個人聯(lián)系。如果沒有這種聯(lián)系,金錢也不能填補這道裂隙。
      
       接著把視角轉向大人物。我們大致知道,科納維爾的政治組織和非法團伙的頭目們是彼此合作的。但是,這種合作是什么性質的?它的基礎是什么?又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街角社會》中第二編“非法團伙成員和政治家”提到過一次“歷史性的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科納維爾的彩票業(yè)都受一位非法團伙頭目的控制,官員和商業(yè)伙伴可以從中獲得一定的好處。如果這次會議達到了目的,即消滅競爭和暴力,那么,警察局的任務就簡單多了。而彩票公司的首腦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與政治家和警方的高級官員建立和保持密切的關系。對于他們來說,與律師事務所拉上“關系”尤其重要,警方的負責人對于他們的生意的經(jīng)營好壞,顯然也是個關鍵人物。與政界的聯(lián)系也很重要,因為通過這種聯(lián)系可以對各執(zhí)法機構施加影響。即使不能直接“收買”,也可以對任命他的人施加壓力。在非法彩票業(yè)中,專門有一個職位以為代理人提供警方的保護為責,即二老板。警長并不直接拿錢,也沒有必要與警察局所有成員都拉上關系。遇到堅決想要取締非法活動的官員時,非法團伙成員會對政界人士和警方的上級官員施加壓力,把該人調到別的地方去。把警方請來,以擠走競爭者的情況也越來越多。在一般情況下,非法團伙的活動都盡可能平和地進行,這對于團伙成員和警察都有好處。當非法團伙成員在他與警方的關系不十分牢固的地區(qū)時,會遇到比較嚴重的麻煩,因為他的老板無法賄賂所有代理人有可能接觸到的警察。這種時候,非法團伙成員就仍然必須對付那些不肯遵守“商業(yè)準則”的貪得無厭的警官造成的麻煩。雖然對警方行賄是必要的,但是他們對非法團伙活動的寬容并不完全取決于賄賂,還受私人關系,社會各方面看法等的影響??傮w說來,警察部門在這里的首要功能不是執(zhí)法,而是對非法活動加以管理。但這不意味著警察部門和非法活動組織之間串通一氣并就一種共同的政策達成一致。他們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總體性的,而是建立在這兩個群體中的個人之間。
      
       街角青年之間、非法團伙與政治家們之間們的協(xié)作機制就這么脫離了無組織的外表,而趨于明朗化。事實證明,科納維爾也是一個有高度組織狀態(tài)的、完整的社會結構的社區(qū)。
      
      
       二.參與觀察法
       社會學并沒有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方法可以適用于所有的課題。要想有效地研究,必須選擇一種最適合這種研究的研究方法。懷特笑稱自己“實地呆了18個月之后才搞清楚我的研究方向”,從他進入這個地區(qū)的幾次嘗試可以看出,最開始他是想運用現(xiàn)有的研究方法來獲得資料,但作者發(fā)現(xiàn)這樣并不能得到真正的一手資料。相比之下,實地研究作為一門定性研究方法,特別適合于那些不宜簡單定量的社會研究議題。洛夫蘭夫婦在其著作《社會情景分析》中,曾把實地研究適用的議題歸納為十種:1.Practice(實踐);2.episode(情節(jié));3.Encounters(邂逅);4.Roles(角色);5.Relations(關系);6.Groups(群體);7.Organizations(組織);8.Settlements(聚落);9.Social world(社會世界);10.Life styles or subculture(生活形態(tài)或亞文化)。懷特正是認識到了這種研究方法的深入性,并恰當?shù)匾肓诉@種研究方法,作為參與的觀察者,以公開的身份參與到被研究群體中進行觀察。
      
       我們知道,由孔德創(chuàng)立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強調在對經(jīng)驗事實的觀察中應當排斥主觀評價,立足于純客觀化的社會現(xiàn)象。與這種方法截然不同的是,懷特把實地研究作得前所未有的徹底——他成為了研究對象的一份子。用“融入——觀察——跳出”幾個步驟概括參與觀察法,就我個人以為,是比較合適的。首先,研究者作為陌生人要進入某一群體開展調查工作,獲得群體中關鍵人物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更好地融入所在群體。懷特所取得的成功與多克對他的幫助和支持密不可分。其次,在觀察過程中,懷特對非語言信息十分敏感,人們的互動方式、次數(shù)、服飾等,都傳達了某種社會信息。對重要的談話等,也都做了十分翔實的記錄。最后一個階段,即離開研究地區(qū)和對象,回歸研究者的身份,對收集來的龐雜信息進行整理。
      這里有一個問題,觀察者同時也扮演參與者所造成的影響該如何衡量?研究者會需要面對一些倫理道德的問題。懷特的做法可以給我們一個參考,就是向被調查者闡明所研究的問題與其有著較為密切的利益關系④。這里的“利益”是廣義的,包含被調查對象群眾疾苦的需要。一旦調查對象意識到所研究的問題與自身有著密切的利益關系,就有可能積極主動地配合調查,反映真實情況,傾吐真實想法。
      
      
       三. 《街角社會》引起的思考
       控制理論認為,所有人都有違反法律的強烈動機,因此背離規(guī)范是十分正常的。但絕大多數(shù)人和主流的社會制度有著緊密的紐帶和聯(lián)結,這種紐帶和聯(lián)結防止了他們做出越軌和犯罪行為。是由于人們缺乏和主流社會的各種社會和文化制度(如家庭、社區(qū)、宗教組織和職業(yè)組織等)的紐帶,才使得他們走向越軌的。在《少年犯罪原因探析》一書中。赫希聲稱,有四種紐帶把人們同社會和守法行為聯(lián)系起來:依附、責任、投入和信念。當這些社會紐帶不夠強大,不良行為和越軌就會發(fā)生。正如《街角社會》作者懷特所言,科納維爾的問題不在于它沒有組織,而在于它本身的社會組織未能與它周圍社會的結構融為一體。對于科納維爾人來說,要想往高處流動都十分困難,因為人們知道這個地區(qū)是一個秩序混亂、無法無天的社會。整個社會都鼓勵人們不要忠于科納維爾并使那些最適應這里生活的人處于不利地位。
      
       這種情形下,在科納維爾生長的青少年加入街角幫似乎是比較輕松的選擇。在這里可以得到歸屬感,最終建立自己的信任網(wǎng)絡和一套非正式的“互惠”規(guī)范。
      
       中國的幫派和國外并不是一個路數(shù)。清朝至民國時期的“幫派”,大多無革命之名而有革命之實。由“清”、“紅”、“禮”三教揭竿而起。那時的幫派是革命的先鋒隊,為了爭取民族生存而拋頭顱灑熱血,始終沒有受過任何報酬或代價。而我們現(xiàn)在所講的“幫派”,即類似于街角青年的“混混”,被認為是一種介于正常社會和黑社會之間的社會力量。也有其等級秩序,有的以合法經(jīng)營為掩護,形成團伙性比較明確的灰色社會集團。一種說法認為,由于社會轉型導致社會解組,引起了社區(qū)社會資本的衰落,使得社會控制能力降低,最終造成了青少年越軌。按照這個思路,導致青少年越軌的癥結在于轉型社會中社會資本缺失問題。防范、矯治青少年越軌就應從增進社區(qū)社會資本的角度入手。透過一種市民參與的網(wǎng)絡,特別是由市民自主組成的經(jīng)濟和社會團體,將促進市民間的合作。也許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我國的越軌青年回到正常的社會網(wǎng)絡中,加強他們與社會的聯(lián)系程度。
      
  •     《街角社會》的最重要的價值和學術貢獻,并不在于它對科納維爾的社會結構和組織的描寫,而在于它的成書過程,在于這一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研究方法。正如在本書最后的附錄中懷特所說的,正是對該書研究方法的討論使這本書成為學界的經(jīng)典之作,銷量也跟著大增。
      
      懷特很對我的胃口。他看到的貧民窟,“只是城市里的一個地區(qū),那里高度集中著低收入的人,他們住在破舊的房屋里,衛(wèi)生和健康條件惡劣”,雖然這并不是一個“社會學的定義”,但“正是這些狀況導致了他對這一地區(qū)的研究,他認為確定人們在這種條件下如何生活是一個從實際觀察中提出的問題”。這本書在最初確實遇到了許多的阻力,也沒有得到學界的認可,最激烈的批評來自當時芝加哥城市研究學派的領導者路易斯.沃斯,最終是埃利弗斯.休斯出來打圓場,才使懷特順利拿到博士學位。畢竟,懷特走過的學術道路是非常與眾不同的。他最初的研究動力并非來自要拿一個社會學博士學位,而是出于對人本身的關懷。因此他的學術道路是從實地研究開始,之后才進行大量的專業(yè)文本閱讀。他自己顯然有些得意于自己的不走尋常路,“對于我來說,幸運的是我在從事實地研究時對有關貧民區(qū)的社會學文獻并不熟悉,正如我在剛開始研究時自認為是一名社會人類學家一樣。在芝加哥大學學習的那兩年,我把自己埋在社會學的文獻堆里,并認識到多數(shù)文獻都是毫無價值、誤人子弟的。在我看來,如果要我在開始研究之前先清除這些垃圾,這對我完成眼前的任務是不利的?!?br />   
      更嚴峻的挑戰(zhàn)來自此書出版幾十年之后,關于其參與式研究方法和研究者倫理道德問題產生了更加廣泛的討論。有的學者認為懷特的研究方法無科學性可言,還有的學者認為懷特的研究違背了倫理要求。這就有意思了,這些討論觸碰到社會學、尤其是人類學研究方法的核心問題。
      
      首先,作為參與者,懷特的關注點更多的在于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互惠關系是否平衡,但另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是懷特勢必對被研究群體產生了影響。既然如此,那他所研究的群體已經(jīng)變了樣子。如同一個人類學家來到一個原始部落做調查,但是在他進入的同時,這個部落就已經(jīng)不是它原本的樣子了。怎樣衡量研究者本身作為參與者所造成的影響,是擺在每一個實地研究者面前的問題。
      
      其次,作為研究者,應當采用怎樣的研究方法?是實證主義的方法還是“后基礎批評”的方法?在這里懷特試圖將自己的研究作為定性與定量的綜合。懷特自己也認為主觀與客觀根本不能分的一清二楚。他的方法中,既有對行為模式的定量分析,又有對個案分析的定性理解。他試圖以自己的研究在實證主義和格爾茨的理解方法之間找到一條新的道路。
      
      最后,既是參與者,又是研究者,在實地調查中常常發(fā)生角色沖突的體驗,這對研究者而言無疑是一種煎熬,這從懷特對研究過程的回憶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他不得不面臨兩難的抉擇。在這里,主位觀察與客位觀察是交織在一起的,如同懷特所說,“我的解釋與多克的解釋常?;祀s在一起”,如果“我”是代表客位的話,那么“多克”就是代表主位的。這對進行實地觀察的研究者來說又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兩難處境。
      
      這些問題都是開放性的,并沒有標準答案。正是因為《街角社會》為后人留下了如此困難的問題,為思考留下了如此巨大的空間,所以才成為經(jīng)典的吧。這還真應該感謝懷特這位半路出家的社會學家,以及他的未經(jīng)“垃圾”污染的經(jīng)典著作。
  •     剛讀完了第一遍,感覺非常舒暢,從畢業(yè)之后很久沒有這樣的讀書感覺了。書中對街角幫、非法社會團體成員間詳盡的描述與分析,這個時間看到這樣的一本書對我確實有太大的指導作用。準備再看一遍。
      
  •     懷特自言,在大學時代寫過“不少短篇小說和獨幕劇”,他甚至“試著去寫一部長篇小說”。他以此“了解自己”。而《街角社會》串聯(lián)的出色文筆,使懷特看上去確實像個寫過小說的人。該書的前兩編《街角青年和男大學生》、《非法團伙成員和政治家》,完全可以作為小說閱讀。
      如果將科納維爾青年們飛濺的口水比之為《黑暗騎士》里的“聲納”,那么通過懷特在《街角社會》里搭建的“探測系統(tǒng)”,我們完全可以窺出該貧民區(qū)的“建筑”風貌。哈里?漢森認為,懷特從“人的角度”為美國社區(qū)生活的老主題提供了新資料。之所以有此定調,與懷特在“參與”過程中不斷挖掘“個人”的器官功能密不可分——他的雙腿緊跟“多克”而“步步為營”,穿梭于參差木結構樓房、逼仄街巷和聲色交雜的娛樂廳里;他的嘴,盡可能地道地待人接物,即使意大利語生澀;他讓雙手擲保齡球、拎啤酒、投假票和扶眼鏡架;他用大腦去設計、收集、分類、索引、分析和推理。當懷特細繪出諾頓小伙、阿芙羅狄蒂姑娘、俱樂部青年們的活動軌跡乃至心理軌跡后,你可以將科納維爾盡收眼底。
      海明威坐在1920年代的圣米歇爾廣場咖啡館里時,一邊專心于短篇的“自動發(fā)展”,一邊縱容一位倚窗而坐的姑娘擾亂心神——前者是深度的“進入”,后者“臉色清新,像一枚剛剛鑄就的硬幣”,是蓬勃的“涌出”。懷特從哈佛的亮堂光線下轉到科納維爾此起彼伏的罵娘聲中,他也在完成“進入”與“涌出”。他希望自己,像他的經(jīng)濟學朋友一樣,在一個地區(qū)的某個酒館,結識一個姑娘,請她喝酒,然后鼓勵她向自己道出生活的經(jīng)驗。在對方傾身傾吐的同時,提醒自己,下床以后還要干些什么。
      干些什么?對于初來乍到的懷特而言,同樣是個問題?!陡戒浺弧妨咙c多多,而在我看來,最大的亮點便是懷特坦言了自己在“成書過程”初那份“又面又緊張”的感覺。當年輕的作者第一次進入樓上酒吧時,他發(fā)現(xiàn)“那里確實有女人,但都不是獨自一人”。這讓懷特心理斗爭起來,一番糾結后,他認定“不能未經(jīng)爭取就承認失敗”。他小心翼翼地接近離自己不遠的“一男二女”,詢問后者是否“介意”讓自己加入其中,“一男”在把懷特“上下打量了一番”后,表示要把他“扔下樓去”。懷特旋即表示,絕不用“一男”費事,最后在沒有任何人幫忙的情況下徑直走下了樓。
      這是懷特打入當?shù)刎毭駞^(qū)的第一戰(zhàn),結果慘淡,但一句“不能未經(jīng)爭取就承認失敗”實在使聞者鼓舞。因此,當你“靜如處子”時,請向老邁的艾倫?布盧姆看齊;當你“動如脫兔”、哪怕被逼著成為一只“脫兔”時,請向1936年、時年22歲的威廉?富特?懷特看齊。
      直到后來,當懷特在波士頓北部建立足夠的私人關系后,當他也像多克和奇克一樣,成為科納維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后,他終于像一個地道的“古惑仔”一樣了。他投保齡球的功夫,甚至超過了土生土長的科納維爾青年軍。而“保齡球”是群眾游戲,“社會地位”才是各人目的。通過切身觀察“保齡球”諸類群體活動,懷特計量出了各角色之間“相互作用”的頻率和效果。“對偶”或“集合”,一目了然。當你度過“緊張期”后,是否也能水乳不相融,沆瀣不一氣?
      或許,一個好的人類學者,會有以下四種品質:一,親和,以供不時深入對象之需;二,清醒,以供不時脫離對象之需;三,耐性,以供不時提煉資料之需;四,個性,以供不時振聾發(fā)聵之需。不鳴則已,一鳴驚人。1914年至2000年,懷特四者兼?zhèn)洹?br />   
      從1940年代到1990年代,懷特曾數(shù)度重訪科納維爾。在這塊波士頓茶黨案的發(fā)生地,有的人離開了,有的人還在。還在的人,以不同程度接觸了這本以當?shù)厣顬檠芯繉ο蟮摹吧鐣W經(jīng)典”。懷特自己也無法證明,《街角社會》到底給北區(qū)帶來了什么(重要)影響。可能有,可能沒有。那些以不同程度出現(xiàn)在書中的街角人物,對懷特表示了不同程度的“疏離”。文教館的社會工作人員認為,懷特“轉過來和他們作對,并使他們在上流社會支持者面前丟了面子”;克里斯托弗?揚奈拉(奇克)埋怨懷特將自己寫得“太粗野了,就像個痞子”;內斯特?佩奇(多克)“似乎既感到自豪,又感到難為情”,他在經(jīng)濟階梯上輾轉一陣后,與懷特漸行漸遠,最后書信全無。
      這種來自民間的戲劇性反應,也使后來來自貝倫等人的學術界批評變得可以理解。在《街角社會》功成名就的背后,可能正是懷特的“清醒”,給他帶來了“聲譽”上的危險。一些學者撰文,對“作者使用的參與觀察法提出質疑”,“有人甚至指責作者在與被研究者的關系方面違背了職業(yè)道德”。但懷特本人則表示,“他無須為他的品德或這本書的聲譽辯護”。
      懷特無可厚非,若學問不是一處“惟有德者居之”的廟堂,而只是“唯才是舉”的正道;若“多克們”的疏離,只是個人對個人(P2P)的反應;若“貝倫們”的批評,也只是對從業(yè)者“德才兼?zhèn)洹钡睦硐胍蟆!督纸巧鐣返某删停瑪[在那些想一拓新天地、再來一遍“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人面前。懷特的職業(yè)道德問題是否能成立問題?是或否,《街角社會》上的每個字,自是承認或否認的鐵證。
      懷特后來甚至成了有志者的“精神導師”?!陡戒浂匪埔黄步苈?拉爾夫的“獻身”表白。拉爾夫介紹了自己是如何將“懷特模式”應用于軍旅生涯,幫助軍隊進行“士氣”研究、“發(fā)展一些軍事基地與周圍社區(qū)之間的合作項目”,感激之情昭昭然。拉爾夫不是在履行某種義務——將懷特的“參與觀察法”發(fā)揚光大,而且,他也不是“弱者”。他沒成為“大人物”,他原本是“小人物”。只是,他和其他“小人物”有所不同,他更愿意以“來自街角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和職業(yè)。當然,此處被懷特收錄書中,不免帶有繼續(xù)回擊批評者兼帶自我標榜的嫌疑。
      
      之前,在我選修的“人類學專題研究”課程上,課程老師曾提及林耀華如何在陪伴患病妻子的過程中,寫出了一本小說體社會學著作《金翼》。當時不解。直到兩周后讀到《街角社會》,才明白其中的可能性。因為《街角社會》就是一部精彩的“跨界”之作。精彩到什么程度?它甚至讓我想起了《美國往事》?!督纸恰返谝话嬗?943年,《美國往事》攝于1984年。我在想,瑟吉歐?萊昴內是否看過《街角》?課程老師的反應是,“美國很多導演都看過人類學的東西”。
      當然,《街角社會》和《美國往事》涉及的都是美國的意大利裔人。懷特在《街角》的第二編第四章開頭中提到,“禁酒時期酒的非法交易為今天的許多著名非法團伙成員提供了經(jīng)商的經(jīng)驗和資金來源。……競爭常常導致暴力?!髞?,‘老板’被謀殺了。殺他的是幾個相比之下無足輕重的歹徒。他的被殺似乎是由于一場與壟斷企業(yè)毫無相關的爭執(zhí)。不過,即使‘老板’活著,在那段由于1933年廢除禁酒令而出現(xiàn)的動蕩不安的日子里,也難以再維持對非法活動的統(tǒng)一控制?!倍R昴內的《美國往事》,正是以類似的貧民區(qū)“黑幫”故事為線索展開。美國的禁酒法案《沃爾斯特法令》于1933年12月4日凌晨廢除后,“大佬”麥克斯帶領兩兄弟為私酒再走險單,紐約警方在接到“告密者”“面條”的電話后,將麥克斯三人“擊斃”。除此之外,《美國往事》中布朗克斯區(qū)的青年與《街角社會》中科納維爾的青年有著同樣飽滿的形象。
      上為共同優(yōu)點,若意大利人瑟吉歐?萊昴內看過《街角社會》,那真是更好更有趣的事情了。
      
     ?。ㄗ鳂I(yè),待擴正)
  •      現(xiàn)在還沒有完全看完這本書,但是很肯定這是一本好書。特別是在新版中的附錄部分對自己的觸動最大,就像它自己說的那樣,很多書在這里都略過去了,可是作為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再怎么分析都不為過。
      
       呈現(xiàn)的一個簡單的過程:個人背景介紹,選擇目標,指定研究計劃,進入場,發(fā)現(xiàn)問題,修訂計劃,細劃研究對象。概括的不完整但是要把這幾個問題說清楚是很難的。
      
       感謝 飛之鴻 的推薦!
  •     感謝老天爺,在我陷入一頭霧水之際拋下一本《街角社會》 把我拍醒,另外還得慶幸William Whyte當初沒有把他的博士論文擴展到Edward Wilson所說的“從三樓扔下能把人砸死”的“經(jīng)典”標準,雖然無論從任何其他尺度來衡量它都絕對夠得上一本經(jīng)典。
      
      當時,我正躊躇滿志地準備將一項研究計劃付諸實施,卻突然意識到除了無根據(jù)的主觀設想、靠不住的媒體報道、以及更靠不住的官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之外,自己實際上對研究對象的社會情況一無所知,我該從何下手呢?Capa那句名言是:如果你拍的不夠好,那是因為你走得不夠近;而Whyte的給出的回答則干脆是:走進,而不僅是走近。
      
      走進,這就觸犯了傳統(tǒng)社會人類學的一項大忌,因為一旦觀察者參與其中,便不可避免地會對研究對象產生影響,同時也必然會受到研究對象的影響,從而失去“客觀性”(雖然原本也并不客觀)。Whyte的研究也的確因此而受到過一些來自持批判認知論的同行的抨擊,不過就如大多數(shù)評論所肯定的一樣,對于一項以解決現(xiàn)實社會問題為出發(fā)點的實證主義社會研究來說,這一點代價是值得的。正是憑借著長達三年半“走進去”的親身經(jīng)歷,Whyte 才得以發(fā)現(xiàn)了僅靠一般旁觀幾乎不可能識別的街角社會內部非正式等級結構與個人行動表現(xiàn)之間的相互關系,保齡球賽的積分所反映出的社會等級關系也是 Whyte所始料未及的,因此,Whyte常說,“我在實地呆了18個月以后才知道我的研究方向”。走進去尚且如此,遠觀又能指望有多少重大發(fā)現(xiàn)呢?
      
      我真的不能想象一個幻想空手套白狼的記者似的社會工作者能夠從他/她的調查對象嘴里得到多少可靠的信息,就更不用說能有怎樣深層的理解了。簡單的統(tǒng)計分析,根據(jù)表面的相關性就草草做出結論,這樣的“想當然”式的研究正是當下科研和管理中的流行通病。正所謂“不如虎穴,焉得虎子”,腳踏實地的走進去,才是滄桑正道。
      
      中共早年曾有一句很不錯的口號:“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笨上缃裨缫淹懽兂闪恕皬霓k公室來,到酒桌上去”,領導們一年到頭搞一次虛情假意的“微服私訪”,還得在新聞里反復播放一個月。如此高高在上地遙控指揮,也難怪會出現(xiàn)如許多的社會問題了。科納維爾在中國的命運定然是一拆了之,只怕上面永遠也不會相信街角也有一個“社會”。
      
      至于本書的可讀性,我想,大概是再也找不出一片更像小說的社會學博士論文了,我的評價就簡單兩個字:迷人。
      
      除此之外,Whyte在修訂版中增補的附錄,即“關于《街角社會》的成書過程”,對我個人的指導意義也并不亞于正文部分。誠然,我們不能苛求一個二十出頭的大學畢業(yè)生能夠寫出如何無懈可擊的研究論文,但是如果你真的試圖去了解一個社會,那么《街角社會》將是一本最好的指導手冊。
      
      William Foote Whyte先生早于費孝通先生五年辭世,但他們留下的知識財富還將澤被后人。
      
      Cited from my blog: http://songalbatross.blogspot.com
  •   要考研的社會學老油條還沒有讀過街角社會...
  •   深有感觸,人類學的田野方法總是好過社會學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