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運動研究

出版時間:2004-12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張濤  頁數(shù):495  
Tag標簽:無  

前言

  后記  本書是重慶市教委和四川外語學院科研處2001—2002年度重點資助項目“美國學運動研究”的最終成果?! 」P者研究美國學運動的打算早已有之。我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就曾試圖撰寫一本有關的專著,但終因?qū)W習任務繁重和準備不夠充分而放棄。2000年從北大畢業(yè)并返回四川外語學院之后,在教學之余,筆者開始就這一研究進行相關準備,并得到了四川外語學院和重慶市教委的立項支持?! ∥覍γ绹鴮W運動的興趣除了書中已經(jīng)闡明的學術因素之外,還有以下原因:其一,針對美國學,人們往往泛泛而談,很少有人顧及該門學科的發(fā)展淵源和主要流派。美國學因此成為各種各樣美國研究的籠統(tǒng)稱呼。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卻無法體現(xiàn)美國學的學科特征。諸如此類的現(xiàn)象在國內(nèi)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其二,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發(fā)現(xiàn),他們通常會在研究過程中面對紛繁復雜的跨學科(如文學、語言學、社會學等)理論時感到無所適從。他們或者對這些理論視而不見,或者僵硬地套用某一理論。美國學所奉行的“原則性機會主義”不失為他們在走出理論困惑時可以借鑒的方法。在學科交叉日益頻繁的今天,固步自封于某一傳統(tǒng)學科自然不足可取。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有助于包括筆者在內(nèi)的美國歷史和文化研究者開闊視野,深化和細化研究主題,拓展新的研究領域等。對美國學運動的考察可以讓我們知曉選擇性綜合借鑒跨學科理論和方法的重要意義。所以,本書的寫作既是對學術問題的探討,也是為解決現(xiàn)實問題而作的嘗試?! 淖畛鯗蕚涞酵瓿蓵逡呀?jīng)兩年有余。筆者自己在排除外界干擾的同時所作的艱辛努力不必多言。但我必須提及很多在此過程中為筆者提供過幫助的師長、朋友和同事。我的博士學位導師、北京大學的何順果教授始終關心著我畢業(yè)以后的學術研究。其嚴謹?shù)闹螌W風格對我產(chǎn)生著深遠的影響。何先生不僅對本書的構思提出了獨到的建議并關注著筆者的寫作進度,而且還在繁忙的科研和教學之余審閱書稿,及時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并欣然為本書作序,以激勵和鞭策后學。我的師弟、現(xiàn)在四川電視臺高就的楊仕文博士所提供的無私幫助令筆者感激不盡。仕文師弟在我畢業(yè)之后返回北大攻讀博士學位。他從緊張的學習與研究中抽出時間,替筆者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搜集并復印了開展本項目研究所需的大量資料。沒有他的幫助,筆者要完成本書的寫作必將付出更加艱苦的勞動。與此同時,我非常感謝四川外語學院外國語文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白安川老師和資料室主任李玲老師的關心和支持。此外,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的趙卓祥(Jonathan M.Chu)教授和艾奧瓦大學的理查德·P.霍維茨(Richard P.Horwitz)教授曾為筆者指點迷津,在此一并致謝?! 」P者雖已竭盡全力,書中仍有諸多缺憾之處。例如,在涵蓋面方面,筆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以歷史和文學的結合為起點、以美國人文化意識為研究對象的美國學運動發(fā)展主線上,對于該運動發(fā)展歷程的旁枝末節(jié)則關注不夠。而在確定美國學運動各個時期的代表人物和論著時,筆者盡管極力遵循學術界的共識,但依然難以避免自己的主觀痕跡。國內(nèi)資料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筆者的研究視野。另外,美國學本是學科交叉的產(chǎn)物,筆者對于歷史學以外的學科理論的把握必有疏漏和錯誤。有鑒于此,敬請美國學界的前輩和同仁以及廣大讀者不吝指教。

內(nèi)容概要

擺在我們面前的這本書是國內(nèi)第一部有關美國學的專著,也是我的學生張濤博士的第二本專著。  我在其第一本專著《美國戰(zhàn)后“和諧”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序言”中談到,張濤原是學外語出身,沒有受過專門的歷史學的訓練。他在1997年報考我的博士生的時候,我曾調(diào)閱過他寫的論文和文章。我記得他送來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關于美國學的,覺得他對美國學還有些基礎,且文筆也頗為典雅,便收了他做學生。他后來的博士論文選題雖然是研究史學流派的,但沒有越出美國學的范疇,因為“和諧”史學討論的主題之一即美國的核心價值觀,以及這些價值觀在塑造美利堅民族及其性格過程中的作用問題。所以,他在寫作其博士論文《美國戰(zhàn)后“和諧”思潮研究》中并沒有放棄或停止對美國學的關注。這為其在博士畢業(yè)之后迅速展開對美國學運動的研究準備了條件?! ∥译m然是研究美國史的,且美國學也不是我的專長,但我對美國學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1988—1989年我在美國馬里蘭大學作訪問研究時,曾有幸結識了一位在該校念美國學的中國臺灣學生,得到一份有關美國學的教學大綱和詳細參考書目,并與之多次討論過有關美國學的問題,使我在做我的專門研究的同時,可以比較方便地搜集一些關于美國學的資料和信息。這一經(jīng)歷使我了解到,美國學和我們的美國研究其實是頗為不同的,即使在美國,它也還是一個新興學科,其研究對象和內(nèi)容尚未完全定型,研究的主題也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化。這為美國學研究者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探索的余地。正因為如此,我一直鼓勵張濤在撰寫博士論文的同時,不要忘掉美國學研究,并一有機會就和他討論相關的問題。令我感動的是,他在北大畢業(yè)返回重慶母校工作后,能夠繼續(xù)堅持他的美國學研究,并在僅僅三年的時間內(nèi)就拿出了這樣一部厚重而扎實的專著。  如上所述,即使在美國,美國學也還是一個新興的、不甚成熟的學科,這為張濤博士的研究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也帶來了從未有過的機遇。張濤面臨的任務是,他必須搜集和接觸有關美國學的大量原始材料和信息,并努力對這些資料和信息進行梳理,從中找出美國學運動興起和發(fā)展的基本線索,以便為本書的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但他并沒有滿足于這種基礎性研究,而是將更大的熱情和精力投注于對美國學基本范疇和理論的研究。為此,他在本書第二章中對美國學的核心主題——美國人的社會文化意識——的三大主要表現(xiàn)形式,即國民性格、區(qū)域意識和群體意識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正是這種探討為我們揭示了美國學的核心與本質(zhì),并劃分了它與有關美國的歷史學、文學或歷史文化學的界線,對于我國的美國學研究具有很大的參照意義。本書后面幾章,雖然重點在于分別探討和研究美國學運動發(fā)展的三個階段,也就是探討和研究美國學研究主題的三次轉(zhuǎn)換,但始終沒有偏離第二章所揭示的美國學的核心論題。  本書在大量采用原始材料的基礎上,圍繞美國學的三大基本研究范疇,詳細探討了美國學與美國研究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探討了美國學運動興起的學術背景和社會背景,探討了美國學研究主題迄今為止的三次轉(zhuǎn)換及其內(nèi)容,在史論結合的基礎上為我們清晰地描述了美國學運動興起和發(fā)展的內(nèi)在邏輯,不愧為我國美國學的一部力作。我相信,廣大讀者定會和我一樣從中獲益?! ∥移谂沃鴱垵┦吭诿绹鴮W領域繼續(xù)耕耘,有更精深和專業(yè)的作品問世。

作者簡介

張濤,四川岳池人,1971年生。1992年獲四川外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學士學位。1995年獲四川外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2000年獲北京大學世界史博士學位。現(xiàn)為四川外語學院外國語文研究中心教授、碩士生導師、重慶市世界史學科帶頭人后備人選。曾在《世界歷史》、《美國研究》、《史學理論研究》、《國際論壇》、《北大史學》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15篇,出版專著《美國戰(zhàn)后“和諧”思潮研究》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合編教材一部。主要研究領域為美國文化史和中美關系史等

書籍目錄

導論第一章 美國學運動的起源 一、人文教育環(huán)境 二、新史學與思想史 三、文學領域的變革 四、社會環(huán)境 五、文化外交的影響第二章 美國學的研究范疇 一、國民性格 二、區(qū)域文化意識 三、群體文化意識第三章 美國學的開路先鋒:帕林頓與馬西森 一、命運多舛的自由主義傳統(tǒng) 二、翹首以待的自由主義回歸 三、對帕林頓—馬西森自由主義研究的反思第四章 佩里·米勒的清教研究 一、清教思想的多元性 二、清教與歷史進程的互動作用 三、清教研究的學術意義第五章 神話—象征與美國學 一、神話—象征流派的理論框架 二、神話—象征的內(nèi)部共性與差異 三、神話—象征流派的局限性第六章 美國學的文化轉(zhuǎn)向 一、文學力量的喪失 二、文化研究時代的來臨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國學結束語參考文獻附錄一 美國研究及美國學運動大事記附錄二 美國學協(xié)會歷屆主席一覽表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美國學運動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眼下眾多研究時政的書籍汗牛充棟,而此書旨在研究美國學的發(fā)展歷程,為社會科學院資中筠女士推薦的不可多得的好書。且在美國學界內(nèi)為各學者所推崇。值得反復閱讀。
  •   作為中國最早的美國學研究著作,著本書很系統(tǒng)的闡述了國內(nèi)外美國學的發(fā)展情況,是研究美國學,美國文化的一本必備之書
  •   國內(nèi)學術的書,寫的不怎么樣,看得就是一個文獻的羅列,沒啥意思。
  •     這是一本非常好的美國學普及型書籍。 作者博覽專業(yè)內(nèi)群書,筆鋒干練流暢,抽象思維強韌有力。
      若想要真正了解美國,了解美國人自己對待自己的看法,美國學是唯一的途徑。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