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1 出版社:商務 作者:考夫曼 頁數(shù):169 譯者:王學東
Tag標簽:無
前言
經過不懈的努力,《社會政策譯叢》終于面世了。作為從事社會政策研究的學者,我們希望這套叢書能夠協(xié)助廣大同行學者、學生、政策實踐者以及對社會政策有興趣的朋友,在浩如煙海的學術著作中,找到一些可供學習或借鑒的線索。 1 “社會政策”(Social Policy)的概念一般有三個涵義:(1)政府用于福利和社會保護的政策,特別是有關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和住房的政策;(2)福利在一個社會中發(fā)展的方式。其涵義比(1)更為廣泛,大大超出了政府行為的范疇,包括福利的提出、形成和發(fā)展在內的諸多社會及經濟條件;(3)針對上述主題的學術研究。 作為政府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任何一個國家都面臨著如何為其公民提供必要福利和保障的問題,并不可避免地遇到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條件的約束,但是作為一個學術領域,社會政策并沒有在世界各國得到普遍的認同和發(fā)展。當然,這一現(xiàn)象的存在與“社會政策”概念形成的歷史和發(fā)展有關?! W術界對社會政策的密切關注,始于戰(zhàn)后歐洲福利國家的建構。由于各國在意識形態(tài)、歷史、經濟,以及社會條件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對福利國家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于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因而,早期針對福利國家的研究帶有很強的地域性特征,并多半針對具體的政策。例如,在最先開始系統(tǒng)性研究社會政策的英國,研究的出發(fā)點是社會工作與行政管理。主要針對專門從事福利提供、管理和政策執(zhí)行的人員。實踐的發(fā)展對理論建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同時,隨著傳統(tǒng)福利國家模式在很多歐洲國家受到挑戰(zhàn),以福利國家的社會工作和行政管理為主導的社會政策研究首先遇到理論方面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社會福利體系為什么會面臨危機?到底什么樣的福利體系更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福利體系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標準是什么,又如何影響福利體系的構成?這些問題都不斷困擾著社會政策研究人員。 在過去幾十年中,社會政策研究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是外延在擴大。其中涉及了社會服務領域的政策及管理實踐(包括社會保障、醫(yī)療、教育、就業(yè)、社區(qū)照顧和住房等),各種社會問題(包括犯罪、身殘智殘、失業(yè)、老齡問題等),關于社會弱勢群體的問題(包括種族、性別、貧困等)以及對相關問題的集體性社會反映。二是理論向縱深拓展。突破了國家―市場的簡單對立,進一步探討國家―市場的結合(如準市場、公私合營、合作等),加強了對各種非國家因素在社會保障和救助過程中的角色(如志愿及互助機構的福利提供、親朋及鄰里等非正式的救助形式)的研究,從以補償收入為目標的福利提供向非收入補償轉化(如對社會排斥問題的關注),等等。 迄今為止,社會政策已經發(fā)展成一個跨學科的應用研究領域。它廣泛借鑒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管理學、史學、哲學以及法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來分析社會對社會需求的反應。它主要關注經濟、社會及政治領域中與人類所必需的生存條件及其提供方法有關的問題,所涉及的人類基本需求(或福利)包括:食物及居住、可持續(xù)性及安全的環(huán)境(包括就業(yè)、犯罪、環(huán)境等)、增進健康及醫(yī)治病患、對無獨立生存能力者提供照顧和支持(包括社區(qū)服務)、對個人提供教育和培訓,使其有能力融入社會?! ? 伴隨當前全球化、信息化的發(fā)展,以及新型社會關系的產生和社會結構的變動,社會政策理論研究正面臨新的挑戰(zhàn)和機會。 首先,對轉型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社會政策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過去二三十年間,轉型國家和若干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的經濟快速增長,使它們需要且可能對社會政策給予充分的關注,如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同時,經濟的發(fā)展和對外開放度的擴大增強了發(fā)展中國家與世界經濟的相互依賴。如何與發(fā)達國家的社會政策進行協(xié)調,進而實現(xiàn)國際合作,也已經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這方面的一些突出的問題,如,移民管理、反貧困、最低工資待遇、最低勞動保護標準等。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增長并不能自動帶來完善的社會保護。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的社會政策在國際發(fā)展中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其次,對國際社會政策比較研究的需要越來越迫切。盡管較早時期也出現(xiàn)了一些對不同國家社會政策的比較,但比較研究的意義歷來存在較大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于各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背景、政治、經濟和社會特點均有不同,把兩個或多個國家的政策進行橫向比較似乎并沒有什么意義。但隨著國際或地區(qū)間經濟一體化的加強,社會政策的相互隔絕似乎已經成為實現(xiàn)經濟合作的障礙。特別是經濟一體化所帶來的勞動力跨國流動已經不可避免地把社會政策納入一國國際競爭力的組成中來。在社會政策領域進行比較研究的一個代表性人物是艾斯平-安德森(G Esping Andersen)。他在20世紀90年代初把福利國家劃分為三種主要模式:以工作和個人貢獻為主導的法團模式(corporatist regimes),遵循普遍原則的社會民主模式(social democratic regimes),遵循補余原則(residualism)的自由主義模式(Liberal regimes),為國際社會政策的比較研究做了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使其受到更廣泛的關注,并引導更多的學者進入這一領域。除此以外,在艾斯平-安德森前后還有一些對具體政策的比較,對政策投入產出的比較,對政策執(zhí)行和政策效果的比較等?! ?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許多經濟及社會問題已經難以為經濟快速增長這個單一的指標所涵蓋,摸索中的改革實踐顯然已經大大超前于理論的發(fā)展。當前,較為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和改革的推進要求跨學科的理論研究,特別是要求針對我國的特點,對改革提供具有預見性和實踐意義的指導,從而達到建設小康社會、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目的。 如前所述,當今社會政策研究的動態(tài)體現(xiàn)了社會政策自身的跨學科、開放和適應性的理論靈魂。作為本叢書的編者,我們力圖在選題過程中體現(xiàn)當前國際社會科學(不僅限于社會政策)發(fā)展的這些特征,向人們展示各國來自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的學者如何面對社會政策研究的需要,跨越學科壁壘,追求實現(xiàn)社會保護的共同目標。 值得指出,社會政策與一國的文化、歷史、經濟、社會背景緊密相聯(lián)。各國社會政策方面的學術文獻不計其數(shù),由于人力及財力所限,本叢書只可能使讀者對這一龐大領域窺見一斑。參與編譯工作的各位同仁,以及積極支持本叢書出版的海內外學者的一個最大愿望是,本叢書能夠激發(fā)讀者的興趣,并鼓勵他們沿著書中所能提供的線索攀登社會政策研究的重重山嶺。同時,我們以及叢書的若干作者都希望他們的作品能夠得到廣大中國讀者的評論和批評指正,在探討的過程中共同進步?! 〗璐藱C會,我們特別感謝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社會政策系的Alan Walker教授、倫敦經濟學院社會政策系的Howard Glennerster教授、Julian Le Grand教授、德國Bielefeld大學社會學系的Lutz Leisering教授、南開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熊性美教授。他們在本叢書的選題和出版過程中提供了很多寶貴的建議和無私的幫助。商務印書館的張勝紀先生,在叢書的籌劃階段抱病堅持工作,在此表示誠摯的謝意。最后,編者對商務印書館在關注并推動社會政策研究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遠見卓識,表示崇高的敬意?! ±畋谪暽 ?002年4月5日
內容概要
1994年秋,當筆者第一次嘗試以學術報告的形式,提綱挈領地概述德國的社會福利制度當前面臨的挑戰(zhàn)的時候,這個問題剛剛成為公共媒體討論的對象,還沒有成為政治辯論的話題。而現(xiàn)在,我們正處于圍繞著新的養(yǎng)老金法和稅法而展開的斗爭之中;社會救濟和失業(yè)保險方面的削減業(yè)已實行,圍繞醫(yī)療保險下一步結構改革的爭論方興未艾。稅收在減少,失業(yè)率卻創(chuàng)出了新的記錄。企業(yè)界抱怨工資附加成本高,而工會則動員起來反對損害雇員既得利益的企圖。一場普遍的分配斗爭打響了,這是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自成立以來從未經歷過的事?,F(xiàn)在的問題不再是對增長進行分配,而是在停滯甚至縮減的公共預算的范圍內對緊縮進行分配。增長總是比緊縮日子好過。而特別令人困惑的是,與此同時,股市生意興隆,自營業(yè)者的收入過度膨脹,而政府的政策卻在竭力降低最高稅率。一些人在談論“來自上層的階級斗爭”,而另一些人則在談論“社會妒忌”和“投入必須得到回報”。德國的社會福利制度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 ≡谶^去兩年中,與許多同時代的人一樣,筆者也因各種原因對于政治秀感到氣憤,或是對各個聯(lián)合會破綻百出的道德說教感到憤慨。無論是通過減輕企業(yè)界的負擔(附帶也減輕非企業(yè)主的高收入者的負擔)將失業(yè)人數(shù)減半的計劃,還是反對削減雇員的病假工資和反對向養(yǎng)老金或工資附加津貼征稅的斗爭,作為戰(zhàn)略都難以令人信服?! ∩鐣@_支方面的削減毋寧說是不可避免的,尤其在再分配一直未能向后代傾斜并且新的培訓措施遲遲未得到推動的情況下,這樣的削減就顯得更加迫切。但是,我們不能指望依靠這樣的削減來克服經濟停滯?! で笙拗乒べY附加成本上漲的規(guī)則是必要的,但不能以此作為振興經濟的綱領。歐洲各福利國家的歷史性成就是基于經濟和社會政策的互補,而從前人們在這兩個領域都犯了一些錯誤,今天我們不得不為此付出代價。經濟增長與收入再分配之間的聯(lián)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確定的,也就是說,依各種不同的情況,有時是正值,有時是中性值,有時是負值,而且——據數(shù)量調查顯示——這種聯(lián)系是相當薄弱的。因此,把社會福利開支的數(shù)額說成是經濟發(fā)展不景氣的主要原因,是完全錯誤的?! ∠喾矗翢o疑問,只有首先被生產出來然后被國家提留的財物才能加以分配。最近,由于國際資本流動的自由化,逃避國家提留的機會顯著地增加了,而且人們也在更加處心積慮地尋找這種機會。因此,社會福利支出的可預見的增長趨勢,今天遇到了損害其籌資能力的情況。這樣一來,分配沖突的尖銳化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了?! ”г埂俺志梅睒s的短暫夢想”消失(布爾卡特·盧茨),或者抱怨人們喪失了團結互助精神,是毫無意義的。筆者認為,我們將不得不接受就業(yè)不足的長期趨勢,但盡管如此,仍然必須找到能卓有成效地共同生活的道路。只有在我們不是首先專注于收入分配的表面上的零和博弈,而是關注德國的福利生產的更廣泛的聯(lián)系及其對跨國發(fā)展的日益增強的依賴性的情況下,才能做到這一點。本書正是致力于此。本書的主旨在于,我們當前在經濟和社會政策方面遇到的困難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也就是說,是源于各種不同的、在很大程度上各自獨立的變化。據此,人們所要求的“社會福利制度的改造”也不能“一蹴而就”,而只能通過相互協(xié)調一致的改革循序漸進地進行。而為了使這種改造能長期朝著更理想的方向前進,就需要對問題作出清晰的描述,并由此排列出輕重緩急。下文中這些綜合運用了經濟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的分析,主要是用來為自己的判斷能力奠定基礎,因此,要盡量放棄具有黨派色彩的口號。
書籍目錄
前言導言第1章 社會福利部門的費用增長動力第2章 社會福利國家的概念第3章 福利國家制度安排的特征第4章 福利國家制度安排成功的條件第4.1節(jié) 經濟效益第4.2節(jié) 政治效益第4.3節(jié) 文化意義第4.4節(jié) 社會意義第4.5節(jié) 總結第5章 福利國家制度安排的老化第5.1節(jié) 工業(yè)生產的重要性降低與服務業(yè)生產的重要性提高第5.2節(jié) 國際聯(lián)系日益緊密 第5.3節(jié) 性別角色的轉變和社會福利國家的“沉默的后備軍”解體第5.4節(jié) 社會福利國家的問題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 第6章 人口的挑戰(zhàn):所謂代際契約第6.1節(jié) 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第6.2節(jié) 德國始終是一個移民國家第6.3節(jié) 后代成為集體財富第7章 經濟的挑戰(zhàn):結構性失業(yè)第7.1節(jié) 贏利機會與就業(yè)水平日趨脫節(jié)第7.2節(jié) 普通勞動力的就業(yè)是中心問題第8章 社會的挑戰(zhàn):混合的福利生產第8.1節(jié) 社會政策對非正式部門的發(fā)現(xiàn)第8.2節(jié) 家庭的福利生產第8.3節(jié) 國家和道德經濟第9章 國際的挑戰(zhàn):比經濟區(qū)位問題更廣泛得多第9.1節(jié) 民族國家的相對化第9.2節(jié) 經濟的國際化和金融市場的全球化第9.3節(jié) 歐洲一體化:對社會福利國家是威脅還是機會?第9.4節(jié) 民族國家過時了嗎?第10章 文化挑戰(zhàn):福利國家的共識和開放社會第10.1節(jié) 忠誠的基準點 第10.2節(jié) 公正與團結 第10.3節(jié) 追求美好生活第11章 社會政策的結論第11.1節(jié) 分配沖突不是危機征兆,而是社會政策的要素 第11.2節(jié) 承認“家庭勞動”第11.3節(jié) 職業(yè)勞動的非標準化和社會保護第12章 結束語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