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百年論爭

出版時間:2004-09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李連科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回顧和總結(jié)了20世紀中國誕生和有留下來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以哲學思維的視角做這一工作的。本書渉及的思想約從戍戌變法至1984年,在寫法上不以分析、評判為主,而是主要讓讀者直接的對各哲學流派的論點,言簡意賅。 	
社會歷史如奔騰的大河,一瀉千里不回頭。然而人們要不斷前進,便須不斷回顧。而社會能留存下來的,只是那些思想及其載體:物質(zhì)文化成果。而哲學則是思想文化成果的最高概括。既然各種思想文化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從這里也一定會看到社會存在的影子。我們要奔向21世紀,就須考察20世紀的狀況。中國雖有幾千年的文明史,但20世紀這一百年來,是變動最劇烈、最豐富多姿、最令人回味的一百年:存在了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一下子崩潰了;在世界上只有一百多年生命史的社會主義思想,一下子在非資本主義的中國實現(xiàn)了。這是兩個翻天覆地。這樣的大變革,古人是連做夢也想不到的。就是現(xiàn)代人,如果不是親身經(jīng)歷,也難以置信。尤其令人興奮的是,在上個世紀的后20年,世世代代都過著最貧窮生活的中國的絕大多數(shù)人,正要奔向小康社會并立志在下一個世紀趕上世界發(fā)達國家。這樣一段歷史,實在是太值得回味了!
  20世紀這一近百年來的社會歷史已經(jīng)過去,但它留存下來的大量的思想文化成果,足夠讓我們品評了。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文化視角去反省這令人難忘的20世紀。但從哲學視角去觀察,更有特殊意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因為它是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成果中,“再加工”而得到的。哲學思維抽象、艱深,但同時也更深沉、穩(wěn)定,更容易理出頭緒來。如果說社會潮流在各個思想文化中都留有痕跡,那么哲學思維的痕跡,則更容易找出“軌”來。本書便試圖從中國近百年來哲學思維的軌跡中,去回顧中國20世紀社會歷史的真蘊。
  寫哲學史有多種不同的方法。本書想采取一個新方法:不是把所有哲學流派都無例外地包含進去,而只著眼于最主要的哲學論爭;不是更多的分析和描述,而是主要讓讀者同各哲學流派的論點直接見面。我并不是說這種研究方法一定就優(yōu)于其他方法,但這至少是一個新試探。任何學術(shù)都離不開論爭,但哲學,由于其“玄”的特點,更是爭論不休,甚至主要是靠論爭存在和發(fā)展的。因此,我便以哲學論爭為本書的線索。我之所以少分析多引述,是出于這樣幾點考慮:一是這樣可避免“穿靴帶帽貼標簽”這一哲學史研究的通病,讓讀者更多地自己去思索;二是20世紀哲人的語言和思維方式,同讀者幾乎處于同一時代水準,至少是很接近,不須別人更多地去解釋;三是給讀者節(jié)省點時間,給出版者節(jié)省點紙張,給學術(shù)界提供一個新嘗試。當然,以論爭為線索,并不只講直接論爭,也有間接論爭;少分析多引述,并不表明作者沒有見解。本書采取什么框架體系、選擇什么樣的爭論雙方、立什么樣的標題,都體現(xiàn)了作者的用心。至于本書是否反映了作者的初衷,則只好由讀者去審評了。

書籍目錄

前言
上篇:新舊思想的論戰(zhàn)
第一章 初試鋒芒
第一節(jié) 維新與守舊
1.變法派的維新思想
①康有為的進化論與人性論
(一)變法的理論根據(jù)
(二)“變易之義”的進化論”
(三)自然人性論
②譚嗣同的“通論”與人性論
(一)“仁”的思想中的“通”論
(二)“以太即性”的人性論’
(三)“民本君末”的激進思想
③嚴復反對先驗論,主張唯物論
(一)批判先驗論
(二)唯物主義自然觀
④梁啟超的“新民”思想和進化論
(一)“新民”思想
(二)進化論的歷史觀
(三)史學研究的新方法
2.《翼教叢編》的守舊思想
①反對民權(quán)平等
②反對學習西方
③反對個性解放
第二節(jié) 革命、改良與
1.革命派的先進思想
①革命派與改良派的論戰(zhàn)
(一)如何估價人民群眾
(二)如何理解進化論
(三)如何對待天命論
②章太炎的唯物論和進化論
(一)唯物主義宇宙觀
(二)俱分進化論
(三)唯物主義認識論
(四)反功利唯意志的道德觀
③孫中山的唯物論和進化論
(一)進化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二)認識論上的唯物主義知行觀
(三)進化論的歷史觀
(四)“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
2、改良派的落后思想
①康有為的唯心論和有神論
(一)“以元為本”的唯心主義自然觀
(二)庸俗進化論
(三)《諸天講》的神學世界觀
②譚嗣同的唯心論和相對主義
(一)“仁”或“以太”的唯心主義性質(zhì)
(二)唯心主義認識論
(三)佛學相對主義
③嚴復崇舊學倡不可知論
(一)與舊學妥協(xié)
(二)不可知論
④梁啟超的唯心論和先驗論
(一)尊孔保皇論
(二)唯心主義世界觀
(三)先驗論的認識論
3、復辟派的反動思想
①尊孔復古逆流
②宣傳定孔教為國教
③宣揚“國體雖更而綱常未變”
第三節(jié) 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
1、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與應用
①李大釗傳播唯物史觀
(一)關(guān)于社會基本矛盾
(二)關(guān)于階級與階級斗爭
(三)關(guān)于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
②陳獨秀傳播唯物史觀
(一)宣傳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二)批判對唯物史觀的歪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哲學百年論爭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