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2-10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道格納斯.C.諾思 頁數(shù):250 譯者:厲以平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旨在為分析經濟史提供一個新的框架。其所以需要新的框架,是因為經濟史學家們所運用的分析工具,已不能解決經濟史上那些主要的問題:即如何說明作為經濟系統(tǒng)成就的基礎的制度結構和獲得這一成就的原因,以及如何說明此種結構的變革。制度變革理論的發(fā)展,是對社會科學家的一項重大挑戰(zhàn)。本書為這種理論提供了某些——當然不是全部——要素。自亞當·斯密以來,經濟學家都把他們的模型建立在收益來自貿易的堅實基石之上。專業(yè)化和分工是《國富論》的關鍵。不過,經濟學家在構建他們的模型時,對于這種專業(yè)化和分工所需要的成本一直忽略不計。這些交易成本支撐著決定政治一經濟體制結構的那些制度。因而,本書的理論框架便與其他社會科學有一部分相重疊,并把政治組織和意識形態(tài)看作是解釋制度變革的基本成分。相應地,本書的目的在于,使讀者更為廣泛而不僅限于經濟史學家。心存此念,我力圖盡量不用技術性的經濟學語言。雖然在第一章我用正式的經濟學術語提出了問題,但在本書的其他各章節(jié),我都盡量使論點能夠為非經濟學者一目了然。第一編的理論,提出把大部分經濟史重新鑄成新的模型;第二編,對西方經濟史從農業(yè)起源到20世紀這一萬年作了適當處理。
內容概要
本書是“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之一,該書是對與蘭斯·戴維斯合作在《制度變革和美國經濟成長》(1971年)和與羅伯特·托馬斯合作在《西方世界的興起:新經濟史》(1973年)里開始的關于制度變革的研究的繼續(xù)。全書共分3編15章,具體內容包括新古典派的國家理論、第一次經濟革命、工業(yè)革命的反思、制度變革理論和西方世界經濟史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道格拉斯·C.諾思 譯者:厲以平
書籍目錄
序言第一編 理論 第一章 問題 第二章 經濟結構導論 第三章 新古典派的國家理論 第四章 一個分析歷史上經濟組織的框架 第五章 意識形態(tài)和白搭車問題 第六章 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第二編 歷史 第七章 第一次經濟革命 第八章 第一次經濟革命的組織后果 第九章 古代社會的經濟變革和衰落 第十章 封建制度的興衰 第十一章 近代歐洲的結構和變革 第十二章 工業(yè)革命的反思 第十三章 第二次經濟革命及其后果 第十四章 1789-1914年美國經濟的結構和變革第三編 理論和歷史 第十五章 制度變革理論和西方世界經濟史 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在以下四章,我將發(fā)展經濟制度結構理論的各個要點,但我首先要將經濟學家必須解決的另一個基本問題作一番敘述:這就是歷史上的變革問題(或其反面:經濟制度的穩(wěn)定性)。讓我們回到上述新古典模型上來。在該模型中,除市場外沒有組織或制度,而且在這一框架中,變革是通過非個人市場上相對價格的變動而發(fā)生的。這種框架提供一套有力的工具,不僅解釋自行調節(jié)的市場,而且表明怎樣隨著參數(shù)的改變來調整市場。由于該模型是新古典經濟學運用于歷史的最有力的分析工具之一,因此,值得對這一點詳加闡述。為簡明起見,讓我們來描述在一個政治經濟單位里發(fā)生的變化。這個單位土地固定,沒有外部貿易(或生產要素的流動),經歷了人口增長。直接后果是食品(和原料)價格上升,因為短期供給曲線完全沒有彈性。就是說,糧食銷售者發(fā)現(xiàn),按原有的價格會有更多的人需要他的食物,于是,他會把食物用光以便提高價格。一個工人的實際收入下降,因為他的工資買到的食物減少了;地主的實際收入增加了,因為他出售的產品,雖然數(shù)量相同但得到的收入卻多了。由于擁有土地可能盈利的能力提高,土地的價格被哄抬上去。投資者將提高資本對土地的比率,因為運用資本越多(改變排水系統(tǒng)、增加灌溉等),從一定數(shù)量的土地上得到的產量越多,結果便越有利可圖。確切的替代數(shù)依生產函數(shù)(即技術狀況)而定。
編輯推薦
《經濟史上的結構和變革》是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