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托邦

出版時間:1982-7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英] 托馬斯·莫爾  頁數:163  譯者:戴鎦齡  
Tag標簽:無  

前言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大都思想比較先進,反對中世紀的禁欲觀念和神權主義,堅持以人為本位,相信人的力量,力求滿足人的情感和興趣。莫爾當然也具有上述的特征。但是由于多數人文主義者畢竟主要地是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他們不可能在利益上和人民大眾取得更大程度的一致。莫爾所以超出同輩,直到今天還享有盛名,其作品還未喪失現實意義,恰在于其能高度關心人民大眾的生活。他在《烏托邦》這部不朽的著作中,為當日英國廣大勞苦群眾所遭受的水深火熱的痛苦,慷慨陳詞,大聲疾呼。不僅如此,他還指出造成這種痛苦的根源,井提出具體的辦法和措施,要一勞永逸地徹底解決他認為是具有普遍性的重大社會問題。在這一點上,他表現出豐富的才華,巨大的熱情,過人的膽略,并闡述了精辟的見解。

內容概要

  《烏托邦》作者是最早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他以卓越的才力,熱情描繪了烏托邦人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生活圖景,同英國十六世紀社會形成鮮明的對照?!稙跬邪睢凡粌H是社會主義思想史和政治學術史上的重要文獻,也是西方文學領域的傳世佳作。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托馬斯?莫爾 譯者:戴鎦齡托馬斯?莫爾 (St. Thomas More,或Sir Thomas More,1478-1535),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以其名著《烏托邦》而名垂史冊,作為一個獻身于自己的宗教和原則的殉道士而被后人所銘記,被譽為英倫三島有史以來最有德行的人。

書籍目錄

托馬斯?莫爾向彼得?賈爾斯問好的信《烏托邦》第一部——杰出人物拉斐爾?希斯拉德關于某一個國家理想或世的談話,由英國名城倫敦的公民和行政司法長官、知名人士托馬斯?莫爾轉述《烏托邦》第二部——拉斐爾?希斯拉德關于某一個國家理想盛世的談話,由倫敦公民和行政司法長官托馬斯?莫爾轉述關于城市,特別是亞馬烏羅提城關于官員關于職業(yè)關于社交生活關于烏托邦人的旅行等等關于奴隸等等關于戰(zhàn)爭關于烏托邦人的宗教附錄莫爾和伊拉斯奠斯的書信摘錄附錄二《烏托邦》的歷史意義莫爾小傳《烏托邦》的版本和翻譯

章節(jié)摘錄

幾乎隔了一年,親愛的彼得?賈爾斯,我才寄給你這本關于烏托邦國的小書,為此感到頗不好意思,我相信你盼望在一個半月之內就得到此書的。當然你知道,我無須為這部作品搜集材料,也不必為材料的安排操心。我只須把在你陪同下拉斐爾②所講的東西重述一下。因此我沒有理由花氣力在敘述的文體上,他的語言本是不加修飾的。首先,那是匆促間臨時的談話;其次談話人對拉丁語不如對希臘語精通,這是你清楚的。所以我的文體越是接近他的隨意樸質風味,越是接近真實,而只有真實才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必須注意,也實際上是注意了的。很明顯,莫爾是一個有抱負有理想的人,他寫作的動機是積極的,是渴望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的。然而烏托邦社會主義卻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的同義詞,烏托邦在后代被人們和空想等同起來。這也許非莫爾始料所及。

編輯推薦

莫爾在1516年寫成《烏托邦》,采取了非常嚴肅的態(tài)度,使用的是當時學術界通行的拉丁語,但是書中人名、地名以及其他專名,都是杜撰。他的時代是地理發(fā)現的大時代。新的航路,新的陸地,新的人民,一齊涌現出來,使歐洲人眼界頓開,打破了成見,解放了思想。在這樣的氣氛中,莫爾從一位航海家口里敘出一個烏托邦來,的確真假難分,有如能迷惑人的桃源仙境。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烏托邦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0條)

 
 

  •   經典原著一定要看喲嘿啊
  •   比較好的書,值得一讀
  •   東西不錯,物美介廉!很好
  •      無數個春秋的輪回,托馬斯莫爾思想與柏拉圖的思想竟然具有如此大的相似點。若不是莫爾所構建的城市中的生活水平明顯高于柏拉圖筆下的城邦;若不是莫爾所創(chuàng)造的城邦并沒有像柏拉圖那樣有構建的過程;若不是莫爾所經歷的故事顯然與柏拉圖有很大的差別。我?guī)缀蹙涂煲嘈胚@兩個人或許是同一個人,他們的作用都是在西方思想史上留下相似印記的人。終究莫爾不是柏拉圖,莫爾不僅僅是寫出這樣美好的構建,還踐行著他的夢想,即使最后的結局是失敗的。
  •     【按語:初步讀來,《烏托邦》是一個人文主義的作品,與其說Thomas more在實質性地主張公有制,不若說文人More在向柏拉圖致敬,《理想國》中的善好城邦才是《烏托邦》中公有制思想的淵源??梢宰匪莸桨乩瓐D和古希臘的還有“哲學家-王者”的觀念、伊壁鳩魯主義和斯多葛派以及基督教道德觀念的糅合,而這種道德觀念也恰恰是英國經驗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最初雛形。讓人真正困擾的是,《烏托邦》中極為寬容的宗教自由觀念,是如何與后來莫爾作為殉難的天主教圣徒的極端身份協調起來的:《烏托邦》寫于1516年,而宗教改革發(fā)端于1517年,與伊拉斯謨一樣,more可能也是為“從德意志刮起來的那股(路德)陰風”(Gonzalez語)所深深的鑄改,文藝復興之人文主義的和風細雨陡然消逝,彼此沖突的尖銳的宗教沖突的腥風血雨就在眼前?!?br />   
      
      
      More向Peter Giles問好。提及講述人Raphael Hythloday“對拉丁語不如對希臘語精通?!薄灸獱枺骸稙跬邪睢罚麈y齡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頁3,下同】不知道Utopia的位置;有神學家打算獲教皇委任為烏托邦主教,這吻合當時新世界探險的潮流。
      
      第一部
      
      在Antwerp有Giles介紹了旅游家Raphael Hythloday。Raphael覺得拉丁文中缺哲學,隨Vespucci探險,到赤道南的許多制度良好的國家。Giles和More說Raphael應該去侍奉君主,那樣才造福公眾,且與Raphael的才華相稱,“從國王那兒,正如同從永不枯竭的泉源那兒,涌出的是所有能造?;驗楹θ珖囊粭l水?!薄?6】
      
      Raphael辯之以自由自在,且國王和權力總是愚蠢。并提起與Morton紅衣主教交往的談論:英國對盜竊的殘酷刑罰,以及由于游手好閑的幫閑導致的潛在盜竊;羊毛圈地導致盜竊;還有奢侈的生活方式也以盜竊生活為后果。Raphael建議應該醫(yī)治弊病,而非嚴厲懲罰盜竊。應該寬松處罰,像Polylerites人一樣,罰苦役。當時交談表明:明智的意見若來自無權無勢者則無人在意,若來自權貴Morton則備受贊美。
      
      More以柏拉圖的哲人責任勸說Raphael從政,“只有哲學家做國王或是國王從事研究哲學,國家最后才能康樂。假如哲學家甚至不屑于向國王獻計進言,康樂將是一件多么遙遠的事?!薄?3】但Raphael重申哲人不容于國王,又以出謀劃策為例,若建議國王力戒惰傲必不被聽從,“哲學與統(tǒng)治者無緣。”【40,這似乎是對Plato的哲學王方案的否定答復】
      
      但More提供了另一條現實的、間接的思路:“如不能根除堅持錯誤的成見,不能稱心滿意地治好積久的弊端,你切不可因此就拋棄這個國家。正如你不能因為控制不住風就在風暴中扔掉船一樣?!欢ㄒg接地盡你力之所能機智地行事。凡是你無法使之好轉的事,切不可絲毫搞壞?!薄?1】但Raphael否決,認為那樣只能帶來精神失常,而且應該堅持真理,說謊肯定不對,而Utopia或Republic中的公有制又與現實格格不入;現實中必須裝作好像不見了基督的教義。間接之路也行不通?!澳惚救瞬皇潜煌舷滤褪潜3终鼻灏?,卻為別人的壞事蠢事作了掩護。所以你的間接手法遠遠地無補于事?!薄?3】Raphael說,只要有私有制存在,一個國家就難以有正義和繁榮。而柏拉圖拒絕給私有制的人們立法。但More認為這樣則人生會沒有樂趣,且缺乏工作動機,會引起暴亂。但raphael說Utopia情況表明有序的公有制是存在的。因此More請求Raphael講述Utopia之事。
      
      第二部
      
      Utopia是海島,由征服者Utopus使其與大陸隔離。首府是Amaurot;54座城市;30戶設官Phylarch,共有200名;農村。10個Phylarch有一個高級官員First Phylarch;Phylarch秘密投票選總督,總督是終身職,而首席Phylarch則一年一選?!叭魏蔚胤蕉紱]有一樣東西是私產?!薄?3】
      
      職業(yè)都務農。手藝。只勞動6小時。暗諷英國僧侶游手好閑。杰出者豁免勞動而從事研究。“一個工人業(yè)余鉆研學問,孜孜不倦,成績顯著,因而他可以擺脫自己的手藝,被指定做學問。正是從一批有學問的人當中,烏托邦人選出外交使節(jié)、教士、特朗尼菩爾,乃至總督?!薄?9】勞動之外,公民盡可能充裕的時間用于精神上的自由及開拓。
      
      在鄰近大陸荒地建立殖民地。不從事屠宰業(yè),臟活賤活都讓奴隸從事。老人受尊重。旅游需要準許。“全烏托邦是一個家庭?!薄?6】積累了大量金銀,糞桶便器和鐐銬由金銀制作而成。有Anemolians的使臣的例子。
      
      烏托邦人對星辰運作、天體運動都很有研究,但對舊世界的哲學家很陌生,卻在音樂、邏輯、數學幾乎有相同發(fā)現,而且烏托邦人不知道“共相”這種騙人的東西?!?2,中譯有誤,這里應該是譏刺了唯識論】
      
      烏托邦人的道德哲學。他們傾向于認為“構成人類的全部或主要幸福的是快樂(places, if not the whole, yet the chief part, of a man's happiness in pleasure)?!薄?2】烏托邦人用自然宗教原則(靈魂不朽;永福;賞善罰惡)來為其道德學說辯護,卻又認為單單理性就可以證明這些宗教原則。因此可以不考慮宗教,而主張追求不招致痛苦的快樂。構成幸福的是正當的快樂,“烏托邦人給至善下的定義是:符合于自然的生活?!崩硇允紫仁侨计饘ι系鄣膼酆途?;沒有憂慮;愛同胞,相互幫助?!?3,將伊壁鳩魯主義、斯多葛學派、和基督教的道德觀念糅合在一起了】“烏托邦人把德行解釋為遵循自然的指示而生活?!覀兊娜啃袨?,包括甚至道德行為,最后都是把快樂當做目標和幸福?!薄?4-5】快樂是自然而然喜愛的身或心的活動及狀態(tài),虛假的快樂如衣服、珠寶和財富的追求。真快樂有精神的和肉體的,“屬于精神的,他們認為有理智以及從默察真理所獲得的喜悅。此外,還有對過去美滿生活的愜意回憶以及對未來幸福的期望。”【78】身體的有器官的愉快、音樂、安靜、健康?!皫缀跞繛跬邪钊税呀】悼闯勺畲蟮目鞓?,看成所有快樂的基礎和根本?!薄?9】總之,精神快樂是第一位的,主要是德行和良知,而身體的快樂中健康最重要。烏托邦人反對瘋狂的、反自然的(宗教)生活。整個的烏托邦人的道德學說倒似乎是英國的自然主義和經驗主義傳統(tǒng),難怪伊拉斯謨說烏托邦寫的是英國。【132】
      
      Raphael給烏托邦人上希臘文學和學術課。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烏托邦有罪犯奴隸和更多的來自別國的死刑奴隸。還有外國的貧苦人做待遇較好的奴隸。老人生病被勸諭自殺解脫。選擇配偶是要裸體檢查。一夫一妻制度,嚴格情況下課離婚再婚。罪大惡極者處罰為奴隸。烏托邦人的美德鼓舞鄰邦,因此常常受邀擔任行政官。盟邦(行政官)與友邦(幫助者)。不與別國訂立條約。因為烏托邦及其新大陸沒有基督教信仰,條約的尊嚴不受重視,這里More說歐洲基督教國家嚴格遵守條約,似乎是譏刺。還有平民與國王的兩種道德觀念不利于條約。因此烏托邦人信守精神而非條約的文字。
      
      烏托邦人恨戰(zhàn)爭,但勇于戰(zhàn)爭。有雇傭軍。
      
      烏托邦有各種宗教,日神月神等,有點希臘色彩。但絕大多數人“只信某個單一的神,這個神是不為人知的,永恒的,巨大無邊的,奧妙無窮的,遠遠超出人類的悟解的,就其威力說而不是就其形體說是充塞宇宙間的。他們稱他為父,把萬物的起源、生長、發(fā)育、演化、老死都歸之于他。只有對他,烏托邦人才加以神的尊稱?!薄?03】被稱為Mythras。雖然多神教殘余仍在,烏托邦人“正擺脫各種混亂的盲目信仰,趨向于一致地承認在所有信仰中最合情理的一種信仰。”【104】Raphael傳講基督,許多烏托邦人接受,但缺乏神父。沒有人狂熱阻止基督教,只是有個新受洗的基督教徒狂熱詆毀別的宗教而受到放逐的處罰。烏托邦起始就規(guī)定,“每人信從自己所選擇的宗教是法律上認可的,一個人也可以向別人宣傳自己的教,勸其接受,但只能用溫和文靜的方式,講出道理為自己的教作辯護,如果他勸說無功,不應將其他一切的教都惡毒地摧毀,不得使用暴力,不得訴諸謾罵。如有人表達自己觀點時,爭辯態(tài)度過分激烈,他將受到流放或奴役的處分?!薄?05】強迫的真理是蠻橫而愚蠢的,真理應該自行顯露。宗教被當成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容許每人選擇自己的信仰?!薄?06】
      
      無神論被蔑視,但又被寬容而不遭處罰。相信動物靈魂的人也不受懲罰。烏托邦人相信亡靈。輕蔑占卜。有人贊美自然,有人出于宗教動機踐行照料病人之類。都虔敬神的獨身漢和婚姻者,“一派人更明智,而前面說的那一派人則更圣潔。”【109】在理性與啟示問題上,烏托邦人顯示出審慎。
      
      主教,教士有妻。
      
      烏托邦與別國的對比?!霸趧e的國家,人們固然談說公共福利,但所奔走打算的卻只是私人的利益。在烏托邦,私有財產不存在,人們就認真關心公事?!薄?15】別的國家都是富人狼狽為奸,盜用國家名義牟利。世界早就應該采用烏托邦的法制,只是驕傲(arrogance/pride)這一萬惡之源在阻攔。烏托邦是幸福的。
      
      最后,記錄者More對烏托邦的根本特征表示了懷疑,沒有金錢,則國家的宏偉和尊嚴也蕩然無存。但沒有追問Raphael,“我情愿承認,烏托邦國家有非常多的特征,我雖愿意我們的這些國家也具有,但畢竟難以希望看到這種特征能夠實現?!薄?19】
      
      江緒林 2014年1月3日星期五
      
      
  •     負面的意見:
      首先,由於時代的局限,作者未能正確地認識到,一些產物的用處。這在很大程度上使他沒有認識到這麼一個結論:現在沒有發(fā)現什麼必要的用處,不代表它不存在且以後不會被發(fā)現。這直接地影響了他對生產的見解,但他所設置的分配製度的前提條件,即物質的極大豐富是正確的。而卡爾·馬克思的見解又更正確一些。
      其次,作者對於人性的理解不夠深刻,這直接導致了作者極大地依賴道德水準,尤其是依賴于人的自發(fā)舉動。而在這一點上,霍布斯更正確,而盧梭的認識和作者更接近。
      第三,作者的專制傾向和民主觀點非常矛盾。一方面,作者贊成民主的代議制和匿名投票選舉制度;另一方面,他又支持家長制和國家計劃。他對公共意志的支持容易造成對個人意志的壓迫。我猜想他對盧梭的公意概念有啓發(fā)作用,同時他們的這些思想也確實地為專制主義者利用。這在國家對家庭、人口、政治言論等的干涉體現得很明顯。
      第四,作者雖然有音樂方面的修養(yǎng),但卻反對人對物質上審美的喜好,而認同單一審美標準。這不利於發(fā)展藝術,同時也不可能促進更多的生產創(chuàng)造,因為作者的宗旨在於節(jié)欲和樸素生活。
      第五,作者作為當時負有盛名的律師和大法官,在刑罰上沒有非常好的見解?,F代刑法學基本認同的結論,即重刑威懾效果低下,以及刑罰應當分級形成差距等,作者並沒有認識到。
      第六,作者的邏輯存在一定的矛盾。主要是發(fā)動戰(zhàn)爭的理由存在矛盾、農業(yè)時代“精良的”武器裝備在實際上的落後(雖然熱武器或至少其材料火藥已經開始傳播)、所謂宗教自由與不允許無神論和/或懷疑論的矛盾、民主平等思想和保留奴隸制的矛盾等等。這些部份地因為時代和生產的不足,部份地因為作者本人的見識不夠。
      第七,作者完全沒有提到烏托邦如何建立,這使得該構想失去了可行性而完全淪為空想,即使有一些合理性。
      
      正面的意見:
      首先,作者在當時,資本主義剛剛興起的時代,在柏拉圖的基礎上提出了共產主義的雛形,既是落後的又是進步的。其落後在沒有認識到資本主義的前景,僅僅停留在農業(yè)社會;其進步在敢於否定私有制,提出了共產主義的條件,並且在事實上有“一國實現共產主義”的雛形。這領先卡爾·馬克思三個世紀,領先列寧四個世紀。其對空想社會主義及後來的各種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有不可磨滅的啓發(fā)作用。
      其次,不同於後來的,尤其是蘇聯和中國的共產主義,《烏托邦》重視全民的政治參與,很大程度上——雖然不是完全地和足夠先進地——認同宗教信仰自由。這主要得益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雖然作者本人並不贊成路德和英國的改革。
      第三,作者在當時的父權社會,提出了政治和經濟上的女性平權。雖然在家庭生活這方面的認識上並不夠進步(烏托邦人中妻子聽從丈夫),但已經能認識到女性的政治能力和生產能力,本質上是認識的能力,與男性並無特別的不同,這是極大的進步。同時,不同於激進的女權主義者,作者還認識到女性限於生理的差異,難以承擔重體力活而認同其手工業(yè)生產的地位,這顯示作者的理性。女性還同時被允許作戰(zhàn),這又是一項正確的言論。
      
  •     "Outopia" Ou=No
      "Eutopia" Eu=Good
      "Topos" = place
      烏托邦又是一個美好卻不存在的地方。
      
      “私”從來都無法消除,
      就如人永遠只是一個單獨、私立的個體。
      自然俱來的“私”,只有在人的臆造中,才能平均為推而廣之的“公”。
      平均、平等、一模一樣的後果,變是將這個烏有之境,變作絕望之境。
  •     莫爾的兩難
      莫爾在介紹烏托邦的社會制度之前,并不是按照一般學術著作開篇謀局,對烏托邦作一總攬,讓讀者以俯瞰的方式觀其大概,進而抽絲剝繭,逐條剖析其內部機理,而是從烏托邦的地理特性入手,著重強調烏托邦暗礁密布、航道莫測、城防堅固,烏托邦國民握據天險屏障,軍事上易守難攻,儼然一個天然的鐵桶金城。
      表面上這看似莫爾起筆上的另辟蹊徑,其實這是基于一個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普遍心態(tài)。莫爾所在的時代正值地理大發(fā)現,新航線的開辟,新大陸的發(fā)現,歐洲人民眼界頓開,成見得以打破,思想得以解放,在這樣的大氣候下,莫爾憑空敘出一個烏托邦來,確實也真假難辨。但同時,出于對未知領域相繼被發(fā)現開辟的恐懼,莫爾很自然地把他設想的世外桃源包裹成一個刀槍不入、偏于一隅的幻界,動機實則是意圖打消現實航海家們對未辟疆域的探索,進而讓理想世界存續(xù)于人們的幻想之中,至少作為人類奮進的目標存在而不至于因太過荒誕被歷史遺棄。
      當然,莫爾之后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不再選擇這種臆造假想空間的方式,未知空間領域的不斷發(fā)現使得通過臆造假想空間制造理想世界的可能不復存在,空想社會主義后輩們大多將這些“美麗新世界”挪到了幾萬甚至幾億年以后,史德普頓(Olaf Stapledon)在《人之始末》(Last & First Men,1930)中,則用二十億年的時間比例來表示人類朝著全然烏托邦境界的攀升。烏托邦不再是較好的空間,而是較好的時間,這是大多數空想社會主義者逃避現實的普遍姿態(tài)。
      就如維·彼·沃爾金所說:《烏托邦》如果不象某些資產階級學者所說的是莫爾的一種空洞的消遣文學,但它也絕不是一個行動綱領,因為諸如莫爾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其實在假想之始就已將自己設想的完美世界給否定了。
      斷代“史”
      歷史是螺旋式演進的,因此排除歷史記錄保存不完整的因素,本質上歷史一定是連續(xù)的。盡管在起承轉合上,歷史事件之間或許不一定都具備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嚴密性,但時間上的延續(xù)是毋庸置疑的。
      一般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造成歷史記錄不被保存或丟失,人們可以通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研究方式,依據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上下文環(huán)境對某些歷史斷層進行客觀合理基礎上的補充,這在歷史研究上也是允許的。但有兩種情況除外,一種是超出人類有文獻記載歷史之外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通過神話、傳說的方式來向前延伸人類的認知領域;另一種就是出現在理想世界中的“準歷史”。
      正如莫爾在《烏托邦》開篇所記述的:……征服這個島而給它命名的烏托普國王使島上未開化的淳樸居民成為高度有文化和教養(yǎng)的人,今天高出幾乎其他所有的人。烏托普一登上本島,就取得勝利……。這中間包括烏托普國王征服烏托邦和改造未開化島上居民的過程,莫爾只字未提,憑空制造出一個高度文明的假想社會。
      類似的這種“無花之果”遍布全文,包括非常重要的貨幣消失、財產共有等觸及烏托邦社會核心的關鍵制度的形成過程都被一一抹去了。這個已有1760年之久的國家,據說歷史文獻很完善,然而莫爾對這些問題都采取了回避的態(tài)度,因此嚴格意義上講,莫爾更多的是以一個畫家的身份在描繪烏托邦,而不是以一個歷史學家的眼光在分析烏托邦。
      推導烏托邦
      進入發(fā)展瓶頸的國家或社會,在現有生產力條件下無法再有所突破,始終處于一種低水平的循環(huán)往復。一般情況下,一個國家或社會一旦步入這種阻漲周期,便會積聚大量社會矛盾,但烏托邦特有的一種治國方式卻使這種現狀可以相對穩(wěn)定地得以保持和延續(xù)——對外殖民。如全島人口超出規(guī)定數量,按照烏托邦法律,在鄰近大陸無人的荒地上建立殖民地。就是通過這種在某一區(qū)域保持人口相對簡單穩(wěn)定的對外殖民方式使得烏托邦社會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不致因人口規(guī)模的擴大而削弱破壞之前的絕對平均,同時又不影響現有人口的生存質量。顯然在烏托邦這樣一個充滿人道主義關懷的國度,人口的惡意限制是不被允許的,同時,莫爾在這里也承認社會資源稀缺這個事實,因此,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通過向周邊殖民而實現這種低水平社會發(fā)展的簡單復制。最后還得加上一個必要條件,烏托邦軍隊作風頑強、裝備精良、戰(zhàn)無不勝、所向披靡。
      但莫爾可能未曾意識到烏托邦的實現得益于“小國寡民”這個事實?!靶衙瘛钡膬?yōu)勢是可以保證政令暢通,保持國民和城市性格的整齊劃一,這是絕對平均得以實現的地理先決條件,一旦城市規(guī)模擴大、城邦數量增加,或是人口激增,勢必造成法律上的無從顧及和管理上的鞭長莫及,久而久之,各城邦擁兵自重、尾大不掉,最后導致分而治之,亦即打破原先大規(guī)模的絕對平均而獲取自身發(fā)展的相對差異性均衡。
      因此,現實中的烏托邦一定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系統(tǒng)內它可以自成體系,但生產力必定徘徊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在一定時期內為零,系統(tǒng)內的社會資源可以承載在其之上較少的人口和較低的生產發(fā)展水平。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如果說按需分配在現有生產力條件下尚缺乏實踐可能而暫且被某些政治家當作美好愿景僅作參考的話,則《烏托邦》中稍具可操作性的規(guī)則和制度卻都被一一拿來,毫無保留地付諸了實踐。
      “每戶每年有二十人返回城市,他們都是在農村住滿兩年的。其空額由從城市來的另二十人填補。這些新來者從已在那兒住過一年因而較熟悉耕作的人接收訓練。新來者本身次年又轉而訓練另一批人。這樣,就不發(fā)生由于技術缺乏而糧食年產會出問題的危險。如果大家同時都是不懂農業(yè)的新來者,這種危險就會不可避免。雖然農業(yè)人員的更換是常規(guī),以免有人在不愿意情況下被迫長期一直從事頗為艱苦的工作,然而許多人對農事有天然的愛好,他們獲得許可多住幾年?!保ā稙跬邪睢贰猵51)
      烏托邦人就是通過這種城鄉(xiāng)輪動來縮小城鄉(xiāng)差距,有意思的是,這種與城市化背道而馳且未被證實可行與否的模式被硬生生地套在了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文革時期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就是這么實踐《烏托邦》中所描繪的美好藍圖,而且美其名曰: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直到知青返城,雖然故人依舊,只是容顏已改,韶華已逝,多少青春年華湮沒在那場轟轟烈烈的人口遷徙運動中。那十年,對知青而言,是逝去的十年,對國家而言,是丟失的十年。
      這么做,無非是為了掩蓋城市人口失業(yè)和城鄉(xiāng)差距擴大的矛盾事實。對老毛而言,倒不是非?;脊?,他更患的是不均,所以通過“上山下鄉(xiāng)”來實現他城市農村化的烏托邦理想,進而向世人展示他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豪情壯志。但無論如何,烏托邦只是被用來向往憧憬的,而不是被用來實踐的,尤其是把烏托邦以具體的國家政策付諸實踐,那所帶來的,往往是難以想象的人類浩劫。
      烏托邦,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反烏托邦之矛頭所向
      在烏托邦,有三種平均:生產平均、分配平均、性格平均。所謂的性格平均就是指個體之間沒有差異,個體僅僅作為大集體的一分子而存在,并不具備他作為個體存在的特殊性和區(qū)別性,這集中反映在烏托邦人民日常生活、勞作的各個方面,個體如果作出追求個性發(fā)展而有別于其他個體的舉動,在烏托邦是會被當作異類對待的(事實上,烏托邦人就是這么嘲弄阿尼蒙利安的使節(jié)的)。
      如果單就烏托邦所展示的社會面貌來看,而不考慮它歷史形成的可能性,那它幾乎是完美的,但這唯一美中不足的,而且引起廣泛詬病的就是烏托邦社會對個性的壓制和對自由的剝奪。這也是為什么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奧威爾的《一九八四》、扎米亞京的《我們》被稱為反烏托邦三部曲。(其實烏托邦的范疇遠比他們所批判的目標要大地多,而且就我知道的奧威爾和其作品《一九八四》而言,奧威爾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反共作家,《一九八四》也并非簡單的所謂反共作品,奧威爾和《一九八四》所反的是極權主義,而不論極權主義是以法西斯主義、國家社會主義還是其他變種的社會主義形式呈現。)
      但無論如何,僅憑壓制人性,限制個體差異這一點,就足夠證明烏托邦并非真正的完美世界。事實已經證明,多元化是繁榮的基礎,而在烏托邦社會,卻同時存在個體無差別和社會發(fā)展的事實,那只能讓我們質疑烏托邦經濟社會發(fā)展所到達的高度并非它所吹噓標榜的已到達按需分配的程度。這或許也是莫爾之前未曾預料到的吧。
      
  •      “烏托邦”一詞是從希臘文ou(沒有)和topos(地方)兩字組合,構成一個新詞,取其意為“烏有之鄉(xiāng)”。看完《烏托邦》這本書深深地為烏托邦這個完美國家所震撼。烏托邦,如果作為一個小說中的國度存在,那它是一個十分完美的國度,然而如果從構建未來社會的角度說,其制度的是不可行的,許多問題莫爾并沒有從本質上解決。事實也正是如此,烏托邦的圖景雖然美好,卻終究只是托馬斯·莫爾的愿望。烏托邦終究是烏有之鄉(xiāng)。
      
       書的第一部分寫作者與航海家拉斐爾的對話,他們討論了許多當時英國社會的現實問題。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作者在引導讀者反思現實從而引出第二部分對那個理想社會的描寫。將書中第一、第二部分結合來看,其實烏托邦是作者虛構出來用以解決當時社會上存在的種種問題的。托馬斯·莫爾希望能通過自己對于社會的看法和設想來引起統(tǒng)治階級的注意,來改善黑暗、混亂的社會。而莫爾為改變社會現狀所構建的烏托邦終究只是他一個人的設想,它的存在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許多制度還缺乏可行性,還是有許多問題沒有從本質上解決。
      
       烏托邦美麗得有些虛幻,虛幻得有些不真實。這樣一個豐衣足食,人人依靠勞動而獲得快樂,所有財產完全公有的社會,其實有很多東西仔細想想莫爾先生并沒有給我們交代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很強的空想性。烏托邦是一個極度集體主義的社會,個人幾乎被消解于集體之中,從而事實上會打擊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法實現制度的最大合理化,從而在事實上阻斷了真正的國民幸福和社會和諧的制度目標的達成。而且因為只有在人性善的前提下,人們才可能完全為社會獻身。然而,人性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東西,絕對的純粹的人性善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是很難實現。莫爾在書中并沒有說明這種高尚的精神感召是如何滿足人們的世俗需要,因此在現實中人們總要先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這一過程就很難保證人們能夠一直保持善良的本性。
      
       然而對于整個人類來說,烏托邦彰顯了人類無限的想象潛能,是對現實政治生活的不滿和批判,是對正義、自由、美德等一系列美好事物的向往,是對美好人生的追求。
      
  •     1.寫得真好,讓人有時甚至不免信以為真。
      2.烏托邦的制度很像我們應然狀態(tài)下的人民公社嘛,尤其是旅行遷徙要“介紹信”,婚姻大事要“組織批準”這些事上。
      3.書中最后伊拉斯謨的長信和莫爾小傳對理解莫爾的思想來源有很大幫助。
      4.書中略有宗教寬容的影子,似可做點文章。
  •      莫爾,一個在現代看來有點軟弱的男人,寫了一本舉世的被定義為空想社會主義代表作的佳作烏托邦,通過一個虛構的人物的講述表達了自己對于一個理想的完美的國家的設計。
       記得韓劇《愛在哈佛》中的那個美國學生回答凱恩斯教授的問題——對于烏托邦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細節(jié)是在婚前男女裸體相向的敘述。聯想到莫爾的生平,他的第一個妻子是他當時最愛的女人的大姐,但是由于一系列在莫爾小傳中未詳細闡述的原因,莫爾的第一個妻子是那位他不愛的大小姐而非他鐘情的二小姐;莫爾從事法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親所施加的壓力,其實當時在OXFORD讀書的莫爾最喜歡的學科是文學和歷史;莫爾對政治這種本質是欺騙的東西并不感冒,一度想去修道院潛心修行,但是究其原因更多的是莫爾對于政治的心灰意冷,因為自己的報負和理想通過政治這條途徑很難得以實現。對于壓迫,莫爾更多的是選擇繞行而不是迎難而上,當然這種行為不能夠用好與壞來評價,但是這種個性對于理解作者的書還是有些幫助的?;榍奥泱w相見的婚姻制度表達了作者對愛情純性的向往;也與時間追求精神上的快樂和茶余飯后討論學術問題暗示了作者對現實社會中追求自由與快樂所受到的壓抑的不滿;對烏托邦民主制度的精雕細琢揭露了作者的政治抱負與理想的追求。種種的制度設計的細節(jié)根植于作者對于現實的認識和自身的經歷。
       但是,在此我并沒有否定作者智慧結晶的意思,作者在烏托邦上所耗費的精力也不恰恰說明了作者缺乏激進的手段去尋求改革或者是更為激烈的革命形式的途徑,恰恰運用了對一個烏托邦的描述這種溫柔的手段么。烏托邦充滿了治愈系的意味,現實中無法宣泄的情緒在虛擬中得到了極大的發(fā)瀉。這些細節(ji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烏托邦中某些常人眼光看似激進的規(guī)定。
       回到作品的本身,烏托邦這本書所涉及到的學科是龐雜的,對于資源的分配方式和六小時的工作的細節(jié)時間涉及到了經濟學,對于律師和法律語言的運用的建議涉及到了法學,對于婚姻家庭的構成以及城市人口分布的模式涉及到了人類學和社會學。對君主和鄰國的細節(jié)涉及到了政治學和軍事學。對于快樂的追求和財富觀涉及到了哲學。
       這是一本杰作!了不起的杰作!對于國家的制度設計細節(jié)的勾勒達到了卓越的高度。
       在莫爾的思想中,解決國家問題的方式是烏托邦,但是建立一個烏托邦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就像一個復雜的整容甚至是變性手術!而手術的對象是國家。說它像變性手術是因為作者對于罪惡根源的發(fā)現。而留住這個根源,一切改革都是治標。沒錯!這是一個變性手術。私有制需要被根除!只有私有制被根除,整容手術才是有效的,否則術后的烏托邦一直會是一個偽娘。所以,莫爾的卓越和偉大不是因為制度設計細節(jié)的精良而是一條改革進路的開辟。
       。。。。。。
      
       在莫爾被處死的400多年以后,活著的讀者將為這個偉大的靈魂默哀和致以崇高的敬意。
      
       PS:商務印書館在書的末尾附上了RENMIN university編輯組的評析,個人感覺評析的確實很“正統(tǒng)”,以至于讓我想起了以前的政治教材。
  •     《烏托邦》【英】托馬斯 莫爾 著 商務印書館1982版
      
      第一部分:
      
      無論是心或手,不用就不靈。 ——塞拉斯特sallust(古羅馬歷史家)P20
      上帝命令我們無殺人之權,也無自殺之權。 P25
      贓物歸還失主而不是交給國王。P27
      一個必須維持一支軍隊的國王,不管他的錢怎么多??偸遣粔虻?。——革拉蘇crassus(BC115——53) 古羅馬富人 P38
      國王內庫的黃金和白銀任何時候不超過一千英鎊。 P39
      不管您演的是什么戲,要盡量演好他,不要由于想起另外更有趣的戲而把它搞壞了。 P41
      不要把抱有不同看法的人所難以接受的新鮮意見強加于這種人,而是一定要間接地盡你力之所能機智的行事。凡是你無法使之好轉的事,切不可絲毫搞壞。 P41
      一千七百六十年時間的烏托邦國家建設 P54
      
      第二部分:
      
      關于職業(yè):烏托邦人不分男女都以務農為業(yè)。此外每人各學會一項手藝。六小時工作。
      關于官員:三十戶一個官員。公民議事。
      關于社交生活:家組成城市。城市人口限制。處理污穢和屠宰放在城外,由奴隸工作。良好的醫(yī)院設備。聽喇叭聲集中在餐館就餐而不是在家,餐廳廢力骯臟的活又是奴隸做的。
      關于烏托邦人的旅行:出行獲得總督的許可后領取馬車,趕車的公共奴隸。從城市到鄉(xiāng)村旅行,只要在鄉(xiāng)村當天工作就可以獲得食物。
      所以烏托邦全島是一個家庭。
      烏托邦生產剩余后可以出口到別的國家。通過對外貿易獲得互補商品和金銀。
      烏托邦人把金銀當作可恥的標記。
      烏托邦人追求高尚的快樂和精神的快樂。
      
      奴隸的來源,一在本國犯重罪,二在別國判死刑的犯人,別國中貧困無以為生的人。
      烏托邦的一夫一妻制。
      烏托邦法律很少,把巧于操縱案情和曲解律文的全部律師逐出。烏托邦人人精通法律。
      烏托邦不結盟。
      烏托邦人憎恨戰(zhàn)爭。但是保護公民而戰(zhàn)還是會發(fā)生的。
      烏托邦的宗教信仰是多樣的,但是有見識的人只信單一的神。
      
  •      最近花了兩天的時間,終于把莫爾的《烏托邦》看完了。之所以看她,是沖著這本書的名頭去的,畢竟,經典書目啊,還是想一睹風采。
       書并不厚,僅一百五十來頁,較之于那些動輒五百多頁的大部頭來說,此書可謂袖珍了。胡鳳飛譯本,北京出版社。譯文較為樸實,通俗易懂,這也是譯者有意為之。所謂經典讀物之通俗化與普及。
       閑話少說,到正題。也許我是自幼生長于人人平等,物物公有的社會主義的有著美好藍圖與愿景的國家,我們就是那個烏托邦(咱現在不接地氣?。。?。所以,我對書中所描繪的美好圖景一點也不感冒。雖然作者以誠懇的態(tài)度,真摯而感人的語言娓娓道來,但始終讓我有虛無縹緲,流于說教的感覺。也許是文章過于理論上籠統(tǒng)概括,少于深入具體生活,因此,那些美麗的描述,就猶如空中樓閣般,只能引人遐思了!
       畢竟人家寫書時才16世紀初,能有此完美的闡述,實屬不易??梢哉f為社會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啟空想社會主義之濫觴。正是在此等人的影響之下,才有后來諸如馬恩等思想大家的深化發(fā)展。如果研究社會主義學說,此書是繞不掉的。所以,這也算莫爾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吧。
       此書分為上下兩部。簡而言之,此書可看做一本談話錄。當然,這是作者處理作品的表達方式。全文寫希斯拉德游歷天下的所見所聞之一,且文中眾多名人又真實存在,這就更加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了,他告訴讀者,這不僅僅是一個故事。上部寫作者與希斯拉德,彼得等人談論英國的諸多弊端,包括著名的羊吃人“圈地運動”,英國的法律問題,官僚制度,貴族的奢侈浮華與底層人民的困苦生活。在整個談話中,小希的視角是出發(fā)于底層的。這在當時來說確實不易。而其對英國當時社會現象的諸多論述,也不盡是信口開河,是有一定的事實與邏輯基礎的。一個國家能時刻有此種人物,無時無刻不關心國之大事,民之清苦,實是國之大幸。在第二部中,作者著重寫小希在烏托邦的見聞與感受。從城市建設,宗教,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14個方面作簡要介紹。畢竟,要反應一國的全部狀況,人民的生活細節(jié),心理狀態(tài),行政體制運行等是很困難的。但我們卻可以從此書中略窺一二。
       在讀書的過程中,有些想法與體會,記如下:
      1 書中關于城市規(guī)劃,是值得肯定與學習的?;▓@式城市,清潔干凈的水源與街道,固定的人口分布率。這些如與當下我們的大城市比較,真是天壤之別。在我們的城市中有花園的別墅少,且僅僅那些少數的富人與當權者擁有。而烏托邦中,所有的房屋公有,然后輪流居住。
      2 烏托邦國度,每個人都勞動,農村城市差別很小,每個人都有機會去農村生活勞動,輪流交換,每個人也有機會稱為城市居民,如果看到我們的戶口制度與暫住證,會讓他們笑掉大牙的。
      3 每個人每天勞動6小時,但文中說他們物質豐富,取之不盡。這讓我很懷疑。
      4 文中說烏托邦的人民以勞動為榮,沒有人偷懶。疑!
      5 文中說,烏托邦國民視錢財如糞土,交易無需貨幣,疑!
      6此國度中物皆公有,挺似。。。等國,但實際又當別論,畢竟,考慮文學的藝術性,理論與實際有差距。這是理解的。
      7 此國度的人思想境界超高。佩服。
      。。。。。。。。。
       總之,就如題所言,挺虛的,但是他打開了我們的視野,并且能那些虛妄的想想中有那么多美好的品格在熠熠生光。就讓他作為一種停留在空中的樓閣,作為留存心底的美夢,又何嘗不好呢?
  •     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在于科學的進步。
      
      宗教信仰被摧毀了,但是另一種新的信仰卻沒有被建立。
      
      西歐資本主義萌芽與發(fā)展的時期,正是中世紀神學時代與尚武精神的瓦解過程。上帝十誡的傳統(tǒng)約束力與道德追求逐漸式微。受最大享受度的驅使,拜金主義取代了上帝之愛。道德墮落層出不窮??障肷鐣髁x家將人類一切罪惡現象歸因于私有制。他們認為貨幣導致罪惡,切斷貨幣流通,罪惡便能從根源上被清除。因此私有制必須消失,以公有制代替之。按需分配將成為常規(guī),犯罪減少從而改善道德領域,再用改善后的道德領域約束個人行為減少犯罪,互為促進,彼此成就。由此建立每個公民都是道德完人的烏托邦。莫爾與葛德文都抱著同樣的觀念。
      
      這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構思,比上帝之城還要吸引普羅大眾。開啟上帝之城的鑰匙---世紀審判---是彼岸的事情,人類的今世必須歷經苦難以贖原罪。烏托邦卻可以發(fā)生在今世,一切人都會被安排在恰當的位置。俗世的暴發(fā)戶可以依據金錢而獲取社會地位與所有享受,在烏托邦里卻不可以。市民確立社會地位,與金錢脫鉤而與智慧成正比例。所有市民都被鼓勵享受精神上的探索愉悅,這才是最真實最至上的快樂。精神上道德上的智者,同時也會是這個世界的統(tǒng)治者。這便是柏拉圖提出來的哲學王理想國。
      
      烏托邦借以消除人類不平等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公有制,一個是道德完人。烏托邦市民熱愛勞動,輪流耕作,學有所長。農業(yè)與手工業(yè)產品極大豐富,不僅可以按需分配,還可向外出口。沒有生存的威脅與財富的私有,并不會有盜竊、搶劫、賄賂的罪惡發(fā)生。再加上每個市民都致力于道德完人,個體的行為由自律約束,法律在烏托邦并不是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線,是可有可無的事情。由此法令甚少,死刑幾乎空有虛名。
      
      然而后續(xù)有很多人站了出來異口同聲的說了句,妄想。
      
      沒有貧苦與罪惡的社會會產生過度繁殖,因為男女性欲從古至今保持同樣的程度。沒有貧苦威脅,人口的增殖速度會大于土地生產資料的增長速度,而后戰(zhàn)爭與饑荒便會爆發(fā)。戰(zhàn)爭是殺人,饑荒是自殺。
      
      低等動物的繁殖受到兩個自然法則的限制,一個是自然本身的資源限制,一個是食物鏈上級動物的捕殺。由此低等動物的繁殖會與自然保持適度的和諧。人類處于食物鏈的頂端。雖然現有科技的發(fā)展可以極大克服自然本身的環(huán)境威脅,卻無法以同樣的人口增速比例使土地增產。有限的土地負荷率,使人類依舊受第一法則制約。而第二法則對人類是失效的。人類無法被他殺,便只能自殘——戰(zhàn)爭與饑荒——人口增多超過生產資料負荷的邏輯后果,以此消滅人口。馬爾薩斯在《人口原理》中寫到,“人口按照幾何比率增長,人類所需的生活資料按照算數比率增加?!背侨祟惪梢圆灰罁澄锷婊蛘呦杂?,否則人口增長后,一個特定地域的人類群體便只能有兩個選擇,要么自甘承受貧苦與由此滋生的罪惡,要么發(fā)動戰(zhàn)爭向外掠奪更多的土地與資源。在資源緊張的時候,人類為了進行自我保存,私有制會再次“復辟”。
      
      烏托邦的第一個支柱,公有制受到馬爾薩斯的挑戰(zhàn),而弗洛伊德則以精神分析學的角度擊潰烏托邦的第二個支柱——道德神話。
      
      弗洛伊德的人格觀念是,人具有兩個本能。以性欲為代表的生的本能,以攻擊沖動為代表的死的本能。這兩個本能都藏在“潛意識”里頭,由本我體現。為了抑制本我將這些難以實現的欲望頂到“前意識”的層面上,自我與超我會啟動一切防御機制,包括否定、合理化、投射、壓抑、理智化、抵消,以此減少本我的過度欲望需求與攻擊沖動。然而防御機制使用過度,人類便會患上神經癥。因此本我的一切不現實要求,只可抑制不可消除。本我存在于潛意識的層面,是人剝開社會性之后的生物性之本質,不會消失。因此道德完人無法實現。
      
      烏托邦不過是個神話。一個很美好的世俗神話.人類無法開創(chuàng)人人平等的未來。
      
      況且,它亦只是一個農業(yè)理想國。莫爾無法設想后續(xù)的科技進步將烏托邦引入機器大生產時代甚至信息時代后,烏托邦又將如何應對。
      
      農業(yè)時代里,費孝通先生心目中那種雞犬相聞的鄉(xiāng)土社會,人只是作為一種純粹的農業(yè)勞動力扎根在黃土上。多一個,少一個,都無關緊要。只要不使得農業(yè)勞動力出現缺口便是。人與人之間是可以進行代替的。工業(yè)時代里,按雅斯貝爾斯的話說,“產業(yè)工人只是大機器上的一個小螺絲”。傳統(tǒng)的宗族系統(tǒng)逐步的被瓦解,人以蜂房結構駐扎城市,原先那些具有宗族依附性的農民及其后代,融入了城市工業(yè)的轟鳴聲中,誰也不認識誰,老死不相往來。而現今的信息社會里頭,每個人都被鼓勵最大限度的個性發(fā)展。社會的精細分工,使得人類產生分化(哈貝馬斯還觀察到人的異化)。人,開始不可替代。
      
      在某個層面上來說,人的不可替代性是一種福音,因為它緩解了殘酷的森林法則。假設每個人都是相似的可以代替的話,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有一部分弱者就要被社會淘汰。社會分工,使得個體停止與社會共同體發(fā)生競爭。除此之外,科學發(fā)展帶來的社會分工,社會分工帶來的人的不可替代性,對人類來說更大程度上是一種集體危機——自殺的擴大,殺人的延續(xù)。
      
      涂爾干將自殺歸為三類,利己自殺,利他自殺以及社會混亂引起的自殺。第一種類型最為常見。舉例說之,在城市一角蝸居的單身男人,沒有親人沒有依戀沒有牽絆,仿佛整個社會忽視與遺忘了他,由此選擇輕生。一直以來自由主義者都把集體主義視為罪惡的東西。然而正是集體主義的存在,約束了自殺率的限度。集體主義能在其中起到建立歸屬、增強凝聚的作用,減少自殺現象的發(fā)生。但人的不可替代性,讓個人主義取代了集體主義爬上人類的圣壇位置。
      
      奧古斯丁·孔德堅持認為,缺乏一種共同的信仰或者說指導思想,社會會發(fā)生渙散與混亂?!叭丝梢杂檬裁捶椒ㄖ匦率谷撕图w結合成一體”,是家庭組織,政治組織,還是宗教組織?政治組織——國家——離我們太遠太抽象,首先便被排除。家庭組織——家庭與宗族機構——受工業(yè)生產的沖擊,傳統(tǒng)宗族結構逐步瓦解,也失去了凝聚之力。最后只剩下宗教組織。然而現代人類開始信奉科學精神,我們分化并獨立。牽絆與依戀的缺失,會引發(fā)自殺。
      
      另一方面,梅因在《古代法》里提到,歷史的進程,是身份到契約的發(fā)展。身份,強調義務。契約,強調權利。歷史進程帶來的人的不可代替性,使個體的權利觀念得到增強,而義務觀念卻被弱化。由此個體的自信心膨脹,對欲望的要求變得比以前更想得到滿足,對集體戒律的蔑視變得更加嚴重。其結果便是人類以攻擊沖動為代表的死的本能上升。這會引發(fā)殺人。
      
      僅僅停留在農業(yè)時代,烏托邦亦不存在,我們還是會殺人與自殺。即便烏托邦可以維持運行,在進入工業(yè)時代與信息時代后,我們依舊會殺人與自殺。
      
      在人類古老的記憶中,上帝在西奈山上給摩西頒發(fā)戒律說,“不可殺人”。而后尼采告訴我們,上帝已死。
      
      人類創(chuàng)造神,也毀滅神。我們分娩自己,也手刃自己。
      
      
  •      雖然烏托邦被定為為空想社會主義,一方面說明了它難以實現、一方面也反映它有荒謬的成分,但仍然掩飾不了它所閃耀的令人驚嘆的智慧的光芒,并有有許多科學的理性內核讓人深思。托馬斯.莫爾的確是馬克思的巨人之肩膀。
      本文從烏托邦的反戰(zhàn)思想,及對社會制度,對宗教信仰,對軍隊管理,對生活的態(tài)度來敘述此書的智慧和理性的光茫。
      作者背景:1478年,莫爾生于倫敦的一個法學家庭,畢業(yè)于牛津大學,曾當過律師、國會議員、財政副大臣、國會下院議長、大法官。1535年因反對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首腦而被處死(莫爾主張教皇權力的至高無上)。1935年,在他逝世四百年后,被羅馬天主教會的教皇Pius XI冊封為圣人,在1980年與主教費舍爾一起被John Paul II尊為守護上帝的殉道者。在1516,他完成了一部著名而又頗具爭議的作品——《烏托邦》,以一個旅客拉斐爾的見聞,描述假想島嶼國家烏托邦的政治制度。作品主要引用自己和Peter Giles的對話。作品展現了“最有價值和最有尊嚴”的城市Amaurote。
      本書主要思想:
      本書主要探討了“公有制”社會,在公有制的社會形態(tài)下,烏托邦王國的人們是如何過著幸福和諧,井然有序的桃源般美好生活。構畫了一個人類的理想王國烏托邦將現實中的歐洲國家與完全有序合理的國家烏托邦進行對比。在烏托邦,私有財產不存在,所有的貪戀和罪惡都會因為金錢的消失而不復存在。存在著絕對的宗教寬容,他們沒有統(tǒng)一的信仰方式,卻有統(tǒng)一的信仰原則。烏托邦能夠容忍不同的宗教習俗,但不會容忍無神論者。認為如果一個人不相信上帝或來世,他絕不能被信任的,因為,從邏輯上講,他將不會得到任何部門的承認。作品的主要內容反映在社會對秩序和紀律的需要,而不是自由。他們在宗教提倡的是一種溫和的理智的信仰,有真理的力量,必然會自然規(guī)律相符,從而生生不息。烏托邦人有著強烈的反戰(zhàn)思想,把軍隊和戰(zhàn)爭看成是無比野蠻丑陋的事物。
      
      讀后自己的感想
      1、關于犯罪和軍隊
      烏托邦中提出,給罪犯以死刑根本是治標難治本的。之所以有偷盜的產生是因為社會自身內在的制度問題。關于罪犯的誕生,例如偷盜,可以追溯它產生的社會根源,人并非生而就是小偷,而在整個社會體系和制度中,有導致它產生的導火索和助推器。對小偷處以死刑是永遠也無法遏制偷盜行為的產生。烏托邦中談到,“如果人們除了偷盜就別無生存之法,那么不管刑法多么嚴厲,他們終究還是會從事犯罪”【1】P12所以遏制偷盜犯罪最根本的是要給人以謀生的手段。那個時代,慵懶成性的沒落貴族,解散的傷殘軍隊,是不會也不愿意從事勞動以謀生的,一旦失去生存資料的來源,他們就會偷盜。同樣的當今的社會為什么會有如此的偷盜和犯罪,其中的深層次的社會根源恐怕是要令我們這個社會主義社會的人們深思的。在如今提倡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現實中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不和諧的因素存在?我們80后一代又為何壓抑,彷徨又無奈?如果我們的掌控社會的國家機器也能夠從烏托邦中吸取那么一丁點智慧,是否所謂“和諧”就不在那么那么的虛無空泛了呢?
      軍隊,是國家養(yǎng)著的以維持統(tǒng)治的暴力武裝。烏托邦這里沒有把軍隊看成神圣和偉大,而是說他們是國家眷養(yǎng)的一批粗魯的懶漢,他們的工作和職責不是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和價值,而是殺戮和毀滅。當然這些觀點都是在烏托邦背景的時代中,暫與現代偉大的軍人無關而談。
      然而在烏托邦的理想王國中,在我們所一直追求的共產主義社會中,軍隊是不應該以一個美好而偉大的形象存在。
      “唯一適合野獸的活動是戰(zhàn)爭,然而任何野獸都不像人那樣頻繁地進行戰(zhàn)爭,烏托邦人十分痛恨戰(zhàn)爭。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把顯赫戰(zhàn)功看成是無上光榮的象征,可烏托邦人卻把它看成可恥的標志”【2】P91所有的戰(zhàn)爭都是丑陋的,我常常發(fā)現,一個將領最光輝的形象不是在帶領著戰(zhàn)士冒死拼殺的時刻,而是在看淡了戰(zhàn)爭回歸人性悲憫生命而解散軍隊的時刻。烏托邦邦中的反戰(zhàn)和平思想是如此閃爍的智慧與理性光芒。
      2 溫和理智的宗教信仰
      在烏托邦,沒有宗教裁判所,也沒有十字架和火刑柱;這里人人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烏托邦人相信靈魂永恒,相信天國。他們有最圣潔的教士,和最具包容性的教堂。信仰使人們更能寧靜的審視自己的心靈,因為相信神的存在,人大靈魂死后會受到審判,所以人們除了畏懼法律重視肉體更加敬畏靈魂。
      “在其他國家極受迷信的占卜和巫術,卻在烏托邦受到了極端的藐視和諷刺。他們敬畏的,只是那些無法用自然來解釋的奇跡。他們將這種奇跡看成是因神而成?!薄蹦承┲卮笪C的事件一旦發(fā)生,便會有許多烏托邦人聚集在一起,憑著虔誠的信仰和巨大的勇氣,共同祈禱奇跡的出現-他們總能如愿”【3】P108這似乎看起來有些荒謬,但是我們不得不相信,虔誠的心和共同的信仰的確可以把人們團結在一起,而團結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是任何困難都可以戰(zhàn)勝的。所以奇跡是可以產生的。
      他們擁有最圣潔的教士,優(yōu)秀,博愛,高尚,受眾人敬仰方可成為教士。尤其體現在,如果在戰(zhàn)爭中,烏托邦的軍隊處于優(yōu)勢地位,那么教士門便會奔向前線,設法阻止他們隨意殺戮潰敗的敵人。整個烏托邦無處不在體現著他的和平反戰(zhàn)思想,以及以人為本的思想高度。
      3 回歸人生,擁抱生活
      人的生活是整個社會的基礎,一個社會到底好不好歸根結底就是要看“一個人可以毫無憂愁,快樂而平靜地生活,不為吃穿發(fā)愁,不為妻子兒女的需要操心,并且他們的后代也將過得同樣幸福――這樣的生活難道不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財富么?” “我感打賭,在別的國家里,我找不到正義行為留下的絲毫蹤跡。所有的貴族,以及各色各樣的金店老板,高利貸者,還有那些一事無成,不務正業(yè)的人,他們全都過著隨波逐流,驕奢淫逸的生活。這算哪門子貨色的正義呢?而廣大的勞動者,他們不斷的干活,十分辛苦。他們從事的工作十分重要,如果沒有他們的勞動,一個國家撐不到一年就會出現衰敗??墒蔷褪沁@些人們,所得的報酬還不夠用來養(yǎng)家糊口,他們生活凄慘,甚至連牲口都不如。那些工人和農民們,不僅要白費力氣辛苦勞動,而且還要時刻為以后的生活擔憂。他們幾乎入不敷出,所以節(jié)約儲蓄養(yǎng)老金是絕不可能的。以上種種,難道不正是一個國家忘恩負義的表現么?這樣的國家,配得上公正這來你兩個字嗎?那些所謂的上流人物,以及各種各樣的有錢人,像寄生蟲一樣生活在人們中間,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得到巨大的回報。相反國家對那些老老實實工作的人卻沒有絲毫的憐憫。當這些人將全部的青春獻給國家之后,等待他們的,只有貧病交加的晚年和被國家遺忘了的漫漫長夜?!薄?】P115這些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歐洲別國,與我們現今的社會也是有很多的相似之處的。大多數的人們都在辛勤勞作,為了微薄的薪水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可是終日也還在為高額的子女教育費,居高不下的房價,醫(yī)療費……愁眉不展。人們在辛苦勞動,盡力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可是創(chuàng)造出的那么那么多的財富卻是越來越集中的流入那些少部分人的手中,他們可以是權貴可以是商業(yè)大亨。有人可以獨占好幾座房子,而普通的勞動者卻連10來平的衛(wèi)生間一角都買不起,只能向蝸牛和螞蟻一樣的卑微地蝸居蟻居。盡管他們曾為這個社會創(chuàng)造出了那么多的財富,但最終,他們只能一貧如洗地離開人世,像所有的卑微者一樣不被人記住。烏托邦的世界真的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從空想世界里的幸??吹搅宋覀冋鎸嵤澜缋锏谋?。
      
      【1】<烏托邦-關于未來完美社會的全部設想>?。塾ⅲ萃旭R斯?莫爾 原著 吳磊 編譯 P12
      【2】<烏托邦-關于未來完美社會的全部設想>?。塾ⅲ萃旭R斯?莫爾 原著 吳磊 編譯 P91
      【3】<烏托邦-關于未來完美社會的全部設想>?。塾ⅲ萃旭R斯?莫爾 原著 吳磊 編譯 P108
      【4】<烏托邦-關于未來完美社會的全部設想>?。塾ⅲ萃旭R斯?莫爾 原著 吳磊 編譯 P115
      
  •     GRD西社作業(yè)
      http://www.douban.com/note/190692460/
      ——————————————————————————————————————————————
      烏托邦與廢托邦
      烏托邦,五百年前所構造的社會理想形式;廢托邦,現代文學所塑造的未來社會。
      烏托邦與廢托邦,是理想,也是預言,它們所描述的都是人類社會未來的發(fā)展,卻在不經意間走向了兩個極端。
      在下面的文章里,我將把這兩種社會類型的進行粗略對比分析,不求得出金科玉律般的結論,只希望在對未來社會發(fā)展走向的預測上有所啟發(fā)。
      在文章正式開始之前,我想先申明一下:下面主要要分析的兩本書皆非社會學專著,這可能并不符合作業(yè)的要求。但我堅持認為,在專業(yè)學習的初級階段,興趣的自主培養(yǎng)要比知識的強制灌輸重要得多,我更希望在廣泛的閱讀中拓展思路而不是在味同嚼蠟的填鴨后一無所獲。另外,在寫這篇文章時,我盡量不去翻看二手材料,而僅僅從原文出發(fā),以避免思考的惰性與先入為主的盲從。
      這篇文章雖然是做為社會學專業(yè)課程的作業(yè)上交,但希望老師不要以專業(yè)的標準來評判它,因為這只是涉及到一些社會學知識的雜文而已。我一直以為開闊的社會學視野,清晰的社會學邏輯以及內化的社會學知識要比學術規(guī)范重要的多,并不是每個社會學專業(yè)的學生都將走上學術的道路,但是學習社會學的每個人都應具備上述的三點素質。
      
      
      兩本書
      《烏托邦》
      500年前,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在他的不朽著作《烏托邦》中為我們描述了一個美好至極、人人平等的如同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社會。此書用拉丁語寫成,全名原為《關于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書》。
      我在閱讀此書時時常為作者處于五百年前的洞察力而感到驚訝,書中直指私有制為罪惡之根本,想必馬克思在世也絕不敢否認此書對自己的影響。更令我欣喜的是,莫爾堅持認為道德與理性的強大力量可以戰(zhàn)勝不公與私欲,也許這種觀點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但我依然為這種赤子之心而感動。在俄譯本的后記中譯者這樣評價這本書,“直到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為止,社會主義思想史上還找不出一部堪與《烏托邦》媲美的作品”。莫爾被稱為空想社會主義的鼻祖當之無愧。
      全書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寫當時英國政治和社會的種種黑暗,然而作者點染巧妙,隱約其詞,用虛實相生的影射手法,使得當時的統(tǒng)治者無從怪罪于他。在這部分中,莫爾首次用“羊吃人”來揭露罪惡的“圈地運動”,這一提法也被馬克思多次引用。第二部分莫爾則是主要通過與烏托邦來客對話的形式,自說自話的將烏托邦這一他自己構想出的大洋島國作為模型,對未來的理想社會進行完美建構,這也是我們下面將要重點分析的。
      《美妙的新世界》
      反烏托邦是文學 ,尤其是二十世紀以來科幻文學中的一種文學體裁和流派。(反烏托邦,即廢托邦,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廢托邦這個更符合“信達雅”原則的叫法。)廢托邦主義描繪的是反面的理想社會,其中以英國赫胥黎所著的《美麗的新世界》,英國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以及俄國扎米亞京的《我們》三部小說最為著名。此種小說中的社會總會被評論界定義為“極端惡劣的社會最終形態(tài)”或是“令人絕望的未來”。在這里,為保持價值中立,我只是分析分析小說中的社會構造,而不會對這種社會做過多的評價。
      在此我選擇用《美妙的新世界》中的廢托邦社會與烏托邦進行對比,因為它設定的時間更遠,情況更極端,所以更具代表性。小說標題《美妙的新世界》(Brave new world)源自莎士比亞的名篇《暴風雨》的臺詞,意在諷刺新世界外表雖美,卻由科技統(tǒng)治,喪失了應有的精神內核。書中故事設定的時間是公元25世紀左右,那時的世界美國汽車大亨亨利?福特代替了上帝,被稱為“福帝”,因為福特發(fā)明了生產汽車的流水線,使生產飛速發(fā)展,這種生產方法終于統(tǒng)治了整個世界,它的元年是從福特第一輛T型車上市那一年開始算起,被稱為“福元”。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整個社會對生產力與科技崇尚之極。在那里,家庭與胎生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劃分種姓的人工繁殖;管理人員用潛意識教育,嚴格控制個人性格,執(zhí)行固定的行為模式;完全不需要書籍與藝術,因為各種滿足欲望的活動(性愛與致幻劑)成為人們的正當娛樂。下面我們將通過這些特點了分析廢托邦社會。
      請注意,接下來的文章中所提到的“廢托邦”特指此小說中的社會。
      
      
      兩個社會
      社會基礎
      烏托邦與廢托邦都是建立在(相對于同時代)較高的生產力水平上的社會,實行財產公有制與配給制。但是不同的是,烏托邦生產力水平高的原因是充分的解放生產力,人人勞動,沒有特權之人;而廢托邦則是完全憑借高端的科技生產,人類機械式的勞動只是起到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就行文中說的“過多的閑暇對勞動者來說只是一種折磨”。發(fā)達的生產力與充足的物質基礎為這兩種社會的制度調整提供了可能,社會的目標開始從發(fā)展生產轉向其他的方面,烏托邦與廢托邦自此分道揚鑣,走向了兩個極端。
      值得注意的是兩種社會的出現都有其特殊的條件。
      烏托邦的出現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條件,烏托邦是一小島國,外界極難發(fā)現,港口處有多暗礁淺灘,船只極難到達。這使烏托邦成為了一個封閉性的社會,這使它可以不受外界干擾,,有利于社會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教化,使發(fā)展個人、團結集體的主文化地位更加牢固。但是這樣一種封閉的社會幾乎沒有能力去抵御相異性的文化,這也使這樣一種社會存在的幾率大大降低。
      而廢托邦的形成小說中并沒有明確提到其原因,只是隱約的提到了是“九年戰(zhàn)爭”后才有了這種社會的形成。同樣的,在另一部廢托邦小說《1984》中也是一場戰(zhàn)爭導致了其社會的形成。戰(zhàn)爭作為一種偶然事件很難解釋一個社會的形成,但是就像一戰(zhàn)時的“薩拉熱窩事件”一樣,總有一顆火星去點燃去點燃歷史的火藥桶,偶然之后總會有必然存在,這種必然也是我們在文章最后將會分析的。
      
      社會分層
      烏托邦號稱人人平等,但這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平等。因為為了解決重勞動與骯臟勞動的問題,莫爾為烏托邦設定了奴隸的存在;為了更好的管理社會,人們選出了總督與官員;為了更好的教化社會,人們選出了主教與教士。因為貨幣在烏托邦已被取消,并且居民也并不崇尚物質的享受,奴隸大多是道德低下的罪犯,總督與主教必須是道德高尚的人,所以人們更多的會用道德去評價人的社會地位。烏托邦的社會結構類似于一個五邊形的結構,人們根據道德選出的極少數人處于最上端,大多數崇尚理性精神的居民處于中間,少量的犯罪的奴隸位于社會的底層。
      既然社會分層如此的寬松,社會的流動也自然會變得順暢,犯人刑期服滿或者道德提升表現良好就可以回歸市民的位置,總督或者主教如果違反道德標準或者法律規(guī)范,占絕大多數人民就可將他驅逐下臺。另外,在市民的內部,有著明確的分工,各種工作不分貴賤,這種分工大多是祖輩傳承的,但是這并不妨礙人民根據自己的興趣去在空閑時間去選擇其他的工作,如果在一定時間達到一定標準,此人就可以轉行從事其他的行業(yè)。換句話說,在烏托邦人們尊重個人的選擇,他們相信個人的幸??梢允股鐣姆€(wěn)定變得自然而然。
      
      廢托邦的社會分層則更具有顛覆性,前面提到過,廢托邦取消胎生,采用人工繁殖,在人的出生之前就已經通過先進的生物科技將人分為五種種姓——“阿爾法(α)”、“貝塔(β)”、“伽瑪(γ)”、“德爾塔(δ)”、“愛普西隆(ε)”五種“種姓”。
      阿爾法和貝塔為最高級,在“繁育中心”孵化成熟為胚胎之前就被妥善保管,以便將來培養(yǎng)成為領導和控制各個姓的大人物;伽瑪是普通姓,從事普通工作,相當于平民;德爾塔和愛普西隆最低賤,只能做普通的體力勞動,而且智力低下,尤其是許多愛普西隆只能說單音節(jié)詞匯??萍甲審碗s的社會分化在胚胎中就已經完成,人一旦出生就永遠無法擺脫自己由生到死的全部命運。
      先天的因素使一些智商體能等先賦條件變得可以控制,自然條件成為了社會差別的主導,帕累托的精英理論在這里也顯得毫無作用。在人們的嬰兒階段,管理階層又通過一系列的潛意識教育嚴格控制各姓人類的喜好,讓他們用最快樂的心情,去執(zhí)行自己的被命定一生的消費模式、社會姓和崗位。各個種姓間的社會分層成為了一個漏斗的形狀,社會流動變得絕無可能。帕累托在精英理論中提出,一旦社會流動變緩,執(zhí)政階級蛻化分子激增,非執(zhí)政階層精英增長,社會將失去平衡,政府與革命即將爆發(fā)。但是這種理論顯然已經不適用于廢托邦的情況,因為這里社會流動的封閉是代內的,而代際間的流動是完全敞開的。
      
      社會控制
      在社會控制這一部分,我們先來談廢托邦。廢托邦中社會穩(wěn)定被視為社會存在的終極目標,這種穩(wěn)定是通過下面一系列社會控制手段實現的:
      潛意識教育:分為兩種,一種是睡眠教育,即在兒童期睡眠時不斷播放符合他種姓的話語,使其安于自己的基層并且感到幸福。另一種是條件反射刺激,可以培養(yǎng)人的愛與恨。比如用電擊讓兒童永遠害怕和憎惡花與書籍,因為花朵會造成喜歡大自然,大自然是不收費的,會影響社會消費;喜歡書籍則會導致錯誤的思想影響社會穩(wěn)定。就這樣兒童自然社會化的過程完全被科技的所促成的導向性力量代替。
      滿足欲望:廢托邦的統(tǒng)治者認為,人的活力與情緒必須得到釋放,只有這樣才不會影響到社會的穩(wěn)定,這種思想也類似于科塞的安全閥機制。所以社會盡可能的去滿足物質生活的欲望與娛樂玩耍的欲望,包括感官電影、劇烈運動與無限制的性生活。
      隔斷過去:廢除家庭這一社會的基本單位,因為家庭已經失去了性愛與生殖的基本作用,而親情只會導致個人情感與社會的對立。另外,廢托邦關閉了博物館炸毀了一切紀念性建筑,禁查了福元150年前的一切書籍,自古以來的激勵人類向上的愛情、親情、友情一概去除,因為他們能夠使人產生激動與不滿,危害社會穩(wěn)定。馬林諾夫斯基這樣說過,宗教是對個人焦慮和恐懼的答復。在廢托邦里我們看到,如果人擺脫了焦慮與恐懼,不僅僅是宗教,一切文學與藝術都將失去存在的意義。
      藥物控制:廢托邦已研制出沒有副作用的致幻劑(唆麻),并通過定額配給的方式,用于社會中的每一個階層,供他們在下班后休息時使用。
      上面幾點社會控制的手段在今天看來無疑是離經叛道而難以讓人接受的。在這個“美麗新世界”里,人們失去了個人情感,失去了愛情,性代替了愛,失去了痛苦、激情和經歷危險的感覺。最可怕的是,人們失去了思考的權利,失去了創(chuàng)造力。
      但是這一系列控制手段無疑是有效的。這種不平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對這種不平等欣然接受的態(tài)度,潛意識教育賦予了人們各就其位的幸福觀,他們不會羨慕比自己高層次的人,因為他們有自己幸福的理由。而欲望的滿足與情感的遺忘使他們失去了思考的經歷與時間,每個個體都安于現狀,社會呈現出一幅完全穩(wěn)定的狀態(tài)。
      
      我們再來看烏托邦,與廢托邦的制度手段為主相比,烏托邦傾向于使用文化控制手段。極少的法律條文,簡潔的行政機構,開放的宗教思想都是社會控制的細枝末節(jié),道德意識與理性精神才是貫穿烏托邦社會的重點。
      烏托邦有很少的法令,他們認為自己的人民是受過教育具備理性精神的人,很少的法律已經夠用了。其次,他們認為對法律最一目了然的解釋即是最公正的解釋,深奧難解的法律只能對少數人起作用,所以只有少數人才會尊重它。這類似于費孝通先生所描述的中國的鄉(xiāng)土社會“知禮而無訟”的狀態(tài)。
      烏托邦人相信道德,承認道德的約束力,認為能更好更牢固的把人們團結在一起的是善意而不是協定,是精神而不是道德。當年辜鴻銘先生的那句描述中國人的話拿來描述烏托邦人是在是再合適不過了——“他們過著成人的理智的生活,同時有孩童般純真的心靈”。
      烏托邦人的團結還得益于上面我們所提到的按照興趣所進行的社會分工。如果說廢托邦的終極目的是社會穩(wěn)定,那么烏托邦所追求的則是個人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分工,并樂于自己的工作,他們可以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并需要依賴他人,這就出現了協調一致的集體,也就是涂爾干所說的“機械團結”。
      另外,在此我必須提到的是烏托邦的價值觀。烏托邦人給至善下的定義是:符合與自然的生活。上帝創(chuàng)造人正是為了使其這樣的生活。烏托邦人說,一個人在追求什么和避免什么的問題上如果服從理性的吩咐,那就是遵循自然的指導。
      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悖論。那就是前工具理性時代所稱的由上帝所創(chuàng)造的自然與人的理性本質上是一對對立的概念?!袄硇浴迸c“自然”的統(tǒng)一使得莫爾對理想世界的安排顯得十分混亂。更深刻的烏托邦矛盾在于,莫爾所言的“理性與自然的統(tǒng)一“的邏輯中并沒有關于偶然和差別的內涵。莫爾把烏托邦中的每一個人都默認為具備理性至上的屬性,每個烏托邦人都是天使,都會做出有利于集體和個人的選擇,就算是罪犯也會在一段時間后被道德感召。這是一種自相矛盾的理性,是一種不真實的理性。它忽略了社會中存在的偶然因素,忽略了個體的差異性,也許這就是理想主義不能真正存在的硬傷之所在。就算這種社會真的存在,它也很難去面對社會外部的相異性的風險,一旦外部亞文化入侵,整個社會都會處在崩潰的邊緣。
      
      
      兩種未來
      這兩本書中所描述的兩種社會,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它們的指導性,而是啟發(fā)性。莫爾的烏托邦是建立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的社會,這是現今社會已經超越的;而赫胥黎的新世界是建立在高度發(fā)達的科技基礎上的,這也可能是我們永遠不能達到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描述與對比,對未來社會的走向做出自己的想象與推測。
      
      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對立
      我依然不去評價兩種社會孰好孰劣。因為我們無法衡量道德的標準,也許烏托邦里的善良之至在廢托邦就成了罪大惡極。但我可以去分析兩種社會的主導因素,其實在上面的文章我已經提到過很多次了:烏托邦信仰道德,而廢托邦屈從科技。更進一步講,兩種社會所體現的對立即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對立。
      在烏托邦,道德規(guī)范人,教化人,幫助人融入社會,成為社會中的人。但是這就會出現我在上面提到的“理性與自然統(tǒng)一”的悖論。這種社會賦予人無上的理性精神,也就是忽略的社會的偶然性與不確定性,道德作為維系社會的最主要工具顯然會顯得獨木難支。
      而廢托邦相反,巨大的科技力量已經可以完全掌控整個社會。與我們一直向往的烏托邦相比,我們可能會對廢托邦的構想無法接受,但我們有必要正視它。你可能會說廢托邦是極端穩(wěn)定的,但人類是不會允許這種不平等社會發(fā)生的。那讓我們在重新回顧這種所謂的不公平。廢托邦人被分為五個種姓從事不同的工作,享受不同的權利,這顯然是不平等的。但是如果從頭看起,你會發(fā)現廢托邦的人生于偶然卻歸于必然,他們在還是個胚胎是有相同的機會成為一個阿爾法,但是一旦自己的種姓最終確定,他們就已經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也就是說,沒有人或組織壟斷可以一個階級,沒有人是最終的獲利者,每一個人每一代人都是按照科技劃定的軌跡運行的。在廢托邦,科技成為了主導,人是制度的附庸,是科技的產物,公平與否已經不是人類自己可以決定的了。
      
      價值理性與目的理性的對立
      我們不禁要問,是什么造成的這兩種極端的社會?
      我認為主導社會走向的是社會的整體目標。在前面我提到過,廢托邦的終極目標是保持社會的穩(wěn)定,而烏托邦的終極目標是完成每個人的價值實現。兩個社會無疑都是理性的,區(qū)別就在于他們付諸行到的理性化類型。,
      烏托邦的眾多社會行為顯然要歸于“價值理性”的范疇,這些行為注重的是行為本身的價值,是否合乎人的價值,是否合乎道德的標準,關注的是從某些具有實質的、特定的價值理念,即行為者自身的價值。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是價值理性最突出的代表,烏托邦作為空想社會主義的藍本自然也不例外。
      而廢托邦的行為就要歸于“目的理性”的范疇。廢托邦社會為了達到目的(社會穩(wěn)定)必須采取最有效穩(wěn)定的手段來實現??萍嫉膹姶罅α烤土松鐣嬇c控制的主導因素,成就了極為穩(wěn)定的社會,而作為犧牲的是,人犧牲了自己,喪失了人的尊嚴。
      
      (圖欠奉)
      
      我根據我的推測繪制了上面的坐標。
      我認為,烏托邦與廢托邦的對立的本質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對立,而這兩種文明是作為一種因變量存在的。影響的它們的自變量是個人意識與集體意識的強弱,而烏托邦與廢托邦便是這兩種意識趨向無窮而產生的后果。當個人主義發(fā)揮到極致,出現的絕不會是無政府主義(因為無政府主義阻礙社會的發(fā)展),而是類似于烏托邦的社會主義,在那里人具有極端的理性,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為的是自身得到發(fā)展,訴求得到滿足,以實現自我的價值。而當集體主義達到極致,社會穩(wěn)定成了社會的最高目標,人們?yōu)榱思w的穩(wěn)定必須有所犧牲,物質的力量憑借其高效而穩(wěn)定的特點越來越成為了社會的主導。無論是道理理性主導的烏托邦,還是科技力量控制的廢托邦,一旦達到一定的量度,社會將趨于完全穩(wěn)定。
      
      未來社會何去何從
      我想,每一個人都會喜歡烏托邦吧。但是你并不能廢托邦的可能。你會說,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向往烏托邦,社會必然會向那個方向發(fā)展。如果我們果真能過上社會主義的生活,那自然最好,如果不能,也自然有其理由。我想說,全世界絕大多數的財富集中在極少部分人手里,這是事實;財富、權利、聲望這三種決定社會地位的因素越來越糾纏不清,這是事實;現代科技水平已幾何倍數的形式增長,這是事實;精英流動,尤其是最上層流動速度越來越緩慢,這也是事實。當初韋伯提出科層制的時候就有這樣的顧慮,科層制所實現的效率是以忽略人們的精神與情感為代價的,制度越非人格化,也就越容易背離人的價值與尊嚴。這何嘗不適合于今天的制度呢?今天,絕大多數的社會資源已經在我們不知不覺中被集中到極少部分人的身上,就像前幾日的華爾街運動一樣,就算我們意識到之中社會不公的擴大,就算我們團結起來去抗議去反抗,也絲毫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現在已經不是以多勝少的時代了,人數的優(yōu)勢漸漸被科技力量所取代。當社會最上層的資源積累到一定程度,當科技發(fā)展到一定高度,但社會大多數人開始躁動不安,食物鏈最頂端的人將面臨一個艱難的決定:是分享,還是控制?答案不言自明。
      當世界上大部分人被小部分人用科技征服,那一小部分人被科技反噬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我不是在危言聳聽,而僅僅是在討論未來的一種可能性而已。
      
      
  •      作者從財產公有,生產勞動,務農為本,城市規(guī)劃,衛(wèi)生健康,學術研究,來表述了烏托邦的經濟社會狀況。在烏托邦,人們有吃不盡的糧食和用不完的財富,人們是按需分配。這點和共產主義一樣。另外我們也曾經經歷了像公共食堂,城市人去鄉(xiāng)下勞動,這只是作者在當時英國國內下層人們生活疾苦的背景下,既是表達的一種美好愿望,也是對統(tǒng)治者委婉的進諫。但是烏托邦忽略了生產力的發(fā)展,以及個體的差異需求。
       我們所要建立的共產主義社會,不應當是烏托邦式的社會,而是在生產力充分發(fā)展的條件下,尊重個體的差異需求。
  •     讀了托馬斯的《烏托邦》才知道,原來盛傳的烏托邦是這個樣子,其實烏托邦是每個人心中的夢……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烏托邦,而我的烏托邦就是有一棟別墅,里面擺滿了我最愛的飲料,僅此而已
      莫爾是有才的一個人,但是脫離不了時代的限制,脫離不了生產力的局限,脫離不了空想的現實
  •     
      如果惡是現世的寫照,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何以在現世活得足夠好而不至于郁郁而終?對于無神論者來說,這是個問題?;剡^頭去匍匐在某個神的腳下祈求指引,是倒退;跌入惡的泥潭一蹶不振,是自棄。讀完《烏托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沒有信仰的靈魂終究不安寧,不相信神,那就選擇相信存在于未來世界的至善,不管它有多么遙遠。
      
      在政治教育中被提及數次,讀過之后才發(fā)現這本書的理念自成體系。它不是維護統(tǒng)治的宣傳詞,也不是鞏固宗教信仰的贊美詩,它只是一個善良的思想家對現世丑惡的顛覆。托馬斯?莫爾的思想建立在中世紀手工業(yè)基礎之上,固然跨不出時代局限,但其伴隨著智慧和美德而具有的超強洞悉力卻突破了時代局限,與每一個善良而仍舊心懷希望的后人產生共鳴。
      
      莫爾生活在16世紀英王亨利八世專制統(tǒng)治下的都鐸王朝,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國王是個剛愎自用的暴君,只知橫征暴斂,動輒施以極刑,日后也是這位國王要了莫爾的性命。而他的貴族們瘋狂投入資本原始積累,圈地養(yǎng)羊,將農民逐出家園淪為流浪者,甚至為生活所迫淪為乞丐盜賊。對此莫爾毫不客氣地詰問“你們始而縱民為盜,繼而充當辦盜的人,你們干的不正是這樣的事嗎?”專制君主耐心有限,不會給那些可憐之人以謀生之道,使他們不至于冒始而盜竊繼而被處死的危險,君主所做的只是披著法律的外衣,鎮(zhèn)壓刁民。對于時代的種種丑惡,莫爾挖掘出了萬惡之源,他的結論是跨時代的,即私有制是罪惡的根源。而對于如何消滅私有制,莫爾認為是物資的極大豐富。這些結論后來得到很多思想家的引用,包括馬克思。
      
      我想贊美的卻主要不是莫爾的先進思想,而是其對人性至善的堅信。烏托邦國民并不是與世隔絕,他們的鄰國有的貪婪,有的嗜血,種種丑惡他們看在眼里,卻不受熏染。他們保持勤勞、質樸、善良、無私的美德,樂善好施,不與人為難。從很多細節(jié)都可以看到莫爾的人道主義思想,比如戰(zhàn)爭觀。遇到非打不可的戰(zhàn)爭,烏托邦人勇往直前,絕不畏縮,對于俘獲的敵軍俘虜,他們待之以善,因為他們知道,普通人民不是自愿走上戰(zhàn)場,而是被國王的瘋狂所驅使。這就諷刺了當時歐洲各國毫無意義的混戰(zhàn),為爭奪領土而讓普通人民白白送命。有趣的是,比起互相廝殺,烏托邦人更喜歡使用韜略和收買敵人之類的方法取得勝利,在外界看來這或許是狡詐,但烏托邦人認為這樣可以使敵我雙方大批無辜人民不至于陳尸疆場,兵不血刃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一個要依靠人民作出過多犧牲才得以建立或維持的政府不是好政府。
      
      最喜歡書中一句話:“一個人可以仰視星辰乃至太陽,何至于竟喜歡小塊珠寶的閃閃微光。”經濟學上都說金銀貨幣的出現大大便利了商品交換,從而促進了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但金銀給人性帶來的負面影響卻絲毫不亞于積極作用。有的人以積聚財富為樂,寧愿把金子藏起來永不使用,也不愿意施舍哪怕一丁點給窮人。還有的人喜歡炫耀財富,穿金戴銀,珠光寶氣,自以為美。而現代經濟危來臨時,物資持有者寧愿將大批物資銷毀也不愿降價賤賣給窮途末路的平民,只為保持貨幣不貶值,不傷及自身利益。這些例子都昭示了金銀財富怎樣將人性扭曲。莫爾對其所做的顛覆是,金銀在烏托邦人看來是可恥的標志,不是用來制造糞桶溺盆,就是用來做犯人的枷鎖。而物資是按需分配的,在全民參加勞動的情況下,物資極度豐富的情況下,不會有囤積居奇,也沒有人會因為物質上的缺乏而走向犯罪。
      
      環(huán)境因素對人性的影響著實很大,饑荒年代有“易子而食”的悲劇,而私有制帶給不同利益派別無止境的紛爭。也許在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未來,人性中善的本質能夠得到最大發(fā)揮,而惡的因子因為環(huán)境的優(yōu)裕而受到抑制,這就是理想的社會吧。
      
      對于越不習慣的東西,人們越是不信。其實道理很簡單,和任何宗教一樣,心誠則靈。
      
      
      
  •      概而言之,莫爾的“烏托邦”就是借一種高度發(fā)達的組織形式,去追求一種向原始、自然而有序的生存狀態(tài)的回歸。與馬克思主義不同的是,馬克思以“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去看待共產社會的實現,而莫爾則致力于風俗習慣的構建(包括宗教、價值觀念、婚姻制度等等)去探討精神風貌重塑(榮譽感、集體觀念、公共意識等等)的可能。怎樣尊重人的個性并且發(fā)揚人性中“善”的成分,怎樣整合個人與公眾的利益并且遏制人性中“惡”的滋長,莫爾沒并有一腔狂熱與盲目樂觀,只借拉斐爾之口將完整的構想娓娓道來。
       不過,烏托邦為什么還是顯得虛妄?我想,一來,莫爾只給出理想的完整構思,卻并沒有指出通向這一境界的可行途徑;二來,無論是風俗習慣、歷史階段還是地理環(huán)境,烏托邦都全然架空于現實之外;三來,細節(jié)的精微構想其實反而導致了烏托邦的脆弱——連地形地貌都要在論說之首預先精密設定,烏托邦的適應能力和現實意義自然尚存疑慮;最后,烏托邦的繁盛竟然依賴于“他國”的墮落(至少他們需要受金錢誘惑、受讒言挑唆才能保證戰(zhàn)爭的勝利),明顯“獨善其身”的傾向,是否也制約了它普世的價值?
  •     今天把整本書看完了,可以說是很粗略的看了遍,覺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關于宗教”里的那個教士,我覺得那個職位神圣而神話,真就如神話故事里的神人一般,有很大的魔力,戰(zhàn)爭是碰下他的衣服便可以免被殺,我覺得這種威信很難想象。此種神話般的職位的背后是否有個錯綜復雜的體系支撐的.......
  •     
      
      讀過烏托邦才發(fā)現,馬克思老先生對于共產主義的設想,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在抄襲烏托邦,甚至某些觀點而言,馬氏依然無法脫離莫爾的理論,比如物質的極大滿足,勞動是人們的第一需要。 等等。
      
      烏托邦是虛擬出來的世界,但不代表它沒有一定的可行性。它的出發(fā)點是,當今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完美的制度。私有制是萬惡之源,鏟除它,人類才可以創(chuàng)造大同世界。
      
      莫爾為烏托邦設計的一套制度,是天才的構思,它試圖一勞永逸解決掉不合理的紛爭,尋找一個和諧的未來世界,使人類不再陷于痛苦,永享天國之樂。這是一個純真可愛的理想。
      
      當然,但凡制度,從無完美,莫爾的理論也不例外。他試圖消滅不平等,但他的制度里卻還有奴隸的存在。
      
      
      
  •     在托馬斯.莫爾爵士走上斷頭臺的那一刻,他一定不會想到,400年后的自己會被幾億沒讀過他著作的人代代批判,日復一日地在筆記、匯報、論文中寫下“莫爾只是一個空想社會主義者”“烏托邦所描述的世界只能算作一個美好的幻想”,然后大步朝前走向實用的“哲學”。在一群人被教導對前馬克思的各家著作進行“常識性”的忽略式評價時,他們也習慣性地忽略了千百年以來有政治理想的知識分子對完美社會的信仰。這群人的追求中也就丟掉了善,丟掉了美,丟掉了純凈健康。
      
      在另一些地方,傻得可愛的人們不帶預判地讀著莫爾們,竟然用一雙雙骯臟的大手,搭起座座明亮的殿堂。
      
  •     總體而言,我個人還是比較喜好這本書的,雖然這本書上有部分觀點讓我感到不太適應,但是就我個人而言,如果將這本書放在那個作者的特定年代,我想這本書還是非常值得一讀的。不要用我們現代的目光去看那個歷史時代,否則我們大概不太能夠吸收到比較多的資料。
  •     陶淵明沒有講述桃花源的社會機制罷了!烏托邦更象一個封閉的農業(yè)國,自足自給的物質,近似儒家思想的精神生活,社會福利,人民對物質的需求,空想共產主義的實現需要社會倒退,之所以說是空想就是因為社會不可能后退,科學的社會主義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沒必要說什么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如果說那也只是為了政治統(tǒng)治需要,精神文化和經濟的發(fā)展對于人類那個更重要?現在的經濟現狀能否解決人的生活需要?一味一直強調更充實的經濟物質能否帶給人類更多的幸福,達到真正的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
  •     總是使得一個國家變成地獄的,恰恰是人們試圖將其變成天堂。
       ——F?荷爾德林
      
      我們明明是懷揣著充分的熱情和120%的努力去投入新中國建設,為何最后卻得到這般蹉跎的結果?我們明明以為自己在修筑一條通往幸福與繁榮的道路,為何路的盡頭卻只有貧窮和奴役?我們明明試圖建立世間天堂,為何得到的卻是人間地獄?
       ——佚名  
      
       1687年,《自然哲學及其數學原理》出版,書中萬有引力以及三大運動定律的描述標志著經典物理學范式的建立,運用其理論可以對小到一片落葉大至整個星體的運行軌道做出準確預測。這使得18世紀的哲學家和數學家拉普拉斯由衷感嘆:“這位智者(指牛頓)能夠將宇宙最龐大的物體的運動以及最微小的原子的運動都歸并為一個單一的公式;對于它來講,沒有什么是不確定的,因為過去像未來一樣,永遠展現在他的眼前?!彪S著牛頓力學在世界范圍內的空前成功,人們不禁對自己將把握自然的韁繩這一猜想毫不懷疑。
      
        自然科學領域的巨大成就無不時刻影響著社會科學領域人們的思考。而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關于人的科學,因此許多政治理論和學說都是以人性的假設為理論演繹的出發(fā)點。其中有的理論始于人性善惡的道德判斷;有的理論發(fā)端于人類有知還是無知的基本假設。牛頓力學的巨大成就給予了有知論者充分自信的理由:他們熱衷于發(fā)現類比于科學定理的社會規(guī)律,想以此為原則和依據構建一個美好的社會,就像自然科學家的任務是探索客觀規(guī)律并以此造福人類一樣。他們對人的理性抱有最大的信任,他們憑借極大地熱情和美好的愿望一心一意的試圖設計一個和諧完美的社會。這樣的有知論者,哈耶克將其稱為建構理性主義者。
      
        建構理性主義蔑視和貶低非理性的或者未被理性充分理解的事物,它假定人生而具有智識和道德秉賦,因而人能夠根據理性原則對社會作精心規(guī)劃,并盡可能地抑制乃至鏟除一切非理性現象。它還認為,道德、宗教、法律、語言、文字、金錢、市場等一切文化制度都源于發(fā)明或設計,都是“精心設計之物”。建構理性主義認為所有有益于人類的制度在過去都是人們在明確意識到它們所具有的可欲結果的情況下發(fā)明出來的,因此人們在未來也應當按照這種方式去發(fā)明這樣的制度。
      
        與建構理性主義相對的是進化理性主義,他們認為所有人的知識都有局限,任何人都不可能通曉一切或者掌握終極真理;人類的相對無知性是無法彌補和不可克服的;我們知識的局限不是科學和理性所能夠克服的,它們的作用恰恰在于使我們認清這種局限。進化理性主義者主張社會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有機地、緩慢地發(fā)展,他們認為獨立的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作用會比單個人或某一組織有意識地調節(jié)社會取得更加恢宏的成就。最重要的是他們認為理性認識本身處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社會科學理論并不是關于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某種規(guī)律的總結或發(fā)現,而只是關于客觀世界某種自然秩序的主觀重構過程,必然是一個不斷證偽的過程,不存在永恒的絕對真理。
        
       建構理性主義和進化理性主義對于人類無知狀態(tài)的不斷看法,直接影響到了其各自對人類政治潛能的估計,并最終構筑出風格完全不同的理論大廈。建構理性主義者對人類政治潛能的高估不可避免的帶來了災難性后果,全知的假設沒有給可錯行留下空間,因而也就否定了自由存在的必要,自由之所以必不可少就是因為它為不可預知、不可預見的事物留下了空間。而全知的建構理性主義則要求人們始終走少數人所發(fā)現的“唯一正確”的道路,這樣的要求勢必導致政治上的過度強制和暴力,因為它不承認每個人都有探索和發(fā)現真理的權利。而把發(fā)現真理的權利和壟斷知識的資格教給極少數的“全知的”天才紅太陽。在21世紀的今天,各種實施獨裁和專制的幌子和冠冕堂皇的理由大多都壽終正寢了。然而,我們依然要不斷提醒自己:我們的無知如此重要。警惕那些過度膨脹的自信往往變成“致命的自負”。
      
  •     烏托邦,讓我感受到了自己內心世界的呼喚,傾聽到了心靈深處的聲音——寧靜陶然的生活。這種是和諧、睿智、文明的。
      
      烏托邦島像一葉小舟,靜靜地停泊在無邊的海洋上。遠遠看去,就像一座海市蜃樓,虛無飄渺中透出神秘的氣息。
      
      沉浸在烏托邦的美麗中,烏托邦思想與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點一點的交匯融合。但這是一場夢,一場唯美得讓人震撼的夢,可是夢醒后,知道遙不可及的現實只能是個幻影。但我寧愿相信這份恬淡和諧的生活就存在于這世界的某個角落。
      
      理想國、烏托邦、世外桃源、海市蜃樓、空中樓閣這些美好社會生活的代名詞,都是人們超越現實生活,擺脫一切感情的干擾和心靈的束縛,靜思默想后,把自己先天靈魂中固有的美好理念的影子投射了出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些是種藝術的修飾,影子的影子。相較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條自然法則是絕對真實、普遍和永恒的。這是現實的人所接受的,也是最實用的。
      
      在烏托邦的國度里,一切都是平均享有的。所以那兒達到了普遍的幸福。不用擔心公有的魚是無刺的,人們會毫無顧忌地揮霍這種情況。因為那兒的公民都是善良,淳樸,熱愛勞動的,他們享受收獲勞動果實的幸福滋味,他們只拿自己需要的那部分。這樣就達到了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完美搭配。
      
      在那金錢是糞土,金錢既不使用,人們也不貪錢,于是就砍掉了煩惱,鏟除了罪惡。那是和平的,智慧的。莫爾說:“所有的人憑現金價值衡量所有的事物,那么一個國家就難以有正義和繁榮?!?如今世上熙熙皆為利來,世上攘攘皆為利往。內心總是被金錢所蒙蔽。金錢是萬物的標準,它衍生了富有和貧窮,且二者分化嚴重。起先,金錢的出現是為了解決人們交換貨物的不變,而發(fā)明的。在解決完一個問題時,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當代民生問題之所在。
      
      在那,人們熱愛學習,視它為一件樂事、一種享受、一種榮耀。他們渴望提升自我修養(yǎng),充實人生并增長閱歷。教育則是主動,人們選擇自己喜愛的領域,一心一意地刻苦專研,人人都可以是精英,這樣的社會怎能不昌盛。這樣的人是多么的高尚和淳樸。能在宛如一輪新月般的滄海中若隱若現的島嶼生活是種幸福。
      
      在那,人們感恩造物主的恩賜,他們格外注重保護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精心設計花園了美化環(huán)境。城市是雄偉壯麗的,鄉(xiāng)村是難以言語的純凈。他們高興地領受來自大自然的任何好處。按照大自然的旨意,去追求人類所獨有的耳、眼、鼻、耳之樂,在靜靜的夜晚體會星空的璀璨,聞?chuàng)浔堑幕ㄏ愫褪澄锏奈兜溃犆烂畹囊魳泛网B兒的歌唱。為了大自然對人類特殊的恩賜——矯健的身體, 他們不過度的裝飾外表和節(jié)食。不因小快樂而妨礙大快樂,不因快樂而引起痛苦的后果,這就是烏托邦人對德行和快樂的看法。
      
      物轉星移,時空悠悠。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br />   
      一切皆是逃避!這是圣人的無奈。他們看到的是現實世界的另外的一個世界,內心投射出的影子。
      
      也許要像月亮上那樣的人,但是一說到地球上的人,這種世外桃源式的理想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我們必須正視人的本來面目,由于人的邪惡,理想是不能得到實現的。因此,這樣的理想是完全虛構的。
      
      在我們的國度里,肉體活在現實。精神是可以開開小差,活在信仰、幻想中。精神家園是最自由的,任由我們馳騁,天馬星空!
      
      
  •     去年“柏拉圖注疏集”叢書引進的《柏拉圖的神話之鏡》是本思路很獨特的學術著作。在第九章,作者論述柏拉圖的大西島神話時順便提到了《烏托邦》,做了一番比較詳盡的分析:
      
      
      *和大全劃清界限,并建立一個構成性的、單一的統(tǒng)一體,這有悖于形象的規(guī)則。烏托邦成了一個封閉的社會,沒有能力面對相異性的風險。烏托邦既無源于時間,也無緣于空間;既無法證明引導它的心智理式的統(tǒng)一性,也無法證明感知的多樣性。烏托邦沒有給我們留下認識教誨。因為,烏托邦混淆真正的交流模式(從一種相異性到另一種相異性)和虛假的替代模式(從一種認同到其自身的認同),因而無所指向。換言之,烏托邦并不屬于模仿形象之列,而只聯系模仿的模仿的表殼,既無靈魂也無血肉。至于烏托邦范式,在現代作家這里成了智術誘惑的一種回響,非但沒有引導理式通往完全的光明,反而在假象的不確定陰影里抹消了理式,最終成為某種政治沉思的膜拜偶像。從此那些渴望一個面向未來的更美好的世界的人,那些在阿馬烏羅提的灰暗光線中不明白這樣的世界只能永遠封閉于一面黑暗的鏡子之中的人,將永遠夢想、幻想著烏托邦。
      
      
      把《烏托邦》原作找來翻了一下,倒覺得這種分析有些言過其實。不過,這個美好的世界的確有些讓人難以認同的地方:
      
      *島上有五十四座城市,無不巨大壯麗,有共同的語言、傳統(tǒng)、風俗和法律。各城市的布局也相仿,甚至在地勢許可的情況下,其外觀無甚差別。城市之間最近的相隔不到二十四哩,最遠的從不超過一天的腳程。
      
      *建筑是美觀的,排成長條,櫛比相連,和街對面的建筑一樣。。。。他們每隔十年用抽簽方式調換房屋。
      
      *至于服裝,全島幾百年來都是同一式樣,只是男女有別,已婚未婚有別。
      
      *為使城市人口不過稀也不過密,規(guī)定每家成年人不得少于十名,也不得多于十六名。。。。這個限制不難遵守,只需把一戶過多的人口抽出,以填補人口不足的一戶。
      
      *凡想到另一城市探望朋友或是從事游覽的公民,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攝護格朗特及特朗尼菩爾的準許,除非有充分理由不讓他們去。。。。任何人擅自越過本城轄區(qū),被捕經查明未持有總督的文件后,遭遇是很不光彩的;他作為逃亡者被押回,嚴重處罰。
      
      *在烏托邦,你不但可以看到通常的農活進行得多么仔細,使天然瘠土因人力加工而有所改良,還可以看到一整座樹林被人用手連根拔出從甲地移植到乙地。
      
      而在比較核心的“烏托邦價值觀”那一段里,作者為這個世界所定的規(guī)則是:
      
      *烏托邦人給至善下的定義是:符合于自然的生活。上帝創(chuàng)造人正是為了使其這樣地生活。烏托邦人說,一個人在追求什么和避免什么的問題上如果服從理性的吩咐,那就是遵循自然的指導。
      
      這里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悖論。那就是,自然——尤其是在前工具理性時代所稱的由上帝創(chuàng)造的自然,與人的理性在本質上是一對對立的概念。但由此可見,在莫爾生活的那個時代,這些概念的理解和使用都遠較現代邏輯發(fā)達之后的觀念內涵要靈活寬泛,或者不如說是模糊。因此,莫爾在這段文字中表現出他根本沒有意識到上帝和理性之間存在的水火不容的矛盾,反而認為理性本身就合乎上帝的意志?!袄硇浴迸c“自然”的統(tǒng)一使得他對理想世界的安排顯得十分混亂:一方面,對人口和城市的規(guī)劃調節(jié)在“理性”的性質上是成立的,但另一方面,至少這種對家庭人口的人工調配最起碼不尊重基本的自然血緣關系,也沒有把不孕癥的發(fā)生概率計算進去——我有十個兒子,鄰居有三個,就得把我的兒子算給他?而對居民在城市間的基本流動進行控制,這一招我們在五六十年代曾經嚴格地執(zhí)行了,讓公民不帶介紹信就寸步難行,反正現在的旅游局長和驢友是絕不肯承認這是更高級的社會管理制度的。
      
      社會學者可以說,這是由于莫爾生活在一個生產力很不發(fā)達的時代,他對理想社會的理解和設計是建立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這沒有錯誤。但更深刻的烏托邦矛盾在于,莫爾理解的“理性與自然同一”邏輯中沒有關于偶然和差別的內涵。人對衣著的不同嗜好,對旅游和遷移的興趣,甚至生育數量本身,都是受偶然性控制的個體差異性表現。這是這些行為和現象的自然本性。這時再用理性的目的去加以規(guī)劃,就恰恰是破壞自然的表現。比如,他認為是人就應該愿意到公共食堂去吃飯,因為可以省去做飯的麻煩,又能享受美食。出于這樣的邏輯,某些既愛吃又愛做的老饕在烹飪上找到的創(chuàng)造性樂趣全屬異種特例,搞不好還會被診斷為心理疾病。這樣,對于一種統(tǒng)一規(guī)劃的世界構想,正好從反面證明了這種統(tǒng)一思維的荒誕與反自然。
      
      于是,烏托邦的理想只能建立在其封閉性的基礎上。一旦介入外界充滿無限偶然的整體世界,這一切規(guī)劃都會煙消云散。要滿足這種社會的存在基礎,只有“向上帝訂購一批人,個個都是合你心意的”,愿意穿同樣的衣服,住同樣大小的房子,沒事老死也不出家門。所以生活在這個理想國中的人注定只能被封閉在這個島上,讓四面浩瀚的大海把自己與他者隔開。
      
      這就難怪我們今日遇到的“烏有之鄉(xiāng)”里的人如此痛恨“普世價值”,因為那根本就與他們精雕細刻的理想完全相左。
      
      這些在網上經常發(fā)難掐架的怪人,在歷史上倒并不是頭一次出現。房龍在《寬容》中寫有關于“再洗禮派”的那一章。宗教改革后出現的這伙人,既不能贊同過去的舊教義,也看不慣新的教規(guī)做法,索性躲在家中整日研讀《圣經》,盼望新的天國早日降臨。對于所有反對意見采取的策略就是背誦《福音書》某某章某某節(jié),制造雞同鴨講的局面。搞得對手根本無法開口。
      
      頭腦正常的人在一般情況下是不用管這些瘋子的。因為他們的特點,就是經文背得很熟練,但對現實問題的對策幾乎為零。(比如他們似乎從來不考慮,在永遠看不到偶像劇和動漫、禁絕歐美大片和流行音樂的前提下,到底有多少80后和90后愿意生活在一個毛時代的共產主義世界呢?)房龍記敘了十六世紀的某次“民主選舉”使得這一派的領袖上臺(看來民主有時也真的靠不住)導致的種種“新政”:首先是商店被搶光,因為要“均貧富”;其次是馬路被鏟成菜園,不勞動不得吃嘛;然后是每人都得接受“再洗禮”,背錯《圣經》章節(jié)就要砍頭。。。這樣的鬧劇當然不會比太平天國更有趣。最后忍受不了恐怖和饑饉的百姓逃出去求援,找國王的部隊(幸好還有國王)把這些領袖消滅了事。
      
      看來,烏有之鄉(xiāng)的居民還是老老實實地蹲在他們的小島上自得其樂的好。他們的與世隔絕,既能滿足他們的幻覺,也能保障他人的安全。沒人反對這樣和諧的理想永世長存。
  •   別裝了 第一段拉丁文上課筆記嘛
  •   @鄺朠字
  •   沒看過這本,但看過《1984》、《美麗的新世界》,感覺電影《V字仇殺隊》有《1984》的影子,《黑鏡子》第二集有《美麗的新世界》的影子。
  •   1984很經典,還沒來得及看,v字這部電影很喜歡,電影中的戰(zhàn)斗機
  •   你是邊看開幕式邊上書札吧~~
  •   ……這是。。審核后系統(tǒng)發(fā)的。。昨晚昏昏沉沉,現在看到還沒反應過來。。
  •    沒有貧苦與罪惡的社會會產生過度繁殖,因為男女性欲從古至今保持同樣的程度。這句話不能認同,歐洲很多國家就沒出現過度繁殖。
  •   道德完人是無法實現,因為世界是不可能有完美的東西,世界的所有東西都具有兩面性,但是道德聖人還是可以產生的,世界上一輩子沒有做壞事的人是存在的,一輩子都在做好事的人也是存在。自我,超我 ,本我是可以達到和諧的,就像音樂是可以步調一致一樣。
  •   人確實具有不可替代性,達爾文的適者生存,弱肉強食這句話是合理的,甚至可以說是真理。弱者不是指干清潔工干建築工干那些複雜性低的就是弱者,達爾文指的弱者是不適應社會的失格的人,太宰治就屬於達爾文說的弱者,他是弱者嗎?他是行動上社會上的弱者,但他是文學殿堂的強者。
  •   現在很多人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不理性的,人的未來是迷茫的,天決定人,人無法操作命運。當然時代早點,很多人認為人決定天,心能絕對一切。我認為事物的發(fā)展都是前進曲折的,都是向積極面進發(fā)的,光明永遠會戰(zhàn)勝黑暗,就算人的劣根性不能一代就根治了,但可以一代一代的基因改變,未來的世界是會大同的,但應該不會是托馬斯假設的烏托邦那樣的未來,到底怎樣看人的改變。
  •   雯,這篇寫的很有風骨的感覺啊。啊,不是風骨,是硬朗。嗯,如果讓你想像一百年后的世界和人類會變成什么樣子的呢?世界會變得更好還是更糟?這種烏托邦式果真有存在的可能嗎?它所提倡的信仰和宗教我覺得非理。信仰不是給你力量,而是能讓你執(zhí)著于內心善的力量,激發(fā)并維持著那股力,從而自己治愈自己。我認為,那才是宗教的本質。任何宗教里關于神的設定,也許不過是自我內心完整靈魂的投射。將那一個善投射在體外,從而如燈塔一樣照耀自己并使自己不至于迷失方向,這就是宗教。
  •   打錯了,是“在理”
  •   呵呵 其實我也能寫出有風骨的文呢
  •   關于宗教,沒有經歷過神的人或許是難得體會的,但是我覺得如果僅僅是自己靈魂的另一個投射的話,應該不會有如此大的信仰的力量,人也難得對自己的另一個靈魂匍匐在地,虔誠渴慕,也許這只是也許,我和你一樣,都沒有經歷過神,所以暫時存敬畏的心。
  •   對于這句話——“我想,每一個人都會喜歡烏托邦吧?!薄抑幌胨叭ツ銒尩摹?/li>
  •   呵呵 在別人評論下所臟話總得給個理由吧
  •   宗教本質也是未來世界的至善。所謂信仰,總是有神存在,神不過以一種強大的精神意志凝聚而成,不是人神,就是自然神。
  •   未來和未知不一樣 一個有機會實現 一個永不可實現 若是無神論者 就該相信有理有據的東西
  •   歷史的導向不知何方。今天我們所堅信會實現的,明日不知如何。相信的不過是自己的信念
  •   唯一的宗教就是愛
  •   這種真理的相對性從某種程度上是給不可知論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證明。但這其實無妨,可知不可知已經不是那么清晰分辨了。而是統(tǒng)一的。
    我想我們開口能說的都是過去的。
  •   重要的是要高揚理性批判主義的大旗:不能證偽的科學不是真正的科學。
  •   所以說弗洛伊德是偽科學
  •   還有發(fā)明權威主義人格的佛洛姆
  •   書讀少了,沒咋看懂
  •   建構理性主義者催生了社會主義和法西斯,進化理性主義催生了資本主義
    孰優(yōu)孰劣,現在似乎已經水落石出
  •   的確…每每看到烏有那地方的文章就頭暈…
  •   烏托邦就是要做成一個排斥于它的封閉體,最多也就只有“自己”和“自己”的鏡子。
  •   這“評論”最后的私貨太出彩了……
  •   我覺得,不能適應的地方,大部分是作者在那個時代的局限性所導致吧……
  •   2009-03-04 17:41:25 Yurikhan
      這“評論”最后的私貨太出彩了……
    +1:)
  •   2013-03-08 22:20:56 豆芽
    2009-03-04 17:41:25 Yurikhan
      這“評論”最后的私貨太出彩了……
    +1:)
    +10086。。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