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1-11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作者:[德] 黑格爾 頁數(shù):572 譯者:楊一之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邏輯學(下卷)》通稱“大邏輯”,以別于《哲學全書》中的第一部分“邏輯學”,即通稱的“小邏輯”?!哆壿媽W》共分“有論”、“本質論”和“概念論”三編,前兩編合稱客觀邏輯,分別出版于1812年和1813年,第三編稱主觀邏輯,出版于1816年。全書三編出版后,黑格爾又著手修訂,僅完成了第一編“有論”部分。 黑格爾著作共有三種全集本,即米希勒本,格羅克納本和拉松本。中譯本依拉松本的編例,以“有論”為上卷,“本質論”和“概念論”為下卷。譯文亦以拉松本為主要依據(jù),并參考了格羅克納本。
作者簡介
黑格爾,1770年8月生于德國的斯圖加特。1801年,30歲的黑格爾任教于耶拿大學,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學校長,其哲學思想才最終被定為普魯士國家的欽定學說。因此,說他大器晚成毫不過分。 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絕對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東西,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現(xiàn)象都是它在不同發(fā)展階段上的表現(xiàn)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發(fā)展、永恒的生命過程,就是絕對精神本身。黑格爾哲學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過自然、社會和思維體現(xiàn)出來的絕對精神,揭示它的發(fā)展過程及其規(guī)律性,實際上是在探討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系,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揭示二者的辯證同一。 圍繞這個基本命題,黑格爾建立起令人嘆為觀止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主要講述絕對精神自我發(fā)展的三個階段: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黑格爾在論述每一個概念、事物和整個體系的發(fā)展中自始至終都貫徹了這種辯證法的原則。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驚人的大膽思考之一。恩格斯后來給其以高度的評價:“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在這個體系中,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巨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處于不斷運動、變化、轉化和發(fā)展中,并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fā)展的內在聯(lián)系?!?黑格爾一生著述頗豐,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現(xiàn)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法哲學原理》、《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和《美學》等。
書籍目錄
第二編 本質論第一部分 作為反思自身的本質第一章 映象甲、本質的與非本質的乙、映象丙、反思1.建立的反思2.外在的反思注釋3.進行規(guī)定的反思第二章 本質性或反思規(guī)定注釋 在命題形式中的反思規(guī)定甲、同一注釋一 抽象的同一注釋二 第一條原始思維律乙、區(qū)別1.絕對的區(qū)別2.差異注釋 差異命題3.對立注釋 教學中對立的大?。浚┍?、矛盾注釋一 正和負的統(tǒng)一注釋二 排中命題注釋三 矛盾命題第三章 根據(jù)注釋 根據(jù)命題甲、絕對的根據(jù)1.形式與本質2.形式與質料3.形式與內容乙、被規(guī)定的根據(jù)1.形式的根據(jù)注釋 用同語反復的根據(jù)所作的形式的說明方式2.實在的根據(jù)注釋 有一個與已有根據(jù)者相差異的根據(jù)而作出的形式的說明方法3.完全的根據(jù)丙、條件1.相對地無條件的東西2.絕對的無條件的東西3.事情在存在中的發(fā)生過程第二部分 現(xiàn)象第一章 存在甲、事物及其特性1.自在之物與存在2.特性注釋先驗唯心論的自在之物3.事物的相互作用乙、事物由物質組成丙、事物的消解注釋 物質的多孔性第二章 現(xiàn)象甲、現(xiàn)象的規(guī)律乙、現(xiàn)象的和自在之有的世界丙、現(xiàn)象的消解第三章 本質的對此甲、整體與部分的對此注釋無限的可分性乙、力及其外在化的對比1.力的有條件之有2.力的推動3.力的無限丙、外與內的對此注釋 內與外的直接同第三部分 現(xiàn)實第一章 絕對物甲、絕對物的展示乙、絕對屬性丙、絕對物的樣式注釋 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的哲學第二章 現(xiàn)實甲、偶然或形式的現(xiàn)實,可能和必然乙、相對的必然或實在的現(xiàn)實,可能和必然丙、絕對的必然第三章 絕對的對比甲、實體性的對比乙、因果對比1.形式的因果性2.被規(guī)定的因果對比3.作用與反作用丙、相互作用第二部 主觀邏輯第三編 概念論前言概念通論分類第一部分 主觀性第一章 概念甲、普遍的概念乙、特殊的概念注釋概念的普遍類別丙、個別的東西第二章 判斷甲、實有判斷……第三章 推論第二部分 客觀性第一章 機械性第二章 化學性第三章 目的性第三部分 理念第一章 生命第二章 認識的理念第三章 絕對理念譯后記附錄:頁碼對照表
章節(jié)摘錄
兩個相對無條件的東西,首先每一個都在另一個中映現(xiàn),作為直接物的條件,在根據(jù)關系中映現(xiàn),而根據(jù)關系則在直接的實有中映現(xiàn)為它的建立起來之有;但每一個都在它的他物的這種映象之外,是獨立的,并且有其特殊內容。首先,條件是直接的實有;它的形式有兩個環(huán)節(jié):一個是建立起來之有,實有依照這個建立起來之有,作為條件,就是質料和根據(jù)的環(huán)節(jié);一個是自在之有,依照這個自在之有,實有便構成根據(jù)的本質性或根據(jù)的單純的自身反思。形式的兩個方面,對于直接的實有,都是外在的;那是被揚棄的根據(jù)關系?!?,第一,實有本身只是在共直接性中揚棄并消滅自身這樣的實有。有總之只是到本質的變;使自身成為建立起來之有和成為同一,乃是這個有的本質的本性,達個同一通過其否定而成為直接物。所以建立起來之有和自在之有的形式規(guī)定,乃是直接的實有由之而成為條件的那種形式,因此對于實有都不是外在的,而是達種反思本身。第二,有作為條件,現(xiàn)在也被建立為它在本質上所是的那個東西,即因此作為一個他物的環(huán)節(jié)并同時作為同樣是一個他物的自在之有;但它只有通過自己的否定,即通過根據(jù)井通過根據(jù)的自身揚棄并從而事先建立的反思,才是自在的;因此,有之自在的有只是建立起來的。條件的這個自在之有,具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條件的本質性作為根據(jù)的本質性那樣,另一方面則是條件的實有的直接性。或者不如說,兩者是同一回事。實有是一個直接物,但直接性則在本質上是有中介的東西,即通過自身揚棄的根據(jù)。
后記
黑格爾的《邏輯學》,通稱《大邏輯》,以別于《哲學全書》的第一部分——《邏輯》,即通稱的《小邏輯》?!哆壿媽W》分“有論”、“本質論”和“概念論”三編。前兩編合稱“客觀邏輯”,分別出版于1812年和1813年。第三編稱“主觀邏輯”,出版于1816年。黑格爾晚年會準備為《邏輯學》出第二版,但只完成了“有論”的修訂工作,在“有論”的“量”的部分,增加了許多專門討論數(shù)學問題的篇幅,1831年11月他寫成第二版序后七天即因霍亂病逝,致使對第二、三編的修改增補工作未及進行,而達也是第一編篇幅較后兩編為多的原因。他的弟子如甘斯、霍多等人因黑格爾未能完成對《邏輯學》的修訂,因而在第二版中未能增補許多關于科學的新內容而威到惋惜。黑格爾死后不久,他的弟子們?yōu)樗鋈哆壿媽W》的“有論”出版于1833年,“本質論”和“概念論”出版于1834年,仍舊分為三冊,這就是通稱的米希勒本。拉松所主編的《黑格爾全集》中的《邏輯學》出版于1922年,他作了不少校訂工作,改正了米希勒本的一些錯字,對黑格爾原稿中少數(shù)疏忽漏字或明顯筆誤,也用方括弧添補進去或加以訂正,應該說對于米希勒本是有所改進的。
編輯推薦
《邏輯學(下卷)》: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