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崔錚 頁數(shù):435 字數(shù):48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印刷電子學:材料技術及其應用》從材料、工藝技術以及應用等方面全面介紹了印刷電子學這一新興學科,內(nèi)容包括:有機印刷電子材料,無機印刷電子材料,印刷電子制造工藝與相關設備,印刷晶體管原理、結(jié)構(gòu)與制造技術,印刷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原理、結(jié)構(gòu)、材料與制造技術,印刷發(fā)光與顯示器件原理、結(jié)構(gòu)與制造技術,印刷電子器件的封裝技術,印刷電子技術的應用與發(fā)展前景。作為中國第一本專門介紹印刷電子學的書籍,《印刷電子學:材料技術及其應用》既是一本印刷電子學的高級入門讀物,也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深度,適于作為具備大學物理、化學、電子學基礎的本科高年級學生、研究生,以及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與工程技術開發(fā)人員學習了解印刷電子技術的專業(yè)參考書。
作者簡介
崔錚,畢業(yè)于東南大學(原南京工學院),獲學士(1981年)、碩士(1984年)、博士(1988年)學位。1989年受英國科學與工程研究委員會訪問研究基金資助,到英國劍橋大學微電子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到英國盧瑟福國家實驗室微結(jié)構(gòu)中心任高級研究員,自1999年起任微納米技術首席科學家(Principal
Scientist)、微系統(tǒng)技術中心負責人(Group
Leader)。2004年入選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會士(Fellow)。主要從事微納米加工技術及其應用方面的研究,先后獨立與合作發(fā)表學術論文190余篇。自2005年以來先后獨立撰寫出版微納米加工技術方面的中英文專著4部。2009年入選中共中央組織部第二批“千人計劃”(創(chuàng)新類),同年10月全職到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工作,創(chuàng)建了國內(nèi)首個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目前主持中國科學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方向性項目“大面積印刷電子技術及其應用基礎研究”,201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納米制造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支持,主持“納米材料印刷技術的基礎研究”。2011年創(chuàng)辦蘇州納格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推動印刷電子技術向產(chǎn)業(yè)的轉(zhuǎn)化。
書籍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什么是印刷電子學
1.2 發(fā)展印刷電子學的重要性
1.3 印刷電子學的多學科性
1.4 本書的內(nèi)容與結(jié)構(gòu)
參考文獻
第2章 有機印刷電子材料
2.1 引言
2.2 有機導體材料
2.2.1 發(fā)展歷程
2.2.2 導電高分子(導電聚合物)
2.3 可印刷有機小分子高遷移率半導體材料
2.3.1 稠環(huán)類芳香化合物
2.3.2 含硫雜環(huán)化合物及噻吩齊聚物
2.3.3 其他高遷移率材料
2.4 可印刷聚合物高遷移率半導體材料
2.4.1 p型聚合物材料
2.4.2 n型聚合物材料
2.4.3 雙極型晶體管及其高遷移率聚合物材料
2.4.4 存在的問題
2.5 其他有機印刷電子材料
2.5.1 有機介電材料
2.5.2 有機傳感材料
2.6 小結(jié)
參考文獻
第3章 無機印刷電子材料
3.1 引言
3.2 金屬材料
3.2.1 金屬墨水的制備
3.2.2 金屬墨水的熱處理工藝
3.2.3 金屬墨水的熱穩(wěn)定性
3.3 透明氧化物
3.3.1 透明氧化物sol-gel
3.3.2 透明導電氧化物(TCO)
3.3.3 透明氧化物半導體(TOS)
3.4 單壁碳納米管
3.4.1 單壁碳納米管的制備和選擇性化學
3.4.2 單壁碳納米管的純化
3.4.3 金屬型碳納米管薄膜
3.4.4 半導體型單壁碳納米管
3.5 石墨烯
3.6 硅和鍺
3.6.1 溶液型硅墨水
3.6.2 硅顆粒型墨水
3.6.3 襯底
3.7 金屬硫族化合物半導體
3.8 硅氧材料
3.9 納米顆粒/聚合物復合介電材料
3.10 小結(jié)
參考文獻
第4章 印刷電子制造工藝與相關設備
4.1 引言
4.2 噴墨式印刷
4.2.1 噴墨式印刷的分類和應用優(yōu)勢
4.2.2 噴墨打印
4.2.3 氣流噴印
4.2.4 電流體動力學噴印
……
第5章 印刷晶體管:原理、結(jié)構(gòu)與制造技術
第6章 印刷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原理、結(jié)構(gòu)、材料與制造
第7章 印刷發(fā)光與顯示器件:原理、結(jié)構(gòu)與制造技術
第8章 印刷電子器件的封裝技術
第9章 印刷電子技術的應用與發(fā)展前景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由上述工作原理可以看出,氣流噴印打印機屬于連續(xù)噴墨式印刷的范疇,所噴出的實質(zhì)上是含有大量微型油墨液滴的連續(xù)氣流,而非噴墨打印那樣每次只噴射一滴獨立的墨滴,也無法像噴墨打印中的墨滴那樣通過電場控制進行精確的偏轉(zhuǎn),需要中斷噴射時只有通過在噴口外的擋板來阻止油墨噴出。因此氣流噴印所打印的并不是由大量墨點組成的點陣式圖案,而是通過一系列連續(xù)或者斷開的線條來組成所需的圖案。在整個打印過程中,噴頭固定不動,油墨從噴嘴中連續(xù)噴射,而載有承印物的托盤則在計算機控制下按照預先規(guī)劃好的運動軌跡移動,形成精確的油墨線條,最終組成理想的圖案。 相對于噴墨打印而言,氣流噴印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油墨的使用范圍大為拓展。獨特的工作原理決定了氣流噴印可以印刷出小于噴嘴直徑1/10的線條寬度,因此氣流噴印的噴嘴直徑可以在保證打印分辨率的前提下適當放大到200μm甚至300μm,遠高于同等分辨率條件下的噴墨打印機噴嘴直徑,有效減少了噴嘴堵塞的可能性。因此,只要能夠成功霧化,較大范圍內(nèi)黏度的油墨(0.7~1 000 cP,據(jù)原廠說明書)都可以用其打印。另外,氣流噴印也可以用于打印含有較大固體顆粒的液態(tài)分散體系,實踐證明,含固體顆粒直徑在3μm以下的液相分散體系在經(jīng)過適當處理后均有可能用氣流噴印來打印。 同理,在適當縮小氣流噴印的噴嘴直徑之后,所噴射油墨的主要落點的散布直徑可以控制在10μm以下。另一方面由于氣溶膠中的液滴顆粒的直徑小、比表面積大,其干燥速度也遠高于噴墨打印設備,到達承印材料后油墨的流動性顯著降低,有利于實現(xiàn)高分辨率打印的效果。因此在噴嘴直徑和使用墨水均比較理想的情況下,氣流噴印所能達到的線條寬度可達6~8μm,原廠所展示的打印樣品線條最細可以達到5μm以下,高于噴墨打印所能獲得的最高分辨率。 4.2.3.2氣流噴印在印刷電子制造中的應用 由于氣流噴印技術還沒有得到大面積推廣,關于其應用的報道也僅局限于幾家裝備有該設備的實驗室。目前的應用主要著眼于氣流噴印相對較高的分辨率和打印精度,基本沒有超出噴墨打印的應用領域。根據(jù)原廠的手冊,在氣流噴印設備上嘗試過的材料包括多種金屬墨水、碳納米管、聚合物等。目前已經(jīng)公開報道的應用包括打印太陽能電池的頂部銀電極,印刷全打印晶體管,以及生物傳感器等。 就未來的趨勢而言,氣流噴印所側(cè)重的領域應該還是在高分辨率電路和新材料打印上。高分辨率一直是印刷電子領域的熱門話題之一,氣流噴印的工作原理決定了其在10~20μm分辨率的非接觸印刷電子領域可以發(fā)揮重要的作用。而在新材料方面,隨著印刷電子技術的發(fā)展,一系列過去無法噴墨打印的材料重新進入研究人員的視野,如石墨烯、納米線/棒,以及較高黏度介電雜化材料等。氣流噴印有望在這些新材料的研究方面發(fā)揮獨特的作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