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沈蕾娜 頁數:226
內容概要
《隱形的力量:世界銀行的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影響》主要研究了世界銀行對發(fā)展中國家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影響。首先,《隱形的力量:世界銀行的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影響》從文本和實踐的視角系統(tǒng)分析了世界銀行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對發(fā)展中國家高等教育的政策演變,并總結了世界銀行高等教育援助的發(fā)展趨勢。在此基礎上,選擇了中國、印度、尼日利亞、肯尼亞作為研究案例,深入分析了世界銀行在該四國所開展的高等教育援助活動及其結果,比較了世界銀行在該四國高等教育發(fā)展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并結合三維權力觀探討了世界銀行對該四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影響機制和影響實質,同時以“敏感性”與“脆弱性”為變量,辨析了世界銀行對發(fā)展中國家權力運用的約束條件。《隱形的力量:世界銀行的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影響》的讀者對象包括教育研究人員、高校教師和學生。
作者簡介
沈蕾娜,女,2003年由浙江大學保送至北京師范大學就讀比較教育專業(yè)研究生。2008年8月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跟隨國際知名學者曾滿超(Mun C.Tsang)教授,接受為期一年的博士生聯合培養(yǎng)。2009年6月獲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師從我國著名比較教育學家顧明遠先生?,F為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比較高等教育、國際組織教育政策。
書籍目錄
導論一、研究緣起二、文獻綜述三、研究設計四、寫作框架第一章 世界銀行高等教育政策的演變:歷史和趨勢一、作為文本的政策:聲明二、作為實踐的政策:貸款三、世界銀行高等教育政策的趨勢第二章 世界銀行與中國的高等教育一、歷史的轉折點:世界銀行與中國二、世界銀行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議三、世界銀行對中國的高等教育貸款及成效四、世界銀行在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中的作用第三章 世界銀行與印度的高等教育一、合作中的沖突:世界銀行與印度二、世界銀行對印度的高等教育貸款及成效三、結構調整政策和印度的高等教育第四章 世界銀行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高等教育一、世界銀行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高等教育政策二、世界銀行與尼日利亞的高等教育三、世界銀行與肯尼亞的高等教育第五章 世界銀行對亞非四國高等教育的影響一、世界銀行對亞非四國的影響前提:權力二、世界銀行對亞非四國的影響機制:權力的運用三、世界銀行對亞非四國的影響實質:權力的目的四、世界銀行權力運用的約束條件:敏感性和脆弱性結語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在權力關系中,雙方可以都是權力的主體,都可以擁有一定的權力。但是在本書中,世界銀行的權力意味著世界銀行使發(fā)展中國家行為和意志發(fā)生了變化,因此在世界銀行和發(fā)展中國家這一對權力關系中,權力是不平衡的。世界銀行的權力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單向性。權力是一種支配他人的力量,因此在權力關系中,支配者與被支配者的關系是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性表現為支配者的意圖主導性地影響著被支配者的行動,并通過這種支配獲得了自身所需要得到的結果。對于世界銀行而言,其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權力有時是明顯的,有時則是不明顯的,區(qū)別在于世界銀行是否明確地對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出了表示自身愿望的指令或信息?! 〉诙?,相對性。權力只能在權力主體和權力所及對象客體相對應的具體社會關系中發(fā)揮作用。換而言之,當言及世界銀行具有權力時,只是說它在所能發(fā)揮影響力的領域中和所能施加影響力的范圍上具有權力,如果離開這一特定的領域和范圍,它的權力便幾乎毫無意義。盡管世界銀行從最初的經濟領域拓展到包括衛(wèi)生、教育、社會保障、環(huán)境保護等社會領域,并發(fā)展成為一個有多種目標、多重職能的國際組織,但其始終沒有涉足軍事等領域。此外,權力的相對性還表現為不同領域和范圍內的權力,不僅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而且往往缺乏可比較性,例如無法將世界銀行在資金優(yōu)勢上的權力和在知識優(yōu)勢上的權力加以比較。 第三,工具性。從終極意義上說,權力并不是一種目的,而只是權力擁有者為達到某種目的所必須掌握的一種手段、工具。但是,權力作為一種工具,便具有了獲取某種價值的價值,因而又轉化成人們爭相追逐的目的,權力也由此成為人們的一種基本需要。對世界銀行而言,權力固然不是其追求的目標,其當前的首要目標是通過實現共享式和可持續(xù)全球化來開展減貧工作。但是,由于發(fā)展問題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普遍問題,世界銀行為了推行自己的發(fā)展理念必然會積極地利用自己的權力,來干預成員國的政策制定,而這反過來也勢必要求世界銀行加大對其權力的追求。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