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饒毅 頁數(shù):213
前言
敢問路在何方(代序) 提起《西游記》,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唐僧師徒歷盡千難萬險前往西天,最終取得真經(jīng)。那么,取經(jīng)之路上誰的功勞最大呢?有人會說一定是孫悟空,多虧了他一路降妖除魔;有人說是豬八戒,經(jīng)常充當調(diào)和者的角色;有人說是好的團隊,他們有分工、有配合。這些,都不無道理。但是,沒有弱不禁風、婆婆媽媽的唐僧,取得真經(jīng)是絕對不可能的。孫悟空、豬八戒都當過逃兵,沙和尚也曾考慮回家,只有唐僧從未想過退縮或放棄。這個團隊中,沒有沙和尚或豬八戒,取經(jīng)成功的概率會降低;沒有孫悟空,取經(jīng)之路會異常艱難;而沒有唐僧,將不可能完成取經(jīng)重任。為什么手無縛雞之力又懦弱的唐僧會成為成敗的關(guān)鍵呢?不是因為他是團隊領(lǐng)導——事實上他算不上是個好領(lǐng)導,而是因為他有一個明確的、至死方休的目標——求取真經(jīng),用專業(yè)的話說就是他自己有明確的目標和追求,而不只是像他的幾個徒弟那樣只有短期的目標。 那么,我們的大學生有多少人能像唐僧一樣有非常明確的目標和追求呢?答案恐怕不容樂觀。我們的教育,一向比較注重知識的講授和技能的培養(yǎng)。大學培養(yǎng)了非常多的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之類的專門人才,卻缺少如唐僧一樣有堅定信念和具體目標的人。我在北京大學工作的十幾年里,經(jīng)常遇到大學生說不知道前途在何方,不知道未來如何選擇,叫嚷“郁悶”、“糾結(jié)”、“迷茫”,甚至有些同學消極以待,“閉關(guān)”上網(wǎng)、打游戲或看電影。這些學生,上大學之前都是各省精英,都是高考或競賽的佼佼者,到了大學卻一步步沉淪,實在可惜。事實上,他們生活出問題,學習亮紅燈,基本上都不是因為能力問題,很多都是因為沒有正確的目標,缺乏遠大的志向。高考這座他們心目中的珠穆朗瑪峰已經(jīng)被征服了,心無所向,如此不頹廢才怪。 中國的學生是幸福的,從小學到中學,很多事情都由家長、老師和社會操心、代勞。中國的學生又是可憐的,他們在上大學之前很少接受人生選擇方面的訓練,卻正好趕上了全球化,一睜眼就要與全球精英競爭。大學生們發(fā)現(xiàn),翻過高考這座珠穆朗瑪峰之后,迎來的不是燈火闌珊,而是無數(shù)不知名的高山。一些自我調(diào)試能力強的學生,在探索中很快確定了自己的方向,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一些環(huán)境適應力強的學生,選擇了邊探索邊前行,抱著“不怕慢、只怕站”的心態(tài)穩(wěn)步前行,也能取得一些成績;還有一些不敢面對現(xiàn)實的學生,他們猶豫,糾結(jié),甚至怨天尤人,選擇逃避,眼不見心不煩,得過且過,虛度光陰。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大多都是在大學階段確立了自己的研究目標和志向。有目標,才會有動力;有目標,才會使對力。沒有目標或者目標不具體、不明確的人,要么是亂使力——這還算好的,至少還會有點收獲;要么是干脆停下來,不愿意使力,這樣的人力氣再大也是白搭。 大學,對中國學生來說,最需要的是探索自己的發(fā)展方向,正如《西游記》主題曲中所唱的那樣——敢問路在何方。可惜,由于人生探索與目標確定的復雜性,我們很難一下子就有答案。這個時候,就要記好歌詞中的下一句話——路在腳下。我們不妨先走著,邊走邊探索,只要有這個意識,并努力探索,就能找到自己的路,自己的方向。而在探索的過程中,希望這本《生命之光——“展望事業(yè),探討人生”講演錄》,能夠為我們的人生之路提供一縷亮光。希望這縷“生命之光”,讓我們在人生探索的路上看得更遠、更廣…… 劉德英 于北京智學苑 2011年6月12日
內(nèi)容概要
饒毅主編的《生命之光——“展望事業(yè),探討人生”講演錄(第2輯)》是繼《生命之光——“展望事業(yè),探討人生”講演錄》(第一輯)之后,根據(jù)11位國內(nèi)外著名科學家和企業(yè)家在北京大學的講演整理而成。本書內(nèi)容繼承第一輯的風格,以講演內(nèi)容為依托,深入淺出地向讀者展示每一位主講人自身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
《生命之光——“展望事業(yè),探討人生”講演錄(第2輯)》能為青年學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撥開科學探索中的迷霧,呈現(xiàn)科技發(fā)展中的景象,幫助他們對人生發(fā)展的歷程有更為清晰的認識和充分的準備,從而增進對科學的理解,堅定人生的追求。
書籍目錄
科學的藝術(shù)性及實用性——吳伸義
繁榮基礎(chǔ)研究,迎接新科技革命——張先恩
做科學不要怕與眾不同——李兆平
大學精神和北大青年學子的社會責任——許智宏
淺談生命科學的去從——黃秉乾
熱愛挑戰(zhàn),完善人生——郁彬
人生是一種體驗——廖曉伶
科研生涯漫談——李家洋
進化論的十大猜想與中國學者的貢獻——舒德干
興趣追求與人生選擇——施揚
孤獨的天才——饒毅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插圖: 我要講的第二個例子是歐幾里得(Euclid)的故事。歐幾里得的一個門徒有一天問他學的幾何學有什么用處,歐幾里得就對他的仆人說,給他一毛錢,這樣他就知道學的幾何學是有用的,然后再也不要讓他進我的教室。所以如果一定要追究學幾何學有什么用處的話,則幾乎沒有人可以學它了。 我們現(xiàn)在回頭來看科學是具有藝術(shù)性還是實用性的。所謂美就是一個很好的事物,可以是藝術(shù)也可以是科學,它充滿創(chuàng)造性、高雅、美麗、聰明而且真實;而實用就是在某個方面是有用的??茖W當然是兩者皆有之。對于一個科學家來說,把藝術(shù)性和實用性分開是一個重要的工作,我后面會講如果不分開會有什么樣的后果。我有幾點看法,第一,作為一個科學家要首先著眼于美,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一項工作你很難做得既漂亮又有用。就像一個雕塑家,以美為出發(fā)點就很難考慮它的實用性。所以同樣的,對于科學家來說,也很難做到既高雅又實用;第二,只有好的科學才會有用,并不是所有的科學都是有用的;第三,很多好的科學永遠不會有用;而第四點,就是沒有人能知道哪個科學是好的,哪個是有用的。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不是科學,但我們并不清楚是有用還是沒用。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的化學詞典上面說,核苷酸是一種白色的沉淀物,沒有任何已知的用處??梢娍茖W史是一個不斷取代和更新的過程。比如說數(shù)學里面的虛數(shù),開個根號有什么用。還有第一個人創(chuàng)造了0、1、2、3,0這個數(shù)字就是沒用的,復數(shù),也沒有意義。所以,很多很多歷史上重要的工作在創(chuàng)造的時候并沒有人知道它的重要性。接下來再說一個難以兼得的問題。我是在臺灣長大的,我第一次到大陸是1991年,我跟談家楨先生關(guān)系比較親密。從上海搭火車去洛陽,那是我第一次參加中國的遺傳學會議。我比較驚訝的是在國外我沒有看到過這么多關(guān)于基因應用的專題,像豬、羊、牛、狗之類的。然而仔細看看那些題目,問的問題卻是與國外的人用擬南芥、用大腸桿菌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同樣的。因為畢竟在科學里,有一些基礎(chǔ)問題一定要解決,解決了以后才能進一步區(qū)分物種的問題。因此,想想看,在國外用果蠅來做,而在國內(nèi)用牛做,你說誰會有優(yōu)勢。這就是“模式生物”的概念。但是一般來講,對科學家來說,做一個有用的課題,這個觀念本身是有問題的。對中國的知識分子來說,這是一個固有觀念,也就是說每個中國知識分子都有一個觀念就是必須對社會做出一些貢獻,所以從課題上就要體現(xiàn)出實用性。而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做出好的科學,有用沒用讓后面的人去解決。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很難能客觀地去看待它的作用,只需要把它做好就是了。我要談的第二點是只有真正的科學才是有用的。這是很清楚的,那些亂七八糟的偽科學是不可能有用的。這里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就是在遺傳學上有一個叫李森科(Lysenko)的,他說經(jīng)典基因組學不好用,很難解釋小麥的春化現(xiàn)象。后來蘇聯(lián)最好的一位生物學家叫Vavilov被李森科整垮了;然而現(xiàn)在俄羅斯有一個遺傳研究所就叫“Vavilov研究所”來紀念他。當時整個蘇聯(lián)的農(nóng)業(yè)垮臺就是偽科學的一個例子。說明只有好的科學,才會真正有用。 那第三點是指很多好的科學永遠都不會有用。這是一個代價。這里有一個著名的笑話,有一個人買了兩張彩票,一張中了一百萬,而這個人卻不開心,說我不應該買另一張彩票的。科學其實就是這樣,在科學中本來就是要買很多很多彩票的。
編輯推薦
《生命之光:“展望事業(yè),探討人生”講演錄(第2輯)》是根據(jù)吳伸義、張先恩、李兆平、許智宏、黃秉乾、郁彬、廖曉伶、李家洋、舒德干、施揚、饒毅等十一位有著執(zhí)著追求的國內(nèi)外著名科學家和企業(yè)家在北京大學的講演整理而成。這些講演的主講人,或是國內(nèi)的學術(shù)大師,或是國外的知名學者,或是跨國的商界名流。在他們的講演中,或馳騁學術(shù),或激蕩時事,或張揚青春,用獨特的視野和感悟為大家?guī)硪粓鲂撵`的“盛宴”。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