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古遠清 頁數(shù):358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當代臺港文學概論》是國內(nèi)首都將臺港文學融會貫通、由一人獨立完成的文學教程。全書共分八章,系統(tǒng)論述。1949-2010年間的臺港文學思潮及小說、散文、新詩、話劇、通俗文學、文學評論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書后還附錄了《澳門文學概況》。對60年來的臺港文學發(fā)展歷程、臺港文學的關系及各自的特殊經(jīng)驗和存在問題,作了全面梳理和中肯深入的評述?! 懂敶_港文學概論》既注重內(nèi)容的知識性和穩(wěn)定性,同時也講究獨創(chuàng)性。這是一本兼有教科書和學術著作品格的專著,體現(xiàn)了著者近幾年的研究成果和本領域的最新研究現(xiàn)狀。它不僅引入文化研究的觀點和方法評價作家作品,還注意讀者反應和市場對文學的制約,并在宏大敘事之余輔之以細節(jié),讓此書成為有可讀性的教材。此外,從章節(jié)標題設計到文字,均力求鮮活靈動,甚至還帶一點個性。 本書可作中文專業(yè)本科生的選修課教材,也可供對臺港文學有興趣的讀者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古遠清,1941年生,廣東梅縣人。1964年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yè)。曾先后任香港中文大學訪問教授、香港嶺南大學客座教授,現(xiàn)任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武漢)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臺港文學研究所所長、教授。研究方向為世界華文文學。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及吉隆坡出版有《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臺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臺灣當代新詩史》、《香港當代新詩史》、《海峽兩岸文學關系史》、《幾度飄零——大陸赴臺文人沉浮錄》、《世紀末臺灣文學地圖》、《分裂的臺灣文學》、《余光中,詩書人生》、《古遠清文藝爭鳴集》、《庭外“審判”余秋雨》、《詩歌修辭學》、《留得枯荷聽雨聲——詩詞的魅力》、《古遠清自選集》等26部著作。另編著有《余光中評說五十年》、《澳門文學編年史》等17部,曾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三項,并多次赴臺港澳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講學和出席國際學術會議。
書籍目錄
導論一、跨海而來的臺灣文學二、香港文學六十年的歷程三、臺港文學的交迭與沖突四、臺港文學的特殊經(jīng)驗與問題第一章 文學思潮第一節(jié) “戰(zhàn)斗文藝”與“自由文藝”第二節(jié) “難民文學”與“美元文化”第三節(jié) 鄉(xiāng)土文學大論戰(zhàn)第四節(jié) “九七”回歸與文學創(chuàng)作第五節(jié) “文學臺獨”思潮的竄起第六節(jié) 作家身份與臺港文學第二章 寫實小說第一節(jié) 充滿悲情意識的吳濁流第二節(jié) 林海音、鹿橋的大陸經(jīng)驗第三節(jié) 表現(xiàn)兩岸歷史滄桑的“大河小說”第四節(jié) “原鄉(xiāng)人”鐘理和與民族主義戰(zhàn)士陳映真第五節(jié) “傷痕文學”的先行者:陳若曦、金兆第六節(jié) 鄉(xiāng)土文學的代表:黃春明與王禎和第七節(jié) 侶倫和舒巷城的底層寫作第三章 現(xiàn)代小說第一節(jié) 白先勇:臺灣現(xiàn)代小說的旗手第二節(jié) 怪異的王文興與七等生第三節(jié) 姐妹作家:施叔青與李昂第四節(jié) 朱氏“小說工廠第五節(jié) 后現(xiàn)代作家:黃凡、張大春、駱以軍第六節(jié) 政治小說和網(wǎng)絡文學的興起第七節(jié) 三位“南來作家”:徐訐、劉以鬯、張愛玲第八節(jié) 三位本土作家:西西、鐘曉陽、董啟章第四章 新詩第一節(jié) “現(xiàn)代派”詩人紀弦、鄭愁予第二節(jié) “詩壇祭酒”余光中第三節(jié) “詩魔”洛夫和“鬼才”商禽第四節(jié) 后現(xiàn)代奇葩夏宇和文壇流星林耀德第五節(jié) 語調(diào)苦澀的力匡和吹現(xiàn)代風的馬朗第六節(jié) 鐘情大敘事的戴天與重量級作家也斯第七節(jié) 不為流派束縛的羈魂和鐘偉民、王良和……第五章 散文第六章 通谷文學第七章 戲劇第八章 文學批評
章節(jié)摘錄
高雄除寫故事新編、偵探小說、緊張小說、艷情小說、日記體小說外,還寫用文白夾雜外加粵語的所謂“三及第”、“怪論”?!叭暗凇辈⒎歉咝鬯鶆?chuàng),其源頭可追溯至鴉片戰(zhàn)爭前招子庸的《粵謳》,但這種文體到高雄手中才發(fā)揚光大,廣為人知。高雄用淺近文言寫就的艷情小說,不同于繪聲繪色寫做愛過程的色情小說,關鍵處往往點到為止。每天連載在報紙副刊上,只限一千字。由于每天見報,在日報刊出時就叫《日日香》,在晚報登出時則用《晚晚新》的專欄。他使用的筆名“小生姓高”,除容易被讀者記住外,還有迎合市場的作用。 除寫言情之類的小說外,高雄還擅長寫反映香港現(xiàn)實社會問題的作品,最著名的是《經(jīng)紀日記》。作者用紀實筆調(diào)寫商場中做經(jīng)紀的小伙計每天跑生意的情況,從中折射出香港社會紛紜復雜的風貌。作者不是記流水賬,而是夾雜著許多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作品寫第一天的情況時,用了不少廣東話,如不說“吃早飯”而說“飲早茶”,不說“大吃”而說“猛擦”,不說“擺闊氣”而說“充大頭”,不說100塊而說“一尺水”,不說兒童而稱“細路”,非常富有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正因為《經(jīng)紀日記》用文言不求深奧,用粵語不至艱澀,用諧謔手法不流于油滑,寫日常生活而不有聞必錄,故從文人學士到商行跑腿,看了“日記”的上篇還想看下篇。 高雄的小說之所以吸引人,除富有豐富的商業(yè)信息和社會歷史資料外,還在于極具香港特色的故事與語言。當時沒有電腦,他每日手寫-萬多字,最高紀錄達到二萬五千字。如此快速和高產(chǎn),當然不可能做到精益求精,故他謙稱自己是“寫稿佬”,最多只是一個“說故事的人”,而非作家,其生產(chǎn)的只是流行文化。但他的《經(jīng)紀日記》卻是香港通俗文學的扛鼎之作。此外還有《石狗公日記》、《豬八戒游香江》。乍看起來,這些書名過于媚俗,其實仍屬嬉笑怒罵表現(xiàn)社會現(xiàn)實之作。 倪匡(1935-),原名倪亦明,筆名衛(wèi)斯理。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寧波。50年代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在內(nèi)蒙古接受隔離審查時出走,于1957年移居香港。臺灣遠景出版社出版有《倪匡科幻小說全集》44種?!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