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0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佚名 頁數:383 譯者:申浩
前言
相傳,上古時代軒轅黃帝經常與他的臣子岐伯等人探討醫(yī)學問題,對疾病的病因、診斷以及治療方法等設問作答,予以闡明。他們的談話被人記錄下來,整理成冊,便有了《黃帝內經》。 然而,黃帝著《黃帝內經》僅僅是一個傳說,并非史實?!饵S帝內經》系后人假借“黃帝”之名所作,其真實作者是誰,已經史無可考,至于其成書的大致年代,則基本可以確定是在戰(zhàn)國時期,少數篇目產生的時間則更晚一些。至于《黃帝內經》為何冠以“黃帝”之名,大抵如《淮南子》中所說,有溯源崇本之意,藉以說明我國醫(yī)藥文化發(fā)祥甚早?! 饵S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yī)理論專著,也是集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大成之作,被奉為中醫(yī)理論的奠基鼻袒。它總結了戰(zhàn)國以前的醫(y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結合了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就,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等,做出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和系統(tǒng)的理論概括,對后世醫(yī)學影響深遠?! 饵S帝內經》包括《素問》八十一篇和《靈樞》八十一篇,各九卷。《素問》偏重于闡釋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病機、診法、治則等;《靈樞》則偏重于闡釋人體解剖、臟腑經絡、腧穴針灸等。 《黃帝內經》與《伏羲卦經》、《神農本草經》被并稱為“上古三墳”。因其論述的內容主要以黃帝和岐伯對話的形式展開,后世便用“岐黃之術”代稱《黃帝內經》,并由此引申做為中醫(yī)、中醫(yī)學的代稱。中國古代著名的大醫(yī)學家無不深受《黃帝內經》思想的熏陶和影響。漢代名醫(yī)張仲景正是參考了《黃帝內經》,并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才著成《傷寒雜病論》一書?!饵S帝內經》的影響還超出中國的范圍,深入到周邊國家和地區(qū)。史載,《黃帝內經》傳入朝鮮以后,立即就被列為當時朝鮮醫(yī)學生必修的醫(yī)學教材。 《黃帝內經》不僅是一部醫(yī)學巨著,還是一部養(yǎng)生寶典。書中講到了怎樣治病,但更重要的是講怎樣不得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怎樣使人們在不吃藥的情況下就能夠健康長壽,活到天年?!饵S帝內經》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無時無刻不對人體產生影響,“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因此,要做到健康長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順應自然”。這對于越來越注重養(yǎng)生的現代人來說是頗有教益的?! 饵S帝內經》還是一部偉大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奇書。它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內容不僅涉及醫(yī)學,而且涵蓋了天文學、地理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軍事學、數學、生態(tài)學等。其中有地球是圓的并且是“懸浮”著的思想,還有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零四分之一天的認識。當時,《黃帝內經》受到先秦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道思想的影響頗深?!吨芤住防锏?ldquo;陰陽”哲學,《尚書》里的“五行”學說,《論語》里的“兩端”、“中和”、“和為貴”思想,《中庸》里的“中庸”方法論,《老子》里的“萬物源于道”的思想,以及老莊的“清靜無為”、“道法自然”、“聚氣養(yǎng)氣”、“求生之厚,長生久視”等思想精髓均在這部著作中有所體現?! 饵S帝內經》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品,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了解《黃帝內經》,不僅有助于我們回溯中華民族文化之根,更有助于我們對話遠古賢哲,為自己找到一條強健體魄、修身養(yǎng)性的通途。但是,由于成書年代久遠,《黃帝內經》的文字艱深難解,往往令不少讀者望而卻步。為此,我們組織了中醫(yī)藥大學的幾位醫(yī)學博士,在力求精準的原則下,將《黃帝內經》全文翻譯成了白活文,以期最大限度地減少讀者的閱讀障礙。同時,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我們還在每篇之前添加了說明,對該篇的主旨進行了概括。在版式上,我們也做了精心設計,力求使讀者的閱讀變得更舒適、更方便。希望我們的努力能為今人閱瀆經典、傳承文化略盡綿薄之力。由于《黃帝內經》內容艱深,翻譯中難免有誤瀆、誤解之處,望大家批評指正。
內容概要
《文白全解黃帝內經大全集》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yī)理論專著,也是集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大成之作,被奉為中醫(yī)理論的奠基鼻祖。它總結了戰(zhàn)國以前的醫(y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做出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和系統(tǒng)的理論概括,對后世醫(yī)學影響深遠。 《文白全解黃帝內經大全集》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了解《文白全解黃帝內經大全集》,不僅有助于我們回溯中華民族文化之根,更有助于我們對話遠古賢哲,為自己找到一條強健體魄、修身養(yǎng)性的通途。但是,由于成書年代久遠,《文白全解黃帝內經大全集》的文字艱深難解,往往令不少讀者望而卻步。為此,編者組織了中醫(yī)藥大學的幾位醫(yī)學博士,在力求精準的原則下,將《文白全解黃帝內經大全集》全文翻譯成了白活文,以期最大限度地減少讀者的閱讀障礙。同時,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編者還在每篇之前添加了說明,對該篇的主旨進行了概括。在版式上,也做了精心設計,力求使讀者的閱讀變得更舒適、更方便。
書籍目錄
《黃帝內經》簡介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生氣通天論篇第三金匱真言論篇第四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陰陽離合論篇第六陰陽別論篇第七靈蘭秘典論篇第八六節(jié)臟象論篇第九五臟生成篇第十五臟別論篇第十一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玉版論要篇第十五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陽明脈解篇第三十熱論篇第三十一刺熱篇第三十二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逆調論篇第三十四瘧論篇第三十五刺瘧篇第三十六氣厥論篇第三十七咳論篇第三十八舉痛論篇第三十九腹中論篇第四十刺腰痛篇第四十一風論篇第四十二痹論篇第四十三痿論篇第四十四厥論篇第四十五病能論篇第四十六奇病論篇第四十七大奇論篇第四十八脈解篇第四十九刺要論篇第五十刺齊論篇第五十一刺禁論篇第五十二刺志論篇第五十三針解篇第五十四長刺節(jié)論篇第五十五皮部論篇第五十六經絡論篇第五十七氣穴論篇第五十八氣府論篇第五十九骨空論篇第六十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調經論篇第六十二繆刺論篇第六十三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刺法論篇第七十二本病論篇第七十三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示從容論第七十六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論篇第八十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本輸第二小針解第三邪氣臟腑病形第四根結第五壽天剛柔第六官針第七本神第八終始第九經脈第十經別第十一經水第十二經筋第十三骨度第十四五十營第十五營氣第十六脈度第十七營衛(wèi)生會第十八四時氣第十九五邪第二十寒熱病第二十一癲狂病第二十二熱病第二十三厥病第二十四病本第二十五雜病第二十六周痹第二十七口問第二十八師傳第二十九決氣第三十腸胃第三十一平人絕谷第三十二海論第三十三五亂第三十四脹論第三十五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五閱五使第三十七逆順肥瘦第三十八血絡論第三十九陰陽清濁第四十陰陽系日月第四十一病傳第四十二淫邪發(fā)夢第四十三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外揣第四十五五變第四十六本臟第四十七禁服第四十八五色第四十九論勇第五十背腧第五十一衛(wèi)氣第五十二論痛第五十三天年第五十四逆順第五十五五味第五十六水脹第五十七賊風第五十八衛(wèi)氣失常第五十九玉版第六十五禁第六十一動輸第六十二五味論第六十三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五音五味第六十五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行針第六十七上膈第六十八憂恚無言第六十九寒熱第七十邪客第七十一通天第七十二官能第七十三論疾診尺第七十四刺節(jié)真邪第七十五衛(wèi)氣行第七十六九宮八風第七十七九針論第七十八歲露論第七十九大惑論第八十癰疽第八十一
章節(jié)摘錄
《黃帝內經》簡介 《黃帝內經》是什么書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y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yī)典籍?! ∑渲嗅t(y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除《黃帝內經》外,其他醫(yī)經均已亡佚。因此,《黃帝內經》便成了現存最早的中醫(yī)經典了?! ∈裁词轻t(yī)經呢?《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指出:“醫(y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劑和之所宜。至劑之得,猶磁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可見,醫(yī)經就是闡發(fā)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醫(yī)學理論之著作。之所以稱為“經”,是因為它很重要。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則、一般必須學習的重要書籍稱之為“經”,如儒家的“六經”,老子的《道德經》以及淺顯的《三字經》之類。而《黃帝內經》之所以稱“內經”,并不是像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內經合類》所稱“五內陰陽之謂內”,也不像張介賓《類經》所說“內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而已。這和《韓詩內傳》、《韓詩外傳》,《春秋內傳》、《春秋外傳》,《莊子》的《內篇》、《外篇》,《韓非子》的《內儲》、《外儲》之意相同,只是《黃帝內經》及扁鵲、白氏諸經均已不可得見罷了。 《黃帝內經》成書時代 首先應該指出,《黃帝內經》肯定不是黃帝所作,系后人偽托。這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指出的那樣:“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于神農黃帝而后能人說。”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我國醫(yī)藥文化發(fā)祥甚早?! 饵S帝內經》究竟成于什么時代呢?北宋林億、高保衡等認為:“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戰(zhàn)國之人何與焉?大哉《黃帝內經》十八卷,《針經》三卷,最出遠古”;邵雍認為:“《素問》、《陰符》,七國時書也”;程顥認為:“《素問》書出戰(zhàn)國之末”;司馬光認為:“謂《素問》為真黃帝之書,則恐未可。黃帝亦治天下,豈終日坐明堂,但與岐伯論醫(yī)藥針灸耶?此周、漢之間醫(yī)者依托以取重耳”;南宋朱熹認為:“至于戰(zhàn)國之時,方術之士遂筆之于書以相傳授,如列子之所引與夫《素問》、《握奇》之屬……”;明方孝孺認為:“皆出戰(zhàn)國、秦、漢之人”;方以智認為:“守其業(yè)而浸廣之,《靈樞》、《素問》也,皆周末筆”;清魏荔彤認為:“軒岐之書類春秋戰(zhàn)國人所為,而托于上古”。綜上所說,將《黃帝內經》之成書定為戰(zhàn)國時期是較為可信的.但也不能由此認為《素問》八十一篇、《靈樞》八十一篇盡出于戰(zhàn)國。呂復對此發(fā)表過中肯的見解:“《內經素問》,世稱黃帝岐伯問答之書,及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劉向指為韓諸公子所著,程子謂出于戰(zhàn)國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禮記》之萃于漢儒而與孔子、子思之言并傳也。”以上僅僅是從大多數學者的看法上加以歸納分析所做的判斷。其實還可以從《黃帝內經》的哲學思想、理論體系、內容特點、先秦古韻等諸方面論證,《黃帝內經》的絕大多數篇章(即《黃帝內經》的主體部分)成于戰(zhàn)國?! Τ捎趹?zhàn)國以后的少數篇章須做如下說明:《素問》的第七卷亡佚已久,唐王冰據其先師張公秘本而補人的《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和《至真要大論》等篇,實際上是另一部醫(yī)書《陰陽大論》。以其用甲子紀年,便可斷定成文必在元和二年(公元85年)漢章帝頒布四分歷之后;以其曾被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時所引用,可斷定它成文必在《傷寒雜病論》成書之前?! 鹅`樞》中也有個別篇章晚出,如《陰陽系日月篇》有“寅者,正月之生陽也”句,故可斷定成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頒布太初歷之后?! 端貑枴分械牡谄呤洞谭ㄕ摗泛偷谄呤侗静≌摗?,在王冰次注《素問》時已是有目無文,北宋劉溫舒著《素問入式運氣論奧》時卻將該二篇作為《素問遺篇》陳列于后。因此可以認為這兩篇當系唐宋間之偽作。 總而言之,《黃帝內經》非自一人一手,其筆之于書,應在戰(zhàn)國,其個別篇章成于兩漢。至于王冰之所補與劉溫舒之所附不應視為《黃帝內經》文,但僅依慣例而仍其舊亦無不可?! 端貑枴?、《靈樞》的書名和傳本 《素問》之名最早見于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 迄今1700多年,《素問》之名未曾改變。為什么叫《素問》呢?林億、高保衡等人的“新校正”說:“所以名《素問》之義,全元起有說云:‘索者本也,問者黃帝問岐伯也。方陳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日《素問》。元起雖有此解,義未甚明。按《乾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無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苛瘵由是萌生。故黃帝問此太素質之始也?!端貑枴分x或由此。”人是具備氣形質的生命體,難免會有大小不同的疾病發(fā)生,故以問答形式予以闡明,這就是《素問》本義。隋楊上善整理《內經》,逕稱為《黃帝內經太素》是頗有見地的。 《靈樞》最早稱《針經》。《靈樞》第一篇《九針十二原》就有“先立《針經》”之語,無疑等于自我介紹。后來又被稱為《九卷》(見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晉皇甫謐復又稱之為《針經》。再后又有《九虛》(見《高麗史書》、《宋志》及林億引文等)、《九靈》(見《隋志》、《唐志》、《宋志》等)、《黃帝針經》(見《七錄》、《隋志》、《唐志》及新羅國、高麗國史書等)等名?!鹅`樞》一名,始見于王冰《素問》序及王冰的《素問》注語中。王冰在注《素問》時,曾兩次引用“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這句話,在《三部九候論》中引用時稱“《靈樞》曰”,在《調經論》中引用時又稱“《針經》日”,是知《靈樞》即《針經》也。而其他《素問》注中所引《針經》者,皆為《靈樞》之文,則更證明了這一點。 《靈樞》名稱的演變大略如此,至其命名之義則需具體分析。因其書主要研究針刺問題,故稱《針經》;因其卷帙為九卷,故名日《九卷》,并因此而有《九虛》、《九靈》等名。何以稱《靈樞》呢?馬翃說:“《靈樞》者,正以樞為門戶闔辟所系,而靈乃至神至玄之稱。此書之切,何以異是?”張介賓則簡言之說:“神靈之樞要,是謂《靈樞》。”這些說法都是以樞機之玄奧為依據的?! 端貑枴纷詰?zhàn)國時代成書到齊梁間全元起作《素問訓解》時,一直保持九卷的舊制。只是到全元起注《素問》時,《素問》的第七卷已經亡佚了。王冰認為是“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的緣故。王冰自謂“得先師張公秘本”,“因而撰注,用傳不朽,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由于王冰補入了《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和《至真要大論》等七篇大論,并將《素問》全文廣為次注,所以才從原來的九卷大大地擴展為二十四卷了。從而成了至今行世的《黃帝內經·素問》。當然世上還存在有元代胡氏“古林書堂”十二卷刊本和明代正統(tǒng)年間所刊五十卷《道藏》本,但其內容、篇目次第并無變動,一仍王冰之舊?! ≈劣凇鹅`樞》,雖有《針經》、《九卷》、《九虛》和《九靈》等幾個傳本系統(tǒng),但隋唐以后卻都亡佚了。宋林億、高保衡等校正醫(yī)書時亦因其殘缺過甚而欲校不能。南宋史崧所獻的《靈樞經》雖與王冰所引之《靈樞》及王唯一所引之《靈樞》在內容上均有所不同,但畢竟是現今行世的唯一版本。史崧之所以將《靈樞》改成二十四卷,也只是為了與王冰所注之《素問》卷數相同而別無深意。因為原本這兩部書都是九卷,現在則都成二十四卷。 元代胡氏“古林書堂”刊本將《靈樞》并為十二卷亦是與其所刊《素問》十二卷本相匹配。至于明刊《道藏》本之《靈樞》只二十三卷而不是五十卷,則是因為《靈樞》較《素問》文字量少之故?! 】傊?,王冰次注的二十四卷本《素問》是現存最早、又經北宋校正醫(yī)書局校正的,史崧改編的二十四卷本《靈樞》也是現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 饵S帝內經》是我國戰(zhàn)國時代以前的醫(yī)學大成 如前所述,《黃帝內經》既非一時之作,亦非自一人之手,而是戰(zhàn)國以前的許許多多的醫(yī)學著作的總結。這不僅可以從《素問》、《靈樞》各八十一篇這一點得到證明,而且也可以從《黃帝內經》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獻及《素問》、《靈樞》互引、各篇互引等現象上得到證明?! ?hellip;…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