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導論

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邱丕相、蔡仲林、 鄭旭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07出版)  作者:邱丕相,蔡仲林,鄭旭旭 編  頁數:150  

前言

武術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主干。它的理念、理論、技術、方法與西方體育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本教材著重于突出武術的文化特色,力圖使學生通過本教材的學習,掌握武術的基本理論,認識武術的文化特性及內涵,了解武術與其他文化形態(tài)的相互影響及關系。為系統(tǒng)的專業(yè)學習和訓練打好理論基礎,進一步明確武術傳承傳播的歷史使命,增強民族自信心、責任心和使命感。本教材的編寫工作于2009年4月啟動,在上海體育學院召開的“全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業(yè)規(guī)范研制暨主干課程教材研討會”上,本書的篇目經過全體編寫人員集體討論和審定。2009年9月,在廈門召開了第二次編寫工作會議,討論并確定了編寫提綱與寫作規(guī)范。2010年2月,在杭州召開主編會議對編寫人員編寫的各章初稿進行了審閱,并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3月中下旬,總主編在福州與廈門分別與本書主編就書稿修改進行了討論。本教材在全面介紹武術理論基本知識的基礎上,特別注重吸取近幾年武術研究的新成果,經多次反復討論修改,最后定稿。整本教材反映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參加本書編寫的教師均為體育院系武術的專業(yè)教師,以術科底子的教師群體編寫這樣一本涉及美學、傳播學、倫理學、文化基本精神、兵學原理的教科書,有缺乏厚積薄發(fā)之蓄勢的擔憂。書中不周全或錯誤之處,敬請各方專家不吝賜教,以期適時修正。全書由鄭旭旭統(tǒng)稿,邱丕相、蔡仲林審閱定稿。楊建營也參與部分章節(jié)的編寫。在本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得到了杭州師范大學周偉良教授的熱情幫助和上海體育學院、集美大學、杭州師范大學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內容概要

  《中國武術導論》的篇目經過全體編寫人員集體討論和審定。2009年9月,在廈門召開了第二次編寫工作會議,討論并確定了編寫提綱與寫作規(guī)范。2010年2月,在杭州召開主編會議對編寫人員編寫的各章初稿進行了審閱,并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3月中下旬,總主編在福州與廈門分別與《中國武術導論》主編就書稿修改進行了討論。

書籍目錄

導言第一章 中國武術概述第一節(jié) 武術的概念第二節(jié) 武術的技術特征第三節(jié) 武術的文化特征第二章 武術的內容分類第一節(jié) 武術的內容分類方式第二節(jié) 武術套路運動第三節(jié) 武術格斗運動第四節(jié) 武術功法運動第三章 武術的功能和作用第一節(jié) 武術的功能體系第二節(jié) 武術的功能第三節(jié) 武術的作用第四章 武術的技法原理第一節(jié) 招法原理第二節(jié) 勁力原理第三節(jié) 練法原理第五章 武術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一節(jié)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第二節(jié) “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第三節(jié) “和諧尚中,兼容并包”第四節(jié) “直覺體悟,知行合一”第六章 武術的審美特征與美的表現(xiàn)第一節(jié) 武術套路運動的審美特征第二節(jié) 武術套路運動美的表現(xiàn)第三節(jié) 武術對抗運動的審美特征第四節(jié) 武術對抗運動中美的表現(xiàn)第五節(jié) 武術的非運動性審美第七章 武術與古代兵學第一節(jié) 武術與古代兵學第二節(jié) 兵學原理的啟示第三節(jié) 借鑒兵學的權謀第八章 傳統(tǒng)武德與當代社會意義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武德的概念與基本特征第二節(jié) 傳統(tǒng)武德的基本思想第三節(jié) 傳統(tǒng)武德規(guī)范的基本內容第四節(jié) 傳統(tǒng)武德的當代社會意義第九章 武本的傳承與傳播第一節(jié) 武術的文化傳承第二節(jié) 武術的文化傳播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二)武術的技能屬性從武術的發(fā)展史可以了解到,武術是因人們生存自衛(wèi)的需要而產生的。人類早期,為了生存需要,一方面要抵御兇禽猛獸侵襲,進行被動防衛(wèi),另一方面,為獲取食物又要狩獵,對各類動物進行主動進攻。更重要的,原始人集團內部因利益分配不均也經常發(fā)生各類爭斗,不同集團之間因整體利益的爭奪也時常發(fā)生各類規(guī)模不等的戰(zhàn)爭。這類斗爭既包括徒手的搏斗,也包括拿著器械的廝殺。正是在這種生存自衛(wèi)的斗爭中,人們將實踐中的攻防技能加以總結和提煉,逐漸形成了早期的武術。早期的武術孕育了以個體技術為特征的民間武術和以群體技術為特征的軍旅武術的雛形,它們都是人類發(fā)展延續(xù)的一種生存技能。長期以來,武術主要作為一種生存技能而存在。無論是先秦時期的游俠,還是歷朝歷代社會上層人士的保鏢,無論是為他人完成某種目的的刺客,還是游走江湖的鏢師,無論是看家護院的家丁,還是為謀生而賣藝的藝人,或者為糊口而教拳的拳師等,都將武術作為一種生存謀生的技能。即使今天,很多青少年練習武術的主要目的還是為獲得一種防身自衛(wèi)技能,因為安全的需要是人與生俱來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在槍支等熱武器不普及的社會,武術仍是人們首選的防衛(wèi)或見義勇為的手段或途徑。對于歷朝歷代的軍旅武術而言,則是整個國家機器安全運轉的必備技術手段,這是一種較大集團的生存技能。即使今天,在廣大軍警中仍流傳著以“一招制敵”為技術特征,以制服、致傷、甚至致死為目的的格斗技術,這類技術仍然是一種實用技能。綜上所述,自古以來武術就一直發(fā)揮著技能方面的作用,即使現(xiàn)在其技能方面仍將發(fā)揮作用。作為生存技能的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以技擊為核心的徒手或持械的生存格斗技術。

編輯推薦

《中國武術導論》:全國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審定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武術導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