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舒爾茨 頁數:309
Tag標簽:無
前言
在本書中地球被劃分為9個生態(tài)帶,即那些相近緯度地帶的區(qū)劃類型,因此被認為是對全球(陸地)生態(tài)圈層進行第一級分類所劃分的區(qū)域類型。盡管這些大規(guī)模的區(qū)域單元都是片段分開的(每個單元分布在多個大洲陸地上)并且有明顯的差別(因此有理由繼續(xù)細分),但同一單元在結構和進程特征方面卻還保留著足夠的交叉重疊性,因此,本書對劃界界限所表述的觀點是有理由的,也是正確的。目前完成的第3版是一部全新修訂版,它是在內容明顯更廣泛的《生態(tài)帶手冊》(UTB出版社,Ulmer,2000)的基礎上進行編寫修訂的,《地球的生態(tài)帶》第三版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摘要。就像出版社和作者所認為(和希望)的那樣,這部書是針對那些對此感興趣的大學生,也針對那些希望買一本簡明扼要(而且價格便宜)的有關“生態(tài)帶”專題的教科書的讀者。本書的讀者對象首先是那些地理學專業(yè)的大學生。如果本書能夠帶給讀者興趣,例如(就像以前兩個版本那樣)對于那些想要初步了解地球區(qū)域特殊性質的生物學、土壤學、農學和林學專業(yè)的大學生,以及那些有志于在生態(tài)一地理學方面進修深造者,可能借此得到一本去往地球其他地區(qū)進行有計劃考察旅行的學習指南,那我將非常高興。每當我自己停留在某一個景觀地區(qū)度假旅行時,經常會想到需荽一本書,一本像眼前所嘗試的、用集中的形式對全球范圍的主要特征給予規(guī)律性綜合并進行概括和解釋的書。
內容概要
本書作者通過新構思、采用新途徑,從自然的和農業(yè)的角度對地球生態(tài)帶的劃分做了全面介紹。全書包括總論和分論兩大部分。總論中首先介紹一些重要的地理-生態(tài)學概念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研究方法,也即對地球區(qū)域的劃分、生態(tài)帶的內容含義及全球主要特征進行系統(tǒng)的概述;氣候方面列專題講解氣候變化及其對地球生態(tài)帶劃分的影響;土壤方面依據土壤分類分級的最適狀況進行闡述和比較,還提供了依據利用潛力所做的全球劃分的重要信息。在分論部分,全球陸地被劃分為9個不同的生態(tài)帶,各帶的內容要點包括分布、氣候、地貌和水文、土壤、植被和動物界、土地利用等;對相互鄰近的生態(tài)帶做重點突出的對比分析。 本書既有宏觀的對全球及區(qū)域地理-生態(tài)規(guī)律的闡述,也有大量微觀的物理化學的和生理的數據資料作為分帶的基礎依據。全書內容豐富、新穎,附有149幅形象直觀的圖(附圖及框式圖)。
作者簡介
舒爾茨博士,德國亞琛工業(yè)大學(地理研究所)教授,他的教學和研究領域是自然地理學,尤其著重地理生態(tài)學。
書籍目錄
中文版前言第三版前言第四版前言縮寫與符號總論 生態(tài)帶內容探討及全球主要特征概述 參考文獻1 生態(tài)帶的分布和面積比例 第1章參考文獻2 氣候 2.1 光照 2.2 溫濕度條件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與植被期 2.1和2.2參考文獻 2.3 氣候變化 2.3.1 引言 2.3.2 氣候變暖 2.3.3 氣候變暖的原因 2.3.4 氣候變暖的后果 2.3.5 結論 2.3參考文獻3 地貌與水文 3.l地貌動力學 3.2 水文狀況與水平衡 第3章參考文獻4 土壤 4.1 土壤肥力 4.2 土壤水分收支 4.3 土壤分類單元和土壤帶 第4章參考文獻5 植被和動物界5.1 植被的結構特征 5.2 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生態(tài)帶模型 5.3 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機物質的貯存 5.4 初級生產 5.4.1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5.4.2 植物群落的初級生產量 5.4.3 地球上植被覆蓋層的生產效率 5.5 動物取食與次級生產 5.6 群落廢棄物及其分解 5.7 礦物質周轉 第5章參考文獻6 土地利用 第6章參考文獻分論 9個生態(tài)帶特征7 極地/亞極地帶 7.1 分布與亞帶劃分 7.2 氣候 7.2.1 氣溫、晝長、降水 7.2.2 土壤中及近地空氣層溫度的變化 7.2.3 夏季的輻射平衡和熱量平衡 7.3 冰緣區(qū)范圍內的地貌和水文 7.4 土壤 7.5 苔原和極地荒漠的植被和動物界 7.5.1 植被的劃分 7.5.2 植物量與初級生產量 7.5.3 動物界和動物取食 7.5.4 分解與礦物質周轉 7.5.5 一個苔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模型 7.6 土地利用 苔原概要一覽圖 第7章參考文獻8 北方帶 8.1 分布 8.2 氣候 8.3 地貌和水文 8.4 土壤 8.5 植被和動物界 8.5.1 北方針葉林 8.5.2 泥炭沼澤 8.5.3 森林苔原、極地森林界限和樹線 8.5.4 植物量與初級生產量 8.5.5 分解、土壤有機物質和礦物質貯存 8.5.6 北方針葉林生態(tài)系統(tǒng) 8.6 土地利用 北方帶概要一覽圖 第8章參考文獻9 濕潤中緯帶 9.1 分布 9.2 氣候 9.3 地貌和水文 9.4 土壤 9.5 植被和動物界 9.5.1 季節(jié)性夏綠林 9.5.2 森林的水平衡 9.5.3 植物量與初級生產量、增長和衰減 9.5.4 礦物質的收支——與北方針葉林的比較 9.5.5 一個夏綠闊葉林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模型 9.6 土地利用 濕潤中緯帶概要一覽圖 第9章參考文獻10 干旱中緯帶 10.1 分布與亞帶劃分,干旱地區(qū)的一般特征 10.2 氣候 10.3 地貌和水文 10.4 草原的土壤 10.4.1 地帶性土壤 10.4.2 鹽化土壤 10.5 草原的植被和動物界 10.5.1 草原類型 10.5.2 生活型:對冬寒和夏旱的適應 10.5.3 動物界和動物取食 10.5.4 植物量、初級生產量和分解 10.5.5 礦物質貯存與周轉 10.6 土地利用 10.6.1 大企業(yè)型谷物經濟 10.6.2 廣泛穩(wěn)定的牧場經濟和草地的管理 草原地帶概要一覽圖 第10章參考文獻11 冬季濕潤亞熱帶 11.1 分布與區(qū)域劃分 11.2 氣候 11.3 地貌和水文 11.4 土壤 11.5 植被和動物界 11.5.1 種類多樣性、硬葉林與硬葉灌木林群系 11.5.2 生活型及對夏旱的適應 11.5.3 動物界 11.5.4 火 11.5.5 植物量與初級生產量 11.6 土地利用 冬季濕潤亞熱帶概要一覽圖 第11章參考文獻12 終年濕潤亞熱帶 12.1 分布 12.2 氣候 12.3 地貌和水文 12.4 土壤 12.5 植被 12.5.1 結構特征 12.5.2 美國東南部一處半常綠櫟林群落的貯存與周轉 12.6 土地利用 終年濕潤亞熱帶概要一覽圖 第12章參考文獻13 熱帶/亞熱帶干旱帶 13.1 分布與亞帶劃分 13.2 氣候 13.3 地貌和水文 13.3.1 風化作用、硬殼和風化殼 13.3.2 風沙的進程 13.3.3 河流做功與沖刷 13.4 土壤 13.5 植被和動物界 13.5.1 植被與土壤水平衡 13.5.2 生活型:對干旱和鹽脅迫的適應 13.5.3 荒漠動物界 13.5.4 植物量和初級生產量 13.6 土地利用 13.6.1 粗放的放牧經濟 13.6.2 綠洲一灌溉經濟 熱帶/亞熱帶干旱帶半干旱邊緣地區(qū)的多刺稀樹草原(薩赫勒)和亞熱帶多刺草原概要一覽圖 中緯帶和熱帶/亞熱帶緯度地帶的荒漠和半荒漠概要一覽圖 第13章參考文獻14夏季濕潤熱帶 14.1 分布與亞帶劃分 14.2 氣候 14.3 地貌和水文 14.3.1 剝蝕平原和島狀山 14.3.2 流水水體 14.4 土壤 14.4.1 夏季濕潤熱帶與終年濕潤熱帶、亞熱帶土壤——概述 14.4.2 夏季濕潤熱帶最重要的土壤類型 14.5 植被和動物界 14.5.1 生理、生態(tài)特征及季節(jié)性 14.5.2 動物界 14.5.3 稀樹草原(薩旺納)火災 14.5.4 植物量與初級生產量 14.5.5 動物量與動物取食 14.5.6 枯枝落葉分解 14.5.7 礦物質貯存與周轉 14.6 土地利用 夏季濕潤熱帶概要一覽圖 第14章參考文獻15 終年濕潤熱帶 15.1 分布 15.2 氣候 15.3 地貌和水文 15.3.1 風化作用和溶解剝蝕 15.3.2 河流切割和坡面剝蝕 15.4 土壤 15.5 植被和動物界 15.5.1 熱帶雨林的結構特征 15.5.2 植被動態(tài) 15.5.3 動物界 15.5.4 植物量和初級生產量 15.5.5 動物取食 15.5.6 凋落物和枯枝落葉層,分解與腐殖質 15.5.7 礦物質的貯存與周轉 15.5.8 雨林生態(tài)系統(tǒng) 15.6 土地利用 終年濕潤熱帶概要一覽圖 第15章參考文獻附錄A 地球生態(tài)帶的劃分附錄B 地球的土壤帶附錄C 地球的農業(yè)區(qū)內容索引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由于土壤質地大多比較粗和土壤結構穩(wěn)定(因之土壤具有高滲透能力以滲透雨水),加以具有郁閉的植被,徑流主要經由內部流動和地下水從陸地地面流向河流(各種降水事件,它們的強度超過最大可能人滲率是罕見的)。相應的沖刷剝蝕(Spuldenudation)作用的效應也是微小的,而且和雨水有關的徑流高峰通常在降水事件數天之后才跟著發(fā)生。注:冬季失去植被保護時,可以覆蓋多層枯枝落葉和干枯雜草保護土表(田地除外)。河網密度是高的,所有的河流都是持續(xù)不斷有水的;冬季也有徑流維持,在大陸性地區(qū)某些情況下河水在凍結的冰層之下。濕潤中緯帶徑流行程遠小于上述兩個生態(tài)帶,此兩者的強大徑流是由于春季時融解冬季的凍冰和積雪所決定的。而對濕潤中緯帶的徑流行程有較大影響的是過去一年的降水量分配和相對高的夏季蒸發(fā)量支出,因此這里比起冬季有冰凍和積雪條件的地帶,大多數地區(qū)明顯表現出夏季徑流最低,而一年中的最高徑流跟隨在季節(jié)性降水最多的時刻之后,也即海洋性氣候地區(qū)在春季,大陸性氣候地區(qū)在秋季。雖然出現臨時短暫的侵蝕活動,河流的形態(tài)學效能仍然不突出,相應的線性侵蝕的深度是低的。
后記
《地球的生態(tài)帶》中譯本得以付梓發(fā)行,首先要感謝高等教育出版社,尤其本書的策劃編輯李冰祥博士,是她先找到并推薦這本書給我,在瀏覽全書后我們才決定將其譯為中文的;翻譯過程中有關對中文版書稿的要求、專業(yè)名詞的統(tǒng)一、附圖附表的譯制以及一些好的翻譯經驗等,李博士都及時給予傳遞和提示,使得這本譯著能夠順利進行。感謝責任編輯孟麗對譯稿認真的審核和加工。本書的譯成得到諸多親友、同仁的支持:于紀姍百忙中撥冗幫助翻譯了總論及分論所有“土地利用”部分,還推薦一些實用的網上詞典,并幫我建立了最初與原著作者的聯系。在此我也要感謝原著作者德國的舒爾茨(SCHULTZ)膊士、教授,他對我所詢問有關譯文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均通過電子郵件給予迅速而明晰的答復;他還熱情主動聯系曾為其原文1501幅附圖清繪的埃里克(EHRIG)碩士、工程師,請他寄發(fā)給我Corel Draw格式的全部底圖,使我們能夠順利地把圖中大量信息整齊準確地翻譯改注為中文。書中一些土壤類型中譯名的確定得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龔子同研究員、胡君利博士的幫助。翻譯圖表和文字需要掌握的有關電腦軟件,這方面得益于聶曉紅研究員、徐厚駿先生和陳天舒等的指點。王立紅為我提供部分英語工具書。在此對以上真誠的協助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謝。雖然在譯書之初已知這本德文書已有英譯本(據德文第三版翻譯)發(fā)行,但我們的譯著完全依據并力求忠實于德文原版(第四版,全新重編版)。為了體現原著的特點和風格,在中譯本中對原著使用的粗體與斜體字的內容特意做了對應的處理;原著書后所附內容索引的中譯,也盡可能保留其邏輯性及信息量。我相信:基于舒爾茨博士、教授原文豐富的內容和形象直觀的圖表,我們的中譯本也會是迄今國內所能見到的較為系統(tǒng)、全面深人闡述地球生態(tài)帶的專業(yè)譯著。
媒體關注與評論
“本書對地球陸地9個主要區(qū)域的結構進行了嚴密且簡明扼要的描述,對每個區(qū)域分別從分布、氣候、土壤、地貌和水文、土地利用、植被和動物界幾個方面進行闡述。這樣便于比較區(qū)域間的特征因子,也便于讀者關注其中特別感興趣的部分……這是一本有益和實用的指導書,是對生物地理學精彩的介紹。” ——Southeastern Naturalist,Vol.5(1),2006 “本書由兩部分組成,總論部分討論生態(tài)帶的劃分,并概要論述一些選定的特征因素;分論部分對地球各個生態(tài)帶進行了很好的介紹,這對于那些對全球區(qū)域性大尺度模式和過程備感興趣的人士特別有益。本書以大量的附圖、表格和圖解,連同文字一起提供了大量信息?!? ——Blumea,Vol.51(2),2006 “本書提供了地球上主要區(qū)域最重要生態(tài)特征的概要和闡釋……由于對世界陸地生態(tài)區(qū)進行了實質的和特色豐富的介紹,因此是教學與科研工作的有用參考書……作者做了如此出色的工作值得贊揚……本書對世界上的陸地生態(tài)區(qū)進行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概述,所有工具書閱覽室和圖書館均應收藏?!? ——Phytocoenologia,Vol.36(3),2006
編輯推薦
《地球的生態(tài)帶(第4版)(全新重編版)》從自然和農業(yè)角度出發(fā),依據區(qū)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研究方法與成果,全面論述地球的生態(tài)帶。全書分為總論和分論兩部分,總論著重介紹與生態(tài)帶有關的地理一生態(tài)學概念及劃帶的主要自然特征要素,并提供了依據利用潛力所做的全球劃分的重要信息;分論進述了被劃分的9個生態(tài)帶,詳細闡釋了各帶的分布、氣候、地貌和水文、土壤、植被和動物界及土地利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