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7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崔金趾主編 頁數(shù):137 字數(shù):360000
前言
一個多世紀以來,經過一代又一代古植物學家的不懈努力,中國古植物研究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對這些分散和浩繁的化石植物資料進行系統(tǒng)收集和整理是非常有意義的。在馬克平研究員“植物標本標準化整理、整合及共享平臺建設”課題(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工作重點項目)的支持下,我們對一個多世紀以來我國已發(fā)現(xiàn)和報道過的化石植物資料進行了系統(tǒng)地收集和整理,擬出版一套《中國化石植物志》叢書。本書是《中國化石植物志》叢書的第一卷,其他三卷分別為《中國化石蕨類植物》、《中國化石裸子植物》和《中國化石被子植物》,即將陸續(xù)出版?! ∮捎诘刭|時代的特殊性,針對中國煤核植物組成的部分研究成果填補了世界煤核植物研究上的一些空白。在我國晚古生代化石植物研究中,煤核植物的研究具有獨特的價值,它能提供華夏植物群一些植物類群的內部構造特征,為這些植物的分類和系統(tǒng)演化的研究提供進一步的證據(jù)。自1979年田寶霖教授在第九屆國際石炭紀地層和地質大會上首次正式報道中國煤核中的植物化石至今,已整整30年了。30年來中國煤核植物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這些成果目前均散見于一些專著和期刊中。為了全面反映中國煤核植物的研究成果,對目前已經發(fā)表的資料進行全面而系統(tǒng)的整理就很有必要,這也是我們編寫本書的目的?! ”緯到y(tǒng)整理了目前已經正式發(fā)表的關于中國煤核中植物化石的研究成果,并通過對原有化石材料的重新觀察或根據(jù)新的化石材料,對其中一些屬、種進行了必要的修訂,同時還對一些從未發(fā)表過的屬、種進行了研究。全書共描述中國各煤核點煤核中的植物化石48屬96種(包括未定種和分類位置未定的植物)。這48個屬中有13個是本書首次正式報道,而這96種植物中也有近一半為本書首次報道。此外,本書還建立了8個新種??梢哉f,本書應該是到目前為止對中國煤核植物研究成果最全面的總結。
內容概要
本書較系統(tǒng)地介紹了國內外煤核植物的分布、研究歷史和組成特征等,特別是全面地反映了目前對中國煤核植物的認識,豐富了華夏植物群的內容。具體內容反映了三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是反映了經系統(tǒng)整理后的目前已經正式發(fā)表的關于中國煤核植物的研究成果;二是通過對原有化石材料的重新觀察或根據(jù)新的化石材料,對其中一些屬、種進行了必要的修訂;三是對一些從未發(fā)表的屬、種進行了研究。 本書共描述中國各煤核點煤核中的植物化石48屬96種(包括未定種和分類位置未定的植物)。這48個屬中有13個屬由本書首次正式報道,而這96種植物中也有近一半為本書首次報道。此外,本書還建立了8個新種,書后附有屬種名稱索引和81幅圖版。 本書可供從事占植物學、植物學、地質學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參考,同時也適于相關學科的師生和科普工作者參考。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jié) 煤核的概念及其研究意義 第二節(jié) 國外煤核植物研究概況 第三節(jié) 中國煤核植物研究概況 第四節(jié) 煤核植物研究方法 第五節(jié) 煤核植物分類系統(tǒng)第二章 中國的煤核點及煤核植物組成 第一節(jié) 中國煤核的分布 第二節(jié) 中國主要煤核點地質概況及煤核的形成環(huán)境 第三節(jié) 中國煤核植物的組成及其在各主要煤核點的分布第三章 石松植物門 鱗木目第四章 楔葉植物門 第一節(jié) 楔葉目 第二節(jié) 木賊目第五章 真蕨植物門 第一節(jié) 蓮座蕨目 第二節(jié) 紫萁目 第三節(jié) 真蕨目第六章 種子植物門 種子蕨綱: 第一節(jié) 皺羊齒目 第二節(jié) 髓木目 第三節(jié) 華麗木目 第四節(jié) 大羽羊齒目 第五節(jié) 分類位置未定的種子蕨第七章 種子植物門 蘇鐵綱 蘇鐵目第八章 種子植物門 松柏綱 第一節(jié) 科達目 第二節(jié) 松柏目參考文獻屬種名稱索引圖版
章節(jié)摘錄
屬征:喬木狀石松類。莖具混合型原生中柱,薄壁細胞與管胞的比例向髓中心逐漸增加,薄壁細胞較管胞小而短。初生木質部外始式,原生木質部連續(xù)成層,無明顯突起。皮層三分:內部皮層和中部皮層均由薄壁組織構成,中部皮層常保存為空腔;外部皮層由厚壁的縱向伸長的薄壁細胞構成,這些厚壁的細胞包圍著與葉跡有聯(lián)系的薄壁的細胞,兩者均沿徑向伸長并在弦向上交替排列。葉跡以直角自木質部邊緣分出。中部皮層中包圍著葉跡并與內部皮層細胞相似的薄壁細胞很不發(fā)育。具中部皮層細胞性質的細胞位于葉跡的遠軸面,并伴隨著葉跡穿過外部皮層,一直進入葉基。葉座具明顯葉痕,通氣道痕僅限于葉痕內。葉座稍微突出于莖的表面,高大于寬。下龍骨常具幾條明顯皺紋,上龍骨可具一至數(shù)條皺紋。葉舌穴淺而窄,常垂向伸展,開口直接位于葉痕的上方。葉舌小,卵球形,常占滿整個葉舌穴。次生木質部存在,在著生孢子葉球的側枝上存在或否。周皮存在,二分。栓內層特別發(fā)育,由沿徑向交替排列的環(huán)狀的壁較厚的細胞帶和壁較薄的細胞帶構成。在大的莖,木栓層特別發(fā)育,但在小枝上則很薄。木栓層由同型細胞構成,通常微呈黃色并具樹脂。側枝成排著生于樹干上,枝跡分出后在莖的初生木質部中留下明顯枝跡。側枝反復不等二歧式分枝,形成樹冠(DiMichele and Bateman,1992)?! ∧J椒N:Diaphorodendron vasculare (Binney)DiMichele,1985 特征:莖具單中柱。內部皮層和中部皮層沒有保存。外部皮層7~8 mm厚,由徑向的厚壁的細胞條帶和薄壁的細胞條帶相間排列構成(圖版1,圖A)。厚壁的細胞其直徑自內向外逐漸增加,而長度變化則相反;薄壁的細胞保存不好。栓內層1.5~4.0 mm厚,木栓層1~2 mm厚。葉座螺旋狀排列,緊擠。在過莖表面的弦切面上,葉座近寬紡錘形,高6~7 mm,寬約4.5 mm(圖版l,圖B)。向外葉座的寬度略有增加,在葉座厚度近1/2處寬度最大,可達近6 mm。再向外,葉座的高度和寬度均略有減小。葉座表面呈四邊近等長的菱形,高寬比近于1,分別均為5 mm左右。葉痕之上具一斜坡,上具微弱發(fā)育的皺紋(圖3-1,A),葉座底面與莖表面近垂直,在接近莖表面處略收縊(圖3-1,C)。葉痕位于葉座上部,微高于葉座表面,透鏡形或頭盔形,高2.0~2.5 mm,寬4~5 mm。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