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于沛^郭小凌^徐浩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06出版) 作者:于沛^郭小凌^徐浩 頁數:34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西方史學史》的主要內容,上溯古希臘史學萌生,下迄20世紀晚期以來西方史學的發(fā)展。從時間上看,包括古代、中世紀、近代和現當代的西方史學;從空間上看,“西方”主要指歐洲特別是西歐和北美地區(qū)的民族和國家。為適應教學的實際需要,《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西方史學史》刪繁就簡,突出重點,充分汲取中外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努力做到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學術性、系統(tǒng)性與可讀性的統(tǒng)一,在唯物史觀的理論指導下,深入淺出地闡釋西方史學發(fā)展的歷史路徑和某些規(guī)律性的現象。在論述上述問題時,作者不回避西方史學發(fā)展中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或熱點問題,密切關注史學思潮與社會思潮的內在聯系,強調歷史觀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同時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以及馬克思主義歷史學派對西方史學的深刻影響,都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 镀胀ǜ叩冉逃笆晃濉眹壹壱?guī)劃教材:西方史學史》主要可供高校歷史專業(yè)教學使用,也適合有興趣的其他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于沛,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前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史學理論研究》雜志主編。主要研究領域:俄國史、外國史學理論。主要著作有:《史學思潮和社會思潮》(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歷史認識概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世界歷史·中國世界史研究的產生和發(fā)展》(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992年被國務院評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待遇的專家,1996年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2004年成為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歷史學科首席專家,2008年為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郭小凌,男,1950年11月生,1978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歷史系,同年入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史系學習,師從廖學盛先生。1981年獲歷史學碩士,至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現為歷史學院教授兼首都博物館館長,國家社科基金世界歷史評審組成員、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會古代史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等職。撰寫過一些世界古代史和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的論著、譯著、教材和論文。徐浩,歷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比較史學研究中心主任。1999-2000年英國伯明翰大學高級訪問學者,2002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訪問學者。2001年“北京市培養(yǎng)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入選,2006年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兼任中國世界中世紀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研究》雜志編委,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組專家,《經濟一社會史評論》雜志編委等。主要研究領域有:西方史學理論及史學史,中世紀至早期現代歐洲史,中西歷史比較研究等。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古希臘史學第一節(jié) 古希臘史學的誕生一、自發(fā)的歷史記憶二、古希臘史學的準備三、古希臘史學的開端第二節(jié) 古典時代與希臘化時代的希臘史學一、里程碑式的歷史家希羅多德二、卓越的歷史家修昔底德三、古典時代晚期及希臘化時代的史學第二章 古羅馬史學第一節(jié) 共和時期的羅馬史學一、羅馬史學的誕生與偉大的史家波里比烏斯二、拉丁史學的出現與愷撒的《高盧戰(zhàn)記》三、羅馬社會轉型期的深沉記錄者——撒路斯提烏斯第二節(jié) 早期帝國時期的羅馬史學一、奧古斯都時代史學的繁榮二、元首制時期史學的低落三、元首制時期史學的再繁榮第三節(jié) 古典史學的覆亡與基督教史學的興起一、帝國西部最后的古典二、走向基督教史學三、奧古斯丁的基督教歷史哲學第三章 基督教史學第一節(jié) 西歐基督教史學一、格雷戈里的《法蘭克人史》二、英格蘭史學之父——比德三、基督教史學中晚期的幾位代表第二節(jié) 東羅馬帝國的史學一、早期拜占庭史學二、中期拜占庭史學三、拜占庭史學的衰亡第四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史學第一節(jié) 意大利人文主義史學一、人文主義史學的奠基二、馬基雅維利與他的史作《佛羅倫薩史》三、比昂多與瓦拉的史學貢獻第二節(jié) 歐洲其他國家的人文主義史學一、法國人文主義史學二、英國人文主義史學三、尼德蘭與德意志的人文主義史學第五章 近代西方史學(上)第一節(jié) 英國理性主義史學一、大衛(wèi)·休謨二、愛德華·吉本三、威廉·羅伯遜第二節(jié) 啟蒙時期的法國史學一、孟德斯鳩二、伏爾泰三、狄德羅和“百科全書派”啟蒙思想家第三節(jié) 18世紀德意志、美國和俄國史學一、德意志哥廷根學派二、獨立戰(zhàn)爭和美國史學的產生三、俄國啟蒙史學第六章 近代西方史學(下)第一節(jié) 19世紀上半期的西歐史學一、法國大革命與法國階級斗爭史觀二、蘭克和蘭克學派三、英國自由主義史學第二節(jié) 19世紀下半期的西歐史學一、從普魯士學派到世紀之交的德國史學二、法國實證主義史學的產生和發(fā)展三、英國資本主義鼎盛時期的史學第三節(jié) 19世紀下半葉美國和俄國史學一、南北戰(zhàn)爭后的美國史學二、特納和邊疆學派三、俄國農奴制改革前后的史學第七章 近代西方歷史哲學第一節(jié) 歷史哲學的興起一、歷史和歷史哲學二、歷史哲學的興起與維科的《新科學》三、馬克思和一般歷史哲學理論第二節(jié) 近代法國歷史哲學一、愛爾維修二、盧梭三、孔多塞第三節(jié) 近代德意志歷史哲學一、康德二、赫爾德三、黑格爾第八章 唯物史觀和馬克思主義史學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一、唯物史觀的產生二、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三、馬克思《歷史學筆記》第二節(jié)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史學實踐一、馬克思對1848年法國革命的研究二、恩格斯對1848年德國革命的研究三、列寧論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第三節(jié) 早期馬克思主義歷史研究一、法國的社會主義史研究二、德國的工人運動史研究三、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建設第九章 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早期西方史學觀念的轉型第一節(jié) 批判的歷史哲學一、狄爾泰的史學即理解二、克羅齊的史學即哲學三、柯林武德的史學即思想的重演第二節(jié) 新史學的萌芽一、“蘭普雷希特爭論”二、魯濱遜的新史學三、貝爾的歷史綜合思想第三節(jié) 分析的歷史哲學一、亨佩爾的“普遍規(guī)律在歷史中的作用”二、“覆蓋律模型”三、有關“覆蓋律解釋模型”的爭論第十章 年鑒學派的社會科學歷史學第一節(jié) 社會科學歷史學的形成一、第一代的理論創(chuàng)新二、費弗爾的歷史研究三、布洛克的歷史研究第二節(jié) 社會科學歷史學的鼎盛一、《地中?!放c“長時段”二、《資本主義》三、《法蘭西的特性》第三節(jié) 社會科學歷史學的變化一、總體史學的衰落二、“從地窖到頂樓”三、系列史的第三層次第十一章 社會科學歷史學在西方的擴展第一節(jié) 英國的社會科學歷史學一、馬克思主義史學二、地方史三、經濟社會史第二節(jié) 美國的社會科學歷史學一、心理史學二、新經濟史三、新政治史和新社會史.第三節(jié) 德國的社會科學歷史學一、批判史學二、社會史學派三、計量社會史第十二章 20世紀晚期以來西方史學的新探索第一節(jié) 社會科學歷史學面臨的挑戰(zhàn)一、社會科學歷史學的局限二、“歷史敘事的復興”三、后現代主義史學的興起第二節(jié) 史學觀念的更新一、生態(tài)史觀與環(huán)境史二、人類學與新文化史三、社會性別與社會性別史第三節(jié) 史學方法的變化一、新敘述史二、微觀史三、日常生活史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布羅代爾首先介紹了這部著作的寫作原因?!兜刂泻!泛汀顿Y本主義》兩部書的價值自不待言,但寫一部法國史的必要性似乎就令人懷疑了。從16世紀以來,法國曾經出版過無數的法國史著作,布羅代爾也不止一次地問自己:“在這不計其數的論著中,是否有必要再另加上一部新著?”實際上,布羅代爾并不是唯一想寫法國史的年鑒學派歷史學家。20世紀50年代,費弗爾就計劃撰寫一部《法國史》,可惜他沒時間去做。布羅代爾也深知此事困難甚大,但出于與費弗爾同樣的理由,終于經受不住誘惑。他認為,20世紀50年代以來,歷史學家的職業(yè)發(fā)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它們來自地理學、政治經濟學、人口統(tǒng)計學、政治學、人類學、人種學、社會心理學、文化研究、社會學等學科的影響。在這些學科的影響下,歷史學最大的變化是總體史觀的思想深入人心。在這方面,新的法國史的內容將不同于以往,它是整體的歷史而不是政治史。另外,以往的法國史都是個人、事件等短時段的歷史,而忽視了納入長時段之中的另一種形式的歷史,這是一種深層的歷史,一種無意識的暗流,構成歷史中的龐然大物。歷史學家正在拓寬他們的歷史時間尺度,新的法國史應該是長時段的歷史,包含從羅馬征服高盧前直到今日的法蘭西的全部過去。顯而易見,長時段的歷史比短時段的歷史對國家民族和年輕一代更有價值。最后,在新的法國史中,目前的法國地域,即“六邊形”的國士并不是應予參照的唯一尺度?;蛘哒f,它不再是傳統(tǒng)的民族國家的歷史。在國家下面有地區(qū)、省份和地方等較為細小的尺度,在它的上面有歐洲、世界。事實上,歐洲和世界都參與了法國的歷史活動。所以,新的法國史既是一部充分體現各地差異性或者說差異性和單一性(即法國性)相對立的歷史,又是一部法國與歐洲乃至世界相互影響的歷史。
編輯推薦
《西方史學史》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