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詁原理

出版時間:2009-2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孫雍長 著  頁數(shù):405  字數(shù):440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旨在對訓詁學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進行拓展,行文力求視野開闊、舉證翔富、理論平實而深刻、論述淺近而縝密。本書著重從學術原理和方法論上對訓詁學進行系統(tǒng)而深入的闡釋;有關訓詁學的許多重要觀點和理論、方法問題,諸如“因聲求義的辯證性”、“音轉義存”、“聲隨義轉”、“詞義的二重性”、“義類與名實關系的矛盾律”、“訓詁與語言社會性的歷史主義原則”等問題的提出和有關論述,在學術界均具有創(chuàng)見性和開拓性;對以往教材有所涉及的重大問題,如“四聲別義”、“聲義同源”、“聲訓”“形訓”、“右文說”、“詞義引申”問題等,本書亦作了更深入、更科學的分析和評介。    本書可供大學中文、歷史、哲學、圖書館學等專業(yè)在讀本科生與研究生作教材,也適合于研究中國古代典籍的各界人士閱讀參考。

書籍目錄

序第一章  引論  一、“訓詁”不等于“故訓”  二、“訓詁”不等于“訓詁學”  三、“訓詁學”不等于“詞義學”第二章  訓詁之旨本于聲音  一、漢字形音義的辯證關系    (一)義附于形的相對靈活性    (二)義存于聲的相對穩(wěn)定性    (三)音義關系對字形的多方沖擊  二、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在文字    (一)用字通假的必然性    (二)至嘖不亂的易簡之理  三、因聲求義的辯證性    (一)漢字對漢語的影響    (二)聲音不是訓詁的唯一依據(jù)    (三)訓詁不能脫離用字的一定規(guī)范第三章  語音和字音的流轉  一、音轉義存    (一)音轉的實質    (二)音轉的產生    (三)音轉的基本規(guī)律    (四)音轉與漢字    (五)音轉原理的訓詁價值  二、聲隨義轉    (一)聲隨義轉說的提出    (二)聲隨義轉說的源流    (三)換讀說    (四)聲隨義轉說不容否定  三、異讀別義    (一)“四聲別義”的爭論    (二)異讀別義與訓詁學第四章  聲義同源  一、同源現(xiàn)象的形成    (一)音義結合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    (二)詞義的二重性——所指與立意    (三)名之于實,各有義類    (四)義類與表象聯(lián)想律    (五)命名取象種種    (六)異物同名    (七)義類與名實關系的矛盾律  二、同源詞    (一)同源詞產生的必然性    (二)同源詞的判定標準    (三)同源詞與音轉    (四)同源詞與漢字    (五)語源與字源    (六)語源的推求    (七)語族與類義    (八)王念孫《釋大》  三、聲訓    (一)“聲訓”名稱的提出    (二)“聲訓”正名    (三)聲訓的性質    (四)聲訓源流    (五)聲訓條例、形式和義類    (六)聲訓的評價  四、右文說    (一)右文說源流    (二)右文現(xiàn)象的形成    (三)右文說與聲訓    (四)音近義通說與右文說    (五)右文說的研究與評價第五章  詞義的變化  一、詞義變化的體現(xiàn)及其基本規(guī)律    (一)從所指關系看詞義的變化    (二)從類義關系看詞義的變化    (三)意義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引申觸類,反復旁通  二、促使詞義變化的因素    (一)從語言外諸因素看詞義的變化    (二)從語言自身因素看詞義的變化  三、詞義引申說    (一)引申說的提出    (二)引申的基點    (三)引申的規(guī)律    (四)引申說的局限    (五)引申說的突破——論“同步引申”第六章  詞義的存現(xiàn)  一、詞義的概括性與具體性    (一)“通”與“別”(“圓”與“專”)    (二)“對文、散文”與“統(tǒng)言、析言”    (三)泛指與特指  二、言外之意    (一)詞義與“文意”    (二)言不盡意與言外之意    (三)言外之意的體認與詮釋  三、語境與隨文釋義    (一)語境對詞義的制約    (二)訓詁家的語境觀    (三)隨文釋義與傳注訓詁    (四)隨文釋義與詞書訓詁第七章  訓詁與語言的社會性  一、語言社會性的層面    (一)詞匯詞義的社會性    (二)言語表達的社會性    (三)文字使用的社會性  二、訓詁與語言社會性的歷史主義原則    (一)語言社會性的時空因素    (二)語言社會性的個人因素主要參考文獻跋后記再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引論  一、“訓詁”不等于“故訓”  當今介紹訓詁學的著作,在解釋“訓詁”這一名稱的由來和意義時,一般都把它與《毛詩故訓傳》書名中的“故訓”二字等同起來,認為“訓詁”即是“故訓”的同義倒文,二者所指完全是一回事;并且認為,無論是“訓詁”還是“故訓”,以構詞法而言都是一種同義連文式的平列結構,“訓”與“詁”(故)是統(tǒng)言不別,無非“解釋”之意。自清代以來,這種看法在傳統(tǒng)小學領域里就非常流行,幾成定論。訓詁之學的精神重在辨訛存真,實事求是,不宜雷同相從,隨聲是非。通過求原探本,夷考情實,我們認為:“訓沽”并不等于“故訓”,這兩個詞語來源和取義并不完全相同?! ∮栐b之事在我國歷史悠久,至遲在春秋之際便已有之。但是,“訓詁”這一詞語的出現(xiàn),從現(xiàn)存文獻材料看來,則似乎只是兩漢時期的事情。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所收錄西漢劉歆寫給揚雄一封求取《方言》的信,及揚雄的一封回信,其中都提到了“訓詁”這一詞語。東漢班固著《漢書》,其《揚雄傳》中也出現(xiàn)“訓詁”二字。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詞語在《漢書》的另外一些篇目中卻都是寫作“訓故”。先秦典籍中未見“詁”字?! ?hellip;…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訓詁原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