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7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春秋)孔丘 著,孫雍長 注 頁數(shù):326 譯者:孫雍長 注解
Tag標簽:無
前言
儒家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占有無比重要的地位,對我們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道德、宗教乃至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無不產(chǎn)生極有其深遠的歷史影響,至今仍在左右著我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我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端于先秦時期,當時的諸子百家以多元互補的形式,程度不同地對它的形成和發(fā)展做出過奠基性的貢獻。在諸子百家中,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最大者,司馬談歸之為“六家”,班固《漢書》總括為“九流十家”。其實,對我國文化產(chǎn)生長遠影響的學派,只有儒、道、墨、法四家。在這四家中,儒、道兩家居于前列?!暗勒咝癁楸荆逭叩陆虨樽?。九流之中,二化為最?!保ā秳⒆印ぞ帕鞯谖迨濉罚┧?,從總體上講,我國傳統(tǒng)文化乃是儒、道兩家文化的合流(東漢以后又增加了外來的佛教文化)。而儒、道兩家相較,又當以儒家文化為冠。自漢武之后,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儒家學術一直處于“獨尊”地位。正是在這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儒家之徒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一代代“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禮記·中庸》),宗師仲尼,“游文于六藝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漢書·藝文志》),將儒家學術傳播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儒家文化成為我國歷史上任何一種文化都不能與之比擬的主流文化體系?! 】鬃邮侨寮覄?chuàng)始人,孔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奠基思想、主體思想和正宗思想。但是,如果說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儒家思想產(chǎn)生了不少封建性的糟粕的話,其主要責任在于孔子之后人;相比之下,在孔子本人的思想中,其糟粕與其優(yōu)良的精神文化相比,比例是非常小的?! ∫?、孔子與《論語》 孔子是春秋時代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名丘,字仲尼,后世尊稱為“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相當魯襄公二十二年之夏歷八月二十七日),逝世于公元前479年3月4日(相當魯哀公十六年之夏歷二月十一日),享年七十三歲?! 】鬃邮撬螄F族的后裔,他的六世祖子孔(又名孔父嘉,也稱公孫嘉)在一次宮廷政變中,與宋殤公一起為華督所殺。其子遂逃往魯國,以孔為氏??鬃拥母赣H叔梁紇(hé),是魯國著名的勇士,在偪(bī)陽之戰(zhàn)(魯襄公十年)和防邑之戰(zhàn)(魯襄公十七年)中曾榮立功勛。母親顏氏(傳說名徵在)。據(jù)《史記·孔子世家》所載,孔子是叔梁紇與顏氏“野合而生”。所謂“野合”,后人多解釋為結(jié)婚儀式粗野而不合禮,另一種解釋是指野外交合。其實后一解釋是正確的。在春秋時代,平民百姓男女婚配并沒有十分嚴格的禮儀要求,兩情相悅之事隨時發(fā)生是平常之事(由《詩經(jīng)》中可見一斑),后人不必“為圣人諱”??鬃尤龤q時父親便死了(母親是在孔子二十歲時去世的),所以孔子在十五歲之前的少年時代生活是貧困的?! ◆攪侵芄姆獾?,周禮在這塊地方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實施??鬃由谒?,長于斯,所以從小就接受了周禮的熏陶?!盀閮烘覒?,常陳俎豆,設禮容。”(《史記·孔子世家》)十五歲以后到三十歲這段青年時期,孔子已立志于學。他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倍Y、樂、射、御、書、數(shù),他都學得較好,掌握了基本功。他學習的態(tài)度很謙虛,決心很大,“入太廟,每事問”,他甚至還向郯國的君主郯子請教少昊氏時代職官制度的情況(見《左傳·昭公十七年》)??鬃右贿厡W習,同時也一邊努力勞動、工作。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保ā蹲雍薄罚┓矑叩亍⒆鲲?、洗衣、挑擔、推車等“卑賤”之事,他都干過。他兩次擔任“小吏”,一次當管理牛羊的“乘田”,一次當保管倉庫的“委吏”,都干得不錯(見《孟子·萬章》)?! ‖F(xiàn)在有一句名言“三十而立”,就是孔子所說,這是孔子對自己人生經(jīng)歷中青壯年階段成長過程的一個概括??鬃邮鍤q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在學業(yè)、才藝、理念、道德修養(yǎng)等方面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已能完全立足于社會。正因為有了這“三十而立”,所以才有其后的“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從三十歲到五十歲這一階段,孔子已從事私人辦學,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他“有教無類”(《衛(wèi)靈公》),廣收門徒。他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很多,據(jù)說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因為他辦學成名,所以受到貴族的重視,如魯國孟僖子在臨終前就囑咐他的兒子孟懿子拜孔子為師學禮。在這一段時期,由于貴族南宮敬叔推薦,孔子曾到周學習,并在那里會見了老子。在三十五歲的時候,因魯國內(nèi)亂,孔子曾去齊國一次。齊景公向他問政,他提出為政必須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節(jié)財”,深得景公賞識,惜晏嬰阻難,未得重用?! 】鬃釉谖迨粴q那年,任魯中都宰,繼而任司空;五十二歲那年任大司寇,一直到五十五歲。在魯從政期間雖然頗有政績,但終因與季氏等三家政見不合,孔子于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離開魯國,希望到別的地方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論語》上說孔子離開魯國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齊人歸(饋)女樂”,“季桓子三日不朝”(《微子》)。二是因為魯舉行郊祀,不將膰(fán)肉送給大夫們吃,這在古代是很不禮貌的行為。但從孔子與季氏本身矛盾來看,上述二事并非根本原因,只是一個導火線而已?! 奈迨鍤q到六十八歲,是孔子周游列國時期。孔子在外十三年,到過衛(wèi)、宋、陳、鄭、蔡、楚等國,在衛(wèi)時間最長??鬃釉谛l(wèi)見過衛(wèi)靈公,過匡地曾被匡人圍困,后因見過衛(wèi)靈公的妃子南子而受到子路非議。過宋,幾乎遭宋司馬桓魋(tuí)殺害。在陳國,因戰(zhàn)爭絕糧挨餓。至楚,楚昭王曾以書社之地七百里封孔子,因其令尹子西阻撓,未果?! 】鬃又苡瘟袊鴼v盡艱險,仍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六十八歲時回歸魯國,全身心投入學術和教育事業(yè),一直到逝世。在這期間,孔子曾研究和整理古代文獻,也就是編纂和核定“六經(jīng)”——《詩》《書》《易》《禮》《樂》《春秋》,對中國文化做出了偉大貢獻?! 墩撜Z》是一部采用語錄體記載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書,是儒家思想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經(jīng)典,同時也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最典型最突出的一部經(jīng)典?!稘h書·藝文志》記載:“《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边@基本上說明了《論語》一書的由來:孔子不是《論語》一書的直接作者,只是《論語》一書中的“主人翁”。在孔子生前,孔子的弟子們,對孔子與其弟子、時人的談話以及弟子們從孔子那里聽來而一起談論的話,都各自有所記錄。孔子死后,弟子們(包括再傳弟子)就把這些記錄加以整理,于是就成了這部書?!罢撜Z”的“論”通“倫”,應當讀lún,不讀lùn,是“言語循其理、得其宜”的意思,“語”是“與人相答問辯難”的意思。這就是說,編撰者認為,這部書所記錄的孔子與其弟子及時人相答問、辯難的言語,都能循事物之理,得事物之宜,能恰當?shù)亟忉尯完U明事物的規(guī)律,所以命名為“論語”?!墩撜Z》的編纂者并非一人,而是一個集體,包括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根據(jù)考證,大致可斷定,《論語》各篇章的記錄者不僅有孔子弟子、再傳弟子,可能還有再再傳弟子。主要的編纂者,可能是曾參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的時間很長,始于春秋末期,基本結(jié)束于戰(zhàn)國初期,陸續(xù)有所增補,個別章節(jié)可能延長至戰(zhàn)國末期?! 墩撜Z》傳至漢代,有魯《論語》、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三種不同的本子,現(xiàn)今通行的是魯《論語》,共分二十篇,篇名采用第一章的第一句或“子曰”后的第一句中的首二字或三字命名,篇名僅起標題作用,不是對每篇內(nèi)容的概括和提示。因為各篇各章為不同弟子所記,所以章與章、篇與篇之間并無十分必然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少數(shù)章節(jié)還有重復。自《學而》至《陽貨》,除《鄉(xiāng)黨》篇外,都沒有明確的中心,只有《鄉(xiāng)黨》《微子》《子張》《堯曰》這四篇內(nèi)容相對比較集中:《鄉(xiāng)黨》篇主要記載孔子的日常生活,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孔子的為人;《微子》篇主要記載孔子及古代圣賢在仕途中的進退出處;《子張》篇則集中記載孔子的幾位著名弟子子張、子夏、子游、子貢等的言行;《堯曰》篇除最后三章記孔子的言論外,皆是集中摘錄古史所載遠古帝王之名言,以見儒家治國之道。 二、孔子的人生理念 作為掌握禮樂文化的士階層的一員,處于舊制度逐步崩潰、新秩序尚未建立的社會轉(zhuǎn)型期的孔子,基于其對理想政治的向往和追求天下太平安寧的強烈使命感,慨然以建立天下有道的社會秩序為己任;并認識到理想的社會政治秩序的建立,有待于全社會成員整體素質(zhì)的提高及其對理想人格規(guī)范的普遍認同和身體力行,而且在參與重建社會和培養(yǎng)理想人格的過程中,還必須隨著時勢的變化及時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采取靈活實用的策略,確保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所以,孔子的人生理想既目標遠大,志趣高尚,又因時制宜,通權達變,對中華民族的立身處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一生可以說是“志于道”的一生。從“君子謀道不謀食”(《衛(wèi)靈公》),以及“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等材料來看,孔子之“道”的主要內(nèi)涵是指最好的社會、政治狀態(tài)及其基本原則,以及個人立身處世的最高準則。前者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也是他追求的終極目標,后者是個人修身的標準。綜觀孔子的一生,他不僅是把“志于道”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而且他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道”的最終實現(xiàn)。這無論是從其學習的內(nèi)容來看,還是從其社會實踐來考察,都可以看到他的這種價值指向??鬃幼苑Q好學,“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至于學的內(nèi)容是什么,孔子沒有明言,但從其弟子子貢那里可以得到答案?!靶l(wèi)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子張》)意思是孔子無所不學,雖沒有固定的老師,但他所學的都不離文、武之道。周文王和周武王是儒家推崇的賢明之主,后世常以他們的政治原則為圭臬??鬃幼巫我詫W,就是試圖掌握文、武政治的原則。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保ā豆遍L》)性與天道屬于層次較高的抽象的哲學問題,它與現(xiàn)實政治的關系遠不如文、武之道來得密切,特別是在上下易位、傳統(tǒng)道德衰落的亂世,講性與天道,似乎無助于救世除弊。所以孔子既不論述抽象的人性,也不探究渺茫的天道,而是致力于文、武之道的探索?! ∪欢瑢W道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實現(xiàn)天下有道的手段。必須投身于社會政治實踐,學道才具有實際的意義??鬃诱J為:“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孔子不僅是這樣認為的,也是這樣身體力行的。由于魯國內(nèi)戰(zhàn)不止,加之在齊國又遭到晏嬰的詆毀,孔子一度無所作為,正如司馬遷所說:“孔子循道彌久,溫溫無所試,莫能己用。”(《史記·孔子世家》)雖然屢受困頓,在衛(wèi)遭讒,在匡被圍,在宋險些喪命,在陳蔡“絕糧,從者病,莫能興”,但孔子未改初衷,不僅以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一切挑戰(zhàn),而且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的言語來強化其對道的執(zhí)著追求。以至于,當魯國公山弗擾據(jù)費以對抗權臣季氏、晉范中行家臣佛肸(bì xī)據(jù)中牟以對抗趙簡子,孔子都曾準備應召前往,其急切的用世行道之情令人感奮?! ×硪环矫?,在立身處世、接人待物上,孔子亦主張嚴格以道自律,力圖使自己的一舉一動都符合“道”。富貴與貧賤的選擇,不能以人的欲惡為準,而應以“道”作為取舍的標準。臣之于君,不能因考慮個人的升降榮辱而曲意順從,而應該是“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先進》)。是否出來做官,要看天下是否有道,而不能因為金錢祿位茍且為官。如果“道之不行”,寧可“乘桴(fú)浮于?!保ā豆遍L》)。朋友之間,“道不同,不相為謀”(《衛(wèi)靈公》)。個人的進退出處皆以“道”為準,決不茍且偷安,更不茍且偷生。道之所在,亦即生命之價值之所在,所以不僅要“守死善道”,而且“朝聞道,夕死可矣”。這種唯道是求的人生價值取向,既為個人實現(xiàn)人生價值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也為人們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柱。正如陸九淵所說:“吾人進退,自有大義,豈直避嫌畏譏而已哉?……少而學道,壯而行道,士君子之職也?!保ā蛾懢艤Y集》卷二《書·與朱元晦》)孔子把“志于道”作為人生的追求,這不僅是對人的本質(zhì)的深刻認識,更是對人的價值的充分肯定。既把人和其他動物嚴格區(qū)分開來,又大大提升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特別是回答了人的精神需要和精神滿足的問題。同時也認識到了人的感官欲望與人的理性要求常常處于矛盾的狀態(tài),渴求物質(zhì)生活的滿足必然妨礙高尚的精神追求。堅持道義追求就必須淡化對物質(zhì)生活的關心,所謂“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都是說具有理想追求的人決不能過多地考慮客觀環(huán)境和物質(zhì)生活的改善。他十分欣賞顏淵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雖然樂道并不一定要鄙棄功名富貴,但不能安于貧困,則必然難以保持對“道”的熱切追求,而對“道”的追求又是人生在世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正如張岱年先生所說:“專心致志研究學術的知識分子,不追求聲色貨利,不謀富貴利達,唯一的興趣是揭發(fā)自然的奧秘,探求人生的準則。歷代許多知識分子經(jīng)常過著清貧的生活,住在簡陋的房屋,穿著粗布的衣服,而志氣高昂,奮發(fā)向上;這是一個可貴的傳統(tǒng)。”(張岱年?文化與哲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8:321~322) 有道德有學問的“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 ±硐氲纳鐣沃刃虻慕ⅲ姺睆碗s的人間社會問題的探索與解決,有道天下的全面實現(xiàn),除了具有對“道”的執(zhí)著追求精神,以及積極投身于政治實踐之外,個人還必須具有健康的心態(tài)、高尚的人格、完善的道德修養(yǎng)、堅忍不拔的毅力和隨機應變的洞察力,甚至還應有必要的儀表風度。同時,也還需要提高全社會成員的素質(zhì)。因為人的素質(zhì)的提高,既是解決社會問題,促進天下有序狀態(tài)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有道天下實現(xiàn)之后人們的精神風貌的應有體現(xiàn)。因此,無論是從政治理想的實現(xiàn)來看,還是從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來看,都需要有一個為全社會成員立身處世所共同認可的理想人格規(guī)范,使人們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并借此規(guī)范他人的行為,以促進全社會文明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由于諸侯國的日益強大而引起的政治變革,使得西周以來所形成的禮樂制度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原有的政治倫理、道德觀念,由于社會結(jié)構(gòu)和政治秩序的變化而受到了猛烈的沖擊。人們強烈要求擺脫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確立新的價值標準。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孔子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傳統(tǒng)人格中的精華,又充分吸收了當時出現(xiàn)的各種新的道德觀念,提出了“君子”這一既有傳統(tǒng)色彩,又有新的時代內(nèi)涵的理想人格,以作為全社會成員立身處世的共同的價值取向?! ≡凇墩撜Z》中,“君子”主要是用來指稱社會政治生活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君子”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條件呢?孔子從文和質(zhì)兩個方面加以規(guī)定?!队阂病菲f:“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既反對質(zhì)勝于文,也不贊成文勝于質(zhì),而主張文質(zhì)兩宜,相得益彰。所以,在孔子的理想和追求中,“君子”在本質(zhì)上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是以仁義為內(nèi)在精神和以禮樂為外在規(guī)范,而又多才多藝的有機統(tǒng)一體。正如《孔子家語·五儀解》中所歸納的:“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边@就是孔子為全社會提出的理想人格規(guī)范。具體說來,“君子”具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君子懷德”,“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有著安民濟眾的抱負理想(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以義為行為的準則(“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唯義與之比”,“義以為上”,“義以為質(zhì)”),以禮為行為的規(guī)范(“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具有務實的品德和寬闊的胸懷(“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訥于言而敏于行”,“不以言舉人,不以言廢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儀表威嚴而態(tài)度謙和。總之,人類社會有關人的一切美德都可以在“君子”身上得到體現(xiàn)。這種德才兼?zhèn)?、十全十美的人倫楷模,是孔子基于政治、道德、倫理觀念所提出的一種理想的人格規(guī)范。 孔子所以要倡揚“君子”,并對合乎“君子”人格的人稱頌不已,一方面固然是為個人修養(yǎng)及社會成員立身處世樹立一個做人的標準,但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他把有道天下實現(xiàn)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整個統(tǒng)治集團中的人都能成為理想的“君子”之上,并借此帶動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因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從上到下都志向高遠,且又道德淳厚,天下的安定太平就可隨之到來,這也是孔子之所以那樣重視教育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即使實現(xiàn)天下有道的理想難以如愿,或在奮斗的過程中挫折受阻,但作為個人仍要以“君子”自期自厲,而不能自暴自棄。所以,孔子雖然認為自己遠未能達到“君子”的標準(“君子道者三,吾無能焉”,“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但他仍不放棄努力,而以煉成“君子”人格作為自己前進的動力??鬃与m歷經(jīng)坎坷,但始終無怨無悔,而且總是樂觀向上,這不能不說與“君子”的人格感召力有關。另一方面,“君子”人格雖難以達到,但相對“圣人”的高遠來說,似乎又近在眼前。只要一心進取,又可逐步接近,并最終成為“君子”。這種既有一定難度,而又并非完全不可能的人格規(guī)范,可以極大地調(diào)動人們的積極性,促成人們的認同感,并努力朝著這個目標前進。從這方面說,孔子對人生哲學的貢獻是巨大的?! ∪?、孔子的思想體系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 叭省痹诳鬃拥乃枷塍w系中,是最高的理論范疇,也是個人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如當有人問孔子,他的著名弟子仲由、冉有、公西華是否夠得上仁的標準,孔子都給以否定的答復,只認為他們各有所長,但還夠不上仁(見《公冶長》)。甚至連他自己,也只是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述而》)這雖是謙虛,但也說明仁是一個很高的目標?! 额仠Y》篇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薄皭廴恕笔侨实牡谝灰x,是仁的實踐中的理論基礎。所謂“愛人”,就是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就是說,在社會生活中,除開自己外,還有他人的存在,人與己是相對而言的。自己是人,他人也是人,同屬一個類,具有同樣的性質(zhì)、要求、愿望、尊嚴,因此,對他人應該同情、關心、愛護。這,也就是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所說的:“仁,親也。” 為具體實施“愛人”,孔子又提出兩個命題,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這兩個命題,皆是從人、己同類這個觀點出發(fā)的。既然人、己同類,那己之所欲,如果也是他人之所欲,那自己想實現(xiàn),想達到,想滿足,就應該幫助他人也實現(xiàn)其所欲;既然人、己同類,那己之所不欲,當然也是人之所不欲,要“愛人”,就決不能將己之所不欲,強加于人。所以,這兩個命題,就是實施“愛人”的方式、步驟,即推己及人、由內(nèi)而外、由近而遠。 現(xiàn)代青年守則,有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話似乎已經(jīng)被普遍認同,而且真的不是一句偉大的空話。是的,人性固然不免自利自私,但無可否認也有利人利群的天生沖動,否則,小而讓座給老弱傷殘、扶盲人過路,大而捐款救災、毀家興學,甚至成仁取義、殉道殉國,那原動力從何而來?文天祥《衣帶銘》所謂“讀圣賢書,所學何事”,指的就是這個發(fā)揮大仁大勇的最高境界。當然,我們不希望常常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需要,也不是人人能夠如此,不過,除了自己個人,還知道有他人,有社會;除了滿足自己,還會顧念他人,這應該是所有人都應該明白、應該做到的?! 〗暧幸痪浜θ瞬粶\的流行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實,人如果只知為己,以至因此不擇手段,那么,不等到天地震怒,就先已互相誅鋤、共同毀滅了。因此,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八個字?! 檎_處理人際關系,孔子還提出“克己復禮為仁”?!翱思骸?,就是克制個人欲望。這里的“復禮”之“復”是“履”的通假字,是踐行的意思,而不是恢復的意思?!皬投Y”之“禮”,即倫理道德規(guī)范?!皬停模┒Y”,即行為符合倫理道德規(guī)范。所以,“克己復禮”這個命題,就是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在視、聽、言、動的行為中,要克制個人欲望,使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踐行、符合當時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從而能正確處理人際關系?! ∮缮纤?,可見仁的第一層含義,就是克己愛人,以求能達到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思?,是從消極方面言,愛人,是從積極方面言;克己,是為了愛人,而愛人,則必須克己。因此,仁就是一種克己利他的思想與行為?! 】鬃拥贸龅摹翱思骸薄皭廴恕保谝欢ǔ潭壬?,是超階級、等級和家族界限的。譬如說,對待下層勞動者,甚至奴隸,孔子雖然并不要求超越宗法、等級,把他們與貴族同等看待,但按照他的“克己”“愛人”的理論,也得承認他們是人,與貴族同屬人這個類,應幫助他們過上起碼的人的生活,應維護他們起碼的人格與尊嚴?!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也就是這個意思。因此,仁正是在這一層含義里,蘊涵著深厚的人道主義和人民性的思想。 孝為仁之本。孔子提出的“仁者愛人”,這是仁的內(nèi)涵中的最高層次。但“愛人”,在當時社會不可能一視同仁,必須根據(jù)當時的社會實際,特別是當時普遍實行宗法等級制的社會實際(因為宗法制不但在奴隸社會實行,在封建社會也是實行的),在“愛人”的前提下,對仁進一步作出補充規(guī)定。因此,又提出:行仁應以孝弟(悌)為先,以孝弟(悌)為本。“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保ā秾W而》)從孔子這段話的敘述層次可以看出,所謂“愛人”,首先是愛自己的父母,這就是孝;其次是愛自己的兄弟和家族的同輩,這就是弟;再次,才廣泛地愛其他一般的人?! ⌒腥蕬孕⒌転橄?,這使孔子“仁者愛人”的觀點,有別于墨子的兼愛,它不要求一視同仁、毫無區(qū)別地愛所有的人,而是愛有等差,“施由親始”(《孟子·滕文公上》)??鬃舆€說過:“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保ā短┎罚┻@也正是強調(diào),實行仁德,必須從孝弟開始。如果在孝弟方面做得好,能真摯地愛自己的親人,則不但可影響當政者,而且可影響整個社會風氣,使人民都能實行仁德。 中庸思想,可以說是孔子求仁的方法論,它貫徹于各個方面。在孔子思想體系中,它也屬于最高層次?!爸杏怪疄榈乱?,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雍也》)在《論語》中,中庸思想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過猶不及”,其二是“和而不同”?! ∷^“過猶不及”(《先進》),就是講過頭和“不及”一樣都有害,處理一切事情,既要反對過頭,也要反對“不及”。“過猶不及”是相對于一定的標準而言的。所謂“過”,就是越過了這個標準;所謂“不及”,就是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兩者是在相反的方向脫離了標準的對立傾向,構(gòu)成兩個極端,都是錯誤的,必須反對。所以,“過猶不及”的思想,是有標準的,是有原則的。它不是折中,更不是折中主義,決不是不顧原則、不管客觀規(guī)律,人為地損過以補不及、酌盈濟虛以求平衡,不是不問是非曲直,或一律遷就,或一律各打五十大板;而是支持標準,是則是,非則非,多一點不行,少一點也不行。正因為這樣,所以孔子非常反對那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鄉(xiāng)愿,德之賊也。”(《陽貨》) “和而不同”是中庸思想第二個方面。孔子說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保ā蹲勇贰罚┧^和,就是矛盾對立面或各種不同因素的和諧結(jié)合。所謂“同”,就是人為地取消矛盾對立面的差異,或人為地去掉各種不同的因素,而強求簡單的同一。這是先秦時代哲學用語的含義。如晏嬰對此有過生動的說明。他說,比如燒湯,如果用醯(xī)、醢(hǎi)、鹽、梅等各種各樣的作料來烹飪魚肉,用柴燒起火來煮,廚師又加以調(diào)拌,使味道恰到好處,“濟其不及以泄(減)其過”,這就是“和”。用這種方法煮出來的菜,人們吃了,一定心平氣和。如果不是這樣,單只舀一瓢水,沒有鹽、醯、醢、梅,也無魚肉,清湯寡水,這就是“同”。用這種辦法做出來的湯,誰也不喜歡吃。再比如君臣之間,如果有不同的看法能進行協(xié)調(diào),君說可行的事情,其中很可能有不行的因素,這時臣就指出其不行的地方,而使其可行的事情更為完備;君說不可行的事情,其中也許有可行的因素,這時臣就提出保留其中可行的,而去掉那不可行的,事情就更穩(wěn)靠,這就是“和”。君臣間如果能這樣,就會政局平穩(wěn),民無爭心。如不是這樣,搞一言堂,君說可,臣亦說可,君說不可,臣亦說不可,眾口一聲,根本沒有意見交換,這就是“同”。君臣間如果這樣,那君主一定會犯錯誤,國家一定會危險。他認為只有“和”是可行的,“同”是不可行的(見《左傳·昭公二十年》)??鬃铀f的“和而不同”,就是晏嬰所說的這個意思。這從哲學上來看,就是說,只有多種因素特別是對立因素的統(tǒng)一和諧,才能形成完美的事物;孤立的單一的因素是不能構(gòu)成完美事物的。 孔子從政的心情很迫切,但他不是為利祿而求仕,而是有著明確的、高尚的政治理念,這就是出仕行道?!墩撜Z》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有關治政方面的許多議論,概括而言,孔子的政治理念就是“仁者愛人”的仁德政治:統(tǒng)治者應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克制私欲(“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遵守國家法令和社會準則;減輕刑罰,加強對人民的教育(“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關心人民,愛惜民力,減輕剝削,改善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擇可勞而勞之”“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富之”“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捎诳鬃诱J識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提出不但要使人民有富裕的物質(zhì)生活,而且要通過教育,使人民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所以冉有問他,人民富了以后怎樣辦?他說,要“教之”。庶、富、教是孔子治國的三個階段,而教則是最后一個階段,而且是最重要的、最高的階段。他認識到教育必須在豐衣足食的基礎上進行。當然,這是工作的著重點,庶、富、教不是截然分開的。孔子特別反對不教而誅,提出“不教而殺謂之虐”;反對事先不對人民進行訓練便讓人民打仗(“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 】鬃硬坏珡娬{(diào)仁德政治,而且認為仁德政治的實現(xiàn),還必須依靠賢人?!墩撜Z》中,孔子對此論述很多。他提出:選拔賢能是“民服”的重要條件。他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彼辉俳虒W生,為政必須選舉賢能。如:“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子路》)他甚至還提出,必須突破門第界限,選拔出身貧寒而又很有才德的人作政府官吏(“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弗用,山川其舍諸’”)。 孔子的政治理念還有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維護名分制度,爭取王道一統(tǒng)的“正名”主張(見《子路》篇第三章)。孔子提出“正名”,是針對衛(wèi)國當時宮廷斗爭而引發(fā)的。衛(wèi)靈公生前異?;璞?,把太子蒯聵趕出衛(wèi)國。他去世后,按子承父位的原則,本應由蒯聵繼位,可是衛(wèi)國一部分貴族以靈公遺命拒絕蒯聵回國繼位,而擁戴蒯聵的兒子蒯輒繼承君位,這就是衛(wèi)出公。當時出公任用子路、子貢等孔門弟子,可能還想請孔子來主持國政。就在孔子到衛(wèi)國的路上,孔子向子路發(fā)表了“正名”的見解。顯而易見,孔子的意思是,在衛(wèi)國,一部分人擁戴蒯輒為君主,享有君主的名分所規(guī)定的權力、地位,而另一部分人卻還是認為只有蒯聵才能作君主,才能享有君主的名分所規(guī)定的權力、地位。這個問題不解決,衛(wèi)國是治理不好的,所以要“正名”。由此可見,“正名”就是正君臣、父子之名,亦即解決蒯聵、蒯輒父子間誰應為君、誰應為臣的問題,亦即解決他兩人中誰應擁有君主的名分和享受君主名分所規(guī)定的權利的問題。此外,孔子有些言論,實際也是一個正名問題。如譴責魯國季氏,不應“八佾舞于庭”,不應“旅于泰山”;譴責孟孫、叔孫、季孫三家貴族在祭祀完畢時唱《雍》這首歌曲等。這都是他們的行為,超越了自己的名分,即他們是大夫,根本不應該享有天子的權力與待遇??鬃佑嘘P“正名”的主張,是針對當時整個現(xiàn)實政治情況的。當時,由于社會的急劇變化,不但在衛(wèi)國,在其他地方,人際關系都發(fā)生變化。而在政治領域中,特別是君臣關系、宗法等級關系中,則更出現(xiàn)了許多名實不符的情況。一種是徒然具有名分之名,但無名分所規(guī)定的應有的那些權利與待遇。如周王雖具有“天下共主”的名分,但他并沒有“天下共主”所應有的政治權利,“禮樂征伐”已不“自天子出”,已變成傀儡,這是名實不符,有名無實。另一種是,他雖然是一個諸侯,卻具有天子的權威,“禮樂征伐”由這些諸侯(如齊桓、晉文)操縱制定而出;或者他雖是一個大夫,卻具有諸侯的權威,在國內(nèi)發(fā)號司令(如魯國的季氏),這也是名實不符,名小實大。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通過暴力手段,來奪取名分和這個名分所具有的權利,如陳成子殺齊簡公,篡奪政權,這在孔子看來,更是對名分制度的徹底破壞,因而不免要痛加譴責。當然,這種觀點,有極大的保守性。而且籠統(tǒng)地強調(diào)“正名”,強調(diào)要用西周早期的宗法名分制度的標準來糾正各種“僭越”“篡奪”等行為,以求在原封不動的舊的宗法名分制度的前提下,來進行和平變革,也只能是幻想。但要指出,孔子的正名思想之目的卻并非企圖復辟奴隸制。孔子一方面堅決主張“正名”,但另一方面,在處理君臣關系時,又倡原始民主之遺風。這在《論語》中也是有所表現(xiàn),或者說有所折射的?! 惱淼赖乱?guī)范也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主要內(nèi)容是孝弟(悌)、忠信??鬃影研⑦@種道德規(guī)范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對“孝”提出了多層次的嚴格要求:第一是“養(yǎng)”,即在物質(zhì)生活上盡心盡力贍養(yǎng)、護理父母。第二是“敬”,物質(zhì)生活上的養(yǎng),還是最低層次的,還應該做到“敬”。所謂敬,就是孝順父母,還必須做到在外表上和顏悅色,而且是一種真誠感情的自然流露,從而使父母內(nèi)心欣慰,精神愉快。真正的孝是“色難”,“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正因為要尊敬父母,所以當父母親有錯誤時,做兒子的也可勸告批評,但要注意態(tài)度,力戒粗暴。他如果不接受,就要耐心等待(《里仁》:“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第三是做到“無違”。即對待父母,一切必須按照禮的要求:“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保ā稙檎罚┊斎?,對孔子關于孝的談論,我們應采取分析態(tài)度,既不可一概否定,也不可全盤肯定??鬃诱J為要做到對父母親的孝,就必須“竭其力”從物質(zhì)生活上奉養(yǎng)父母,使之過得溫飽舒適;就必須誠心誠意地絲毫也不勉強地尊敬父母,喜愛父母,對父母和顏悅色,體貼入微,從而能保證其內(nèi)心欣慰,精神愉快。這種看法,是合理的,是與我國勞動人民尊老愛幼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相一致的。即使在今天社會,由于個體家庭仍然是社會的最基本、最普遍的結(jié)構(gòu),所以仍然必須強調(diào)孝,強調(diào)兒女對父母的尊敬、奉養(yǎng),以做到“老有所養(yǎng)”,使全民皆過上幸福文明的和諧生活。更何況,孝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你有孝的傳統(tǒng),你今天對父母孝,來日你的兒女自然也會對你孝;你沒有孝的傳統(tǒng),你今天對父母不孝,來日你的兒女也不可能對你孝。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孔子在對孝的談論中,有些方面不免絕對,如為尊敬父母,而要求“父子相隱”;如為貫徹禮的規(guī)定,要求兒女在父母死后一定服三年之喪,要求“三年無改于父之道”。這些便不應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 ≡凇墩撜Z》里,“忠”是指對人特別是對上級要全心全意、誠實負責。首先,忠是指對普通人的忠(“與人忠”“為人謀而不忠乎”)。這個忠,是平等的,是應該相互遵守的。其次,忠,是指忠君,也就是指對天子、諸侯的忠(“事君,能致其身”)。這就是說為君主辦事,必須全心全意,獻出自己的一切。當然,這個忠是有條件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笨梢姡鬃铀v的“忠”,與后世的“愚忠”是有區(qū)別的??鬃釉谡摼缄P系時,并不把君主視為絕對神圣,認為臣子可以向君主提意見,認為當君主無可救藥時,可以棄而他去。這種觀點,以后為孟子所發(fā)展,提出了更激烈更大膽的言論:“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保ā峨x婁下》) “信”是指言而有信,誠實無欺。凡君子、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都必須有此品質(zhì)。“信則人任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都說明了信之于人品的不可或缺。但是,信,終究是低一層次的道德規(guī)范,它必須在仁的統(tǒng)帥之下,因此孔子反對無原則地守信用,不以“硁硁然”之小人的“言必信,行必果”為典范,不贊成那種“匹夫匹婦之為諒也”的“信”。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論語》大量記錄了孔子有關教育的言論。孔子一生主要從事教育,提出并實踐了“有教無類”這一開明主張。在他的學生中,有許多是出身貧賤的,如顏回、仲弓、子路、原憲、曾參、閔子騫等??鬃釉诮逃龑嵺`中,還提出過一個影響深遠的原則,即“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一生,可說是活到老,學到老,教到老。他晚年回到魯國,年近古稀,仍克服困難,整理各種古代文獻,繼續(xù)從事教育工作。在周朝,本來只有貴族才有受教育的權利,當時“學在官府”,無論“小學”“大學”,皆為貴族子弟所壟斷。毫無疑問,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實踐,在當時是具有很大進步性的??鬃咏逃龑W生,學無“常師”,要向各種人請教(“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在學習上必須謙虛,實事求是,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多聞厥疑”“多見厥殆”,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要放下臭架子,“不恥下問”。學習中要多問為什么(《衛(wèi)靈公》:“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要學、思并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孔子能密切聯(lián)系實際,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特點,采取適當?shù)慕虒W方法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不使用灌注式,而充分使用啟發(fā)式,特別重視學生在學習中思維的積極狀態(tài)(《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所以顏淵贊嘆“夫子循循然善誘人”。還特別應當指出的是,孔子與其弟子的師生關系是平等的、親密和諧的,這從子路多次對孔子所作之事“不說(悅)”及“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陽貨》)等故事都可充分看出。 對于人格化的天,對于鬼神,孔子是“存而不論”,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主張按傳統(tǒng)進行祭祀,但不采取宗教的狂熱態(tài)度,要把工作的重點放在人事即“務民之義”上(“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薄皠彰裰x,敬鬼神而遠之”),這是一種實用理性的精神??鬃釉谟行┱勗捴校v“命”“天命”,有時又講“天”,都是指命運而言??鬃映姓J命定論,認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提出要“知命”,要“畏天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小人不知天命”),稱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在某種特殊情況下,如困難、震驚、不被人理解時,孔子也曾流露出天命意識,以安慰或鼓勵自己。凡此,一方面反映了孔子思想的時代局限性,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孔子思想的某種睿智性:所謂“知命”,就是正確理解客觀世界與人生活動的關系,正視個體人生在無窮的宇宙中活動的極限。能“知命”,才能更冷靜更明智地處理自己人生道路上各種問題,才能更實事求是地確定自己的奮斗目標,并最高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鬃幼约阂簧菍嵺`了這個道理。他“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后,雖然知道理想的實現(xiàn)是極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他在實際行動上,還是奮力進取。最后,年近古稀,不得已而回父母之邦,仍努力從事教育和學術工作,為中國文化做出偉大的貢獻。因此,他之所謂“知命”,如果從他的經(jīng)歷這一方面看,并不是簡單地屈服于命運,而實質(zhì)上是要人在客觀環(huán)境限制的范圍內(nèi),盡量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爭取美好的結(jié)果。因此,在孔子思想上,“命”只是事后的無可奈何的解釋,而不是行動的出發(fā)點。
內(nèi)容概要
《論語》,儒家經(jīng)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甚或三傳弟子)關于孔夫子言行的記錄,包括孔子談話、答弟子問以及弟子之間相互談論等內(nèi)容?!墩撜Z》在西漢時有今文本的《魯論》和《齊論》以及古文本的《古論》等三種。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東漢鄭玄(康成)合眾本而來,共20篇。孩童蒙書《三字經(jīng)》語云:"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據(jù)此而來。 南宋朱熹把《論語》和《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歷代有《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正義》、《論語集注》、《論語正義》等注釋本。
作者簡介
孫雍長,湖南祁陽人,漢族。1967年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yè),1982年北京師范大學訓詁學研究生畢業(yè),文學碩士。先后任湖南師范大學、廣東五邑大學、廣州大學(原廣州師范學院)教授,現(xiàn)任廣東韓山師范學院教授;曾任《古漢語研究》副主編、中國語言學會理事,現(xiàn)任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副會長。著有《轉(zhuǎn)注論》《管窺蠡測集》《訓詁原理》《老子注譯》《莊子注譯》及古籍整理等二十余種,學術論文百余篇。
書籍目錄
前言一 學而二 為政三 八佾四 里仁五 公冶長六 雍也七 述而八 泰伯九 子罕十 鄉(xiāng)黨十一 先進十二 顏淵十三 子路十四 憲問十五 衛(wèi)靈公十六 季氏十七 陽貨十八 微子十九 子張二十 堯曰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編輯推薦
《大學生傳世經(jīng)典隨身讀:論語(全本)》不但是一部儒學經(jīng)典,更是一部現(xiàn)代人的人生指南?!洞髮W生傳世經(jīng)典隨身讀:論語(全本)》中的許多道理早已融入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為我們血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養(yǎng)料?! 洞髮W生傳世經(jīng)典隨身讀:論語(全本)》為“大學生傳世經(jīng)典隨身讀”系列之一,在譯注《大學生傳世經(jīng)典隨身讀:論語(全本)》全文的同時,進行了精辟闡述,并加以深刻的感悟評述。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