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高等教育 作者:劉志廣 編 頁數(shù):402 字數(shù):48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分析化學學科的迅速發(fā)展,也使得分析化學課程的內容十分豐富。分析化學作為工科院?;瘜W化工專業(yè)及相關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傳統(tǒng)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理念已不能滿足課程發(fā)展和教學改革的需要。如何在保持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對大量的內容進行取舍,使之既能夠體現(xiàn)工科院校教學特點,滿足社會和工科院校對分析化學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和需要,又能使學生對課程整體及學科發(fā)展前沿有所了解,這就是本教材所努力追求的目標?! ”緯亲髡呓鼛啄暝诔袚瓿山逃慷囗椊虒W改革研究項目、國家工科化學教學基地建設和分析化學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的基礎上,對分析化學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及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和實踐的經驗總結。 本書力求在更新內容和保持體系相對完整的前提下,突出工科特色,滿足教學需要,盡量減少與無機化學教材之間的重疊,精練內容,反映學科進展,力求能夠滿足后續(xù)課程對分析化學的需要?! ”緯η笤谝韵聨追矫嫱怀鎏厣骸 。?)改變傳統(tǒng)編排體系,將眾多分析方法按大類編寫,同時加強儀器分析內容,突出工科特點,符合發(fā)展趨勢及社會需要?! 。?)內容精簡合并,全書共分為九章。將滴定分析縮寫成一章,強調方法的共性。將紅外光譜、核磁共振波譜及質譜等重要的有機分子結構測定方法縮寫成波譜分析一章,突出方法原理和應用,強化對譜圖的解析和化合物結構的確定?! 。?)內容選擇與時俱進,增加新知識,強調對學習者創(chuàng)新意識方面的培養(yǎng),交代清楚各種分析方法的發(fā)展脈絡?! 。?)適應少學時、多媒體教學需要?! ∮杀窘滩淖髡哐兄频摹斗治龌瘜W電子教案》已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多年,受到了兄弟院校的歡迎。為使教材與電子教案更好配合,發(fā)揮多媒體教學的最佳作用,借本教材出版之際,一并對其進行了全面改版。新版內容全面、重點更加突出;整體色彩協(xié)調、清新淡雅,使用效果良好,增加了部分新制作的動畫,突出多媒體教學特色;另有研制的各種分析化學網絡虛擬實驗室教學軟件,與課程配套使用,將起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需要者可與出版社或作者聯(lián)系?! ⒓颖緯帉懝ぷ鞯挠袆⒅緩V(第1、2、5、6章)、丁保軍(第3章)、郭慧敏(第4章)、宿艷(第7、9章)、潘玉珍(第9章)、張永策(習題及附錄)。
內容概要
本書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是作者根據(jù)近年來分析化學學科進展,在總結教學改革和分析化學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經驗基礎上編寫而成的。 全書共分九章,內容覆蓋誤差與數(shù)據(jù)處理、滴定分析、各種儀器分析方法及有機分子結構測定方法等。將滴定分析內容精練成一章,突出方法的共性;擴展了儀器分析及較多新知識,以適應工科院校分析化學課程教學中對儀器分析內容日益增加的需要。全書結構新穎、內容精練、特色突出,特別適合工科少學時分析化學課程教學需要,并配有制作精美、經過多年使用、效果良好的電子教案。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瘜W化工類專業(yè)及其他相關專業(yè)的分析化學課程教材,也可供從事理化分析檢驗工作的人員參考及培訓使用。
書籍目錄
第1章 緒論 本章教學基本要求 1.1 分析化學的性質、任務和作用 1.1.1 分析化學的定義與任務 1.1.2 分析化學的地位與作用 1.2 分析方法的分類 1.2.1 定性、定量和結構分析 1.2.2 化學分析和儀器分析 1.2.3 其他分類法 1.3 分析化學的變革與發(fā)展 1.3.1 分析化學的變革 1.3.2 分析化學的發(fā)展趨勢 1.4 定量分析基本過程與分析方法選擇 1.4.1 定量分析的一般過程 1.4.2 分析方法選擇的基本原則 1.4.3 定量分析結果的表達 1.5 本課程的基本任務和要求 1.5.1 本課程的基本任務和要求 1.5.2 本課程的特點與學習 1.5.3 分析化學文獻 習題第2章 定量分析中的誤差與數(shù)據(jù)處理 本章教學基本要求 2.1 定量分析中誤差的基本概念 2.1.1 誤差、誤差的分類及其特點 2.1.2 偶然誤差分布的數(shù)理統(tǒng)計規(guī)律 2.1.3 置信度與置信區(qū)間 2.1.4 誤差的傳遞及提高測定準確度的方法 2.2 定量分析數(shù)據(jù)的評價和顯著性檢驗 2.2.1 可疑值的取舍——過失的判斷 2.2.2 顯著性檢驗——系統(tǒng)誤差的判斷 2.3 有效數(shù)字及其運算規(guī)則 2.3.1 有效數(shù)字 2.3.2 有效數(shù)字的運算規(guī)則 2.3.3 數(shù)字修約規(guī)則 2.4 分析質量的保證與控制 2.4.1 質量保證體系和質量控制 2.4.2 檢測實驗室質量保證的認證 2.4.3 標準物質 2.5 標準曲線的回歸分析 2.5.1 一元線性回歸 2.5.2 相關系數(shù)及相關檢驗 2.5.3 回歸線的精密度及其置信區(qū)間 習題第3章 滴定分析法 本章教學基本要求 3.1 滴定分析法基礎 3.1.1 滴定分析中的有關術語及基礎知識 3.1.2 標準溶液的配制及其濃度表示 3.1.3 滴定分析的計算 3.2 滴定分析法基本原理 3.2.1 活度、活度系數(shù)和平衡常數(shù) 3.2.2 化學平衡及相關計算 3.2.3 滴定曲線 3.2.4 滴定終點的確定方法 3.2.5 終點誤差與直接滴定的條件 3.3 滴定分析法的應用 3.3.1 酸堿滴定法 3.3.2 配位滴定法 3.3.3 氧化還原滴定法 3.3.4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習題第4章 電化學分析法 本章教學基本要求 4.1 概述 4.1.1 電化學分析法的分類 4.1.2 電化學分析常用的儀器及用途 4.1.3 電化學分析的基本原理 4.2 電位分析法 4.2.1 電極 4.2.2 離子選擇性電極 4.2.3 離子選擇性電極的特性 4.2.4 電位分析法的應用 4.3 其他電化學分析法簡介 4.3.1 電解分析法 4.3.2 伏安分析法 4.4 電化學分析法的進展 習題第5章 色譜分析法 本章教學基本要求 5.1 色譜分析法基礎 5.1.1 色譜分析法概述 5.1.2 色譜分析法的特點和分類 5.1.3 色譜分離基本原理與過程 5.1.4 色譜基本參數(shù)與色譜流出曲線的表征 5.2 色譜基礎理論 5.2.1 色譜基本關系式 5.2.2 塔板理論 5.2.3 速率理論 5.2.4 分離度 5.3 氣相色譜法 5.3.1 氣相色譜儀 5.3.2 氣相色譜固定相 5.3.3 氣相色譜檢測器 5.3.4 氣相色譜分離操作條件的選擇 5.3.5 毛細管氣相色譜分析 5.3.6 氣相色譜法的應用 5.4 高效液相色譜法 5.4.1 高效液相色譜法的特性 5.4.2 高效液相色譜儀的結構流程及主要部件 5.4.3 高效液相色譜中的分離類型與操作條件的選擇 5.4.4 高效液相色譜法的應用 5.5 超臨界流體色譜法 5.5.1 超臨界流體色譜的特點與基本原理 5.5.2 超臨界流體色譜儀的結構流程 5.5.3 超臨界流體色譜法的應用 5.6 色譜定性與定量分析方法 5.6.1 色譜定性鑒定方法 5.6.2 色譜定量分析方法 5.7 高效毛細管電泳分析法簡介 5.7.1 毛細管電泳分析的基本原理 5.7.2 毛細管電泳儀的基本結構 5.7.3 高效毛細管電泳的主要特點和應用 習題第6章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 本章教學基本要求 6.1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6.1.1 光的基本性質 6.1.2 物質分子對光的選擇性吸收與吸收曲線 6.1.3 光的吸收定律 6.1.4 電子躍遷與吸收帶類型 6.2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6.2.1 儀器的基本組成 6.2.2 儀器類型簡介 6.3 顯色反應及其光度測定條件的選擇 6.3.1 顯色反應的選擇 6.3.2 顯色反應條件的選擇 6.3.3 光度測定條件的選擇 6.3.4 提高光度測定靈敏度和選擇性的途徑 6.4 分光光度定量測定方法 6.4.1 普通分光光度法 6.4.2 示差分光光度法 6.4.3 雙波長分光光度法 6.4.4 導數(shù)分光光度法 6.5 紫外一可見分光光度法的其他應用 6.5.1 有機化合物的結構解析 6.5.2 某些物理化學參數(shù)的測定 習題第7章 原子吸收光譜法 本章教學基本要求 7.1 概述 7.2 基本原理 7.2.1 共振線與吸收線 7.2.2 基態(tài)原子數(shù)與溫度的關系 7.2.3 原子吸收譜線的輪廓及其變寬 7.2.4 原子吸收法的定量基礎 7.3 原子吸收光譜儀 7.3.1 原子吸收光譜儀主要部件及作用 7.3.2 原子吸收光譜儀的類型 7.4 實驗條件的選擇 7.4.1 試樣的預處理與制樣 7.4.2 測定條件的選擇 7.4.3 干擾及其抑制 7.5 定量分析方法與評價 7.5.1 定量分析方法 7.5.2 分析方法評價 7.6 原子吸收光譜法的應用 7.6.1 元素的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 7.6.2 元素形態(tài)分析及間接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 7.7 原子發(fā)射光譜法簡介 習題第8章 波譜分析法 本章教學基本要求 8.1 紅外吸收光譜法 8.1.1 紅外光譜產生的基本原理 8.1.2 紅外光譜儀 8.1.3 有機化合物中基團的特征吸收峰 8.1.4 影響吸收峰峰位的因素 8.1.5 紅外光譜在結構解析中的應用 8.2 核磁共振波譜法 8.2.1 基本原理 8.2.2 核磁共振波譜儀 8.2.3 有機化合物中氫核的化學位移 8.2.4 自旋-自旋偶合 8.2.5 核磁共振波譜法在結構解析中的應用 8.2.6 其他核磁共振波譜 8.3 質譜法 8.3.1 基本原理 8.3.2 質譜儀 8.3.3 質譜圖中離子峰的主要類型 8.3.4 有機分子的裂解類型 8.3.5 各類有機化合物的質譜 8.3.6 質譜法在結構解析中的應用 習題第9章 分析測定中的分離方法 本章教學基本要求 9.1 沉淀分離法 9.1.1 無機沉淀劑沉淀分離法 9.1.2 有機沉淀劑沉淀分離法 9.1.3 鹽析法和等電點沉淀法 9.2 溶劑萃取分離法 9.2.1 萃取分離基本原理 9.2.2 常見的萃取體系 9.2.3 固相萃取技術簡介 9.3 離子交換分離法 9.3.1 離子交換樹脂及交換作用原理 9.3.2 離子交換分離操作程序 9.3.3 離子交換分離法的應用 9.4 層析分離法 9.4.1 柱層析法 9.4.2 平面層析法 9.5 膜分離法 9.5.1 膜分離法概述 9.5.2 透析 9.5.3 液膜分離 9.6 電泳分離法 9.6.1 電泳分離法的原理 9.6.2 電泳分離法的分類 9.6.3 電泳分離法的應用 習題附錄 附錄1 弱酸和弱堿的解離常數(shù) 附錄2 常用的酸溶液和堿溶液的相對密度和濃度 附錄3 金屬離子配合物的穩(wěn)定常數(shù) 附錄4 標準電極電位 附錄5 條件電極電位 附錄6 難溶化合物的溶度積常數(shù) 附錄7 化學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附錄8 部分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 附錄9 有機化合物常見的質譜碎片 附錄10 常見固體試樣的分解方法 附錄11 部分有害氣體檢測用試紙及制備方法 附錄12 常見分析儀器的用途及主要應用范圍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2)發(fā)展快速分析 對于不穩(wěn)定的和瞬態(tài)物種,如自由基、激發(fā)態(tài)原子等以及高速反應產物的測定是分析化學發(fā)展的一個突破,在許多化學反應中的瞬變機理和快速反應動力學的研究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線、實時以及活體內原位分析都已成為現(xiàn)實。 ?。?)發(fā)展結構分析和形態(tài)分析 迄今人們所認識的化合物已超過2200萬種,而且新合成的化合物種類仍在快速增加。許多不同價態(tài)的離子或化合物的異構體往往其活性或毒性差別很大。此外,確定新物質結構及了解化合物結構與性能的關系已成為許多學科關心的重要課題,由此推動了分子結構分析技術如核磁共振分析、質譜分析、紅外光譜分析和激光拉曼光譜分析等的迅速發(fā)展?! 。?)聯(lián)用技術和智能化、微型化儀器發(fā)展迅速 微電子工業(yè)、微型計算機的發(fā)展推動了兩種或多種分析技術的聯(lián)用,為解決復雜物質分析和提高分析速度提供了強有力的手段。例如,色譜一質譜、色譜一紅外等聯(lián)用技術,充分發(fā)揮了色譜的強分離能力和質譜、紅外光譜對分子結構的強鑒別能力,成為解決復雜物質分離與結構分析的有力手段,是儀器分析發(fā)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分析儀器與計算機的結合出現(xiàn)了智能化的分析儀器,極大地提高了分析儀器提供信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儀器操作的自動化程度,擴充了分析化學的應用領域。分析儀器乃至整個分析系統(tǒng)全過程的微型化、集成化、自動化、便攜化一直是分析化學工作者努力研究和希望實現(xiàn)的目標,微流控分析芯片則是實現(xiàn)這一整體目標的成功嘗試。它的出現(xiàn)備受關注和重視。目前該方面的研究已成為分析化學學科最活躍的領域和發(fā)展前沿?! 》治龌瘜W一百多年來成功實現(xiàn)的三次變革和主體的轉移(由以化學分析為主向以儀器分析為主的轉移,由以無機物為研究對象向以有機物、生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轉移),奠定了分析化學在化學學科中的地位,成為化學學科中近年來發(fā)展最快的基礎學科。明天的分析化學將在生命、環(huán)境、能源和材料等領域,朝著更高靈敏度(原子、分子級水平)、更高選擇性(復雜體系)、更快速(飛秒級水平)以及智能化、自動化、微型化的縱深方向發(fā)展。圖l一1簡要給出了分析化學今后的主要發(fā)展方向。
編輯推薦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分析化學》是作者近幾年在承擔完成教育部多項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國家工科化學教學基地建設和分析化學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的基礎上,對分析化學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及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和實踐的經驗總結。全書共分九章,內容覆蓋誤差與數(shù)據(jù)處理、滴定分析、各種儀器分析方法及有機分子結構測定方法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