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免疫生物學

出版時間:2006-9  出版社:第1版 (2006年9月1日)  作者:李幼平  頁數(shù):447  字數(shù):890000  

前言

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移植免疫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免疫抑制治療的進展,使器官移植由幻想變?yōu)楝F(xiàn)實,目前已成為治療終末期臟器病變的有效手段。移植免疫,尤其是移植免疫生物學有其特殊性,相關學科間的交叉和結合更多、更復雜,有不少現(xiàn)象還認識不足甚至尚未認識,例如同種免疫應答的免疫學本質尚待進一步揭示。相對于生物醫(yī)學領域其他學科,移植免疫生物學的興起和發(fā)展明顯滯后,已成為當前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熱點和重點。長期以來,我國缺乏關于移植免疫生物學的教材和參考書。李幼平教授意識到這一點,早在2000年就與國內外專家共同編寫了《移植免疫生物學》專著,首次向國內讀者系統(tǒng)介紹國內外移植免疫生物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當時全書43章中,僅有3章出自國內作者之手。我有幸成為該書的總審校,并見證了該書對推動國內移植免疫學科發(fā)展所起的積極作用。六年后,基于大量一手相關研究成果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經(jīng)驗,李幼平教授進一步組織了國內移植界、免疫學界,尤其是移植免疫學界的知名專家,共同編寫了《移植免疫生物學》研究生教材,填補了國內移植免疫生物學教材的空白。本書內容豐富,既有相關基礎理論知識和常用生物學、免疫學及動物實驗技術,也涉及重要的應用基礎和臨床內容,適合于不同專業(yè)研究生的教學需要。本書既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也強調當前的研究前沿和問題;既注意到研究生基礎的奠定,也給予他們今后進一步發(fā)展的空間,體現(xiàn)了有關移植免疫生物學的知識性、科學性、實用性和先進性。本書雖然定位于研究生教材,也不失是一本良好的參考書,適用于各類各級臨床醫(yī)師,基礎醫(yī)學教師和研究人員。我相信本書的出版將促進我國移植免疫學的進一步發(fā)展。

內容概要

本書為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推薦的研究生教學用書,是作者在2000年出版國內第一本中外合著的《移植免疫生物學》專著的基礎上,結合連續(xù)6年開設“移植免疫生物學”研究生課程的第一手經(jīng)驗,針對目前研究生低齡化、以直讀為主、大量非醫(yī)學學生選修、缺乏移植臨床和科研經(jīng)驗的生源現(xiàn)實,組織國內外在移植臨床、科研和教學第一線工作的一流專家共同撰寫的國內第一本《移植免疫生物學》研究生教材。  全書分基礎、臨床、前沿和技術4個部分,分別闡述移植免疫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在目前臨床主要移植器官組織中的應用、國內外最新前沿和發(fā)展趨勢以及基礎研究所需的相關技術。力圖為讀者提供一個適合教學、可作手冊、能指導科研、也適合自學的研究生教材,同時也可作為臨床移植外科醫(yī)師、內科醫(yī)師、檢驗和臨床藥學人員、基礎免疫學教師、臨床免疫學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李幼平 女,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衛(wèi)生部移植工程與移植免疫重點實驗室主任,衛(wèi)生部中國循證醫(yī)學中心及循證醫(yī)學教育部網(wǎng)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中華醫(yī)學會器官移植專業(yè)委員會委員,腸內腸外營養(yǎng)專業(yè)委員會常委,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循證醫(yī)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書籍目錄

1 移植免疫生物學導論2 MHC結構與功能3 移植抗原4 抗原加工呈遞與淋巴細胞激活5 移植免疫效應細胞6 移植排斥類型7 移植免疫狀態(tài)的調節(jié)8 實體器官移植病理診斷與鑒別診斷9 免疫抑制藥物機制及應用10 腎移植免疫生物學基礎與臨床11 肝移植免疫生物學基礎與臨床12 造血干細胞移植免疫生物學基礎與臨床13 多器官聯(lián)合移植免疫生物學基礎與臨床14 胰腺/胰島移植免疫生物學基礎與臨床15 移植耐受的誘導16 慢性移植物失功機制及干預17 移植感染及干預18 移植免疫相關抗體工程19 異種移植的前沿與探索20 移植免疫雙向調節(jié)及干預21 移植物界面反應的免疫生物學問題22 移植組織配型原則與方法23 移植免疫生物學動物模型設計及選擇24 常用免疫實驗技術及方法25 常用分子生物學技術26 分子病理學技術英中文對照作者簡介

章節(jié)摘錄

插圖:2.1 概述對MHC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葉,1930年,Snell等人率先發(fā)現(xiàn)不同種屬或不同系別的個體進行正常組織或腫瘤移植時會發(fā)生排斥反應。其后證實同種異基因間的這種排斥反應現(xiàn)象本質上是一種免疫應答,由細胞表面的同種異基因抗原所誘導。至20世紀中葉發(fā)現(xiàn),機體參與排斥反應的抗原系統(tǒng)多達20個以上,其中能引起強而迅速排斥反應的抗原稱為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引起較弱排斥反應的抗原則稱之為次要組織相容性抗原。MHC分子的免疫生物學意義極廣泛而重要,遠非既往人們簡單地將其等同于移植排斥反應,更非傳統(tǒng)上將MHC單純歸結于免疫遺傳學范疇。加之早在1900年Landsteiner就首先發(fā)現(xiàn)了ABO血型系統(tǒng),由此開創(chuàng)了免疫遺傳學領域,以后又從輸血領域拓展到器官移植領域。長期以來人們始終把MHC或HLA系統(tǒng)歸結入免疫遺傳學范疇,無論是各物種的免疫學還是人類免疫學中都增設有免疫遺傳學章節(jié)。目前認為各種動物MHC的作用基本相似,包括:MHC編碼的抗原廣泛分布于淋巴細胞和其他有核細胞表面,與同種移植排斥有關,也是刺激混合淋巴細胞反應(MLR)和移植物抗宿主反應(GVHR)的主要刺激抗原;直接參與APC對內源性或外源性抗原的處理和加工;在TCR特異性識別APC所呈遞的抗原肽中,必須同時識別與抗原肽結合成復合物的MHC分子,才能夠產(chǎn)生T細胞激活的信號,從而控制機體對抗原的免疫應答或免疫抑制及免疫活性細胞之間相互作用;編碼補體系統(tǒng)中的某些組分;MHC中某些抗原出現(xiàn)的頻率與對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有關。2003年10月23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上發(fā)表了有關英國科學家成功破譯人類第6號染色體遺傳密碼的研究進展,題為《人類六號染色體的基因序列及其分析》,這是迄今破譯人類最大、包含基因最多的染色體。由英國威康信托·桑格研究所(The wellcome Trusl:Sanger Institute和wellcome TrustGenome campus)的科學家們歷經(jīng)8年不懈努力完成。通過對人類第6號染色體超過1.66億個堿基對的測序和分析,已發(fā)現(xiàn)2 190個基因結構,其中1 557個為功能基因,約占人類基因總數(shù)的6%,從中還識別出約130個可導致人類某些疾病的基因。其中有最重要和最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即在第6號染色體中所包含的一組我們早已熟知的MHC系統(tǒng),被稱為“免疫學中的圣杯”,意即最重要的東西。這一重大成果的取得更加完善了對于人類MHC的深入認識和研究。1999年10月,《自然》雜志就刊發(fā)了題為《人類MHC的全部序列及其基因圖譜》的重要研究成果。英、美、日三國聯(lián)合協(xié)作完成這項研究,威康信托·桑格研究所在這項大協(xié)作的研究中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協(xié)調作用。

編輯推薦

《移植免疫生物學》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移植免疫生物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內容豐富,詳實,但缺點在于和其他類似的專著一樣,后面描述的檢測具體操作方法太占篇幅
  •   很系統(tǒng)地講明了各個范圍,很好,而且書的裝訂印刷都很好,值得一看。
  •   沒說什么,應該還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