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教育技術實用教程

出版時間:2006-6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李玉斌 編  頁數:272  

前言

  隨著教育信息化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教育技術已日益成為教師職業(yè)的一項重要素質和能力。在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中明確指出:教學人員要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yè)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為了適應教師職業(yè)發(fā)展對教育技術的實際需求,我們在總結多年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和在職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組織編寫了此書。在編寫過程中力求體現(xiàn)教育技術發(fā)展的最新內容,滿足信息化環(huán)境中教師對現(xiàn)代教學技能的需求,突出實用性。本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實用化的內容  本教程以讓學習者能“理解教育技術、體會現(xiàn)代教學理論、使用現(xiàn)代教學環(huán)境、開發(fā)數字化教學資源、優(yōu)化教學過程設計、實施信息化教學模式”為指導思想,以“利用教育技術進行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為核心,在內容設計和組織上進行了系統(tǒng)規(guī)劃、篩選和結構重組,突出了實用性。例如,在以往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的“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在本書中沒有以專題的形式進行系統(tǒng)介紹,而是把其主要思想、理論隱含于相關的學習活動、教學資源開發(fā)、教學過程設計與評價等內容之中;關于教學設計的內容,我們從“如何利用教學設計完成教學活動設計”的視角出發(fā),突出了教學過程設計與評價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不是向讀者全面地介紹教學設計的理論;關于“常用多媒體軟件使用”的內容也沒有出現(xiàn)在教材中,一方面考慮到在職教師經過多年各種形式的信息技術培訓、職前教師經過信息技術類課程的學習,對這部分內容已掌握或熟悉;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同學科可能有不同的需要,為此,我們把這些內容放在光盤中,教師或學習者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但對于常用的文本、圖片、聲音、流媒體等多媒體素材的獲取和處理技術在各學科教學中都有需求,因此本書保留了這些內容?! ×硗?,該教程在內容選擇上也突出了新穎性。例如,本書沒有介紹幻燈、投影、電視機、錄像機等有關原理性的內容,但對校園網、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室和數字圖書館的組成、功能與應用進行了介紹;沒有對常規(guī)媒體的特性、分類等進行系統(tǒng)介紹,但把“數字化教學資源”作為獨立一章加以介紹,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從“媒體輔助教師講授”到“資源支持教學”思路的轉變。同時,信息化教學設計思路與方法、電子檔案袋、探究性學習與webquest等內容也有機地組織在本教程之中。

內容概要

  《現(xiàn)代教育技術實用教程》既可以作為高等院校教育技術公共課教材,也可作為教育碩士、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的培訓教材。本教程是在參考《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的基礎上,針對教師職業(yè)對教育技術的實際需求,經過系統(tǒng)設計和認真篩選后編寫而成的,具有教學內容實用化、理論學習專題化、技能訓練活動化、學習成果信息化的特點。全書共分五章,主要內容包括教育技術概述、現(xiàn)代教學環(huán)境、數字化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設計與評價和信息化教學模式等?! 〗滩脑诮Y構設計和內容編寫上充分考慮到教學的需要,每節(jié)內容相對獨立,節(jié)前設有學習提示,節(jié)后緊跟學習活動,從而實現(xiàn)“學習、理解”與“ 活動、體驗或思考”的互映射。另外,《現(xiàn)代教育技術實用教程》配有光盤,包含教學活動中需要的一些表格、素材和20余種常用多媒體技術等內容。

書籍目錄

第1章 教育技術概述學習目標1.1 教育技術內涵與應用學習提示1.1.1 教育技術的概念1.1.2 教育技術的發(fā)展過程1.1.3 教育技術的主要應用領域學習活動1.2 教學媒體學習提示1.2.1 教學媒體概述1.2.2 教學媒體的分類與特點1.2.3 教學媒體應用舉例1.2.4 視聽教學理論1.2.5 使用教學媒體的意義1.2.6 教學媒體的編制要求1.2.7 選擇教學媒體的注意事項學習活動1.3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學習提示1.3.1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1.3.2 信息技術在整合中的作用1.3.3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層次1.3.4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形式1.3.5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原則學習活動1.4 教育技術與教學學習提示1.4.1 關于學習1.4.2 關于教學1.4.3 關于學生1.4.4 關于教師學習活動第2章 現(xiàn)代教學環(huán)境學習目標2.1 校園網及其教育應用學習提示2.1.1 校園網的基本組成2.1.2 校園網的主要功能2.1.3 校園網教學應用系統(tǒng)學習活動2.2 多媒體教室及其教學應用學習提示2.2.1 多媒體教室的基本組成2.2.2 多媒體教室的主要功能2.2.3 多媒體教室教學應用學習活動2.3 網絡教室及其教學應用學習提示2.3.1 網絡教室的基本組成2.3.2 網絡教室的類型2.3.3 網絡教室的主要功能2.3.4 網絡教室教學應用學習活動2.4 數字化圖書館及其教學應用學習提示2.4.1 數字化圖書館的概念2.4.2 數字化圖書館的特征2.4.3 數字化圖書館的教育功能2.4.4 中文數字化圖書館舉例2.4.5 英文數字化圖書館舉例學習活動第3章 數字化教學資源學習目標3.1 數字化教學資源概述學習提示3.1.1 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概念3.1.2 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類型3.1.3 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fā)工具3.1.4 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中存在問題3.1.5 數字化教學資源標準3.1.6 數字化教學資源評價學習活動3.2 文字、聲音與流媒體學習提示3.2.1 文字與OCR技術3.2.2 聲音與CoolEdit 2000軟件3.2.3 流媒體與Windows Media Encodel3.3 圖片獲取與處理學習提示3.3.1 數碼相機拍攝實物圖片3.3.2 掃描儀掃描印刷圖片3.3.3 抓圖軟件抓取屏幕圖片3.3.4 Photoshop處理圖片學習活動3.4 多媒體課件學習提示3.4.1 多媒體課件的概念3.4.2 多媒體課件的特點3.4.3 多媒體課件的類型3.4.4 多媒體課件的開發(fā)流程3.4.5 多媒體課件的設計3.4.6 多媒體課件的制作3.4.7 多媒體課件的試用、評價與修改學習活動3.5 網絡課程學習提示3.5.1 網絡課程的內涵3.5.2 網絡課程的類型3.5.3 網絡課程開發(fā)流程3.5.4 網絡課件開發(fā)3.5.5 網絡教學平臺3.5.6 教學環(huán)境設計3.5.7 教學活動設計3.5.8 教學進程設計3.5.9 試行、修改與維護網絡課程學習活動第4章 教學過程設計與評價學習目標4.1 教學過程設計概述學習提示4.1.1 教學過程設計的定義4.1.2 教學過程設計與教學設計4.1.3 教學過程設計的基本要素與模式4.1.4 信息化教學過程設計學習活動4.2 教學過程設計的基本工作學習提示4.2.1 分析學習者特征4.2.2 分析教學內容4.2.3 編寫教學目標4.2.4 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結合表述學習活動4.3 教學策略設計學習提示4.3.1 教學方法4.3.2 教學組織形式4.3.3 教學媒體選擇4.3.4 自主學習策略4.3.5 合作學習策略4.3.6 學習情景設計4.3.7 運用教學策略的注意事項學習活動4.4 教學評價設計學習提示4.4.1 教學評價的概念4.4.2 教學評價的類型4.4.3 教學評價的實施過程4.4.4 教學評價的功能4.4.5 信息化教學評價4.4.6 形成性練習設計學習活動4.5 教學方案編寫學習提示4.5.1 文本式教學方案4.5.2 表格式教學方案4.5.3 流程圖式教學方案學習活動第5章 信息化教學模式學習目標5.1 信息化教學模式概述學習提示5.1.1 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內涵與分類5.1.2 信息化教學模式中的基本教學觀念5.1.3 信息化教學模式中的基本教學關系5.1.4 信息化教學模式中的基本信息化教學法學習活動5.2 講授型教學模式學習提示5.2.1 講授型教學模式概述5.2.2 講授型教學模式的類型5.2.3 講授型教學模式的基本教學事件學習活動5.3 探究型教學模式學習提示5.3.1 探究型教學模式概述5.3.2 探究型教學模式的類型5.3.3 探究型教學模式的基本教學事件5.3.4 探究型教學模式范例--WebQuest學習活動5.4 合作學習學習提示5.4.1 合作學習的概念5.4.2 合作學習中的目標與評價5.4.3 合作學習的要素5.4.4 合作學習的設計與實施5.4.5 計算機支持的合作學習學習活動參考文獻附錄1 信息檢索技術附錄2 《未來的沖擊》案例附錄3 所羅門(B.A.Solomall)學習風格測量表附錄4 《生物克隆技術》案例

章節(jié)摘錄

  制定主題學習計劃(包括確定目標、小組分工、計劃進度);組織合作學習小組進行分組活動(如競爭、辯論、設計、問題解決或角色扮演);教師提供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料目錄、網址和資料收集方法及途徑(包括社會資源、學校資源、網絡資源的搜集),指導學生瀏覽相關網頁和資源,并對所得信息進行去偽存真、選優(yōu)除劣的分析;最后形成作品——要求學生以找到的資料為基礎,做一個與主題相關的研究報告(形式可以是論文、電子稿、網頁等),并向全體同學展示;還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評價作品,形成觀點意見,達到意義建構的目的?! 。?)“小組合作一遠程協(xié)商”式  這類形式主要適合用于Internet環(huán)境,如圖1-9所示。該形式的基本教學思路是:不同國度、地區(qū)或城市,各自選擇幾所學校作為地區(qū)成員實驗學校;各地區(qū)實驗學校內,各自組成若干個合作學習小組;各學習小組同學內部分工,分別進行問題探索;圍繞同一主題,不同地區(qū)的實驗學校,通過上網,尋找與主題相關的網頁,并下載相關信息;利用所得資料,進行素材加工,同學分工合作,建立小組網頁;各合作小組定期瀏覽其他合作學校的網頁并進行討論;通過網絡通信工具,對合作學校的網頁發(fā)表意見,互相交流;經過一段時間后,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總結;對綜合課程知識的掌握和學習能力進行自我評價;組織各地區(qū)教育工作者、學生對各地區(qū)實驗學校的網頁進行評比,鼓勵先進。

編輯推薦

  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實用教程》中沒有以專題的形式進行系統(tǒng)介紹,而是把其主要思想、理論隱含于相關的學習活動、教學資源開發(fā)、教學過程設計與評價等內容之中;關于教學設計的內容,我們從“如何利用教學設計完成教學活動設計”的視角出發(fā),突出了教學過程設計與評價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不是向讀者全面地介紹教學設計的理論;關于“常用多媒體軟件使用”的內容也沒有出現(xiàn)在教材中,一方面考慮到在職教師經過多年各種形式的信息技術培訓、職前教師經過信息技術類課程的學習,對這部分內容已掌握或熟悉。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現(xiàn)代教育技術實用教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