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5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四川大學主編 頁數(shù):39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近代化學基礎(下冊)(第2版)》在保留第一版特色的基礎上,對化學原理及元素化學部分作了較大幅度的修改。對有機化學部分則增加了“有機化合物簡介”及“蛋白質與核酸”兩章?! 督瘜W基礎(下冊)(第2版)》共17章,內容包括:有機化合物簡介,脂肪族烴類化合物,芳香族烴類化合物,對映異構,肉代烴、醇、酚、醚,醛和酮,羧酸及其衍生物,有機含氮化合物,雜環(huán)化合物,碳水化合物,類脂化合物,蛋白質和核酸,金屬有機化合物,簇狀化合物,化學合成與分離,化學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等。每章均有思考題或習題.書后附有部分習題的提示和參考答案及全書索引?! 督瘜W基礎(下冊)(第2版)》可作為高等院?;?、制藥、材料、輕紡、食品、環(huán)境工程、生物工程等專業(yè)的化學基礎課教材,也可供其它有關專業(yè)選用和讀者參考。
書籍目錄
第十五章 有機化合物簡介15.1 有機化合物及其特點15.1.1 有機化合物結構的特點15.1.2 有機化合物性質的特點15.2 有機化合物的研究——有機化學15.3 共價鍵的斷裂方式和有機化學反應類型15.3.1 共價鍵的均裂與自由基型反應15.3.2 共價鍵的異裂與離子型反應15.4 有機化合物的分類15.4.1 按碳架分類15.4.2 按官能團分類15.5 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和同分異構15.6 有機化合物的研究程序15.6.1 分離提純15.6.2 物理常數(shù)鑒定15.6.3 元素分析——相對分子質量的測定和分子式的確定15.6.4 有機化合物結構的確定15.7 有機化合物的命名概要思考題習題第十六章 脂肪族烴類化合物16.1 飽和烴(烷烴)16.1.1 烷烴的系統(tǒng)命名法16.1.2 烷烴的構象16.1.3 烷烴的物理性質16.1.4 烷烴的化學性質16.1.5 烷烴的制法16.1.6 烷烴的來源16.2 不飽和烴16.2.1 不飽和烴的結構及鍵的性質16.2.2 不飽和烴的構造異構及烯烴的順反異構16.2.3 不飽和烴的命名16.2.4 不飽和烴的物理性質16.2.5 烯烴的化學性質16.2.6 炔烴的化學性質16.2.7 二烯烴與共軛體系16.2.8 不飽和烴的來源與制備16.3 脂環(huán)烴16.3.1 脂環(huán)烴的分類及命名16.3.2 環(huán)烷烴的性質16.3.3 環(huán)烷烴的穩(wěn)定性及構象思考題習題第十七章 芳香族烴類化合物17.1 苯系芳烴17.1.1 苯系芳烴的分類及命名17.1.2 單環(huán)芳烴的結構及共振論簡介17.1.3 單環(huán)芳烴的性質17.1.4 稠環(huán)芳烴17.1.5 芳烴的來源與制備17.2 非苯芳烴及休克爾規(guī)則17.2.1 休克爾規(guī)則17.2.2 非苯芳烴芳香性的判定17.3 多官能團化合物的命名思考題習題第十八章 對映異構18.1 立體異構18.2 具有-個手性中心的化合物18.2.1 手性分子和對映異構體18.2.2 對稱平面與對稱中心18.3 平面偏振光與旋光儀18.3.1 平面偏振光18.3.2 旋光儀18.4 構型的表示方法18.4.1 立體透視式18.4.2 費歇爾投影式18.5 構型的標記18.5.1 相對構型與絕對構型18.5.2 構型標記法——D/L及R/S標記18.6 具有兩個手性碳原子的對映異構18.6.1 具有兩個不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18.6.2 具有兩個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18.7 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對映異構18.7.1 含除碳外的其它手性原子的化合物18.7.2 不含手性原子的手性分子18.8 環(huán)狀化合物的立體異構思考題習題第十九章 鹵代烴19.1 鹵代烴的分類和命名19.1.1 鹵代烴的分類19.1.2 鹵代烴的命名19.2 鹵代烴的物理性質19.3 鹵代烷的化學性質19.3.1 鹵代烷的親核取代反應19.3.2 鹵代烷的消去反應19.3.3 鹵代烷與金屬的反應19.4 鹵代烯烴和鹵代芳烴19.4.1 分類19.4.2 結構與反應活性19.5 多鹵代烴與人類和環(huán)境思考題習題第二十章 醇、酚、醚20.1 醇20.1.1 醇的分類、命名與結構20.1.2 醇的物理性質20.1.3 醇的化學性質20.1.4 醇的制備20.2 酚20.2.1 酚的結構和命名20.2.2 酚的物理性質20.2.3 酚的化學性質20.2.4 酚的來源和制法20.3 醚20.3.1 醚的結構、分類和命名20.3.2 醚的物理性質20.3.3 醚的化學性質20.3.4 環(huán)醚與冠醚20.3.5 醚的制備思考題習題第二十-章 醛和酮21.1 醛、酮的分類和結構21.1.1 醛、酮的分類21.1.2 醛、酮的結構21.1.3 醛、酮的命名21.2 醛、酮的物理性質21.3 醛、酮的化學性質21.3.1 親核加成反應21.3.2 氧化和還原反應21.3.3 α-氫原子的反應21.4 醛、酮的制法21.4.1 醇及不飽和烴的氧化21.4.2 芳烴的?;?1.4.3 羰基合成思考題習題第二十二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22.1 羧酸22.1.1 羧酸的分類、命名和結構22.1.2 羧酸的物理性質22.1.3 羧酸的化學性質22.1.4 羧酸的來源和制備22.2 取代酸22.2.1 羥基酸22.2.2 氨基酸22.3 羧酸衍生物22.3.1 羧酸衍生物的分類和命名22.3.2 羧酸衍生物的結構22.3.3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質22.3.4 羧酸衍生物的化學性質22.4 β-二羰基化合物及其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22.4.1 β-二羰基化合物的互變異構和酸性22.4.2 丙二酸二乙酯和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上的應用.思考題習題第二十三章 有機含氮化合物23.1 硝基化合物23.1.1 硝基化合物的結構23.1.2 硝基化合物的制備23.1.3 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質23.1.4 硝基化合物的化學性質23.2 胺23.2.1 胺的分類及命名23.2.2 胺的結構23.2.3 胺的物理性質23.2.4 胺的化學性質23.2.5 胺的制備23.2.6 季銨鹽和季銨堿23.3 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23.3.1 重氮鹽的制備、性質及應用23.3.2 偶氮化合物及偶氮染料思考題習題第二十四章 雜環(huán)化合物24.1 雜環(huán)化合物的分類和命名24.2 五元雜環(huán)化合物24.2.1 五元雜環(huán)化合物的結構24.2.2 五元雜環(huán)化合物的化學性質24.2.3 糠醛24.2.4 重要的吡咯衍生物與卟啉24.3 六元雜環(huán)化合物24.3.1 毗啶的結構24.3.2 吡啶的性質24.4 稠雜環(huán)化合物24.5 生物堿思考題習題第二十五章 碳水化合物25.1 單糖25.1.1 葡萄糖的結構25.1.2 單糖的化學性質25.1.3 重要的單糖25.2 二糖25.2.1 還原性二糖25.2.2 非還原性二糖25.3 多糖25.3.1 淀粉25.3.2 纖維素25.3.3 其它多糖及其生理功能思考題習題第二十六章 類脂化合物26.1 蠟26.2 油脂26.3 磷脂26.4 萜類26.5 甾族化合物思考題第二十七章 蛋白質和核酸27.1 多肽27.1.1 多肽的分類和命名27.1.2 多肽結構的測定27.1.3 多肽的合成27.2 蛋白質27.2.1 蛋白質的組成、分類和作用27.2.2 蛋白質的結構27.2.3 蛋白質的性質27.3 核酸27.3.1 核酸的組成27.3.2 核酸的結構27.3.3 核酸的生物功效習題第二十八章 金屬有機化合物28.1 18電子規(guī)則28.2 金屬羰基配合物28.2.1 金屬羰基配合物的成鍵特征和表征28.2.2 單核金屬羰基配合物28.2.3 金屬羰基配合物的合成28.3 б-烴基過渡金屬配合物28.3.1 б-烴基化物的穩(wěn)定性28.3.2 б-烷基化物28.3.3 б-芳基化物28.3.4 其它不飽和烴的б-烴基化物28.4 過渡金屬的不飽和烴π-配合物28.4.1 π-烯烴配合物28.4.2 π-炔烴配合物28.4.3 π-烯丙基配合物28.4.4 不飽和烴的π-配合物的合成28.5 π-離域碳環(huán)配合物28.5.1 π-環(huán)戊二烯基金屬配合物28.5.2 π-苯金屬配合物28.6 配位催化思考題習題第二十九章 簇狀化合物29.1 概述29.1.1 原子簇的定義29.1.2 金屬原子簇巾的M-M鍵29.2 金屬原子簇的類型和空間結構29.2.1 金屬原子簇的分類29.2.2 金屬原子簇的空間結構29.2.3 EAN規(guī)則和維德規(guī)則29.3 金屬原子簇的合成和應用29.3.1 金屬原子簇的合成29.3.2 金屬原子簇的應用思考題習題第三十章 化學合成與分離30.1 化學合成與分離概述30.1.1 化學合成30.1.2 分離30.2 無機合成方法簡介30.2.1 氣相合成法30.2.2 液相合成法30.2.3 固相合成法30.3 有機合成方法簡介30.3.1 合成路線30.3.2 合成方法30.4 常見的分離方法30.4.1 蒸餾分離法30.4.2 萃取分離法30.4.3 泡沫分離法30.4.4 沉淀分離法30.4.5 溶解-沉淀法30.4.6 色譜分離法30.4.7 電泳法30.4.8 膜分離法思考題第三十-章 化學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31.1 化學與材料31.1.1 納米材料31.1.2 新型-維材料31.1.3 新型薄膜材料31.1.4 梯度功能材料31.1.5 超導材料31.2 化學與信息31.2.1 半導體31.2.2 光導纖維31.2.3 化學傳感器31.3 化學生物學簡介31.3.1 生命元素與人體健康31.3.2 金屬酶31.3.3 抗癌機制與抗癌藥物31.3.4 化學生物學的-些重要研究方向31.4 綠色化學簡介31.4.1 綠色化學的特點31.4.2 綠色化學研究的主要內容31.4.3 綠色化學與環(huán)境思考題主要參考文獻部分習題參考答案索引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碳的氧化物、碳酸鹽以及少數(shù)其它類型的化合物(如氰化鈉等),盡管組成上都含有碳,但性質上與一般的無機化合物相似,所以習慣上把它們放在無機化合物中討論。在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但是由于有機化合物數(shù)量龐大、應用廣泛,從分子的結構與性質上都和無機化合物有明顯的差別。15.1.1有機化合物結構的特點有機化合物雖然僅由碳和少數(shù)幾種元素所組成,但有機化合物的數(shù)量已遠遠超過由其它元素所組成的無機化合物的總和。這是由于碳原子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第ⅣA族,使碳原子能以較強的共價鍵和碳原子或其它元素的原子相結合。有機化合物中碳原子間相互結合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即可以通過單鍵、雙鍵、三鍵相互連接成直鏈、支鏈的鏈狀分子或連成具有環(huán)狀的分子;碳原子的數(shù)量也幾乎是沒有限制的,可以是一個、幾個、幾十個甚至成千上萬個。具有同一分子式的分子,由于分子中原子相互連接的方式、順序不同和分子中各原子間立體位置的不同,即結構的不同而形成了性質不同的化合物,這種現(xiàn)象叫做同分異構現(xiàn)象。具有相同分子式,結構和性質不同的化合物相互間稱為同分異構體。例如,分子式為C2H60的有機化合物,按照每種元素的化合價,可以分別形成下面兩種不同的原子間相互連接的順序,從而構成了兩個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完全不同的化合物——乙醇和甲醚。
編輯推薦
《近代化學基礎(第2版)(下冊)》: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