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5 出版社:高等教育 作者:姚建銓 頁數(shù):480 字數(shù):75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緯譃槿糠郑旱谝黄す饧夹g(shù)概論,分別對激光原理、高斯光束、激光諧振腔技術(shù)、選模及穩(wěn)頻技術(shù)、激光Q開關(guān)及鎖模技術(shù)和幾種典型的激光器做分析及介紹;第二篇涉及到幾種主要的光電子器件及技術(shù),包括光電子顯示技術(shù)、光存儲技術(shù)、光輻射探測及成像技術(shù)、光波傳輸技術(shù)、光輻射調(diào)制器件及技術(shù)等;第三篇激光與光電子技術(shù)的典型應用中,主要討論光纖傳感器、光通信技術(shù)、相干測量技術(shù)、最新激光加工技術(shù)等?! ”緯勺鳛殡娮涌茖W與技術(shù)、光信息科學與技術(shù)等相關(guān)專業(yè)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有關(guān)工程技術(shù)人員參考使用。
書籍目錄
第一篇 激光技術(shù)概論 第1章 激光原理概論 §1.1 激光產(chǎn)生的物質(zhì)基礎 1.1.1 黑體輻射的普朗克公式 1.1.2 躍遷 1.1.3 個愛因斯坦系數(shù)之間的關(guān)系 §1.2 激光產(chǎn)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2.1 激光產(chǎn)生的基本原理 1.2.2 激光器構(gòu)造 1.2.3 激活粒子的能級系統(tǒng) §1.3 開放式光學諧振腔和高斯光束 1.3.1 光學諧振腔與激光模式 1.3.2 高斯光束 習題與思考題 第2章 激光諧振腔技術(shù)、選模及穩(wěn)頻技術(shù) §2.1 激光諧振腔設計基礎 §2.2 激光腔模式及選模技術(shù) §2.3 激光縱模及選頻、穩(wěn)頻技術(shù) 2.3.1 激光頻率的選擇 2.3.2 縱模的選擇 2.3.3 穩(wěn)頻技術(shù) 習題與思考題 第3章 典型激光器 §3.1 固體激光器 3.1.1 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器 3.1.2 釹玻璃激光器 3.1.3 紅寶石激光器 §3.2 氣體激光器 3.2.1 氦氖激光器 3.2.2 氬離子激光器 3.2.3 二氧化碳激光器 §3.3 半導體激光器 3.3.1 半導體整流二極管 3.3.2 半導體發(fā)光二極管 3.3.3 半導體同質(zhì)結(jié)激光二極管 3.3.4 半導體異質(zhì)結(jié)激光器 3.3.5 分布反饋激光器 3.3.6 半導體量子阱激光器 3.3.7 垂直表面發(fā)射激光器 習題與思考題 第4章 激光Q開關(guān)及鎖模技術(shù) §4.1 電光Q開關(guān)原理及技術(shù) §4.2 聲光Q開關(guān)原理及技術(shù) §4.3 鎖模原理 4.3.1 多縱模的疊加特性 4.3.2 相位的鎖定 §4.4 主動鎖模及被動鎖?! ?.4.1 主動鎖模 4.4.2 被動鎖?! ×曨}與思考題第二篇 光電子器件與技術(shù) 第5章 光電子顯示技術(shù) §5.1 陰極射線管顯示 5.1.1 黑白CRT 5.1.2 彩色CRT §5.2 半導體發(fā)光顯示器件(LED) 5.2.1 PN結(jié)發(fā)光原理 5.2.2 LED的伏安特性 5.2.3 亮度與電流關(guān)系 5.2.4 LED的驅(qū)動 5.2.5 LED光源的特點 5.2.6 單色光LED的種類及其發(fā)展歷史 5.2.7 單色光LED的應用 5.2.8 白光LED的開發(fā) §5.3 液晶顯示器件(LCD) 5.3.1 液晶基本知識 5.3.2 液晶的光電特性 5.3.3 動態(tài)散射型液晶顯示器件(DS-LCD) 5.3.4 扭曲向列液晶顯示器件(TN-LCD) 5.3.5 超扭曲向列液晶顯示器件(STN-LCD) 5.3.6 有源矩陣液晶顯示器件(AM-LCD) 5.3.7 背照燈 §5.4 等離子體顯示器件(PDP) 5.4.1 氣體放電的物理基礎 5.4.2 等離子體顯示板工作原理 5.4.3 PDP驅(qū)動方式 5.4.4 驅(qū)動方式和灰階 §5.5 電致發(fā)光及場致發(fā)光器件 5.5.1 高場交流電致發(fā)光顯示 5.5.2 高場薄膜電致發(fā)光(TFEL) 5.5.3 有機發(fā)光顯示器件 §5.6 激光顯示技術(shù) 5.6.1 LCRT 5.6.2 激光光閥顯示 5.6.3 點掃描激光電視 習題與思考題 第6章 光存儲技術(shù) §6.1 光盤存儲材料、原理及技術(shù) 6.1.1 只讀光盤存儲和一次寫入光盤存儲 6.1.2 可擦寫光盤存儲 6.1.3 光盤存儲材料 §6.2 全息存儲材料、原理及技術(shù) 6.2.1 全息存儲的原理 6.2.2 傅里葉變換全息圖存儲系統(tǒng) 6.2.3 全息存儲記錄材料 §6.3 磁光存儲 6.3.1 磁光效應 6.3.2 存儲原理 6.3.3 磁光存儲的光學系統(tǒng) 6.3.4 高密度磁光存儲技術(shù) §6.4 其他存儲技術(shù) 6.4.1 雙光子光學存儲 6.4.2 光譜燒孔存儲技術(shù) 6.4.3 電子俘獲光存儲技術(shù)(ETM) 習題與思考題 第7章 光輻射的探測及成像技術(shù) §7.1 光電探測器的物理效應 7.1.1 光子效應和光熱效應 7.1.2 光電發(fā)射效應 7.1.3 光電導效應 7.1.4 光伏效應 7.1.5 溫差電效應 7.1.6 熱釋電效應 7.1.7 光電轉(zhuǎn)換定律 §7.2 光電探測器的特性參數(shù) 7.2.1 積分靈敏度R 7.2.2 光譜靈敏度Rλ 7.2.3 頻率靈敏度Rf(響應頻率fc和響應時間啋) 7.2.4 量子效率η 7.2.5 通量閾Pth和噪聲等效功率NEP 7.2.6 歸一化探測度D* 7.2.7 光電探測器的噪聲 7.2.8 其他參數(shù) §7.3 光電導探測器——光敏電阻 7.3.1 光電轉(zhuǎn)換原理 7.3.2 工作特性 7.3.3 幾種典型的光敏電阻器 7.3.4 使用注意事項 §7.4 光伏探測器 7.4.1 光電轉(zhuǎn)換原理 7.4.2 光伏探測器的工作模式 §7.5 硅光電池——太陽電池 7.5.1 短路電流和開路電壓 7.5.2 輸出功率和最佳負載電阻 7.5.3 光譜、頻率響應及溫度特性 7.5.4 緩變化光電信號探測 7.5.5 交變光信號探測 §7.6 半導體光電二極管及三極管 7.6.1 硅光電二極管 7.6.2 PIN硅光電二極管 7.6.3 雪崩光電二極管(APD) 7.6.4 光電三極管 §7.7 光熱探測器 7.7.1 熱探測器的一般概念 7.7.2 熱敏電阻 7.7.3 熱釋電探測器 §7.8 直接探測技術(shù) 7.8.1 光電探測器的平方律特性 7.8.2 信噪比性能分析 7.8.3 直接探測系統(tǒng)的NEP分析 §7.9 光頻外差探測技術(shù) 7.9.1 光頻外差探測的實驗裝置 7.9.2 光外差原理 7.9.3 基本特性 7.9.4 光頻外差探測的空間相位條件 §7.10 光電成像原理 §7.11 CCD攝像器件 7.11.1 CCD的MOS結(jié)構(gòu)和存儲電荷原理 7.11.2 電荷轉(zhuǎn)移工作原理與電極結(jié)構(gòu) 7.11.3 電荷注入和讀出 7.11.4 CCD圖像傳感器 習題與思考題 第8章 光波傳輸理論與技術(shù) §8.1 光輻射的電磁理論 8.1.1 麥克斯韋方程 8.1.2 電磁場的波動方程 8.1.3 光波場的亥姆霍茲方程 8.1.4 電磁場的邊界條件 8.1.5 電磁場的能量定律 §8.2 光波在介質(zhì)波導中的傳播理論 §8.3 光波導器件 8.3.1 條形介質(zhì)光波導 8.3.2 周期性波導 §8.4 光纖原理與光無源器件 8.4.1 階躍折射率光纖的模式理論 8.4.2 漸變折射率光纖 8.4.3 單模光纖 8.4.4 光纖傳輸特性 8.4.5 光無源器件 §8.5 光波在電光晶體中的傳播 8.5.1 電致折射率變化 8.5.2 電光相位延遲 §8.6 光波在聲光晶體中的傳播 8.6.1 拉曼-納斯衍射 8.6.2 布喇格衍射 §8.7 光波在大氣中的傳輸 8.7.1 大氣衰減 8.7.2 大氣湍流效應 §8.8 光波在水中的傳輸 8.8.1 傳播光束的衰減特性 8.8.2 前向散射 8.8.3 后向散射 習題與思考題 第9章 光輻射的調(diào)制、器件及技術(shù) §9.1 光輻射的調(diào)制方法 9.1.1 振幅調(diào)制 9.1.2 頻率調(diào)制和相位調(diào)制 9.1.3 強度調(diào)制 9.1.4 脈沖調(diào)制 9.1.5 脈沖編碼調(diào)制 §9.2 電光調(diào)制技術(shù) 9.2.1 電光強度調(diào)制 9.2.2 電光相位調(diào)制 9.2.3 電光調(diào)制器的電學性能 9.2.4 電光波導調(diào)制器 §9.3 聲光調(diào)制技術(shù) 9.3.1 聲光調(diào)制器的工作原理 9.3.2 調(diào)制帶寬 9.3.3 聲光調(diào)制器的衍射效率 9.3.4 聲束和光束的匹配 9.3.5 聲光波導調(diào)制器 §9.4 磁光調(diào)制技術(shù) 9.4.1 磁光體調(diào)制器 9.4.2 磁光波導調(diào)制器 習題與思考題 第10章 激光波長調(diào)諧及非線性光學頻率變換技術(shù) §10.1 三波互作用的耦合波方程 10.1.1 三波互作用的穩(wěn)態(tài)耦合波方程 10.1.2 三波互作用的瞬態(tài)耦合波方程 10.1.3 曼萊-羅威關(guān)系 §10.2 非線性光學極化率張量的對稱性及有效非線性系數(shù) 10.2.1 內(nèi)稟交換對稱性及全交換對稱性 10.2.2 時間反演對稱性及空間對稱性 10.2.3 有效非線性系數(shù) §10.3 相位匹配技術(shù) 10.3.1 相位匹配條件及角度相位匹配 10.3.2 單軸晶體的相位匹配條件及匹配角 §10.4 二次諧波的產(chǎn)生 10.4.1 小信號近似 10.4.2 基頻光高消耗的情況 10.4.3 聚焦高斯光束的倍頻過程 10.4.4 光倍頻晶體 10.4.5 光倍頻效應的應用 §10.5 參量振蕩器 10.5.1 參量放大 10.5.2 參量振蕩的原理 10.5.3 參量振蕩器的閾值 10.5.4 光學參量振蕩器的轉(zhuǎn)換效率 10.5.5 光學參量振蕩器的建立時間、線寬及調(diào)諧 10.5.6 光學參量振蕩器的發(fā)展 習題與思考題第三篇 激光與光電子技術(shù)的典型應用 第11章 光纖傳感器簡介 §11.1 概述 §11.2 強度調(diào)制光纖傳感器 11.2.1 透射型強度調(diào)制光纖傳感器 11.2.2 反射型強度調(diào)制光纖傳感器 11.2.3 微小彎曲型強度調(diào)制光纖傳感器 11.2.4 本征型強度調(diào)制光纖傳感器 §11.3 相位調(diào)制光纖傳感器 11.3.1 光纖干涉儀 11.3.2 相位檢測技術(shù) §11.4 位移光纖傳感器 11.4.1 反射型位移光纖傳感器 11.4.2 微彎型位移光纖傳感器 §11.5 光纖溫度傳感器 11.5.1 反射型光纖溫度傳感器 11.5.2 微彎型光纖溫度傳感器 11.5.3 本征型光纖溫度傳感器 11.5.4 干涉型光纖溫度傳感器 11.5.5 應用 第12章 光通信技術(shù) §12.1 光纖通信系統(tǒng) 12.1.1 光端機與光中繼機 12.1.2 備用系統(tǒng)與輔助系統(tǒng) 12.1.3 光纖通信系統(tǒng)的設計 §12.2 光纖通信中的復用技術(shù) 12.2.1 光波分復用技術(shù) 12.2.2 光時分復用技術(shù) 12.2.3 光碼分復用技術(shù) §12.3 相干光纖通信技術(shù) 12.3.1 相干光纖通信的基本原理及系統(tǒng)的基本組成 12.3.2 相干檢測原理 12.3.3 調(diào)制與解調(diào) 12.3.4 信噪比、誤碼率和接收靈敏度 12.3.5 相干光系統(tǒng)的優(yōu)點和關(guān)鍵技術(shù) 12.3.6 相干光纖通信技術(shù)的應用 §12.4 光孤子通信 12.4.1 光孤子的形成 12.4.2 光孤子通信系統(tǒng)的構(gòu)成和性能 12.4.3 光孤子通信系統(tǒng)的關(guān)鍵技術(shù) 12.4.4 光孤子傳輸系統(tǒng)實驗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 §12.5 無線光通信技術(shù) 12.5.1 無線光通信技術(shù)的基本原理 12.5.2 無線光通信技術(shù)的優(yōu)點和應用 12.5.3 國內(nèi)外無線光通信技術(shù)的發(fā)展 習題及思考題 第13章 相干測量技術(shù) §13.1 莫爾條紋技術(shù) 13.1.1 條紋形成原理 13.1.2 莫爾條紋的計數(shù)原理 13.1.3 莫爾形貌(等高線)技術(shù) §13.2 激光散斑技術(shù) 13.2.1 散斑概念及統(tǒng)計性質(zhì) 13.2.2 散斑計量技術(shù) 13.2.3 電子散斑技術(shù) 13.2.4 散斑用于測量表面粗糙度 §13.3 激光多普勒測速技術(shù) 13.3.1 光學多普勒效應 13.3.2 差分多普勒技術(shù) 13.3.3 多普勒測速系統(tǒng)的光電檢測與信號處理 習題及思考題 第14章 最新激光加工技術(shù) §14.1 激光修補 14.1.1 激光微調(diào) 14.1.2 存儲器激光冗余修正 14.1.3 掩模版激光修補 §14.2 激光光刻 §14.3 激光清洗 14.3.1 輪胎模具激光清洗 14.3.2 硅片的激光輔助清洗 14.3.3 激光清洗聚酰亞胺薄膜 14.3.4 集成電路組件激光消閃 14.3.5 集成電路組件激光退標 14.3.6 大型天文望遠鏡的清洗 14.3.7 磁頭滑座空氣軸承的清洗 14.3.8 藝術(shù)品的激光清洗 14.3.9 激光脫漆 14.3.10 激光除銹和去氧化皮 14.3.1 激光去油脫脂 §14.4 激光劃片 §14.5 激光引致分離 14.5.1 傳統(tǒng)的玻璃和玻璃制品的切割方式 14.5.2 玻璃和玻璃制品的激光熔化切割方法 14.5.3 玻璃的第二代激光切割法 14.5.4 玻璃的第三代激光切割法——雙激光法 §14.6 激光加工高密度柔性線路板 §14.7 脈沖激光沉積薄膜技術(shù) §14.8 激光輔助化學氣相沉積 §14.9 激光強化電鍍 §14.10 激光退火非晶硅 第15章 激光切割技術(shù) §15.1 激光切割概述 §15.2 連續(xù)激光切割的基礎 15.2.1 連續(xù)激光切割材料的特點 15.2.2 連續(xù)激光切割材料的機理及分類 15.2.3 影響連續(xù)激光切割質(zhì)量的因素 §15.3 常用材料的激光切割特性 15.3.1 金屬板材的激光切割 15.3.2 非金屬材料的激光切割 §15.4 連續(xù)CO2激光的特色應用 15.4.1 鈑金件激光切割 15.4.2 非金屬板材的激光切割 15.4.3 特殊高質(zhì)量部件的激光切割 15.4.4 三維激光切割 §15.5 脈沖固體激光切割應用 15.5.1 微噴水波導激光切割應用 15.5.2 紫外脈沖激光切割高精度模板 15.5.3 脈沖激光的其他微加工應用 §15.6 連續(xù)固體激光應用于材料切割 15.6.1 大功率片狀激光器 15.6.2 大功率光纖激光器參考文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