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出版時間:2006-5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小甫  頁數(shù):309  字數(shù):33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形勢和各學科學術(shù)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在大學課堂系統(tǒng)地講授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知識也顯得更為重要。讓青年學生廣泛了解我國古代與外部世界交往的歷史進程,有助于他們正確認識本國文化的性質(zhì)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yǎng)對外交往中的健康精神和良好心態(tài)。本教材是為適應新世紀對新型人才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而編寫的,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內(nèi)容全面,按時代順序,盡可能分地域和類別介紹相關(guān)內(nèi)容,要言不煩;二是資料新,盡量用新的考古文物資料來說明問題,既擺脫了排比羅列文獻資料的窠臼,又增強了說服力,使敘述更加生動;三是觀點新,本書盡可能吸收采用學術(shù)界的較新研究成果,尤其注意反映近年的學術(shù)發(fā)展;四是有別于同類專著,綱目清楚,各章附列重點難點、復習思考題和主要參考文獻,既適合課堂講授,亦便于個人自學。

書籍目錄

導論
 一、文化交流的可能性與現(xiàn)實性
 二、交通網(wǎng)絡——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空間平臺
第一章 傳說與考古材料中先秦時期中國與世界的接觸
 第一節(jié) 中國古籍關(guān)于遠古西方的記載
 第二節(jié) 西方古籍關(guān)于早期東西方交往記載的追溯
 第三節(jié) 關(guān)于“中國文化西來說”
 第四節(jié) 中國同朝鮮、日本的早期文化聯(lián)系
 第五節(jié) 中國同東南亞的早期文化聯(lián)系
 第六節(jié) 亞歷山大東征與東西方文化交流
第二章 秦漢時期的中外接觸和交流
 第一節(jié) 游牧文化與農(nóng)耕文化的對立和交流
  一、匈奴興起前歐亞草原上的文化
  二、由帶具服飾看文化交流
  三、匈奴與東、西交流的草原之路
 第二節(jié) 月氏西遷與貴霜文化
  一、月氏西遷
  二、貴霜文化
 第三節(jié) 兩漢通西域
  一、張騫通西域
  二、東漢經(jīng)營西域
  三、匈奴西遷與民族大遷徙
 第四節(jié) 絲綢之路上斑斕多彩的西域文明
 第五節(jié) 佛教傳入中國
 第六節(jié) 與朝鮮、日本的交流
  一、秦漢時代與朝鮮半島的交往
  二、秦漢時代與日本的交流聯(lián)系
 第七節(jié) 秦漢中國同東南亞各國的文化聯(lián)系
 第八節(jié) 南海之路初通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節(jié) 中西陸路交流的發(fā)展
  一、絲綢之路上的東羅馬文物
  二、絲綢之路青海道的開通與交流
  三、南北朝中國與薩珊波斯的交流往來
  四、中外技術(sh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第二節(jié) 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第三節(jié) 中亞粟特商胡來華
 第四節(jié) 拜火教與祆神
 第五節(jié) 東亞的漢字文化圈
  一、魏晉南北朝與朝鮮半島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三、漢字漢文在越南
 第六節(jié)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海交通
 第七節(jié) 縱橫馳騁的騎馬游牧民族
第四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節(jié) 隋唐五代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況
  一、國際環(huán)境的新變化
  二、隋朝中外關(guān)系的發(fā)展
  三、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繁榮局面
  四、唐末五代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低迷
 第二節(jié) 隋唐時期中外交通的主要路線
  一、中外陸路交通的發(fā)展
  二、中外海上交通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隋唐時期中外人員流動與文化傳播
  一、隋、唐時期的外國僑民
  二、中國人到海外
  三、唐末五代西北民族遷徙及其歷史影響
 第四節(jié) 外來文明與隋唐社會生活
  一、“三夷教”與外來宗教的大發(fā)展
  二、域外科學技術(shù)的傳人
  三、外來藝術(shù)的流行
  四、外來貨幣
  五、外來植物與動物
  六、外來文明影響下的唐代社會生活
 第五節(jié) 隋唐時期中國文化的向外傳播
  一、唐代文化西傳
  二、造紙術(shù)的西傳
  三、隋唐時代東亞文化交流的新發(fā)展
第五章 宋元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節(jié) 宋元時期的中外陸路交通
  一、宋朝的中西陸路交通
  二、遼朝對外關(guān)系的發(fā)展
  三、西夏對外關(guān)系的發(fā)展
  四、金朝對外關(guān)系的發(fā)展
  五、蒙元時期的中西陸路交通
 第二節(jié) 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
  一、海上絲綢之路的拓展
  二、繁榮的對外貿(mào)易港口城市
  三、宋元時期的諸蕃水道
  四、考古發(fā)現(xiàn)的環(huán)中國海宋元沉船
 第三節(jié) 宋元時期中外人員流動
  一、宋元時代中國人的國外游歷
  二、蒙古西征與大規(guī)模的移民運動
  三、“住蕃”與“唐人”
  四、宋元時代外國人人華
 第四節(jié) 宋元時期的外來文明
  一、外來物質(zhì)文明
  二、中國的猶太人和猶太教
  三、宋元時代的外來科技
  四、宋元時代的外來工藝技術(shù)
  五、宋元時代的外來藝術(shù)
 第五節(jié) 宋元時期中國文化的向外傳播
  一、瓷器外銷
  二、絲綢的外銷
  三、三大發(fā)明的西傳
  四、中國書籍在東亞的傳播
  五、程朱理學在東亞的傳播
第六章 明清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節(jié) 明清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況
  一、明初的中西陸路交通
  二、朝貢貿(mào)易與鄭和下西洋
  三、華人下南洋
  四、明朝后期的開閉關(guān)之爭與清前期的閉關(guān)鎖國
 第二節(jié) 中西初識與禮儀之爭
  一、西方航海貿(mào)易勢力的東進
  二、清代來華的西方使團
  三、西方教士來華及其活動
  四、中西初識
  五、禮儀之爭
 第三節(jié) 明清時期傳人中國的西學
  一、天文歷法
  二、數(shù)學
  三、物理學與機械工程學
  四、地理學
  五、生物學
  六、醫(yī)藥學
  七、西洋建筑
  八、繪畫
  九、音樂
 第四節(jié) 明清時期中國文化的向外傳播
  一、漢籍西傳歐洲
  二、歐洲學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
  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近代歐洲
  四、明清時期中國典籍的東傳
 第五節(jié) 明清時期的中外物質(zhì)文明交流
  一、絲綢、瓷器的外銷
  二、茶葉遠銷歐美
  三、明清時期輸入中國的“西洋奇器”
  四、來自美洲的農(nóng)作物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從百濟的寺院建筑上也可以看出中國對百濟的影響。百濟的寺院多為單塔式寺院。就其坐北向南者而論,一般將南門、塔、法堂、講堂依次安排在一條中軸線上,四周用回廊與外部隔開,形成一個南北向的長方形整體。扶余軍守里的百濟寺院遺址正是如此:南北向回廊的長度等于以東西寬度為邊的正方形對角線長度,而以寺院南邊線為底邊的等邊三角形的頂點卻是寺內(nèi)法堂的中心點。法堂處于寺院中心點或稍偏南處。這一布局與北魏靈太后胡氏于熙平元年(510)在洛陽興建的永寧寺有十分相似之處,也與隋長安城的大興善寺、禪定寺很相似。 百濟的佛雕與中國佛雕有著密切關(guān)系。1959年漢城(今首爾)郊外纛島發(fā)現(xiàn)5厘米的小銅坐佛,是400年左右的中國作品??梢哉J為,這是中國佛雕在朝鮮半島最早的范本。百濟佛的顯著特征是佛像的面部有所謂“百濟的微笑”。這種微笑與北魏太和二年(478)由河間樂成張賣所造的彌勒像(今在日本)的柔和含笑的童子狀面容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像扶余軍守里寺院遺址出土的金銅觀音立像(首爾國立中央博物館藏),高11.5厘米,天衣成斜十字形交叉在身前,衣襟左右展開,與六朝的造像一致,其圓而溫和的面龐浮現(xiàn)出“百濟的微笑”,也與中國成都萬佛寺中齊梁時期的石佛極為相似。扶余軍守里出土的蠟制如來坐像(首爾國立中央博物館藏),高13.5厘米,其覆蓋在臺座前的衣褶形狀,也忠實地保留了中國北魏時期龍門石窟的式樣。

編輯推薦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是為了能讓青年學生廣泛了解我國古代與外部世界交往的歷史進程而編寫的,內(nèi)容翔實,講解全面。有助于他們正確認識本國文化的性質(zhì)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yǎng)對外交往中的健康精神和良好心態(tài)。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我是買的教科書,老師上課用的,就是知識點有點散,是按照時間順序編排的
  •   **上買了一本盡是缺頁。果斷退了 當當?shù)馁|(zhì)量很不錯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