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8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楊曉宏 頁數:450 字數:600000
前言
眾所周知,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主要趨勢和國際教育界的基本共識。國際教育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共識,是因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本質是利用技術手段(特別是信息技術手段)去優(yōu)化教育教學過程,從而達到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效益與效率的目標。效果的體現是各學科教學質量的改進;效益的體現是用較少的資金投入獲取更大的產出(即培養(yǎng)出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效率的體現是用較少的時間來達到教學內容和課程標準的要求?,F代教育技術所追求的這三個方面的目標,也是各級教育部門領導和校長們時時刻刻都在關注的目標。而確保這些目標的實現,正是現代教育技術的優(yōu)勢所在。但是技術是要靠人來掌握的,要讓現代教育技術的上述優(yōu)勢得以發(fā)揮,需要依靠大批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方法的人才(即合乎一定規(guī)格與要求的專業(yè)人才)去貫徹。而合乎一定規(guī)格與要求的專業(yè)人才只有通過規(guī)范化的專業(yè)課程設置及相關的教學內容(即教材)才能培養(yǎng)出來。由此可見,專業(yè)課程教材建設(尤其是專業(yè)的主干課程教材建設)的重要性。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新一屆教育技術學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自2001年6月成立之日起,即開始考慮和規(guī)劃本專業(yè)主干課程的教材建設問題。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由于以多媒體和網絡通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日益廣泛的應用對教育技術的理論與實踐產生了深刻影響,為了反映這方面的發(fā)展與變化,教育部師范教育司于1998-2001年間,組織有關專家編寫了一套“面向21世紀的教育技術學專業(yè)主干課程教材”(包含八門主干課程)。這套教材是對整個20世紀90年代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發(fā)展的全面總結,也是適應世紀交替時期實現教育改革與發(fā)展需要的產物。進入21世紀以后,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又有了更大的發(fā)展。首先,國際教育技術界對于教育技術的認識在進一步深化,尤其是Blending Learning(混合式學習)概念被賦予全新內涵以后重新提出并受到廣泛的關注,不僅反映了國際教育技術界對理想學習方式看法的改變,而且反映了國際教育技術界關于教育思想與教學觀念的大提高與大轉變,這必將對教育技術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產生重要的影響。其次,近年來興起的教育信息化浪潮正有力地推動信息技術在各級各類教育中的廣泛應用,這種應用使教育技術日益普及,從而使人們逐漸認識到教育技術對實現教育跨越式發(fā)展的巨大潛力;逐漸明確教育技術專業(yè)人員新的角色定位;而教育技術的廣泛實踐反過來又促進教育信息化浪潮更加波瀾壯闊地向前發(fā)展。這些深刻的變化都要求我們重新思考教育技術學專業(yè)人才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內容概要
本書分上、下兩篇,共13章?;纠碚撈谙到y介紹彩色電視攝像機、磁帶錄像機、特技機等電視節(jié)目制作設備的基礎上,對演播室節(jié)目制作系統、外景節(jié)目制作系統、線性編輯系統、非線性編輯系統、音響制作系統等前后期電視節(jié)目制作系統進行全面闡述,并對近年來發(fā)展較快的虛擬演播室系統、數字電視節(jié)目制作環(huán)境等內容做了較深入的分析。實踐應用篇針對電視制作系統的配接、攝錄設備的使用和后期電視制作系統等內容,設置了大量的設備操作與技能訓練項目。
本書遵循“以理論分析為基礎,以實踐應用為目的”的編寫原則,在內容安排上,既有對傳統內容的精辟分析,也有對現代內容的綜合介紹;既注重基本理論的解讀,也強調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訓練。具有內容新穎,理論與實踐并重的特點。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yè)、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等相關專業(yè)的課程教材,也可供廣大影視愛好者參考或作為培訓教材。
書籍目錄
上篇
第1章 彩色電視攝像機
1.1 電視攝像機的發(fā)展
1.2 彩色攝像機的分類
1.3 彩色攝像機的基本組成
1.3.1 基本組成
1.3.2 光學系統
1.3.3 攝像器件
1.3.4 視頻處理
1.3.5 編碼器
1.3.6 同步信號發(fā)生器
1.4 攝像機的主要性能指標
1.4.1 電荷耦合器件
1.4.2 分解力
1.4.3 靈敏度
1.4.4 信噪比
1.4.5 量化比特數
1.4.6 其他技術指標
1.5 攝像機的主要附件
1.5.1 尋像器
1.5.2 話筒
1.5.3 電池
1.5.4 電纜
1.5.5 支撐裝置
1.6 攝像機的調整與使用
1.6.1 攝像機中的自動調整
1.6.2 攝像機的操作與使用
1.7 CCD攝像機中的新技術與新功能
思考與練習
參考文獻
第2章 磁帶錄像機
2.1 錄像機的發(fā)展
2.1.1 磁記錄技術的發(fā)展
2.1.2 廣播及業(yè)務用磁帶錄像機的發(fā)展
2.1.3 家用錄像機的發(fā)展
2.1.4 錄像機的新發(fā)展
2.2 錄像機的分類
2.3 磁記錄基本原理
2.3.1 磁記錄與重放原理
2.3.2 視頻信號的錄放特點
2.4 錄像機的基本組成
2.4.1 錄像機的組成框圖
2.4.2 視頻信號處理系統
2.4.3 音頻信號處理系統
2.4.4 機械及控制系統
2.4.5 伺服系統
2.5 磁帶錄像機的記錄格式及其兼容性
2.5.1 U型低帶、高帶、超高帶記錄格式及其兼容性
2.5.2 VHS、S-VHS、Digital-s記錄格式及其兼容性
2.5.3 Beta與ED-Beta記錄格式及其兼容性
2.5.4 8mm與Hi8記錄格式及其兼容性
2.5.5 Betaeam、Betaeam-SP、數字Betacam、Betacam-SX、MPEG
IMx記錄格式及其兼容性
2.5.6 DV、DVCPRO、DVCAM記錄格式及其兼容性
……
第3章 視頻切換與特質設備
第4章 演播室節(jié)目制作系統
第5章 外景節(jié)目制作系統
第6章 線性編輯系統
第7章 非線性編輯系統
第8章 音響制作系統
第9章 虛擬演播室系統
第10章 電視節(jié)目制作環(huán)境的變革與發(fā)展
下篇 實踐應用篇
第11章 電視制作系統的配裝
第12章 攝錄設備的使用
第13章 后期電視制作系統的使用
章節(jié)摘錄
插圖:3.磁記錄與重放的基本原理如前所述,當外磁場作用于鐵磁物質時,鐵磁物質將被磁化,當外磁場消失后,鐵磁物質還能保留與外磁場大小和方向相對應的磁場,這是磁記錄與重放的基礎。(1)記錄原理磁性記錄原理如圖2.3所示,當記錄信號電流通過磁頭線圈時,線圈中將產生感應磁通,由于磁頭線圈繞在高導磁率的鐵氧體磁芯上,因此磁頭線圈產生的感應磁通將要通過磁芯構成閉合回路,但由于磁芯留有工作間隙,間隙處為空氣或玻璃介質,其磁阻要比鐵氧體磁芯大得多,結果使磁力線在磁頭工作間隙處外溢而產生漏磁場。當涂有磁性材料的磁帶與磁頭工作間隙相接觸時,由于磁性材料的磁阻很小,它便把磁頭間隙兩端連接起來構成閉合回路,從而對漏磁場形成旁路,結果使磁帶上的磁性層被通過它的磁通所磁化。由于磁帶上的磁性層是用硬磁性材料制成的,因此,當記錄信號電流消失后,磁帶上便留下了與記錄信號電流大小和方向相對應的剩磁。當磁帶以一定的速度移動并經過磁頭工作間隙,便可在磁帶上留下連續(xù)的與記錄信號電流大小成正比的剩磁軌跡(簡稱磁跡)。由于磁帶記錄的磁化強度與記錄信號電流的變化規(guī)律是相同的,如果記錄信號電流是正弦波,那么磁帶的磁性層上記錄的磁化強度沿磁帶運行方向也按正弦波的規(guī)律變化,記錄一個周期的信號磁帶所走過的長度,即記錄一個周期信號的磁跡長度稱為記錄波長。
編輯推薦
《電視節(jié)目制作系統》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