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論教程

出版時間:2005-7  出版社:高等教育  作者:李壯鷹、李春青  頁數(shù):430  字數(shù):50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敘述了我國兩千多年的文學理論和批評的發(fā)展情況。全書以歷史為線索,按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近代等時期分為八章。每章前設(shè)有“概述”,總論各個時期的歷史語境和文學、文論的概況,然后分論該時期有代表性的文論觀點。編者在對文論史的敘述中,特別注意把文學觀念置于總的文化系統(tǒng)中去考察,從而突出了古文論與各個時期的社會政治和社會思潮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

書籍目錄

緒 論
 一、在對待古?文論的態(tài)度上存在的主要問題
 二、古代文論研究的現(xiàn)代意義
 三、走向文化詩學
 四、中國古代文化精神概觀
 五、中國古代文論概觀
第一章 先秦時代的文學觀念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文化話語權(quán)力的轉(zhuǎn)移
  二、作為新的言說主體的士人階層
  三、先秦文論概觀
  四、儒家的文化追求
 第二節(jié) 孔子的文論
  一、孔子文論的文化意蘊
  二、孔子的詩歌功能論的復(fù)雜性
 第三節(jié) 孟子的文論
  一、孟子與士人階層的自我認同意識
  二、孟子的主要文論觀點
 第四節(jié) 茍子的文論
  一、荀子言說立場的時代特征
  二、荀子的主要文論觀點
 第五節(jié) 先秦道家思想的詩性特征
  一、老莊道論
  二、老莊所崇尚的“妙”和“自然”
  三、莊子對“游”和“化”的推崇
  四、莊子“言不盡意”論及其對文學批評的影響
第二章 兩漢經(jīng)學時代的文學理論批評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漢代的政治文化結(jié)構(gòu)
二、士人階層的處世策略
三、經(jīng)學語境中的文論思想
四、兩漢文論概況
第二節(jié)《樂記》與《毛詩序》
一、《樂記》的主要貢獻
二、《毛詩序》的詩學思想
第三節(jié) 司馬遷、班固的文學思想
一、司馬遷的文學思想
二、班固的文論觀點
第四節(jié) 揚雄的文學思想
一、揚雄文學思想的核心
二、揚雄論辭賦
第五節(jié) 漢人對屈原的評價問題
一、淮南王劉安與司馬遷的評價
二、揚雄與班固的評價
三、王逸的評價
第六節(jié) 王充的文學思想
一、王充的生平
二、王充的主要文論觀點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理論批評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亂世政治與文人命運
  二、從經(jīng)學的衰落到社會思想的解放
  三、理論批評中的玄學旨趣
  四、文學概略
  五、在文學與玄學共同影響下的文論
 第二節(jié) 曹丕的《典論·論文》
  一、作家論和批評論
  二、文體論
……
第四章 隋唐五代的文學理論批評
第五章 宋金元時代的文學思想
第六章 明代的文學理論批評
第七章 清代的文學理論批評
第八章 近代的文學理論批評

章節(jié)摘錄

  在如何對待古代文論的問題上,當下還有一種十分普遍的觀點,這就是闡釋的相對性問題。許多論者認為,對古代文論的闡釋永遠不可能揭示其本真意義。這種觀點不是土生土長的,而是在20世紀以來西方的歷史哲學、哲學闡釋學的影響下產(chǎn)生的。從克羅齊“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克林伍德的歷史的“構(gòu)造性”及“歷史就是思想史”之說,到海德格爾的“前理解”、伽達默爾的“效果歷史”與“視界融合”等,這些闡釋觀點都傾向于強調(diào)闡釋的主觀建構(gòu)性,甚至文本的獨立性,而對是否存在著歷史的“本來面目”則表示懷疑。在接受了這種闡釋觀點之后,闡釋者們在面對中國古代文化(包括古代文論)的話語資源時也就不再尋求什么“本真意義”,而是主張將研究當作一種純粹的建構(gòu)活動。  那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面對這樣_種闡釋學傾向呢?如果先行否定了闡釋主體接近闡釋對象的可能性,闡釋本身是否還有意義?這里還是有一個層次與程度的問題。對闡釋對象必須劃分為不同層次,對不同層次采取不同的闡釋態(tài)度。就中國古代文論而言,至少應(yīng)該劃分為三個層次:知識、意義、價值。作為知識層次的古代文論話語毫無疑問具有客觀性,因此也要求闡釋活動的客觀性。這里無需創(chuàng)造與發(fā)揮,不容許主觀因素存在,主觀就意味著虛假。例如“詩言志”之說是何時由何人在什么著作中提出的?這是知識層面的問題,正確答案只有一個,不能有第二個。對于這個闡釋層次來說,闡釋就等于發(fā)現(xiàn),與自然科學并無根本性區(qū)別。闡釋對象的意義層次是指作為能指的古文論話語所負載的所指——含義。對意義的闡釋本質(zhì)上即是理解。理解雖然不包括主觀表達的意思,但闡釋對象已不像知識層次那樣僅僅要求著主體去偽存真式的發(fā)現(xiàn),而是要訴諸主體的知識結(jié)構(gòu)與趣味。這就不可避免地使闡釋活動帶上一定的主觀性色彩。例如,“風骨”這個概念的準確含義究竟是什么?歷來闡釋者可謂多矣,但迄今并無完全一致的理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形呢?這當然是由于古人沒有為這個概念下過明確的定義,即使有明確的定義,理解的差異也是必然存在的,只不過程度上會有所不同而已。誰也沒有辦法給出一個人人認可的界說來。闡釋活動的這種情形并不意味著主體與對象之間的闡釋關(guān)系完全是任意的,毫無規(guī)定性可言。事實上,人們對“風骨”這類概念的理解總是有著大體上的一致性,差異只是在一定范圍內(nèi)存在的,這就說明,闡釋活動中對意義的理解是一種闡釋主體與闡釋對象的融合過程,但客觀性因素明顯要大于主觀性因素。概念的含義雖然不像概念的發(fā)生那樣毫無闡發(fā)余地,但畢竟也有著基本規(guī)定,也不允許隨意闡發(fā)。對這個層次的闡釋對象來說,闡釋主體應(yīng)該采取的態(tài)度也應(yīng)該是努力接近概念的本來含義,而自覺地抑制主觀任意性?!  ?/p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古代文論教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艱澀難懂,看了好幾遍
  •   書好,包裝嚴實,書平整
  •   文科生必讀
  •   中國古代文論教程
  •   滿300返100買的,價格不錯
  •     合情合理,平易近人。深入淺出。點到為止。
      尤其總緒論, 先秦儒家和唐朝。
      脈絡(luò)非常清晰。廢話基本沒有。表述到位,能使人解悟。
      明清戲曲摘的原文有幾段極好。簡直讓人六神無主。
      
      雖然,細節(jié)上還是難免有抵牾的時候。
      比方說,前面說對“怨”的注解,朱熹的比孔安國的“明顯隔了一層”,后面又說二者意近。
      瑕不掩瑜。
  •   有觀,有論,的確值得一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