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5-5 出版社:藍色暢想 作者:藍色暢想 頁數:287
內容概要
本書是“新形態(tài)大學寫作課程系列教材”之一。全書12章,前6章講授科技寫作基礎知識,后6章講授主要科技文體的功用、格式和寫作方法。本書闡述寫作基礎知識,深入簡明,突出科技寫作的個性,且時有新意;所講解和訓練的文體,主要是典型、常用和具有訓練價值的體裁,對于近年出現但意義重大的體裁也適當錄入。編者重視從“術”到“學”的提升,從而使這本按照“術”科特點組織內容的教材,同時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 為了教和學的便,本書的文體寫作部分帶有例文分析,全書各章均有思考與練習、必要的注釋和重要的參考文獻?! ”緯哂休^強的適應性,可作為理、工、農、醫(yī)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對于科研人員和科技事業(yè)管理人員也是一種有益的參考書。
書籍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科技文章的產生和發(fā)展 1.1.1 科技文章的含義 1.1.2 科技文章的產生與發(fā)展 1.2 科技文章的特性和功用 1.2.1 科技文章的特性 1.2.2 科技文章的功用 1.3 科技寫作的本質追求 1.3.1 科技寫作與真善美 1.3.2 科技寫作與簡單性原則 1.4 大學生養(yǎng)成科技寫作能力的意義 1.4.1 科技寫作的定義 1.4.2 科技寫作能力的內涵 1.4.3 大學生養(yǎng)成科技寫作能力的意義 1.5 本教程的內容和對教學的建議 1.5.1 本教程的內容 1.5.2 對教學的建議 思考與練習 參考文獻第2章 科技寫作活動的要素 2.1 科技寫作活動的主體 2.1.1 科技寫作主體的含義 2.1.2 主體在科技寫作中的功用 2.1.3 科技寫作主體的類型 2.1.4 科技寫作主體的智能結構 2.2 科技寫作的受體 2.2.1 寫作活動受體的含義 2.2.2 科技寫作受體的特點 2.2.3 科技寫作受體的功能 2.2.4 科技寫作受體的類型 2.2.5 科技寫作主體必須建立讀者意識 2.3 科技寫作的載體 2.3.1 科技寫作載體的含義 2.3.2 科技寫作載體的功用 2.3.3 科技寫作載體的類型 思考與練習 參考文獻第3章 科技寫作材料的收集、整理與加工 3.1 概述 3.2 材料的收集 3.2.1 材料收集的標準 3.2.2 材料收集的方法 3.3 材料的整理加工 3.3.1 材料整理加工的意義 3.3.2 材料整理加工的方法 3.4 材料的評價 3.4.1 材料評價的意義 3.4.2 材料評價的方法 思考與練習 參考文獻第4章 科技文章的構思和表達 4.1 概述 4.1.1 構思和表達的含義 4.1.2 科技寫作構思的特點 4.1.3 作者掌握“構思”、“表達”知識的意義 4.2 科技文章的構思 4.2.1 科技寫作構思活動的三個階段 4.2.2 構思活動的主要內容 4.3 科技文章的表達 4.3.1 合理安排段落 4.3.2 合理使用表達方式 4.4 科技文章的修改 4.4.1 有無科學性錯誤 4.4.2 有無邏輯性錯誤 4.4.3 有無表達欠妥的地方 思考與練習 參考文獻第5章 科技寫作中的語言運用 5.1 科技文章語言概述 ……第6章 科技寫作中的創(chuàng)新思維方法第7章 學術類文體的寫作(一)第8章 學術類文體的寫作(二)第9章 研究開發(fā)階段應用文體寫作第10章 成果管理階段應用文體寫作第11章 科技新聞的寫作第12章 科學普及類文章的寫作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用上述觀點分析各種文體的語言運用,可以發(fā)現:無論是哪種文體的寫作,作者都會根據該文體傳播信息的特殊需要,強化詞、句、段、篇等語言單位的語義結構中的某一項或某幾項意義,同時抑制甚至忽略其他項的意義。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文章產生某種閱讀效果,而這種閱讀效果,既是作者所期待的,也是文體所規(guī)定的??萍嘉恼滤涗浐蛡鞑サ氖强萍夹畔?,科技文章的功能是讓讀者“有所知”和“有所為”。這個宗旨要求作者強化語義結構中的信息意義,抑制其感情意義和審美意義,防止后二者的超量來干擾信息意義的傳播。圖和表最符合這一要求,所以圖表在科技文章里得到了最廣泛的使用。在使用文字達意時,為了強化信息意義,作者則經常采用客觀敘述(按照事物原貌加以敘寫),少用主觀敘述(個人感情色彩濃厚的敘述);多按專業(yè)意義使用詞匯,少按日常性解釋使用詞匯;多用消極修辭,少用積極修辭。同時作者還會根據讀者所處的層次,自覺選用專業(yè)化程度適度的語言材料,以減少讀者的閱讀障礙;按語法規(guī)范寫句子,避免語法關系不清,產生歧義。也曾有人用“平實”、“簡約”、“明晰”來描述科技文章的語言特點。事實上,這比用“擁有兩個語言系統(tǒng)”的說法離本質更遠。平實、簡約、明晰乃是包括科技文章在內的實用文章語言的共性,“便于傳達語義結構中的信息意義”才是現代科技文章語言的本質特點。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