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周杏鵬 頁數:384 字數:46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在人類進入2l世紀的同時,世界多數國家都紛紛加快本國信息化建設步伐,而現代檢測技術正是實現自動化、信息化的基礎與前提?! 】茖W技術,特別是現代傳感技術、新材料、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技術、先進的檢測方法和網絡、信息化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不斷給傳統(tǒng)檢測技術帶來新的變化。本書是針對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電氣工程與自動化、環(huán)境工程等專業(yè)編寫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窘滩氖窃谥苄御i、王壽榮、況迎輝編著的《檢測技術及系統(tǒng)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1996.9出版)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與舊教材相比,《現代檢測技術》新增了第2、9和10三章,適當增加了檢測技術基礎知識的內容,刪除了原教材中與自動化聯系較少的“幾何量測量”以及可能與“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智能儀器設計”、“微機測控技術”等課程內容交叉的“自動檢測系統(tǒng)的綜合設計技術與方法”和“微機化檢測系統(tǒng)設計實例與系統(tǒng)調試技術”三章,并把原教材中“壓力檢測”和“其他量檢測”兩章的相關內容重新編寫后分別融入現教材的第3章和第10章;考慮到本教材涉及的各種物理和化學成分參量的檢測需轉化為各種微弱電(電壓、電荷、電流、阻抗、頻率等)信號的情況,特增加電參量測量一章;教材中還增加了“水環(huán)境與水污染檢測技術”和“環(huán)境空氣與大氣污染檢測技術”兩章,這一方面是基于我國經濟與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環(huán)境保護專業(yè)人才的強大需求;另一方面也是考慮應盡早給在校自動化本科學生增補水和環(huán)境空氣的質量檢測技術知識,有利于引導他們畢業(yè)后跨入新世紀朝陽行業(yè)——環(huán)保行業(yè),有助于逐步改變我國目前環(huán)保行業(yè)嚴重缺乏環(huán)保自動化方面的工程技術人才的被動局面。 本教材還汲取了國內外同類教材的長處,并針對按傳感器分類編排的不足,采用更加貼近工程應用實際的按被測量參量(即按計量學分類法)分類編排教材內容的方法。教材共分11章:緒論;第1章檢測技術基礎知識;第2章電參量測量技術;第3章力學量檢測技術;第4章運動量檢測技術;第5章振動測量技術;第6章溫度檢測技術;第7章物位檢測技術;第8章流量測量技術;第9章水環(huán)境與水污染檢測技術;第10章環(huán)境空氣與大氣污染檢測技術。
內容概要
本書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主要介紹現代檢測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各種物理、化學成分參量檢測的原理、方法和技術。在教材內容組織上,為便于教學與自學,采用貼近工程應用實際的按被測參量進行分類編排的方法(即按計量學分類法)。著重講述工程重要參量的常用檢測方法與技術實現機理、工作原理和應用特點,通過典型實例介紹技術先進、適合工程實際需要的高性價比自動檢測系統(tǒng)的設計方法?;谖覈洕c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環(huán)境保護與污染治理的強大需求和我國環(huán)保行業(yè)目前嚴重缺乏環(huán)保自動化方面工程技術人才的被動局面,本教材增加同類教材中通常沒有的“水環(huán)境和水污染檢測技術”及“環(huán)境空氣與大氣污染檢測技術”兩章?! ”窘滩膬热莅臋z測參量廣,能較好地滿足多類專業(yè)的寬口徑教學需要,可供從事相關專業(yè)的科技和自動化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書籍目錄
緒論第1章 檢測技術基礎知識 1.1 檢測系統(tǒng)誤差分析基礎 1.1.1 誤差的基本概念 1.1.2 誤差的表示方法 1.1.3 檢測儀器的精度等級與容許誤差 1.1.4 測量誤差的分類 1.2 系統(tǒng)誤差處理 1.2.1 系統(tǒng)誤差的特點及常見變化規(guī)律 1.2.2 系統(tǒng)誤差的判別和確定 1.2.3 減小和消除系統(tǒng)誤差的方法 1.3 隨機誤差處理 1.3.1 隨機誤差的分布規(guī)律 1.3.2 測量數據的隨機誤差估計 1.4 粗大誤差處理 1.5 測量不確定度的評定 1.5.1 測量不確定度的主要術語 1.5.2 不確定度的評定 1.5.3 測量結果的表示和處理方法 1.6 檢測系統(tǒng)的靜態(tài)特性 1.6.1 概述 1.6.2 檢測系統(tǒng)靜態(tài)特性方程與特性曲線 1.6.3 檢測系統(tǒng)靜態(tài)特性的主要參數 1.7 檢測系統(tǒng)的動態(tài)特性 1.7.1 檢測系統(tǒng)的(動態(tài))數學模型 1.7.2 一階和二階系統(tǒng)的數學模型 1.7.3 一階和二階系統(tǒng)的動態(tài)特性參數第2章 電參量測量技術 2.1 頻率、時間和相位的測量 2.1.1 頻率的測量 2.1.2 時間間隔的數字測量 2.1.3 相位差的數字測量 2.2 電壓和電流的測量 2.2.1 電壓的測量 2.2.2 電流的測量 2.3 阻抗的測量 2.3.1 概述 2.3.2 直流電阻測量 2.3.3 交流阻抗及L、C的測量第3章 力學量檢測技術 3.1 壓力的測量 3.1.1 壓力的基本概念 3.1.2 常用壓力檢測儀表 3.1.3 壓力檢測儀表的使用與校準 3.2 力的測量 3.2.1 力的基本概念 3.2.2 力的測量方法 3.2.3 測力傳感器 3.3 轉矩測量 3.3.1 轉矩的概念 3.3.2 傳遞法轉矩測量第4章 運動量檢測技術 4.1 位移檢測 4.1.1 位移檢測方法 4.1.2 常用的位移傳感器 4.1.3 相位差法檢測 4.2 速度檢測 4.2.1 速度檢測方法 4.2.2 常用的速度測量傳感器 4.2.3 彈丸飛行速度的測量 4.2.4 光纖陀螺測量角速率 4.3 加速度檢測 4.3.1 加速度檢測方法 4.3.2 伺服式加速度測量 4.3.3 微機電系統(tǒng)加速度計 4.4 慣性測量 4.4.1 概述 4.4.2 慣性測量單元 4.4.3 深井測斜第5章 振動測量技術 5.1 振動和振動測量系統(tǒng) 5.1.1 振動信號分類 5.1.2 振動測量系統(tǒng) 5.2 振動參量的測量 5.3 機械阻抗測量 5.4 振動信號的頻譜分析第6章 溫度檢測技術 6.1 溫標與標定 6.1.1 溫標 6.1.2 標定 6.2 測溫方法分類及其特點 6.3 熱膨脹式測溫方法 6.3.1 玻璃溫度計 6.3.2 壓力溫度計 6.3.3 雙金屬溫度計 6.4 熱阻式測溫方法 6.4.1 鉑電阻測溫 6.4.2 銅電阻和熱敏電阻測溫 6.5 熱電式測溫方法 6.5.1 熱電偶測溫 6.5.2 集成溫度傳感器AD590 6.6 輻射法測溫 6.6.1 輻射測溫的基本原理 6.6.2 光譜輻射溫度計 6.6.3 比色高溫計 6.6.4 紅外測溫 6.6.5 紅外熱像儀 6.7 新型溫度傳感器及其測溫技術 6.7.1 石英晶體溫度傳感器及其測溫技術 6.7.2 光纖測溫 6.7.3 一線制數字溫度傳感器DSl8820及其應用第7章 物位檢測技術 7.1 液位檢測方法 7.1.1 直接測量法 7.1.2 壓力法 7.1.3 浮力法 7.1.4 電學法 7.1.5 熱學法 7.1.6 超聲波法 7.1.7 核輻射法 7.1.8 微波法 7.1.9 磁電法 7.1.10 光學法 7.2 料位檢測方法 7.2.1 重錘探測法 7.2.2 稱重法 7.2.3 電磁法 7.2.4 聲學法 7.2.5 光學法 7.2.6 微波法 7.3 相界面的檢測第8章 流量測量技術 8.1 流量測量的基礎知識 8.1.1 流量和流量計 8.1.2 流體的物理性質與管流基礎知識 8.1.3 流量測量方法與流量儀表的分類 8.2 流量測量儀表 8.2.1 差壓式流量計 8.2.2 容積式流量計 8.2.3 速度式流量計 8.2.4 質量流量計 8.3 流量標準裝置 8.3.1 液體流量標準裝置 8.3.2 氣體流量標準裝置第9章 水環(huán)境與水污染檢測技術 9.1 概述 9.2 水質的一般指標及其檢測方法第10章 環(huán)境空氣與大氣污染檢測技術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