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教程

出版時間:2002-11-18  出版社:高等教育  作者:鄭萬耕  頁數(shù):248  
Tag標簽:無  

前言

經(jīng)過近年的討論,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似乎已經(jīng)成為國人的共識。而作為中國文化之核心的中國哲學,更應引起人們的廣泛關(guān)注。學習和研究中國哲學,對于鍛煉人們的理論思維,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創(chuàng)立新的哲學體系,重振民族精神,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哲學伴隨著中國文化,也有自己產(chǎn)生、發(fā)展、不斷完善、走向成熟,并與外來哲學碰撞、融合和升華的過程。它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成為中國文化的靈魂。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的先哲們就創(chuàng)立了一個個獨具特色的哲學體系,標志著中華民族很早就進入了高度抽象的哲學思維階段,而且綿延數(shù)千年而不絕。先秦諸子哲學完全可以與古希臘哲學相媲美,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少有的。秦漢時期,隨著大一統(tǒng)社會體系的建立,儒家思想定于一尊,形成了中國文化的經(jīng)學時代。從此,中國哲學便在經(jīng)學形式下不斷發(fā)展,成為世界哲學史上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煩瑣的經(jīng)學走向極端,便引出了簡明扼要而又意義深遠的魏晉玄學。學者們樂于“辨名析理”,其哲學體系更具有思辨性。漢代傳入的印度佛教與玄學相結(jié)合,形成了中國哲學與外來文化的第一次碰撞。到隋唐時期,佛教發(fā)展到鼎盛,創(chuàng)立了中國特有的佛教宗派——禪宗。佛教哲學對中國哲學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解決人的心靈安頓問題,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宋明道學家們普遍重視“形而上”與“形而下”問題的研究,在吸取佛道思想資料的基礎(chǔ)上,更廣泛地討論各種哲學問題,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哲學本體論體系,開創(chuàng)了中國哲學發(fā)展的一個新時期。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傳入中國,使中國哲學更多地帶上了進化論和機械論的色彩。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一批文化人在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建新體系,推動中國哲學從傳統(tǒng)進入現(xiàn)代.并面向世界,開創(chuàng)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現(xiàn)代化的新局面。

內(nèi)容概要

《中國哲學教程》是高師思政專業(y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之一。它以歷史發(fā)展為線索,以重大哲學流派為專題,專門介紹了先秦諸子之學、秦漢哲學、晉唐玄學與佛學、宋明道學、近代哲學以及建立新哲學體系的探索等內(nèi)容,不求面面俱到,力求簡明扼要,突出中國哲學的整體特征和主要內(nèi)容,便于學生掌握中國哲學的精華,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并通過理論思維的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吨袊軐W教程》內(nèi)容充實、材料精當、邏輯清楚、立論公允,便于廣大高師學生和社會讀者學習使用。

書籍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先秦諸子之學
第一節(jié) 儒家哲學
一、仁者愛人
二、中庸之為德
三、學而時習之
四、性善與性惡
五、修身養(yǎng)性
六、明干天人之分
第二節(jié) 道家學說
一、道法自然
二、反者道之動
三、清靜無為
四、游心干無窮
五、萬物一齊
六、道生法
第三節(jié) 墨家學派
一、墨子與墨家學派
二、墨子的政治哲學思想
三、久,彌異時;宇,彌異所
四、“三表法”與“摹略萬物之然
五、“名”、“辭”、“說”
第四節(jié) 名家學派
一、惠施的歷物十事
二、辯者二十一事
三、公孫龍的辯題
第五節(jié) 《易傳》的哲學
一、有天地然后萬物生
二、一陰一陽之謂道
三、剛?cè)嵯嗤贫兓?br />四、裁成輔相
五、自強不息
第二章 秦漢哲學
第一節(jié) 董仲舒的儒家經(jīng)學哲學
一、深察名號、微言大義
二、大一統(tǒng)論
三、天人感應論
四、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
五、人性的善惡、等級與教化
第二節(jié) 王充的天道自然哲學
一、天地含氣、天道自然
二、人死不為鬼
三、疾虛妄、知為力
四、“稟氣”定性、命
五、時數(shù)然也,國命在天
第三章 晉唐玄學與佛學
第一節(jié) 王弼的貴無論
一、以無為本
二、得意忘象
三、圣人體無
第二節(jié) 郭象的崇有論
一、獨化于玄冥之境
二、游外以冥內(nèi),無心以順有
三、率性直往,任物自然
第三節(jié) 玄學在東晉之后的演變
一、張湛玄學
二、形神問題的論爭
第四節(jié) 成玄英、李榮的重玄學
一、道者虛通之妙理
二、天然之性,韞之內(nèi)心
三、三絕兼忘,方造重玄
四、存三守一,真道自成
五、自然者,重玄之極道也
第五節(jié) 佛教哲學
一、天臺宗的性具說
二、華嚴宗的性起說
三、唯識宗的唯識觀
四、禪宗的自性說
第四章 宋明道學
第一節(jié) 程朱理學
一、天理本體
二、理氣分合
三、理一分殊
四、心性異同
五、理欲之辨
六、居敬窮理
七、孔顏之樂
第二節(jié) 陸王心學
一、心即理
二、發(fā)明本心與致良知
三、剝落工夫和誠意格物
四、知行合一
五、尊德性與道問學
第三節(jié) 張王氣學
一、太虛即氣則無無
二、氣無生滅與氣無損益
三、理根干氣與理不先而氣不后
四、無其器則無其道
五、一物兩體與太和姻缊之實體
六、神妙萬物不主故常
七、推陳致新
八、延天佑人
第五章 近代哲學
第一節(jié) 康有為、譚嗣同的變易哲學
一、天人本于元合干仁
二、全變則強,小變則亡
三、大同之道,治之至也
四、仁為天地萬物之源
五、新為群教之公理
第二節(jié) 嚴復的啟蒙哲學
一、以西學為要圖
二、物竟天擇
三、實測內(nèi)籀之學
第三節(jié) 孫中山的革命哲學
一、萬物皆由進化而成
二、民生是社會進化的厚動力
三、知難行易
第六章 建立新哲學體系的探索
第一節(jié) 熊十力的新唯識論
一、體用不二
二、翕辟成變
第二節(jié) 金岳霖的實在論思想
一、道論
二、知識論
第三節(jié) 賀麟的新心學
一、新心學
二、知行合一新論
三、黑格爾哲學的研究和介紹
第四節(jié) 馮友蘭的新理學
一、形上學
二、境界論
三、文化哲學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禮治與法治之爭是先秦思想界的一種重要理論問題.主要反映在儒家和法家的政治主張上。儒家主張“為政以德”、“為國以禮”和“仁政”,注重用大家庭式的血緣道德感情來維系統(tǒng)治秩序.對法的作用不重視。法家卻只相信法律手段和強權(quán)政治的作用,強調(diào)嚴刑峻法,否認仁義道德教化的社會功用,甚至把儒家及其主張宣布為國家的害蟲。戰(zhàn)國中期之前,禮治和法治的主張基本上處于對立的狀態(tài)。黃老之學的政治思想,是以主張法治為主要特征的,但他們看到了法治的不足,不再像法家那樣排斥儒家思想,而是主張吸收儒家的禮治和道德教化的思想,作為法治的輔助和補充。在黃老之學的早期著作《黃帝四經(jīng)》中,就提出了“刑德相養(yǎng)”的主張。所謂“刑德”實際上就是法治和德治(禮治)兩種統(tǒng)治方式。作者指出,正如太陽和月亮協(xié)調(diào)配合才能使萬物生長一樣,刑罰和仁德教化對于治理國家都是不可偏廢的,德與刑不但不會互不相容,處理得當還可以互相補充,相得益彰?!靶痰孪囵B(yǎng)”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嘗試,它不再把禮治與法治看成是互相排斥的,開辟了調(diào)和儒法、禮法并用的新的治國思路。此后的慎到、尹文等黃老學者也都沿著這條路子繼續(xù)探索,主張禮法并用。《管子》一書充分體現(xiàn)了黃老之學的這一特點,作者雖然十分強調(diào)法的地位和作用,主張“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但同時又承認禮與道德教化對于治理國家也是至關(guān)重要的,甚至把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強調(diào)道德規(guī)范對國家秩序的維系作用?!豆茏印返淖髡咔逍训卣J識到,有了禮這種統(tǒng)治手段,臣民對君主就會像兒子對父親一樣地順從,一國之人就會和睦得如同一家人一樣,這樣就能大大地彌補法治的不足,這樣的效果,單靠法治是不可能取得的。由于吸收了儒家禮治思想注重道德教化的合理因素,黃老之學所強調(diào)的法就不同于法家那種嚴刑峻法,而是顯得比較溫和。

后記

本書是教育部師范司“高等教育面向2l世紀教學內(nèi)容與課程體系改革計劃”的研究成果之一,旨在為高等師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提供一種中國哲學史課程的教材。它選取歷代哲學中具有特殊貢獻的思想,對從孔夫子到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的發(fā)展,作了簡明扼要的論述和剖析,不求面面俱到。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力求從中國古代文化自身發(fā)展的邏輯與固有范疇、命題出發(fā),梳理中國哲學發(fā)展的線索,注重邏輯分析,總結(jié)理論思維的經(jīng)驗教訓,揭示中國哲人的社會價值關(guān)懷與憂患意識。參加本書編著的有(按撰文出現(xiàn)順序排列):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張奇?zhèn)ィǖ谝徽隆叭寮覍W說”一節(jié));首都師范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白奚(第一章“道家學說”一節(jié));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董志鐵(第一章“墨家學派”、“名家學派”兩節(jié));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鄭萬耕(第一章“《易傳》的哲學”一節(jié),第四章“張王氣學”一節(jié));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周桂鈿(第二章);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強昱(第三章第一至四節(jié));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徐文明(第三章“佛教哲學”一節(jié));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李祥?。ǖ谒恼隆俺讨炖韺W”一節(jié));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鮑世斌博士(第四章“陸王心學”一節(jié));河南師范大學政教系副教授楊仁忠(第五章);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胡軍(第六章第一至三節(jié));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陳戰(zhàn)國(第六章“馮友蘭的新理學”一節(jié)),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得到了高等師范教育面向2l世紀教學改革指導委員會委員、華中師范大學張耀燦教授、東北師范大學田克勤教授的指導與幫助。高等教育出版社王方憲編審也給予了熱心的幫助。馬俊華同志為本書的出版花費了大量心血。在此,我們深表謝意。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哲學教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簡明扼要的教材
  •   包裝都很不錯哦~~~內(nèi)容不用說了呀~~~
  •   上課要用的 老師推薦說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 所以就買來看 應該還是不錯的
  •   這本書越讀越喜歡,非常值得閱讀~
  •   幫朋友買的...朋友認為很好....
  •   寫的太簡單啦 ,建議買北京大學出版社的
  •   紙張都還可以,內(nèi)容比較經(jīng)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