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實驗方法和技術

出版時間:1982-3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張龍翔  頁數:532  

前言

《生化實驗方法和技術》自1981年(第一版)出版以來,深受高等院校生物學系的大學生、研究生以及其他生物學工作者的歡迎。本書經過9次印刷,仍不敷應用。讀者們通過本書的使用,也來信對本書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這些情況使編者深受鼓舞,成為改寫再版的動力。另一方面,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尤其重組DNA技術使我們有可能從分子水平上認識基因組的組成和它的表達機理。。DNA的分子克隆和序列測定豐富了我們對于基因和蛋白質的認識。用基因工程的定點突變方法可以產生全新的蛋白質。利用在細菌中進行基因的克隆和表達可以大量產生醫(yī)用的蛋白質,如胰島素、干擾素等。雜交瘤方法產生專一性的單克隆抗體為生物學和醫(yī)學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這些進展要求生物化學的實驗教材作出相應的改變,也是這種認識促使編者決心再版。再版的編寫原則仍然是從加強基礎的觀點出發(fā),側重于給學生以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中基本的實驗方法和技能訓練,同時也注意增加一些新近發(fā)展起來的、重要的生物化學研究方法和技術,作為大學生、研究生進入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的準備。本書第一版共八章61個實驗。在改編過程中,刪除了第一版中8個實驗,改編重寫了9個實驗,保留了44個實驗。再版新增“基因工程和蛋白質工程技術”一章,新增實驗29個,共九章82個實驗。新增和改編重寫的實驗,和以往一樣,都經過學生做過,或者是教師、研究生在研究工作中經常應用的實驗技術。這些實驗可以說是比較成熟和經過反復驗證的。再版附錄部分增加了“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常用資料”和“新型層析介質及其性質”兩部分。參加再版新增實驗編寫工作的有:張庭芳、李令媛、胡美浩、徐長法、朱圣賡、黃儀秀、郭振泉、王重慶、王素云、周先碗、郝福英、李云蘭、肖能慮、茹炳根、倪逸聲等。再版最后的統(tǒng)一編審工作由張龍翔、張庭芳、李令媛共同完成。較長時期參加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的李德昌和其他教師以及教學輔助人員對選定實驗提出過很好的意見。再版編寫大綱曾在1993年10月由國家教委生物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生化組在黃山召開的生物化學專業(yè)實驗研討會上討論。參加會議的有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安徽大學、北京大學、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單位的代表。他們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高等教育出版社譚麗霞責任編輯為再版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編者在此一并致謝。

內容概要

  該書在第一版基礎上進行修訂,增加“基因工程和蛋白質工程技術”一章,附錄增加了“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常用資料”和“新型層析介質及其性質”。全書共九章82個實驗和附錄。本書在注意加強基本實驗方法和技能訓練的同時,引進了一些新近發(fā)展起來的、重要的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和技術。  本書可供生化專業(yè)大學生和有關專業(yè)研究生作實驗課教材,也可供有關教師和科研人員參考。

書籍目錄

序第一章 糖 實驗一 3,5-二硝基水楊酸比色定糖法 實驗二 細菌細胞壁糖的薄層層析 實驗三 葡糖-1-磷酸的制備及其純度測定第二章 脂類 實驗四 紅細胞膜的制備及其結構成分的分析 實驗五 脂質體的制備 實驗六 包裹藥物脂質體的制備 實驗七 靶向脂質體的制備 實驗八 豬心肌線粒體、亞線粒體的制備及可溶性腺苷三磷酸酶的提純 實驗九 豬心線粒體腺苷三磷酸酶復合體在脂質體上的重組第三章 蛋白質 實驗十 苯甲酰L-酪氨酰胺的合成 實驗十一 N-乙酰-L-酪氨酸乙酯的合成 實驗十二 雙甘二肽的合成 實驗十三 胱氨酸的制備 實驗十四 總氮量的測定——微量凱氏定氮法 實驗十五 蛋白質及肽的N末端氨基酸FDNB分析法 實驗十六 蛋白質及肽的N末端氨基酸DNS分析法——聚酰胺薄膜層析技術 實驗十七 羧肽酶法測定蛋白質及肽的C末端氨基酸 實驗十八 蛋白質及肽的序列分析——PTH分析法 實驗十九 DABITC/PITC雙偶合法測定蛋白質序列 實驗二十 鄰苯二甲醛熒光分析法及其在肽檢測中的應用 實驗二十一 血清蛋白質的紙上電泳 實驗二十二 聚丙烯酰胺凝膠盤狀電泳分離蛋白質 實驗二十三 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法測定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M1) 實驗二十四 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膠電泳法測定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M1) 實驗二十五 聚丙烯酰胺凝膠等電聚焦電泳法測定蛋白質等電點 實驗二十六 蛋白質相對分子質量(M1)的測定——凝膠層析法 實驗二十七 細胞色素c的制備及測定 實驗二十八 雞卵類粘蛋白的制備 實驗二十九 牛腦鈣調素的分離純化及活性測定  [附]蛋白質含量的測定法  [附1]雙縮脲法  [附2]Folin-酚試劑法(Lowry法)  [附3]考馬斯亮藍染色法(Bradford法)  [附4]紫外吸收法第四章 酶 實驗三十 胰蛋白酶的動力學研究 實驗三十一 脲酶的動力學研究  [附]康維微量等溫蒸餾定氨法 實驗三十二 ?;窱的制備及活力測定  [附]氨基酸含量的測定法  [附1]茚三酮溶液顯色法  [附2]甲醛滴定法 實驗三十三 豬胰蛋白酶的結晶及活力測定 實驗三十四 親和層析法純化胰蛋白酶 實驗三十五 乳酸脫氫酶同工酶的制備及活力測定……第五章  核酸第六章  基因工程和蛋白質工程技術第七章  免疫化學第八章  組織代謝第九章  放射性同位素附錄

章節(jié)摘錄

插圖:薄層層析是一種微量而快速的層析方法。該方法是把吸附劑或支持劑(例如硅膠或硅藻土)涂布在玻璃板上成為一薄層,將要分析的樣品滴加到薄層上,然后用合適的溶劑進行展開,使樣品中各個成分分離,最后進行定性鑒定和定量測定。因為層析是在吸附劑的薄層上進行的,所以稱為薄層層析。實際上,薄層層析和柱層析、紙層析在原理上和操作上都是很相似的。柱層析是把吸附劑裝在管中形成一個柱,在柱上進行分離。紙層析是用紙作為支持劑進行層析。薄層層析則是用鋪于玻璃板上的吸附劑薄層進行層析。但是薄層層析兼?zhèn)淞酥鶎游龊图垖游鰞烧叩膬?yōu)點。因為薄層層析是在敞開的薄層上操作的,所以它和紙層析一樣,在確定混合的組分是否分開和顯色等方面都比較方便,只要把顯色劑直接噴到薄層上即可觀察。而柱層析則要把層析譜從柱中推出或進行洗脫,然后分段收集洗脫液才能設法鑒定。在顯色方面,紙層析的缺點是不能用腐蝕性的顯色劑,而薄層層析(如果用硅膠、氧化鋁、硅藻土等無機物鋪成薄層)卻能耐受濃硫酸這類試劑的作用。柱層析所需的樣品量較大,不適于小量樣品的分離;紙層析只適用于小量樣品的分離,又不能用于較大量樣品的分離和精制。

編輯推薦

《生化實驗方法和技術》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生化實驗方法和技術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條)

 
 

  •   很全面,北大等校合編通用教材,方法翔實,內容較多。建議生化專業(yè)的學生使用,考研之前作為復習實驗用也很好
  •   改版后的生化實驗方法于技術感覺內容比第一版的新,所寫內容也是挺詳細的,尤其是在免疫化學這章,我感覺寫得不錯,但同時也刪掉一些比較少用的內容,比如某些溶液的當量濃度,但總體來說寫的還是很不錯的,希望繼續(xù)改版,增加新的內容!
  •   書挺好的。送貨也挺快。
  •   相當全面,非常滿意,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