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0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門市博物館 頁數(shù):230 字數(shù):387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2007年1月18日~5月25日,天門市博物館配合武荊高速公路建設,在天門市皂市鎮(zhèn)魯新村二組的彭家山發(fā)掘了19座東周楚墓,出土了一批陶器、銅器、玉石料器和漆木角器。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M18出土的4件銅鎮(zhèn),其中1件銅鎮(zhèn)上有鳥蟲書銘文40字。
本報告全面、系統(tǒng)地報道了彭家山楚墓的資料,報告不僅從宏觀上對墓葬進行了綜述,而且從微觀上對每座墓葬資料進行了分述,同時對墓葬的分期與文化因素進行了討論?!短扉T彭家山楚墓》為探索不同區(qū)域的考古學楚文化提供了一批難得的實物資料。
《天門彭家山楚墓》可供文物考古學、歷史學、歷史地理學、古文字學以及相關(guān)學科研究者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無
書籍目錄
目錄序 郭德維第一章 緒論一、位置與環(huán)境(一)地理位置(二)地理環(huán)境二、工作概況(一)工作背景(二)工作思路(三)田野工作經(jīng)過(四)報告編寫過程第二章 墓葬綜述一、墓地范圍與墓葬分布(一)墓地范圍(二)墓葬分布二、墓葬形制(一)墓坑與填土(二)葬具、葬式與方向(三)隨葬品放置(四)墓葬分類三、隨葬器物(一)陶器(二)銅器(三)玉石料器(四)漆木角器第三章 墓葬分述一、甲類墓(一)M3(二)M6(三)M18二、乙類墓(一)M1(二)M2(三)M4(四)M5(五)M8(六)M9(七)M11三、丙類墓(一)M7(二)M10(三)M12(四)M13(五)M15(六)M16四、丁類墓(一)M14(二)M20五、類別不明的墓第四章 分期一、隨葬品組合(一)日用陶器組合(二)仿銅陶禮器組合(三)銅禮器組合(四)陶、銅禮器序列對應關(guān)系二、墓葬分期(一)墓葬分段(二)甲、乙、丙、丁類墓各期段的年代第五章 結(jié)語一、墓葬的文化因素分析(一)楚文化因素(二)地域特點與越文化因素二、各類墓的墓主身份推測(一)甲類墓(二)乙類墓(三)丙類墓(四)丁類墓三、墓葬分類與分期反映的埋葬規(guī)律四、彭家山楚墓與楚故都紀南城楚墓之關(guān)系五、彭家山楚墓與楚國歷史附表附表一 彭家山楚墓墓葬形制表附表二 彭家山楚墓隨葬品型式數(shù)量登記表附錄 鳥蟲書青銅席鎮(zhèn)初探后記插圖目錄圖一 彭家山楚墓位置圖圖二 彭家山墓地地形圖與墓葬分布圖圖三 M1槨墻板、擋板平、剖面圖圖四 M1外棺墻板、底板、墊木平、剖面圖圖五 M1內(nèi)棺蓋板、墻板、擋板、底板平、剖面圖圖六 陶鬲、陶盂、Aa、Ab、B、C型陶罐圖七 A型陶鼎圖八 A型陶鼎圖九 A型陶鼎圖一○ A、B型陶鼎、陶小口鼎、陶簠圖一一 陶敦圖一二 陶敦圖一三 Aa型陶壺圖一四 Aa型陶壺圖一五 Aa型陶壺圖一六 Ab、B型陶壺圖一七 B型陶壺、陶缶圖一八 陶缶、陶盥缶圖一九 陶盉、陶鑒、陶盤圖二○ 陶盤、陶匜圖二一 A型陶勺、陶斗、陶器蓋圖二二 陶璧、陶方座、陶飛鳥圖二三 陶飛鳥圖二四 Aa、Ab、B型淺盤陶豆圖二五 B、C型淺盤陶豆、陶蓋豆、陶高柄壺圖二六 Aa型銅鼎圖二七 Aa、Ab型銅鼎圖二八 Ab、B型銅鼎圖二九 C型銅鼎(M11∶25)圖三○ 銅敦圖三一 Ⅲ式銅敦(M8∶5)圖三二 Ⅰ式銅壺(M1∶5)圖三三 銅壺圖三四 銅盉(M1∶38)圖三五 銅盤、銅匜圖三六 銅匜、銅匕圖三七 銅勺圖三八 銅劍圖三九 銅戈圖四○ 銅戈、銅圖四一 銅戈圖四二 銅矛、A、Ba、Bb型銅箭鏃圖四三 銅戟(M1∶31-2)圖四四 銅戟(M1∶40)圖四五 銅車軎圖四六 銅車軎、銅馬銜、銅蓋弓帽圖四七 銅鎮(zhèn)圖四八 銅削刀、銅砝碼、銅環(huán)、銅鏡、銅鋪首、銅合頁、銅臿圖四九 銅器蓋圖五○ 玉璧、玉佩圖五一 石片(M4∶6)圖五二 水晶環(huán)、水晶珠、琉璃珠、琉璃管、陶胎彩珠、陶胎彩管圖五三 漆木車輿、漆木弓、漆木甲圖五四 木鎮(zhèn)墓獸、木俎、木珠圖五五 M3平、剖面圖圖五六 M3隨葬品分布圖圖五七 M3隨葬品組合圖(一)圖五八 M3隨葬品組合圖(二)圖五九 M3隨葬品組合圖(三)圖六○ M3隨葬品組合圖(四)圖六一 M3隨葬品組合圖(五)圖六二 M6平、剖面及隨葬品分布圖圖六三 M6墓坑、盜洞及葬具平、剖面圖圖六四 M6隨葬品組合圖(一)圖六五 M6隨葬品組合圖(二)圖六六 M6隨葬品組合圖(三)圖六七 M6隨葬品組合圖(四)圖六八 M18平、剖面圖圖六九 M18隨葬品分布圖圖七○ M18隨葬品組合圖(一)圖七一 M18隨葬品組合圖(二)圖七二 M18隨葬品組合圖(三)圖七三 M18隨葬品組合圖(四)圖七四 M18隨葬品組合圖(五)圖七五 M18隨葬品組合圖(六)圖七六 M18隨葬品組合圖(七)圖七七 M1平、剖面圖圖七八 M1隨葬品分布圖圖七九 M1隨葬品組合圖(一)圖八○ M1隨葬品組合圖(二)圖八一 M1隨葬品組合圖(三)圖八二 M1隨葬品組合圖(四)圖八三 M1隨葬品組合圖(五)圖八四 M1隨葬品組合圖(六)圖八五 M1隨葬品組合圖(七)圖八六 M1隨葬品組合圖(八)圖八七 M1隨葬品組合圖(九)圖八八 M1隨葬品組合圖(一○)圖八九 M1隨葬品組合圖(一一)圖九○ M1隨葬品組合圖(一二)圖九一 M1隨葬品組合圖(一三)圖九二 M2平、剖面圖圖九三 M2隨葬品分布圖圖九四 M2隨葬品組合圖(一)圖九五 M2隨葬品組合圖(二)圖九六 M2隨葬品組合圖(三)圖九七 M4平、剖面及隨葬品分布圖圖九八 M4隨葬品組合圖(一)圖九九 M4隨葬品組合圖(二)圖一○○ M5平、剖面及隨葬品分布圖圖一○一 M5隨葬品組合圖(一)圖一○二 M5隨葬品組合圖(二)圖一○三 M8平、剖面圖圖一○四 M8隨葬品分布圖圖一○五 M8隨葬品組合圖(一)圖一○六 M8隨葬品組合圖(二)圖一○七 M8隨葬品組合圖(三)圖一○八 M8隨葬品組合圖(四)圖一○九 M8隨葬品組合圖(五)圖一一○ M8隨葬品組合圖(六)圖一一一 M9平、剖面及隨葬品分布圖圖一一二 M9隨葬品組合圖圖一一三 M11平、剖面及隨葬品分布圖圖一一四 M11隨葬品組合圖(一)圖一一五 M11隨葬品組合圖(二)圖一一六 M11隨葬品組合圖(三)圖一一七 M11隨葬品組合圖(四)圖一一八 M11隨葬品組合圖(五)圖一一九 M7平、剖面及隨葬品分布圖圖一二○ M7隨葬品組合圖(一)圖一二一 M7隨葬品組合圖(二)圖一二二 M10平、剖面及隨葬品分布圖圖一二三 M10隨葬品組合圖圖一二四 M12平、剖面及隨葬品分布圖圖一二五 M12隨葬品組合圖圖一二六 M13平、剖面及隨葬品分布圖圖一二七 M13隨葬品組合圖(一)圖一二八 M13隨葬品組合圖(二)圖一二九 M15平、剖面及隨葬品分布圖圖一三○ M15隨葬品組合圖(一)圖一三一 M15隨葬品組合圖(二)圖一三二 M16平、剖面及隨葬品分布圖圖一三三 M16隨葬品組合圖圖一三四 M14平、剖面及隨葬品分布圖圖一三五 M20平、剖面及隨葬品分布圖圖一三六 M20隨葬品組合圖圖一三七 M17平、剖面及隨葬品分布圖圖一三八 M17隨葬品組合圖插表目錄表一 彭家山楚墓墓底寬長比值表表二 彭家山楚墓墓道登記表表三 彭家山楚墓壁龕登記表表四 彭家山楚墓臺階登記表表五 彭家山楚墓型式表表六 彭家山楚墓陶器陶質(zhì)、陶色統(tǒng)計表表七 陶敦側(cè)視器身變化計量表表八 仿銅陶禮器組合表表九 銅禮器組合表表一○ 甲類墓隨葬器物組合序列及期段表表一一 乙類墓隨葬器物組合序列及期段表表一二 丙類墓隨葬器物組合序列及期段表表一三 甲、乙、丙類墓分期與時代對應表彩版目錄彩版一 銅禮器彩版二 銅禮器彩版三 銅禮器彩版四 銅禮器彩版五 銅雜器彩版六 銅雜器圖版目錄圖版一 甲類墓圖版二 甲類墓圖版三 乙類墓圖版四 乙類墓圖版五 乙類墓圖版六 乙類墓圖版七 丙類墓圖版八 丙類墓圖版九 丙類墓圖版一○ 丁類墓圖版一一 日用生活陶器圖版一二 日用生活陶器圖版一三 仿銅陶禮器圖版一四 仿銅陶禮器圖版一五 仿銅陶禮器圖版一六 仿銅陶禮器圖版一七 仿銅陶禮器圖版一八 仿銅陶禮器圖版一九 仿銅陶禮器圖版二○ 仿銅陶禮器圖版二一 仿銅陶禮器圖版二二 仿銅陶禮器圖版二三 仿銅陶禮器圖版二四 陶雜器圖版二五 兼類陶器圖版二六 兼類陶器圖版二七 兼類陶器圖版二八 銅禮器圖版二九 銅兵器圖版三○ 銅兵器圖版三一 銅兵器圖版三二 銅車馬器圖版三三 銅雜器圖版三四 玉、水晶、琉璃、料、木器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插圖: C型1件。越式鼎。M11:25,蓋母口,蓋面折弧,正中施一鼻鈕,周邊施三個穿孔菱形鈕。器身子口內(nèi)斂,突唇,平肩承蓋,肩附對稱雙長方耳,耳根向外拐出。直腹壁向下外斜,圜底。底裝三外撇足,脛截面呈半圓形,足掌斜尖。蓋面飾四周寬凸棱,在凸棱面上陰刻三周絢紋、一周麥芒紋。凸棱間陰刻三周蟠魑紋。方附耳面陰刻絢紋。通高25.1、口徑18.4、腹徑21.6厘米(圖二九;彩版二,1)。 敦3件。分別出于3座墓。據(jù)其蓋、底相扣后由圓形變橢圓形,分三式。 Ⅰ式1件。M1:20,蓋底等高。扣合略呈橢圓形。蓋、底平口,突唇,近口沿處各施對稱雙環(huán)耳,三蓋鈕、三底足皆作龍形。蓋口部施三個向下突出的獸面垂鈕,以穩(wěn)固扣合。龍形鈕、足身飾鱗片,身下飾卷云紋、絢紋,耳面飾勾曲紋。通高24.8、身高21.6、口徑20.1厘米(圖三〇,1;彩版二,2)。 Ⅱ式1件。M11: 13,底殘失。蓋凸隆呈半圓形,平口,突唇,近口沿處施二對稱環(huán)耳,蓋面施三龍形鈕,口部施三個向下突出獸面垂鈕,獸面較前式簡化。蓋面飾外二周、內(nèi)一周凸棱,外凸棱內(nèi)陽刻三瑞獸云間相逐,龍鈕下部飾卷云紋,耳面兩側(cè)飾凸棱。蓋通高12.3、蓋高10、口徑19.8厘米(圖三0.2;彩版二,3)。 Ⅲ式1件。M8:5,蓋矮底高,扣合略呈扁圓形。蓋、底平口,突唇,近口沿處各施二對稱環(huán)耳。蓋面、底面各施三個龍形鈕、足。口部無垂鈕。耳面飾圓形、三角形雷紋,鈕、足下部飾云紋。通高24.6、蓋高9.2、底高10.6、口徑20.4厘米(圖三一;彩版二,4)。 壺7件。出自4座墓。出l件的1墓,出2件的3墓。皆與鼎同出。據(jù)其腹由胖變瘦,腹最大徑由上移至下,圈足由直變八字形,鋪首獸面由繁至簡,分四式。 Ⅰ式2件。出自Ml。蓋子口,口壁折,蓋面隆起,周邊施三個菱形鈕。身直口,束頸,廣肩,肩有二對稱鋪首銜環(huán),鼓腹下弧,最大徑靠近肩部,圈足,平底。蓋面陰刻向心云雷紋,頸、肩、腹陰刻云雷紋,以四組凹弦紋間隔之。鋪首獸面制作精細,面目生動,環(huán)面陽刻絢紋。M1:5,通高30、口徑9.6、腹徑20.8、足徑11.6厘米(圖三二;彩版三,1)。 Ⅱ式1件。Mll:6,無蓋。侈口,束頸,溜肩,肩附二對稱鋪首,鋪首下無環(huán)。鼓腹,最大徑較上式下移,矮圈足,平底。鋪首獸面較上式變短,制作簡略,獸鼻陰刻波折紋。通高20.2、口徑8、腹徑15.2、足徑10厘米(圖三三,2;彩版三,2)。 Ⅲ式2件。出自M8。蓋子口,突唇,折腹,蓋面隆起,周邊施三菱形鈕。身侈口,突唇,束頸,溜肩,肩附二對稱鋪首銜環(huán),鼓腹,最大徑移至腹中部,圈足,平底。M8:33,蓋鈕陰刻勾曲紋,鋪首獸面更短,獸鼻陰刻絢紋。通高31.8、口徑9.5、腹徑19.6、足徑12.2厘米(圖三三,1;彩版三,3)。
編輯推薦
《天門彭家山楚墓》對研究戰(zhàn)國后期楚與秦及中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江漢地區(qū)東周至漢代區(qū)域文化的發(fā)展與流變、楚文化成分的構(gòu)成以及楚文化類型分析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對當今楚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