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

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李發(fā)勝,李映苓 主編  頁數(shù):296  字數(shù):493000  

內(nèi)容概要

有機化學為應用型本科高等院?!笆濉币?guī)劃教材化學類核心課程教材,是在總結應用型本科院校有機化學的教學經(jīng)驗和教學成果基礎上,根據(jù)醫(yī)藥學各專業(yè)教學基本要求編寫而成的。
全書共17章,按照官能團主線,以各類有機化學的結構為切入點,闡明它們的性質(zhì)和相互轉(zhuǎn)變。章末附有知識拓展、小結、主要反應總結和習題。有機化學力求內(nèi)容精煉、重點突出,增加應用性知識,并緊密結合和突出有機化學與生命科學的聯(lián)系。
有機化學可作為高等醫(yī)學院?;A醫(yī)學、臨床、口腔、藥學、檢驗、預防、護理、中醫(yī)、中藥學、制藥、生物、環(huán)境等專業(yè)的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yè)的教師和學生參考。

書籍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有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學
1.2 有機化學與生命科學的關系
1.3 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和特征
1.3.1 路易斯共價鍵理論
1.3.2 價鍵理論
1.3.3 雜化軌道理論
1.3.4 分子軌道理論
1.3.5 共振論
1.3.6 共價鍵的性質(zhì)
1.3.7 分子間作用力
1.3.8 有機化合物的特征
1.4 有機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
1.5 有機化學中的酸堿概念
1.5.1 酸堿質(zhì)子理論
1.5.2 酸堿電子理論
1.6 有機化合物的分類和構造式的表示方法
1.6.1 有機化合物的分類
1.6.2 有機化合物構造式的表示方法
1.7 研究有機化合物結構的步驟與方法
知識拓展
小結
習題
第2章 烷烴和環(huán)烷烴
……
第3章 烯烴和炔烴
第4章 芳香烴
第5章 對映異構
第6章 鹵代烴
第7章 醇、酚、醚
第8章 醛、酮、醍
第9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第10章 羧酸衍生物
第11章 含氮、磷的有機化合物
第12章 雜環(huán)化合物
第13章 糖類
第14章 脂類和萜類化合物
第15章 氨基酸、肽、蛋白質(zhì)、酶和核酸
第16章 生物醫(yī)用高分子材料
第17章 有機波譜學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中英文對照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第1章 緒論 本章重點闡述有機化合物分子中共價鍵的本質(zhì)、碳原子的三種雜化方式、共價鍵的極性、分子間作用力及路易斯酸堿理論;其次介紹有機化合物的分類、主要官能團和有機反應的類型;簡要說明有機化學的發(fā)展歷程及研究有機化合物結構的步驟和方法,為后續(xù)章節(jié)的學習奠定基礎。 1.1有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學 從組成上看,有機化合物(organiccompound)是指除CO、CO2和簡單碳酸鹽之外的所有含碳化合物。除含有碳元素外,絕大多數(shù)還含有氫元素,而且許多有機化合物中還含有氧、氮、硫、磷和鹵素等其他元素,所以也常把有機化合物稱為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compound of hydrocarbon and it sderivatives)。而有機化學(organicchemistry)就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性質(zhì)及其反應的一門科學。 有機化合物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人類很早就知道,如何從動植物中提取加工得到一些有用物質(zhì),如糖、酒、醋、香料、染料和藥物等。據(jù)我國《周禮》記載,當時已設專司管理染色、釀酒和制醋等工藝;我國在漢代就發(fā)明了造紙術,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記載幾百種重要的藥物,其中大部分是植物。18世紀以來,人們已經(jīng)分離提取得到一系列較純的化合物,如乙二酸、酒石酸、檸檬酸、乳酸、蘋果酸、尿素和嗎啡等。由于這些物質(zhì)都是從有生命的動植物體中獲得,并且因當時條件所限,不能人工合成,因此,早期化學家把這類物質(zhì)稱為有機化合物。1806年,瑞典化學家貝采利烏斯(J.J.Berzelius)首先提出了“有機化學”這一名詞,以區(qū)別于其他礦物質(zhì)的化學——“無機化學”。他認為有機化合物只能在生物體內(nèi)通過神秘莫測的“生命力”作用才能產(chǎn)生,在實驗室內(nèi)不能由無機化合物合成。 1928年,28歲的德國化學家維勒在加熱無機化合物氰酸銨時得到了有機化合物尿素:NH4OCN△NH2CONH2。維勒的實驗結果給“生命力”學說帶來第一次強大的沖擊,突破了無機化合物與有機化合物之間的嚴格界限。此后,更多的有機化合物相繼合成出來。例如,1845年,德國化學家科爾柏(H.Kolbe)合成了乙酸;1854年,法國化學家貝特洛(M.Berthelot)合成了油脂;1856年,英國化學家佩金(W.H.Perkin)合成了苯胺紫。人們逐漸摒棄了“生命力”學說,有機化學進入了人工合成時代,并得到迅速的發(fā)展。如今,許多結構復雜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zhì)、核酸、激素和多糖等)也都成功地合成出來?!坝袡C”這一名詞已不再反映其原有的涵義,只是由于歷史和習慣的緣故才沿用至今。 19世紀中期,德國化學家凱庫勒(A.Kekulè)、英國化學家?guī)扃辏ˋ.S.Couper)和俄國化學家布特列洛夫(A.M.Butlerov)分別提出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學說,極大地推動了有機化學的發(fā)展。1874年,荷蘭化學家范特霍夫(J.H.van’tHoff)和法國化學家勒貝爾(J.A.Lebel)同時提出了碳的四面體學說,建立了分子的立體概念,從而開創(chuàng)了以立體觀點來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立體化學。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有機化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