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陳洪、呂淑琴 頁數(shù):268 字數(shù):355750
內容概要
諾貝爾獎110年的發(fā)展歷史,也是人類通過科學技術深刻改變世界的歷史;同時,諾貝爾獎大師的哲學思想也成為了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勝任特征研究》聚焦20多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和世界知名科學家,研究他們的哲學觀點,尤其是他們關于科學哲學思考的內容、影響和斗爭。對科學知識產生的動力和過程進行了深入討論,并把科學置于更廣闊的背景下,討論科學與復雜、科學與宗教、科學與藝術等問題。通過這些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科學技術研究作為近現(xiàn)代人類的一種最基本的活動,不僅具有促進生產力的作用,更有改變人類世界觀的作用。
全書內容豐富,通俗有趣,適合對諾貝爾獎及人類思想、只是發(fā)展進步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陳洪 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分子生物學博士。研究方向:科學哲學、基因突變、極端菌和極端酶、超臨界流體、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研究。已出版專著9部,發(fā)表科技論文100余篇?,F(xiàn)任“愛普香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法規(guī)部負責人、山東大學和云南大學“現(xiàn)代生物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呂淑琴 畢業(yè)于吉林大學法律系,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民商法、知識產權、知識經濟、大學教育、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等課題。已出版專著、教材(含
書籍目錄
序緒論第一節(jié) 歷史長河中的奇葩——諾貝爾獎第二節(jié) 學科的分化和綜合第三節(jié) 自然科學的起源和發(fā)展第四節(jié) 科學成果和文化的交流和擴散第一章 諾貝爾獎產生的背景第一節(jié) 20世紀前世界科學成就概述第二節(jié) 19世紀歐洲哲學發(fā)展概述結語第二章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哲學思考第一節(jié) 思想實驗第二節(jié) 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爭論第三節(jié) 相對論中的哲學思想第四節(jié) 量子力學中的哲學——“不確定性”世界觀的確立第五節(jié) 費米對原子物理的貢獻第六節(jié) 布里奇曼的“操作論”第七節(jié) 一位思想深邃和具有社會責任感的諾貝爾獎得主——溫伯格第八節(jié) “還原論”、“分解-重構法”和“整體論”第九節(jié) 費恩曼、蓋爾曼的“系統(tǒng)論”思想第十節(jié) 系統(tǒng)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第十一節(jié) 復雜適應系統(tǒng)第十二節(jié) 現(xiàn)代宇宙學結語第三章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哲學思考第一節(jié) 科恩伯格論化學第二節(jié) 第三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鮑林第三節(jié) 佩魯茨論科學和科學史第四節(jié) 艾根關于生命起源的“超循環(huán)理論”第五節(jié) “耗散結構”理論中的哲學思想第六節(jié) “協(xié)同學”里的哲學第七節(jié) 對生命起源起決定作用的RNA和人類基因組工程計劃第八節(jié) 凱利·穆利斯的“不可知論”第九節(jié) 克魯岑的“人類世”結語第四章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的哲學思考第一節(jié)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所涉及的領域第二節(jié) 生物的能源——三磷酸腺苷的發(fā)現(xiàn)第三節(jié) DNA雙螺旋模型的產生和意義第四節(jié) 從DNA到蛋白質第五節(jié) 需要調節(jié)的體內生物化學反應——196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勒沃夫、莫諾和雅各布第六節(jié) 尋找新的生物學法則——196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盧里亞、赫爾希和德爾布呂克第七節(jié) 可移動的遺傳因子第八節(jié) 腦科學——埃德爾曼和克里克對人腦的研究第九節(jié) 發(fā)育生物學首要問題的解決第十節(jié)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對于進化論的探討結語第五章 科學知識產生的動力和過程第一節(jié) 諾貝爾獎得主論科學技術第二節(jié) 好奇心——尋求“第一因”的動力第三節(jié) 注意力、興趣和創(chuàng)造第四節(jié) 腦科學對唯心主義堡壘的沖擊第五節(jié) 科學組織中的團隊和個人第六節(jié) “積木塊”與創(chuàng)新第七節(jié) 科學家和哲學家結語第六章 科學與復雜、科學與宗教、科學與藝術第一節(jié) 科學與復雜第二節(jié) 科學與宗教第三節(jié) 科學家與宗教第四節(jié) 科學與藝術結語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jié) 引言我國正處在社會大變革的關鍵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想意識、心理狀態(tài)等都隨之發(fā)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也使處于成長困惑階段的青少年學生更容易產生諸多心理問題或心理矛盾。已有研究表明,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大學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fā)育和發(fā)展,社會閱歷的豐富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激烈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升學、就業(yè)和自我意識等諸多方面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綜合研究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他們是心理障礙的高發(fā)群體。早在1989年,國家教育委員會以12.6萬名大學生為對象進行心理健康調查,發(fā)現(xiàn)20.23%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①。2000年,江西省28所高校3896名學生SCL-90抽樣調查結果表明,40.18%的學生有強迫傾向,34.04%的學生對人際關系敏感,24.46%的學生存在憂郁傾向,24.5%的學生存在敵對情緒②。楊現(xiàn)新等對高校大學生亞健康狀態(tài)的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大學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亞健康狀態(tài),56項亞健康狀態(tài)中有7項表現(xiàn)的學生占34.38%以上③。而中學生也存在認知結構不完備、心理成熟與生理成熟不同步,以及對社會和家庭高度依賴等心理問題,這使他們比成年人更焦慮,會遭遇更多的挫折,所以中學時期是精神病癥的多發(fā)時期,更是不健康行為的孕育期。衛(wèi)生部的一項統(tǒng)計表明④,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許多研究表明,有10%~30%的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偏執(zhí)、敵對等癥狀①~③。因此,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現(xiàn)實要求。如何指導學生積極適應社會變革、發(fā)展完善自我、促進健康成長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面臨的艱巨而光榮的任務。為了科學有效地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勝任水平,2002年4月和同年8月教育部分別制定并印發(fā)了《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關鍵”。①流沙河.青少年學生心理疾患日益增多.健康咨詢報,1989-09-23,(17).②徐光明.心理問題:影響大學生成長.中國青年報,2000-02-26,(2).③楊現(xiàn)新,凌文杰,李玉周.普通高校大學生亞健康狀態(tài)原因分析.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6,33(11):2147-2152.④陳淑玉.四大心理障礙讓中學生苦不堪言.首都醫(yī)藥,2005,12(9):28-32.目前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工作難勝任”、“隊伍不穩(wěn)定”、“專業(yè)性不強”、“職責不明確”等問題。從現(xiàn)實需要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急需建立一支以專職為骨干,專兼結合、專業(yè)互補、相對穩(wěn)定、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同時教育部要求按照1∶4000的比例配備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因此,加強大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師資隊伍建設勢在必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重在培養(yǎng)從業(yè)者的專業(yè)素質,關鍵是提高其對所從事工作的勝任特征。從我國現(xiàn)行學校管理體制看,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尚未真正形成,存在專業(yè)化程度低、角色定位不明確、工作職責模糊、績效評估機制不完善、培訓體系不健全等諸多問題。究竟什么樣的教師才能勝任心理健康教育也無據可依,致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水平參差不齊,素質不高,勝任力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可持續(xù)開展。因此,開展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為研究對象,科學系統(tǒng)地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師勝任特征研究,不僅將彌補國內外該領域研究的缺失,而且將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選拔、培訓、評價及職業(yè)生涯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第二節(jié) 相關研究文獻綜述一、勝任特征研究1.勝任特征的內涵有關勝任特征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管理科學之父”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①。泰勒通過“時間-動作研究”對勝任特征進行了分析和探索,成為最早運用工作分析方法系統(tǒng)地研究人的勝任特征的學者。①高成閣.城市與農村中學生心理衛(wèi)生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中國學生衛(wèi)生,1997,18(4):281-283.②郝若平,李毓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中國學生衛(wèi)生,1997,18(5):337,338.③胡勝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心理學報,1994,26(2):153-160.勝任特征這一概念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則要歸功于美國心理學家戴維?麥克萊蘭(D.C.McClelland)。以哈佛大學的麥克萊蘭教授為首的研究小組,經過大量的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智力測驗、性向測驗、學校的學術測驗及等級分數(shù)等手段,不能預測個人從事復雜工作和高層次工作的績效,或在生活中是否能取得成功,而且上述測評方法通常對少數(shù)民族、婦女和社會較低階層人士不公平。他們發(fā)現(xiàn)從根本上影響個人績效的是諸如“成就動機”、“人際理解”、“團隊影響力”等一些可稱為勝任力的東西②。此后,人們在差異心理學、教育與行為科學、工業(yè)與組織心理學等領域對勝任特征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③。在國內出版的刊物中“勝任特征”的翻譯很不一致,如翻譯為“勝任力”、“勝任素質”、“勝任特質”、“能力”、“職能”、“素質”、“資質”、“才能”、“資格”等。本書使用“勝任特征”這一名稱,由于大部分研究沒有對勝任特征和勝任力進行區(qū)別,部分研究采用“勝任力”一詞,因此在文獻中會涉及與勝任特征相關的勝任力研究。
編輯推薦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勝任特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書系/教育心理學研究叢書》編著者王智、張大均。 本書系2007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教育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勝任特征研究”的結題成果,采取綜合研究取向,將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相結合,遵循“理論實證一析因一對策”的研究思路,系統(tǒng)探討了中國內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勝任特征的結構、特點、影響效應模型及其培養(yǎng)等基本問題。本書的研究不僅彌補了國內外該領域研究的缺陷,而且豐富了勝任特征的研究領域,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學校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和勝任能力,為學校選拔、培訓、評價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提供科學依據。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