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苗東升 頁數(shù):284
內(nèi)容概要
宣傳、捍衛(wèi)、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錢學森學術生涯后期的重點之一,而且成績斐然。本書考察了錢學森哲學思想形成、發(fā)展的歷程和時代背景,分析了其哲學探索的指導思想和知識基礎,核心部分是對錢學森構建的由一個殿堂(辯證唯物主義)和11架橋梁(哲學分論)組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進行梳理,揭示他如何解決馬克思主義哲學扎根于現(xiàn)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問題,最后從三個不同視角論述了錢學森哲學探索的重大歷史意義。
本書適合黨政領導干部、國家公務員及社會人士、高校師生閱讀。
書籍目錄
《錢學森科學技術思想研究叢書》序
前言
第1章 錢學森學術生涯的整體評析
1.1 楔子
1.2 第一階段:世界一流的技術科學家
1.3 第二階段:中華民族大功臣
1.4 第三階段:大成智慧者
1.5 張純?nèi)绲葘ν砟赍X學森的誤讀
第2章 錢學森哲學思想的形成和演進
2.1 錢學森的家庭教育
2.2 錢學森的學校教育
2.3 錢學森在美國時期的思想演進
2.4 錢學森回國后頭20年的思想演進
2.5 晚年錢學森:致力于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3章 錢學森哲學探索的時代背景
3.1 世界社會形態(tài)演變的新階段
3.2 人類文明新的轉型演化
3.3 科學作為系統(tǒng)的轉型演化
3.4 蘇聯(lián)解體與時代變遷
3.5 中國改革開放與時代變遷
3.6 錢學森的悠悠歷史感
第4章 錢學森哲學探索的指導思想
4.1 政治上: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共產(chǎn)主義理想
4.2 哲學上: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
4.3 文化上:依托中華文化,走中國自己的路
4.4 科學上:哲學要扎根于現(xiàn)代科學技術
4.5 如何讀懂錢學森
第5章 錢學森哲學探索的知識基礎
5.1 錢學森科學技術體系的思想淵源
5.2 錢學森科學技術體系思想的形成過程
5.3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最高概括
5.4 現(xiàn)代科學技術體系的環(huán)境——人類知識體系
5.5 現(xiàn)代科學技術體系的矩陣模型
5.6 現(xiàn)代科學技術體系的柱模型
5.7 現(xiàn)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功能
第6章 錢學森構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
6.1 馬克思主義哲學現(xiàn)行體系的欠缺
6.2 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錢學森架構:殿堂+基石
6.3 關于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考
6.4 關于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考
6.5 問題討論
第7章 錢學森與辯證唯物主義
7.1 對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看法
7.2 不贊同實踐唯物主義
7.3 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評價
7.4 問題討論
第8章 錢學森與自然科學的哲學——自然辯證法
8.1 對自然科學的總看法
8.2 關于橋梁學科的界定
8.3 論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
8.4 自然科學哲學問題
8.5 自然科學方法論
第9章 錢學森與社會科學的哲學——歷史唯物主義
9.1 對社會科學的總看法
9.2 關于橋梁學科的界定
9.3 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新見解
9.4 革命鏈理論
9.5 社會科學方法論
第10章 錢學森與數(shù)學科學的哲學——數(shù)學哲學
10.1 對數(shù)學科學的總看法
10.2 關于數(shù)學哲學的思考
10.3 數(shù)學科學方法論
第11章 錢學森與系統(tǒng)科學的哲學——系統(tǒng)論
11.1 一個精彩的哲學分析:談系統(tǒng)概念的起源
11.2 對系統(tǒng)科學的總看法
11.3 關于橋梁學科的界定
11.4 關于建立系統(tǒng)論的努力
11.5 系統(tǒng)科學辯證法
11.6 系統(tǒng)科學方法論
第12章 錢學森與思維科學的哲學——認識論
12.1 思維科學的產(chǎn)生
12.2 對思維科學的總看法
12.3 關于橋梁學科的界定
12.4 “重新發(fā)現(xiàn)”《實踐論》
12.5 思維科學需要《實踐論》的指導
12.6 用復雜性科學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12.7 思維科學方法論
第13章 錢學森與人體科學的哲學——人天觀
13.1 人體科學的產(chǎn)生
13.2 對人體科學的總看法
13.3 關于橋梁學科的界定
13.4 人體科學辯證法
13.5 人體科學方法論
第14章 錢學森與軍事科學的哲學——軍事哲學
14.1 對軍事科學的總看法
14.2 關于橋梁學科的界定
14.3 馬克思主義戰(zhàn)爭觀的新篇章
14.4 論武器形態(tài)與戰(zhàn)爭形態(tài)的演變
14.5 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新闡釋
14.6 軍事科學辯證法
14.7 軍事科學方法論
第15章 錢學森與文藝科學的哲學——美學
15.1 錢學森文藝理論的實踐基礎
15.2 對文藝科學的總看法
15.3 對橋梁學科的界定
15.4 文藝的哲學透視——論美的本質(zhì)
15.5 文藝科學方法論
第16章 錢學森與行為科學的哲學——社會論
16.1 對行為科學的總看法
16.2 關于橋梁學科的界定
16.3 道德哲學
16.4 行為科學辯證法
16.5 行為科學方法論
第17章 錢學森與地理科學的哲學——地理哲學
17.1 對地理科學的總看法
17.2 關于橋梁學科的界定
17.3 地理哲學的總精神
17.4 地理科學辯證法
17.5 地理科學方法論
17.6 問題討論
第18章 錢學森與建筑科學的哲學——建筑哲學
18.1 把建筑科學作為一個獨立大部門
18.2 對建筑科學的總看法
18.3 關于橋梁學科的界定
18.4 建筑科學辯證法
18.5 建筑科學方法論
18.6 建筑美學
第19章 馬克思主義科學論的第二個里程碑
19.1 什么是科學論
19.2 恩格斯與馬克思主義科學論的第一個里程碑
19.3 馬克思主義科學論在蘇聯(lián)
19.4 錢學森與馬克思主義科學論的第二個里程碑
第20章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看錢學森的哲學探索
20.1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生發(fā)展是一種非線性動力學過程
20.2 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前兩次偉大嘗試
20.3 錢學森與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第三次偉大嘗試
第21章 從第二次文藝復興看錢學森的哲學探索
21.1 歐洲文藝復興回眸
21.2 人類歷史正在經(jīng)歷一次新的文藝復興
21.3 兩次文藝復興的比較
21.4 中國是第二次新文藝復興的主戰(zhàn)場
21.5 錢學森在第二次文藝復興中的地位
21.6 中國文藝復興的未來展望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第1章 錢學森學術生涯的整體評析寫書好似搞建筑,屬于典型的他組織。一本書就似一座建筑物,需要精心設計、精心施工。中國傳統(tǒng)建筑常常在建筑物門戶兩旁加木楔,以收“加緊結構之用”。此種手法早已為文學家使用,叫做楔子①。本書是哲學著作,我們主要追求哲理性和科學性,也想講究點文學性。故也試用此法,在全書大門加點木楔,以楔輔佐門限。讀者諸君,您將由此步入這一建筑,評審它的設計方案和施工質(zhì)量。1.1 楔 子無論是自然生命,還是學術生命,錢學森都是長壽的。如果從赴美留學算起,他的學術生涯長達70多年,由三個大階段構成。他的學識、智慧、修養(yǎng)也逐級躍上三種不同境界:世界一流的技術科學家→中華民族大功臣→大成智慧者。哲學探索是錢學森全部學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他所倡導的“要從整體上考慮并解決問題”②的系統(tǒng)原理,應當把錢學森的學術生涯作為一個整體,放在這個整體中考察其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所以,本書第1章首先對錢學森的學術生涯作一整體的評析。若就振興中華、復興世界社會主義而論,錢學森畢生的貢獻在兩大方面。有詩為證:東方紅?百年錢學森回眸沖羅決網(wǎng)歸故國,道義鐵肩真智勇。彈指一揮,星箭升騰,寰宇響徹《東方紅》。麥卡錫們好悔恨:不該放走錢學森。中華起天軍。古稀已過又長征,悠悠歷史感在胸。發(fā)展馬哲,智慧大成,構筑體系雄古今。五十年后花似錦,錢翁兩眸清炯炯。謀國老輪。1.2 第一階段:世界一流的技術科學家從1935年到1955年是錢學森學術生涯的第一階段,他在三個領域都走向世界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前沿,成為聞名世界的一流技術科學家。一流的力學家。錢學森抱著科學救國的理想,于1935年到美國學習航空工業(yè)。此時的美國已經(jīng)成為世界科技發(fā)展的“龍頭老大”,新思想、新技術、新動向往往首先出現(xiàn)在這里。20世紀的一個重要趨勢為工程與科學的一體化,“工程是跟著理論走的”①,要在工程技術上走在前面,必須在科學理論上走在前面。錢學森到美國后不久便認識到這一點,決心改變專業(yè),主攻航空理論(主要是應用力學),師從世界一流的航空理論和工程學家馮?卡門。錢學森是幸運的,卡門教給他如何從工程實踐發(fā)現(xiàn)理論研究對象,也教給他如何把理論應用到工程實踐中去。這實際上就是科學技術工作中的辯證思維。錢學森的幸運還在于,1935年是世界航空科技史上超音速時代的開始,他在卡門指導下拼搏于超音速時代應用力學的前沿,前后共10多年。他緊密聯(lián)系當時技術科學前沿的高速飛行實踐,為突破“聲障”和“熱障”等進行探索,發(fā)表了多篇這一領域的經(jīng)典性論文,解決了一系列前沿難題。1953年,他又提出力學研究要走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道路,開辟物理力學這個新領域。一流的導彈專家。1935年,卡門的學生馬利諾開始研究探空火箭。錢學森于1937年參加他們的實驗活動,負責理論分析,這成為他自己航天科技生涯的起點。1945年,錢學森隨同卡門代表美國到歐洲考察德國導彈火箭的研制情況,了解了當時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的V-2導彈。在總結歐美有關研究的基礎上,考察團撰寫了《邁向新高度》的著名報告,為美國在航空航天科技方面占據(jù)世界領先地位奠定了基礎。錢學森負責撰寫了報告《面向新水平》中的幾個重要部分。此后,給美軍講授《導彈概論》,作《飛向太空》演講(1947),參與創(chuàng)建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1949),作“驚人的火箭理論”的演講(1950)等,這些經(jīng)歷和成果標志著錢學森成為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shù)的一流導彈火箭專家。一流的控制論科學家。控制論是20世紀40年代誕生的一門與自然科學顯著不同的新科學,但維納的開山之作《控制論》主要是闡釋這門科學的新思想,要應用于工程實際尚有距離。錢學森于1954年以英文出版的《工程控制論》解決了這一問題,建立了工程控制論這門新學科,開啟了其后30年成為世界科學前沿熱點之一的現(xiàn)代控制理論。此書陸續(xù)被譯成世界各主要語言出版,是中國人撰寫的第一本產(chǎn)生世界影響的名著。三個“一流的”,是筆者的著意粉飾,還是客觀的評價?讓我們聽一聽某些美國著名人士的說法吧。一是科學界??ㄩT是一位世界級的科學大家,他在后來撰寫的自傳中就專列一章寫錢學森,足見錢學森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若要更直接的評語,不妨聽聽跟美國科技界深有交往的專欄作家維奧斯特的話:“錢被公認為是科學上與卡門齊名的人……自從這位老人去世,錢在他的領域里已成為無與倫比的人?!保?2頁)二是美國軍界。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在拒絕讓錢學森回國時講過一句名言:“無論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個師!”(75頁)這是從軍事價值角度提供的有力旁證。還可以聽聽美國專欄作家維奧斯特的評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在錢的幫助下,使大大落后于德國的非常原始的美國火箭事業(yè)過渡到相當成熟的階段?!保?8頁)傲慢的美國人能夠這樣說,足見錢學森對美國國防尖端技術貢獻之大。作為當時最尖端的科學技術,導彈火箭研制所需要的自然科學理論首先是力學,關鍵的前沿技術之一是制導,即自動控制。對于積貧積弱的中國來說,剛剛起步的導彈火箭研制由錢學森這樣一位世界一流的應用力學家、火箭導彈專家、工程控制論創(chuàng)建者來領導,實在是一大幸運,一種歷史的機遇。如果僅僅就以上所說來評價這一時期的錢學森,未免有點膚淺。應該指出的是,錢學森在這一階段的科學探索也為他攀上第三境界做出某些重要鋪墊。請看:①《錢學森手稿》表明,他這一時期不僅在自己的學識中初步做到打通理工,而且對于打通理工有了理論的自覺性,1947年回國完婚期間所作關于工程科學的報告就是證明。作為第三階段重要創(chuàng)新的現(xiàn)代科學技術體系研究,其思想源頭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劃分自然科學層次結構的思想就是從這里開始的。②在擔任美國噴氣推進中心第一任戈達德教授期間,錢學森參與了美國建立和發(fā)展航天系統(tǒng)工程的工作,可以看做他后來走向系統(tǒng)科學的起點。③那時的錢學森也注意到運籌學的發(fā)展。他在美國時的博士生鄭哲敏(現(xiàn)為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回憶說,他回國前錢學森要求他關注運籌學,因為社會主義中國需要這門新科學。(95頁)而有關運籌學和系統(tǒng)工程的知識積累對于他在第二階段從事中國航天科技組織管理十分關鍵,運籌學還是錢學森進入第三階段后倡導系統(tǒng)學的思想源頭。④20世紀40年代是復雜性科學孕育的重要時期,而系統(tǒng)科學是為復雜性研究鍛造方法論的學科。錢學森在這一時期的學術探索,無論系統(tǒng)工程,還是工程控制論,都為他后來走向復雜性研究、倡導大成智慧學做了某些鋪墊。1.3 第二階段:中華民族大功臣1956年到1977年是錢學森科學生涯的第二階段。從1956年起,受國家重托,錢學森負責組建和領導中國導彈衛(wèi)星研制。20多年中,他既是這一事業(yè)的主要組織者、首席科學家、重大技術問題的最后拍板者,也是培養(yǎng)航天科技人才的首席教授,是今日強大的中國航天科技大軍的祖師。在經(jīng)濟基礎極其薄弱、科技水平極端落后的中國,以顯著少于美蘇兩霸的時間成為世界第三航天大國,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政治上說,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共產(chǎn)黨驚人的組織力,人民群眾高度的革命覺悟,等等,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就科學技術方面看,這在一定程度上仰仗于錢學森的知識、才干、奉獻精神。外國人稱他為“中國航天之父”,雖然滲透著西方文化突出個人的色彩,不符合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唯物史觀,不為錢學森本人贊同,但也頗為形象地反映了他的貢獻之重大。錢學森這個階段的工作主要不在于創(chuàng)造新知識,而是身系國家民族的安危榮辱。他因此成為國家和民族的功臣,受到舉國上下的尊重。在古代,這等于上了凌煙閣。對于一個科學家和學者來說,能夠獲此殊榮、達此境界者,實在是鳳毛麟角。20世紀是中華民族從救亡圖存到重新崛起的世紀,錢學森作為無數(shù)科技工作者的首席代表而載入史冊。航天科技是當代涉及學科最廣泛的綜合性高科技領域,正在飛速發(fā)展,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所有學科的知識幾乎都能派上用場。作為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科技領軍人物,錢學森本人這20年中也在不斷學習、研究、創(chuàng)新,所掌握的科技知識已非在美國期間可比。中國能夠在航天科技領域成為世界強國之一,必定有自己的獨創(chuàng)性,絕非僅僅是學習借鑒美蘇兩國的經(jīng)驗。這種獨創(chuàng)性無疑和錢學森分不開。錢學森十分感謝國家和人民給予他的榮譽,至于對自己在這一時期航天科技上的新成就,他本人并不太在意。晚年錢學森曾經(jīng)對他的合作者之一錢學敏這樣說:“其實,關于‘兩彈一星’的科學與技術,我在美國時就都掌握了,也做出來了。回到祖國以后,只不過是把它拿過來運用,雖然也有一些創(chuàng)新,但基本的、原始的創(chuàng)新不多。而我多年來和你們一起研究和探討的這些問題與設想,才是我回國以后開創(chuàng)性的、全新的觀點和理念。它的社會意義和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重要性,可能要遠遠超過我對中國‘兩彈一星’的貢獻?!雹龠@段夫子自道告訴人們,錢學森是如何評論自己的全部學術生涯的。這席話的前一段基本符合實際,極少有人持有異議。中國航天科技在錢學森時期的原始創(chuàng)新不多,他的主要精力放在組建隊伍,組織管理科研工作和培養(yǎng)人才,利用他已掌握的知識先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同時為后來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奠定基礎。這一點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今天中國航天科技越來越多的自主創(chuàng)新是在錢學森打下的基礎上、在他培養(yǎng)起來的人才領導下取得的。后一段話卻令許多人大惑不解,學界相當多的人不接受他的這些新觀點,更不會給以如此高的評價。錢學森究竟是怎么想的?有人認為他年事已高,智力難免衰退,判斷失準。有人說他會來事,故作矯情。我們則斷言,前者是一種誤解,后者則是由思想感情方面的差異所造成的曲解。錢學森后30年的學術探索的確提出了一系列開創(chuàng)性的、全新的觀點和理念,發(fā)前人和洋人所未發(fā),其社會意義和對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重要性的確遠遠超過他對中國“兩彈一星”的貢獻。從第三階段回眸第二階段就會發(fā)現(xiàn),僅僅就航天科技來評價和認識這20年中作為學者的錢學森是很不夠的。第二階段的錢學森在知識結構、學識、智慧、品德素養(yǎng)等方面正在經(jīng)歷著重大嬗變,越來越超越領域專家的本色,處于從專家向全才、從科學家向思想家轉變和升華的過程中。這在錢學森作為學者的人生經(jīng)歷中是十分重要的大事。只是國家功臣的耀眼光環(huán)至今遮蔽了人們的視線,此種嬗變一直未引起注意,“中國航天之父”的說法尤其容易誤導人們的視線。欲真正了解處于人生第三階段的錢學森,必須留意他在第二階段所發(fā)生的思想嬗變。如果說錢學森在美國期間已經(jīng)研究過系統(tǒng)工程和運籌學,那也主要是研究和關注,回國后的他才得以把系統(tǒng)工程付諸大規(guī)模的實踐,這對作為學者的錢學森實在是一種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國的實際國情更使這種實踐具有特殊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因而也就具有了特殊的內(nèi)涵,足以產(chǎn)生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系統(tǒng)工程理論。錢學森是中國航天系統(tǒng)工程思想的主要提煉者和實踐的主要領導者。正因為有這種難得的實際經(jīng)歷和理論思考,他才可能在20世紀80年代進一步從系統(tǒng)工程的范圍中走出來,在更大的視野中去考察,構建系統(tǒng)科學體系,探索建立系統(tǒng)學。航天科技是一項規(guī)模巨大、內(nèi)涵復雜多樣的現(xiàn)代科技,組織管理十分關鍵,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向世人充分說明了這一點。20世紀60至70年代,在中國這樣一個經(jīng)濟和科技極端落后的國家搞航天這種大科技、大工程,組織管理尤其是關鍵。事實上,錢學森這20年間花費精力最多的不是具體科技問題,而是組織管理問題。這對他本人也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他在此階段的知識創(chuàng)新主要就在管理科學和軟技術上,而不是航天科技的硬科學、硬技術上。中國航天科技的成就是這種努力取得成功的實踐證明,錢學森在這一時期公開發(fā)表的論文,如1957年發(fā)表的《論技術科學》、1963年發(fā)表的《科學技術的組織管理工作》等,則是初步的理論總結。錢學森在美國搞的完全是自然科學的技術和工程,而中國航天系統(tǒng)工程包含了他在1980年以后反復強調(diào)的社會技術,社會技術這個重要概念就萌發(fā)于此一階段。從自然科學的技術創(chuàng)新(火箭技術)到社會技術的創(chuàng)新,僅就這一點即可看出錢學森的知識結構在第二階段發(fā)生的變化有多大。明白了這一點,作為第三階段起步的著名論文《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tǒng)工程》以及隨后的一系列論著問世,最后又走向大成智慧工程,就不難理解了。這個階段的錢學森并沒有停留在社會技術層面,他已開始從理論層面上思考社會問題,研究社會科學。管理科學是運用自然科學和數(shù)學方法于事理活動的橫貫科學,鉆研管理科學無疑促使他學習了不少社會科學,但遠不止于此。錢學森于20世紀90年代說過:“‘文化大革命’使我覺悟。感到只是理與工是不夠的,不懂得社會科學不行,所以開始下工夫學社會科學,也涉及哲學?!保?-059)這一學習過程對錢學森的意義非同小可,使他在打通文與理、打通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大路上邁出了一大步。應該說,促使錢學森轉而研究社會科學的不只是“文化大革命”的經(jīng)驗教訓,還包括經(jīng)常被人詬病的1958年發(fā)表的那幾篇文章。社會主義建設和革命都是特殊的開放復雜巨系統(tǒng),在中國搞社會主義尤其復雜艱巨。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經(jīng)驗上,當時都不具備成熟可行的知識體系,搞社會主義建設在早期基本屬于試錯式的行為過程。這就決定了,從毛澤東到錢學森,再到普通百姓,不可避免地都曾經(jīng)頭腦簡單過。此乃歷史局限性使然,不必大驚小怪。錢學森說的對:“認識這些復雜巨系統(tǒng)是有個過程的,因為我們都曾經(jīng)頭腦簡單過,曾經(jīng)想用簡單的方法來處理,但結果不行,碰了釘子。”①發(fā)動和參與“大躍進”的人都把社會主義建設簡單化了,不懂得那是一種開放復雜巨系統(tǒng)工程,顯著不同于延安時期的大生產(chǎn)運動。就錢學森那時寫的文章而論,簡單化的表現(xiàn)主要有二。其一,他只考慮了如何利用太陽能來增產(chǎn),視之為一項單純的自然科學技術,未考慮中國當時的實際技術水平和經(jīng)濟實力能否做到這一點。其二,集體化了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應該發(fā)展為一種巨大的社會產(chǎn)業(yè),除了生產(chǎn)力因素,更重要的是生產(chǎn)關系和科學管理,還有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制約,異常復雜。作為學者的錢學森只考慮了生產(chǎn)力中的科技因素,未考慮組織管理等復雜社會問題,頭腦有些發(fā)熱。但也情有可原,總結經(jīng)驗教訓就是了,沒有必要揪住不放,更不必要他道歉。人總是在犯錯誤中學習的,只有不干事才可能不犯錯誤。應該說,錢學森能夠提出社會是特殊的復雜巨系統(tǒng)這一命題,同1958年的經(jīng)驗教訓有關。錢學森在這一時期的思想嬗變還表現(xiàn)在哲學方面。在美國時期的錢學森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并非一無所知,回國后的他更進行了自覺而系統(tǒng)的學習。十分可貴的是他真正學懂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掌握了它的精神實質(zhì)。當后來許多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產(chǎn)生動搖、懷疑、甚至更換門派時,錢學森旗幟鮮明地站出來捍衛(wèi)它,并且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成功地應用于復雜性研究。
編輯推薦
《錢學森哲學思想研究》適合黨政領導干部、國家公務員及社會人士、高校師生閱讀。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