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在中國科學院

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2012-04出版)  

內容概要

《胡耀邦在中國科學院》內容簡介:1975年7月,胡耀邦受中央和國務院的委派,到中國科學院工作,11月,因“四人幫”發(fā)動“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而再次被打倒。雖然他在1977年3月被任命為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后才正式離開科學院,但他在科學院實際只工作了120天?!逗钤谥袊茖W院》描寫了胡耀邦面對當時充滿驚濤駭浪的政治生活,以及奄奄一息的經(jīng)濟和科技,在這120天中進行思想整頓、撥亂反正,整頓領導班子、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干部和知識分子政策、恢復科研工作秩序、組織編寫《匯報提綱》、制訂科技規(guī)劃、解決群眾困難問題,端正黨的科技政策和知識分子政策思想,批判“四人幫”反革命路線,把科學院重新納入“以科研為中心”的正確軌道。

書籍目錄

緬懷耀邦同志 促進改革創(chuàng)新(序)前言第一章 形勢第二章 工作一、“擠掉膿包,搞好組織整頓”二、“落實政策,要只爭朝夕”三、“拼了一點老命”起草《匯報提綱》四、“五子登科”為科技人員解憂五、制訂規(guī)劃,抓科研工作第三章 思想一、關于政治與業(yè)務、紅與專的關系二、關于專業(yè)科研機構的作用三、關于理論與實際的關系以及要重視基礎理論的問題四、關于“百家爭鳴”問題和哲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五、關于知識分子政策六、提倡“拿來主義”七、動員進行“新長征”第四章 風骨一、共產黨人的骨氣二、非同尋常的調查研究三、好學勤思第五章 挫折第六章 影響附錄一 關于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附錄二 胡耀邦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附錄三 胡耀邦整頓科學院紀事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第一章  形  勢 中國科學院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災區(qū)。這里,領導權被篡奪了,科研機構被拆散了,科研秩序被打亂了,許多科研工作被迫停頓了,科技隊伍遭受摧殘,特別是人們的思想被搞亂了。 胡耀邦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局面。 1975年7月17日,主管科技工作的副總理華國鋒受鄧小平的委托同胡耀邦談話,委派他擔任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科學院)黨的核心小組第一副組長(組長是郭沫若),領導科學院的整頓工作。華國鋒轉達鄧小平的指示,要求抓緊對科學院整頓,盡快把科研工作搞上去,不要拖國民經(jīng)濟的后腿。整頓首先是黨的整頓,搞好安定團結。要堅決同派性作斗爭。他著重指出,科學院思想整頓的任務很重,并交代了三項具體要求:一是了解情況,準備向國務院匯報;二是搞一個科學發(fā)展規(guī)劃;三是準備向中央提出科學院黨的核心小組組成名單。 整頓科學院,這是鄧小平領導的全面整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在軍隊系統(tǒng)、鐵路系統(tǒng)的整頓取得明顯的成效后,及時把他們的經(jīng)驗推向冶金系統(tǒng)、煤炭系統(tǒng),以及國防科技、國防軍工系統(tǒng),也都迅速使它們的面貌發(fā)生了可喜的改觀。鄧小平作為一位有遠見的偉大政治家,高瞻遠矚,準確把握世界發(fā)展潮流,洞悉科技在國家發(fā)展胡耀邦在中國科學院中極端重要的地位,深知科研必須走在生產建設的前面,同時,他對科學院成了“文化大革命”的“重災區(qū)”也有深切的了解。這從他后來在全國科學大會的報告中可以看得很清楚。1978年6月5日他接見日本來賓時也說:“四人幫”的干擾,在工農業(yè)上有破壞、有損失,但最大的損失在科學教育方面,這方面耽誤了十一二年的時間。他還說:其他方面恢復起來比較容易,教育和科研方面就不是這樣。鄧小平擔心科研拖了經(jīng)濟建設、國防建設的后腿,因此,他對科技整頓十分關心,十分重視,在全面整頓中把它擺到了重要的位置。他把胡耀邦派到科學院,也正說明了他重視的程度。大家都知道,胡耀邦15歲就正式參加了革命隊伍,后來參加了紅軍的長征,他年輕有活力,又勤奮好學,是長征隊伍中出名的“紅小鬼”。由于工作出色,24歲時就擔任了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陜西省委第一書記,西北局第二書記。鄧小平后來曾說過:“一個人才可以頂很大的事,沒有人才什么事情也做不好。1975年我抓整頓,用了幾個人才,就把幾個方面的工作整頓得很有成效,局面就大不一樣?!雹?胡耀邦就是鄧小平慧眼所識的人才。 胡耀邦當然領會鄧小平的思想。特別是在他來科學院前不久,在中央讀書班聆聽了鄧小平的講話。當時,鄧小平十分嚴肅地全面講述了國家的嚴峻形勢,他指出,工業(yè)、農業(yè)、交通運輸、鐵路、財政都面臨危機,到了非整頓不可的時候,必須下大力氣把國民經(jīng)濟搞上去。肩負鄧小平的囑托,胡耀邦深知責任重大。作為一個政治家、戰(zhàn)略家,他不會只滿足于做些一般的調查、寫個報告、編個規(guī)劃,而是要同“四人幫”的幫派勢力正面交鋒;要收拾爛攤子,開創(chuàng)新局面;要把被“四人幫”搞亂了的思想重新端正到正確的軌道;要鼓舞人們的信心和干勁,立志把科研搞上去,為四化建設作貢獻。 ①《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69頁。 但是,胡耀邦所面對的是被“四人幫”破壞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的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是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國立研究機構基礎上成立的。1950年初建時,只有22個科研機構(18個自然科學方面的,4個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技術人員不足300人,年經(jīng)費287.2萬元。經(jīng)過17年的努力,特別是通過《1956―1967年科技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的實施,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科學院已有105個科研機構,6萬多名職工,其中研究技術人員22000多人,年經(jīng)費3.55億元,已經(jīng)成為學科門類齊全、擁有優(yōu)秀科技人才、能夠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國民經(jīng)濟和國防建設中一些重大科技問題的全國最高學術機構和綜合研究中心。它承擔著“尖端(新技術)、重大(國民經(jīng)濟和國防建設中的重大科技問題)、基礎(基礎研究和基礎性工作)”三大方面的任務,并且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新技術方面,除新建了電子計算機、半導體、電子學、自動化等領域的研究機構外,還開辟了高溫合金、特殊化學材料、超純金屬、超純分析、高能燃料、水聲、稀有元素地質、地球化學、高空物理、微波技術、紅外技術、爆炸力學、新型光學儀器等諸多新領域。全院有近半數(shù)研究機構中的半數(shù)以上的研究技術人員從事新技術和國防方面的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如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第一臺激光器、第一臺加速器、第一個晶體管,而最突出的是為“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研制所作的貢獻。 在基礎科學方面,集中了數(shù)、理、化、天、地、生等方面國內的優(yōu)秀人才,而且在基礎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些突出的成績,如反西格馬負超子的發(fā)現(xiàn),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成功,有限元方法的創(chuàng)立,葉輪機械三維流動理論的發(fā)展,嗎啡鎮(zhèn)痛作用機理的闡明等。 為國民經(jīng)濟建設服務方面,如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低產田的改造、水產養(yǎng)殖、災害性天氣預報、稀土元素的分離、釩鈦鐵礦的冶煉, 胡耀邦在中國科學院 以及新型合金材料、催化劑、合成橡膠、人工水晶、甾族藥物、抗瘧藥物、計劃生育藥物的研制等。 摸清本國的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是發(fā)展中國家為發(fā)展經(jīng)濟首先必須做好的工作??茖W院在1955年就成立了綜合考察委員會,先后組織了15個綜合考察隊、組,對黑龍江流域、西藏、新疆、內蒙古、寧夏、青海、甘肅、西南地區(qū),以及華南和云南熱帶生物資源、鹽湖、沙漠等進行了考察,足跡遍及東北、西北、西南、華南占我國面積60%左右的邊遠地區(qū)。此外還有海洋生物考察、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土壤普查等。參加單位除科學院的有關研究機構外,還有高等學校、有關部委和地方的研究機構與生產部門,參加人數(shù)共約1萬多人次。通過考察,基本查清了我國邊遠地區(qū)自然條件的特征和自然資源的數(shù)量、質量及一些分布規(guī)律,為自然資源開發(fā)和生產力布局提出了綜合開發(fā)方案和遠景設想,并培養(yǎng)了一批科學考察人才,幫助邊遠地區(qū)建立了一些研究機構。在調查過程中以及在調查的基礎上,還解決了建設中一些重要的問題。如提出水土保持的基本方針、沙漠化土地的整治方針等,并在沙坡頭試驗成功固沙措施,保證了包蘭鐵路的長期安全通車,等等。 就是這樣一個科學院,竟然成了“文化大革命”中的“重災區(qū)”。 下面,以統(tǒng)計數(shù)字反映一些的情況。 表1-1  中國科學院機構和人員的變化狀況(1965~1978年)(單位:人) 機構 人員  年份 獨立機構 其中科研機構 固定職工 總數(shù) 高級 其中研究技術人員中級 初級 196513510560258219376882874183751973685335157134714141768112891975806348716170545051874146751978153110797553089412611038019253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院統(tǒng)計資料,其中缺1966~1972年數(shù)據(jù)。 表1-2  中國科學院歷年經(jīng)費情況(1965~1978年) (單位:萬元)年份 合計 經(jīng)常費 器材費 1965  35548.5 12745.0 20 803 .51973  15682.7 7006.5 8676.21975  16240.5 5942.5 10298.01978  32611.3 12595.0 20 016 .3資料來源:中國科學院統(tǒng)計資料,其中缺1966~1972年數(shù)據(jù)。 從表1-1和表1-2可以看出,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國科學院的機構、人員和經(jīng)費都銳減。人員由1965年的6萬人減至1973年的3.5萬人,到1975年才恢復到近5萬人;經(jīng)費由1965年的3.55億元減至1975年的1.6億元,減少約56%。科學院的科研機構已由105個銳減為1973年的53個,有47個新技術方面的研究機構劃歸了國防科委,使科學院傷筋動骨,失去了綜合、配套的優(yōu)勢。所剩的53個研究機構中,有13個是直屬的,其他均下放地方,成為科學院與地方雙重領導的研究機構。被下放的研究機構中有些同地方發(fā)展很少有直接聯(lián)系,地方對接收這些研究機構也沒有多少積極性,相反卻感到是負擔。甚至有的地方把研究機構全部打散,按著本地農林牧副業(yè)的實際需要整編成服務性質的專業(yè)隊。如廣東省9個研究機構就被編為糧食隊、林業(yè)隊、畜牧隊、經(jīng)濟作物隊和水產隊。其中的畜牧隊是以中國科學院中南昆蟲研究所為主,經(jīng)濟作物隊是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為主。很難想象,這些被下放到畜牧隊和經(jīng)濟作物隊的科研人員如何能再從事昆蟲或植物的研究工作。事實上,在整編結束后,就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科技人員,被分派到全省各地,長期下放插隊。表面上看,是同群眾一起搞科研活動,實際上主要任務是勞動鍛煉。 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有幾十年的歷史,從事中國水生生物資源調查和利用的研究,研究水平頗高,下放給湖北省后,“立足湖北,面向全國”的科研方向被否定,不能再從事全國性的水生生物 胡耀邦在中國科學院 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間,還有部分研究機構被撤銷,后來雖然陸續(xù)恢復,但是撤銷帶來的損失卻是難以估計的,下面是幾個比較突出的例子。 1.北京植物園被撤銷 北京植物園創(chuàng)建于1955年,其前身是早在1946年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建立的小園子?!拔幕蟾锩鼻跋?,已是一個擁有各類植物4000余種的初具規(guī)模的植物園。其中有從世界各國搜集來的葡萄品種600余種,居全國之首。溫室擁有各類植物2000多種,也頗具規(guī)模。其中保存有外國元首送給中國領導人的珍貴植物。植物園同世界幾十個國家進行種子交換,它所擁有的種子標本在全國首屈一指。北京市的園林品種,大多由此引出。但是,“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北京植物園一再被扣上“搞花花草草”和“封、資、修”的罪名,備受批判,終于在1970年被宣布撤銷??蒲腥藛T甚至工人全部下放干校。隨之,中央警衛(wèi)部隊進駐植物園,這里就被作為給中央首長供應副食品的基地,除了種菜還養(yǎng)豬、養(yǎng)雞,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農場。600余種珍貴的葡萄品種被砍倒鋸掉,改為菜園;小柏樹被挖掉當柴燒。600余種溫室花木中最好的被送到當時一些領導人的家里,第二類由北京幾個公園任意挑選,第三類拿到花攤上出賣,其余的任其放在溫室,無人管理。朱德送給植物園的名貴蘭花也都散失。到1973年重建植物園時,原有2000多種花木的溫室,只剩下一株薜荔孤零零地攀緣在溫室的墻上。凍死的珍貴花木中包括斯里蘭卡總理送的菩提樹、胡志明送的葉子花及卡斯特羅送的若干棵香蕉樹等。植物園原有700多種木本植物,因無人管理,幾年中只剩下100多種;數(shù)十畝供研究用的果園無人施肥,又遭蟲害,幾乎全毀;新培育的五六十種正待推廣的草莓蕩然無存。種子標本和圖書資料在撤銷后的搬運中損失嚴重。

編輯推薦

《胡耀邦在中國科學院》原擬于中國科學院建院六十周年時作為院史的重要篇章出版,因核實資料、收集圖片等,延至今日面世。但作為歷史記憶,編者們認為其中所蘊含的思想、精神,以及從中可以汲取的經(jīng)驗,仍有現(xiàn)實意義和長遠的影響。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胡耀邦在中國科學院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