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比較的理論、方法和應用

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鄭海濤,柏滿迎,任若恩 著  頁數(shù):20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關于國際經濟比較的理論、方法及其應用研究的理論專著。主要內容包括:國際經濟比較的歷史回顧;指數(shù)理論與國際經濟比較的理論與方法.這包括國際經濟比較的基本方法、多邊比較方法、價格指數(shù)與購買力平價的公理化研究、投入購買力平價的測算模型等;以中國為比較國的國際經濟比較應用研究,本書采用三種方法開展了該項研究:支出法下以1986年為基年的中國與美國經濟比較研究,生產法下以1995年為基年的中國分別與美國、日本、德國等國的雙邊比較研究,分別以1987年和1997年為基年的中國、德國、美國、日本、英國和韓國等國的多邊比較研究。本書內容豐富,數(shù)據(jù)翔實,有助于讀者全面了解國際經濟比較的理論與方法,更為國際經濟比較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科學視角。
  本書適合國際經濟理論工作者,國際經濟管理人員,大專院校相關專業(yè)師生,關注國際經濟、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等領域的專業(yè)人士閱讀參考。

書籍目錄

總序
前言
導言
 0.1國際經濟比較的起源
 0.2支出法的歷史回顧
 0.3生產法的歷史回顧
 0.4多邊比較的歷史回顧
  0.4.1 CPD法
  0.4.2 EKS法
  0.4.3 G-K法
  0.4.4廣義Theil—Tornqvist指數(shù)(CCD指數(shù))——ICoP的多邊比較方法
 0.5關于中國實際國民收入估計的歷史回顧
 0.6關于國際經濟比較理論在中國的應用研究回顧
第1章 指數(shù)理論與國際經濟比較的理論與方法
 1.1國際經濟比較的基本方法
  1.1.1支出法研究
  1.1.2生產法研究
  1.1.3服務業(yè)國際比較的生產法研究
  1.1.4收入法研究
 1.2國際經濟比較的多邊比較方法
  1.2.1 EKS法
  1.2.2 GK法——GK體系正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研究
  1.2.3擴展的1vr指數(shù)法
 1.3價格指數(shù)與購買力平價的公理化研究
  1.3.1指數(shù)的公理化體系
  1.3.2一些額外的選擇準則
  1.3.3一些實例分析
 1.4總量函數(shù)與精確指數(shù)的關系研究
  1.4.1概念與定義
  1.4.2線性齊次生產函數(shù)、成本函數(shù)與指數(shù)的一致性
  ……
第2章 1986年支出法下的中美國際比較研究
第3章 1985年生產法下的中美國際比較研究
第4章 1987年多國制造業(yè)的經濟比較研究
第5章 1995年生產法下的中美國際比較研究
第6章 1995年生產法下的中日國際比較研究
第7章 1995年生產法下的中德制造業(yè)國際比較研究
第8章 多邊比較下的中國制造業(yè)國際經濟比較研究:1980~2004
第9章 主要研究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章節(jié)摘錄

第1 章 指數(shù)理論與國際經濟比較的理論與方法1.1  國際經濟比較的基本方法從理論上講,與商品和服務的國民經濟核算方法相對應,國民經濟比較的基本方法包括三種,即支出法、生產法和收入法。1.1.1  支出法研究國民經濟比較的支出法(又稱為ICP 法) ,從支出方來研究GDP 和人均GDP的國際比較。ICP 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從支出方的角度出發(fā)計算各國貨幣的購買力平價,然后根據(jù)購買力平價計算出各國的GDP 和人均GDP 進行比較。在這個項目研究中使用的貨幣換算因子是支出法PPP ,簡記為ICP-PPP ,它是目前測算PPP 的主要方法之一,很多服務業(yè)產出PPP 的測算都使用這種方法。1.數(shù)據(jù)及其基本原則測算PPP 需要兩方面的數(shù)據(jù):一是GDP 支出基本分類,作為計算購買力平價指數(shù)的權數(shù)。要求參加國收集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新增庫存、凈出口等約155 項GDP 支出基本分類數(shù)據(jù);二是規(guī)格品價格數(shù)據(jù),要求參加國收集每一基本支出分類下既具代表性且又有可比性的若干個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數(shù)據(jù),具體為居民消費品和服務、機械設備品、建筑品價格以及政府公務員職務工資等資料。其中,新增庫存采用相應產品的“類比購買力平價” ,凈出口借用匯率來比較,不作專門價格調查。所提供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應遵循如下幾個原則。(1) 價格數(shù)據(jù)與GDP 支出數(shù)據(jù)的一致性原則。測算購買力平價的目的是比較各國GDP 及其主要支出結構指標,原則上要求使用規(guī)格品的全國年平均價格,以便與相應的國民核算數(shù)據(jù)相符合。即在時間上要求是全年平均價格,在空間上要求是全國平均價格,而且是實際交易價格。這樣,通過各國價格比較而取得的購買力平價,能完全消除價格因素的影響,真正反映實際物量。否則,轉換后的國內生產總值數(shù)量比較仍受部分價格因素的影響,會高估或低估實際GDP 的規(guī)模和水平。(2) 可比性原則。國際比較項目要對不同國家的產品價格進行比較,要求產品完全一致,而在實際中要做到這一點很困難。一般在收集價格時,要求產品在不同國家之間至少必須是可比的。只要滿足下列任何一個條件,就認為它們具有可比性:一是物理和經濟屬性是完全一樣的,包括數(shù)量、范圍、材料、設計、銷售條件等一些重要的特征方面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差別不應太大;二是足夠相似以至于消費者在它們之間不作任何區(qū)別和選擇。對于兩個相似的商品,如果消費者認為無論消費哪一個都無關緊要,那么可以認為這兩個產品是可比的。否則,計算的價格比率則毫無意義??杀刃缘暮诵氖琴|量的一致性,質量包括兩個方面的參數(shù):一是物理參數(shù),如材料、構成、大小、重量、生產工藝方法、包裝類型;二是市場參數(shù),如品牌、商店類型、銷售點、季節(jié)性因素。質量調整應該是國際比較項目的一項重要工作。(3) 代表性原則。它是指所選擇的規(guī)格品對各個國家具有代表性,反映各國的支出結構和消費結構。具有代表性商品的標志通常是:在基本分類支出中十分重要,而且是居民經常購買、在全國各地廣泛銷售的產品,或者包含在CPI 目錄中。但為了進行國際間的比較,還必須收集其他國家的代表性產品價格,這些產品對本國可能沒有代表性。因此,在國際比較項目活動中,規(guī)格品目錄必須經過各國共同討論、協(xié)商后確定。(4) 相同代表性原則。是指所選擇的規(guī)格品目錄在對比國之間具有相同的代表性,也就是說規(guī)格品目錄在對比國之間既有可比性,又能保持足夠的代表性。在可比性和代表性之間需要進行平衡和折中,處理的辦法有:一是通過產品結構描述(structured product description) ,盡可能詳細地說明規(guī)格品的各種特性,便于比較價格,明確其可比與否;二是在確定產品目錄時,盡可能地把各國的代表規(guī)格品包含進來;三是要求各國把本國的代表性產品用星號標記出來,便于在計算PPP 時作技術處理;四是分區(qū)域、分組進行比較。按區(qū)域在地緣相近、消費模式、消費結構、消費水平基本相似國家劃歸一組,進行直接比較,消費模式、經濟發(fā)展水平差距太大,地理位置相差太遠的國家通過“橋梁國”進行間接比較。2.測算的基本方法及其原則在各國價格和GDP 支出數(shù)據(jù)調查基礎上,測算PPP 。其計算方法可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 計算對比國之間每一種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比率。假設A 、B 兩個國家,某種商品的價格之比為P( A/ B) i = PA i / PB i (1.1)第二步 計算對比國之間每一基本支出分類以下的價格比率,即基本類PPP 。計算方法有簡單幾何平均,即基本分類下各個商品或服務價格比率的幾何平均數(shù)。P( A/ B) j = PA1PB1PA2PB2… PA iPBi… PA mPB m1/ m(1.2)其中,j = 1 ,2 , … ,n 為基本分類數(shù)目,i = 1 ,2 , … ,m 為基本分類內的代表規(guī)格品數(shù)。在樣本中的各個物品被選定之后,如何仔細地比較并保證兩國選出物品的質量能夠相稱是研究中所需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對某些商品,如食品,質量相稱的要求比較容易達到,但對大多數(shù)商品,如何判斷質量相稱卻不是很容易的事。在比較的過程中,需要征求各方面的專家的意見,同時以下一些方法及比較原則也是十分有用的。(1) 實體相同。這一方法是在兩國找到完全相同的商品,在某些情況下,相同的牌子的商品在兩國都有出售,因此可以保證是完全的實體相同。(2) 質量相當。在無法找到完全相同的商品時,可以采用這一原則去抽樣,即所找到的兩國的商品符合某些一般的規(guī)格要求,但在設計與構成上具有細微的區(qū)別是可以忽略的。(3) 產品的復制。在質量相稱比較中,主要考慮的是最終產品,因此無論在生產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只要最終產品是質量相似的,就可認為是滿意的。(4) 共同的用途。在一些情況下,產品在物理性質方面是不同的,但是可以產生相同的效用,這樣的商品就是質量相稱的產品。典型的例子是電燈泡,美國的電壓是120 伏,中國的電壓是220 伏,但顯然這兩種產品的效用可以認為是相同的,但顯然這兩種產品可以認為是用于相同目的的產品。如果可以設想這兩種產品在同一國家中在相同的條件下生產,則在生產成本方面也不可能有什么區(qū)別。(5) 口味的相同。在少量情況下,在同一國家中一種產品比另一種便宜,而在另外一個國家中,價格的關系是正好相反的。我們可以認為這里起作用的是口味的差異,因此我們在一個國家選擇較便宜的商品進行比較。在下面部分,本書還要討論在實際比較中如何應用這些方法與原則。在多邊比較中,對基本類PPP 的計算方法主要采用EKS 法和CPD 法。這將在本章第2 節(jié)中詳細介紹。第三步 計算對比國之間基本分類以上的匯總PPP 。它是以GDP 基本分類的比重為權數(shù),運用拉氏、帕氏、費雪指數(shù)公式,對基本類PPP 進行加權平均而取得。若以B 國為基準國,以B 國為權數(shù),拉氏指數(shù)的加權匯總公式為L( A/ B) = Σni = 1P( A/ B) j WB j (1.3)其中, W iB = eiBΣ ni = 1eiB,為B 國i 類支出權重,e 為相應的支出額。若以A 國為權數(shù),帕氏指數(shù)的加權匯總公式為P( A/ B) = 1Σ ni = 1( PB/ A j ) W A j(1.4)其中,W iA 為A 國i 類支出權重,e 為相應的支出額。最后,費雪指數(shù)的匯總公式為F( A/ B) = ( L( A/ B) P( A/ B) )1/2 (1.5)上述公式是購買力平價指數(shù)匯總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這里所使用的統(tǒng)計方法需要滿足以下的統(tǒng)計分析原則: ① 特征性(character-istic) 。即所選擇的物品及其價格與支出數(shù)據(jù)都應該具有最好的代表性。② 基國不變性(base-country invariance) 。該性質也稱“國家反向檢驗”即在一個特定的雙邊比較中,選擇哪一個國家作為基國將不會影響比較的結果。③ 因素反向檢驗。即價格比率與數(shù)量比率的乘積應該等于支出的比率。這里的價格比率與數(shù)量比率的計算應該相互獨立。1.1.2  生產法研究隨著國際比較項目研究的深入,人們也開始注意如何從生產方估計購買力平價,從而進行分產業(yè)部門的生產率國際比較研究。生產法是從生產方進行的國際比較,它是建立在GDP 按行業(yè)分解的基礎上的。ICOP 項目系統(tǒng)發(fā)展了從生產方進行價格、產出和勞動生產率國際比較的方法論,并使該方法能用于整個國民經濟部門。進行這種國際比較的基礎是ICOP-PPP ,又稱為單位價值比率(unit valueratio ,UVR) 。IOCP 的研究主要有三個目的:第一,提供系統(tǒng)而準確的比較方法,進行分部門產出及生產率水平的比較;第二,研究不只涉及生產產品的部門,而且包括覆蓋整個國民經濟的各部門,包括服務部門;第三,擴展生產法的比較范圍,使更多的國家成為IOCP 的比較國。1.測算的數(shù)據(jù)和基本方法運用生產法測算PPP 需要兩個方面的數(shù)據(jù):一是每類產品的出廠產出值和數(shù)量,要求參加國盡可能多地收集本國的產品或服務相關數(shù)據(jù);二是每個行業(yè)的產出值,要求參加國提供盡可能多的行業(yè)的產出值。其基本方法是把兩國可比較產品或行業(yè)進行匹配,然后對每對匹配產品或行業(yè)計算單位價值比率。要求匹配的產品或行業(yè)遵守可比性原則,還要求匹配的產品對其對應的行業(yè)要有代表性。然后,這些比率被用于計算ICOP-PPP 。基本步驟如下。第一 根據(jù)每種產品的出廠產出價值和數(shù)量計算該產品的單位價值( UV) ,即uv i = OiQi(1.6)其中,O 為產出價值,Q 為產出數(shù)量,i 為第i 個產品。每種產品的單位價值實際上是這種產品的平均價格,即在一年內某個國家或者地區(qū)內所有廠商生產的同類或者相近產品的平均出廠價格。在雙邊比較中,很多這樣具有相同特征的產品被用來進行匹配,比如女士的鞋、奶酪、輪胎等。第二 對上述每一對匹配的產品或者服務,計算兩個國家或地區(qū)間的UVR 為UVRxui = uv xiuvui(1.7)其中,x 為比較國,u 為基國。產品的UVR 表示兩國匹配產品的相對產出價格。產品UVR 經過加權匯總可以得到各部門,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PPP 。第三 以一個國家的產出數(shù)量為權重,對單位價值比率進行加權匯總以得到樣本行業(yè)的PPP 為PPPX U( X)j =Σ si = 1( QXij uv Xij )Σ si = 1( QXij uvUij )  PPPX U( U)j =Σ si = 1( QUij uv Xij )Σ si = 1( QUij uvUij )(1.8)其中,PPPX U( X)j 為以比較國(比如中國)的產出數(shù)量為權重,樣本行業(yè)j 的比較國貨幣對基國貨幣的購買力平價;PPPX U( U)j 為以基國的產出數(shù)量為權重,樣本行業(yè)j 的比較國貨幣對基國貨幣的購買力平價;i 為匹配的產品樣本,又叫代表規(guī)格品。第四 把樣本行業(yè)PPP 進行加權匯總以得到各行業(yè)PPP ,權重是樣本行業(yè)的總增加值,即PPPX U( U)k =Σ oj = 1[GVAU( U)j PPPX U( U)j ]Σ oj = 1 GVAU( U)jPPPX U( X)k =Σ oj = 1 GVAX( X)jΣ oj = 1[GVAX( X)j /PPPX U( X)j ](1.9)其中,GVAU( U)j 為基國樣本行業(yè)j 的總增加值;GVAX( X)j 為比較國樣本行業(yè)j 的總增加值;k 是行業(yè);j 是屬于行業(yè)k 的樣本行業(yè)。那么,行業(yè)PPP 就是式(1.9)的幾何平均值,又叫費雪PPP 指數(shù),它可以用來轉換比較國的行業(yè)增加值為基國貨幣表示。當用來轉換比較的行業(yè)產出時,這時的權重要使用行業(yè)的產出值。第五 利用式(1.9) ,以行業(yè)增加值為權重,加權匯總行業(yè)PPP 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PPP ,也把比較國的GDP 轉換為用基國貨幣表示。當要比較兩國的總產出時,要使用兩國的行業(yè)產出值為權重。理論上,生產法可以用于國民經濟的所有行業(yè),但是,服務業(yè)等行業(yè)的PPP 計算是生產法的弱項,還存在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 Mulder ,1999) 。由于服務業(yè)的產品特殊性,其生產法產出PPP 基于上述方法進行了發(fā)展,詳見第1.3 小節(jié)。2.支出法與生產法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ICOP 的研究不能認為是對ICP 的替代,而是與ICP 相互補充。ICOP 的研究涉及對主要產業(yè)部門如農業(yè)、工業(yè)和服務業(yè)的實際產出(即增加值)的比較研究,也包括對這三個主要部門的分支部門的比較研究,還包括對整個GDP 的度量。此外,ICOP 的比較結果可以用來計算勞動生產率甚至全要素生產率( total factorproductivity) ??v觀上述兩種不同類型的比較框架,支出法和生產法的主要區(qū)別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1) 生產角度上的比較建立在GDP 按行業(yè)分解的基礎上,這種方法受價格的影響比較間接,也比較小。因為用成本價計算可以避免補貼以及其他附加費用造成的價格扭曲現(xiàn)象。而支出角度的比較以GDP 最終支出的分解作為比較的起點,受價格的影響比較直接,也比較大。(2) PPP 計算比率的基礎不同。生產法是以同類產品的產值和生產量相比取得的單位價值為基礎;支出法是以具體商品和服務的市場價格為基礎。(3) 研究目的不同。支出法主要用于居民消費、政府消費、資本形成總額等支出構成、實際收入和消費支出的國際比較,滿足并服務于有關國際組織行政決策、制訂援助計劃、監(jiān)測全球減貧進程等需要;而生產法主要用于各部門實際產出、生產率水平的國際比較,研究各國經濟增長的潛在因素和發(fā)展模式,探索各國經濟發(fā)展軌跡。但是,目前這兩種方法正被交叉使用,以更好地研究上述問題。(4) 組織方式和資料來源不同。生產法是由有關專家、學者發(fā)起的,進行實際產出和生產率國際比較的一種經濟研究分析方法,在各國產業(yè)普查和生產統(tǒng)計、投入產出表等現(xiàn)有資料基礎上,經加工、整理來測算,一般不作專門調查,它是一項學術性研究活動。支出法是在有關國際組織倡導的國際比較項目框架下,各國統(tǒng)計機構參與,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統(tǒng)計調查,收集相應數(shù)據(jù)來測算,ICP 在歐盟和OECD 國家已成為一項定期的日常性統(tǒng)計工作。(5) 在生產法框架內,數(shù)量、單位值和價值在統(tǒng)計上要求一致;而在支出法框架內沒有這種限制。另外,生產法研究可以估算出所匹配的產出對國民核算賬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國際經濟比較的理論、方法和應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