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理論與控制

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陳洪凱等 編著  頁數(shù):227  

內容概要

本書基于西部地區(qū)典型地質災害研究與實踐,重點對危巖崩塌、滑坡、泥石流、塌岸的工程計算及治理技術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分析了滑坡及危巖崩塌的監(jiān)測預報方法。全書遵循計算方法合理、治理技術實用、易于操作的原則,立足地質災害治理實際需求,深入淺出,以大量實例做支撐,是一本具有重要工程實用性的地質災害論著。
本書可作為地質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自然地理學等專業(yè)高年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學用書,也可供土建、交通、鐵道、采礦、水利水電、城鄉(xiāng)規(guī)劃、地質環(huán)境保護、國土資源開發(fā)利用等相關部門勘察和工程設計人員參考。

書籍目錄

前言
第1章 危巖穩(wěn)定性與落石運動
1.1 危巖分類
1.1.1 單體危巖分類
1.1.2 群體危巖分類
1.2 荷載類型及其組合
1.2.1 重力及地震力
1.2.2 裂隙水壓力
1.2.3 荷載組合
1.2.4 主控結構面抗剪強度參數(shù)
1.3 危巖穩(wěn)定性分析
1.3.1 危巖穩(wěn)定性評價標準
l.3.2 危巖穩(wěn)定系數(shù)計算方法
1.4 落石運動路徑
1.4.1 幾個典型的危巖崩落實例
1.4.2 落石運動路徑計算方法
1.5 落石沖擊力
1.5.1 落石沖擊過程中的能量損失
1.5.2 基于Hertz碰撞理論的落石正向沖擊力計算方法
1.5.3 基于沖擊形跡的落石沖擊力計算方法
1.5.4 落石沖擊力在緩沖土層中的擴散
思考題
第2章 危巖崩塌防治工程
2.1 危巖崩塌防治技術
2.1.1 主動防治技術
2.1.2 被動防護技術
2.1.3 主動一被動聯(lián)合防治技術
2.2 危巖崩塌防治工程計算
2.2.1 危巖支撐條件
2.2.2 墜落式危巖支撐計算
2.2.3 危巖錨固計算
2.3 危巖崩塌防治工程設計
2.3.1 設計原則
2.3.2 基本規(guī)定
2.4 支撐結構設計
2.4.1 支撐結構分類
2.4.2 支撐結構設計
2.5 錨固工程設計
2.5.1 錨固結構適用性
2.5.2 錨固工程
2.6 攔石墻設計
2.6.1 攔石墻的分類及特點
2.6.2 加筋攔石墻的組成
2.6.3 攔石墻設計
2.7 攔石網及攔石柵欄設計
2.7.1 適用條件
2.7.2 攔石網構成
2.8 支撐一錨固聯(lián)合防護結構設計
思考題
第3章 滑坡穩(wěn)定性分析與防治技術
3.1 滑坡基本特征
3.1.1 滑坡要素
3.1.2 滑坡類型
3.2 滑坡防治技術體系及方案比選
3.2.1 滑坡防治原則
3.2.2 滑坡防治安全等級
3.2.3 滑坡防治技術體系
3.2.4 滑坡防治方案選擇
3.3 滑坡穩(wěn)定性分析
3.3.1 滑坡穩(wěn)定系數(shù)評價標準
3.3.2 滑坡穩(wěn)定系數(shù)計算方法
3.3.3 滑坡推力計算
思考題
第4章 滑坡防治工程
4.1 懸臂抗滑樁
第5章 泥石流災害及荷載計算
第6章 泥石流防治工程
第7章 塌岸
第8章 地址災害預測預報
主要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第1章 危巖穩(wěn)定性與落石運動1.1 危巖分類《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規(guī)范》(DB50/5029—2004)根據(jù)失穩(wěn)模式把危巖分為滑塌式危巖、傾倒式危巖和墜落式危巖三類,陳洪凱等提出了危巖成因分類系統(tǒng),即宏觀上把危巖分為單體危巖和群體危巖兩大類,認為群體由單體疊置組合而成,并將單體危巖分為壓剪滑動型危巖、拉剪傾倒型危巖、拉裂墜落型危巖和拉裂‐壓剪墜落型危巖四類,將群體危巖分為頂部誘發(fā)破壞型危巖和底部誘發(fā)破壞型危巖兩類。1.1.1 單體危巖分類1.壓剪滑動型危巖壓剪滑動型危巖的典型物理模型見圖1.1。此類危巖的主控結構面傾角較小,一般在45°以下,為陡崖或陡坡內緩傾角的卸荷拉張結構面或緩傾角地層弱面(圖1.2)。危巖體重心在主控結構面下部端點內側,主控結構面所受荷載主要為危巖體自重及作用在危巖體的地震力和裂隙水壓力。危巖體沿著主控結構面滑移變形、破壞,呈現(xiàn)壓剪破壞力學機理。2.拉剪傾倒型危巖拉剪傾倒型危巖的典型物理模型見圖1.3。此類危巖的主控結構面傾角變化較大,一般大于45°,多為陡崖或陡坡的卸荷拉張結構面,且主控結構面下端部潛存于陡崖或陡坡巖體內(圖1.4)。危巖體的重心位于主控結構面下部端點外側是此類危巖的關鍵,在荷載作用下通常圍繞主控結構面的下端部或下端部與臨空面的交點旋轉傾倒破壞,危巖體呈現(xiàn)拉剪破壞力學機理。3.拉裂墜落型危巖拉裂墜落型危巖的典型物理模型見圖1.5。此類危巖體后部為傾角大于80°的卸荷結構面或斷裂結構面,多數(shù)處于基本貫通狀態(tài);危巖體頂部為主控結構面,近于水平,其逐漸擴展貫通誘發(fā)危巖體變形與失穩(wěn)墜落。在荷載作用下,主控結構面拉裂是控制危巖體變形與穩(wěn)定的力學機理。4.拉裂‐壓剪墜落型危巖拉裂‐壓剪墜落型危巖的典型物理模型見圖1.6。此類危巖主要受控于兩條主控結構面,即近于水平的第1主控結構面和傾角小于80°的第2主控結構面,分別屬于拉裂及壓剪力學機理。在荷載作用下,首先是危巖體的第1主控結構面逐漸受拉擴展,擴展至一定程度時危巖體沿著第2主控結構面滑移變形,變形達到閾值后整體失穩(wěn)崩落。1.1.2群體危巖分類1.頂部誘發(fā)破壞型危巖頂部誘發(fā)破壞型危巖的典型物理模型見圖1.7。該類危巖的主控結構面傾角一般大于70°,底部端部潛存于穩(wěn)定巖體內。危巖體由多個危巖塊體疊置構成,底部一塊或兩塊危巖體的重心位于主控結構面以外且具有傾倒失穩(wěn)破壞趨勢,上部危巖塊體的重心一般位于主控結構面以內,危巖塊體之間的界面近于水平且黏結強度較低。此類危巖的關鍵塊體為頂部危巖塊體,對底部危巖塊體具有反壓作用,關鍵塊體崩落或清除將劣化整個危巖體的安全狀態(tài)。2.底部誘發(fā)破壞型危巖底部誘發(fā)破壞型危巖的典型物理模型見圖1.8。該類危巖的主控結構面傾角一般小于70°,底部端部在陡崖或陡坡臨空面出露(圖1.9)。危巖體由多個危巖塊體疊置構成,危巖塊體之間的交界面傾角較小且膠結強度低,底部危巖塊體為關鍵塊體。關鍵塊體失穩(wěn)后,上部危巖塊體易于連鎖變形失穩(wěn)。這種危巖類型符合危巖崩塌鏈式規(guī)律。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地質災害理論與控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文中對危巖與落石、滑坡、泥石流、塌岸等地質災害的穩(wěn)定性分析及防治理論及工程案例,并詳細講解的防治技術部分,專門講述了滑坡及崩塌地質災害監(jiān)測預報。
  •   地質災害防治這本書挺好,地災理論與控制,寫得太偏工程,而且主要還是適用教學的,學習意義不大。不推薦
  •   需要的時候買的 給部門里的人都買了一本 大家都覺得很實用
  •   挺好的,較全面
  •   個人認為很不錯,理論很詳細。
  •   還不錯,災害控制方面很實用
  •   書的質量挺好,發(fā)貨速度也行,初學者用最好了
  •   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地質災害理論與控制 缺頁153-168頁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