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古代聚落形態(tài)研究

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蔡金英  頁數(shù):283  

內容概要

  本書是在《巴史——以三峽考古為證》對三峽古代歷史重建的基礎上對三峽地區(qū)古代文化空間結構的探索。本書全面檢索了三峽地區(qū)先秦時期諸遺址及遺跡情況,分析了遺址的發(fā)掘面積與遺存的豐富程度及遺址重要性的相關性,系統(tǒng)梳理了各個時期的聚落分布情況及聚落布局的變化過程,探索了聚落形態(tài)及其反映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狀況等,探討了不同時期的聚落等級變遷,結合三峽地區(qū)獨特的地理形勢及經濟形態(tài)提出了三峽地區(qū)古代聚落形態(tài)的模式。
  本書可供從事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人員及關心三峽工程建設的人士閱讀、參考。

書籍目錄

從群落到帝國——三峽古代社會發(fā)展階段性的考察 余西云
第一章 舊石器時代
第一節(jié) 舊石器時代早期
第二節(jié) 舊石器時代中期
第三節(jié) 舊石器時代晚期
第二章 新石器時代早期
第一節(jié) 城背溪文化
第二節(jié) 楠木園文化
第三節(jié) 峽西地區(qū)的早期遺存
第三章 新石器時代中期
第一節(jié) 柳林溪文化
第二節(jié) 大溪文化
第四章 新石器時代晚期
第一節(jié) 屈家?guī)X下層文化
第二節(jié) 哨棚嘴文化
第三節(jié) 屈家?guī)X上層文化
第四節(jié) 石家河文化
第五章 夏文化時期
第一節(jié) 石板巷子類型
第二節(jié) 中壩文化
第三節(jié) 老關廟文化
第六章 蜀文化時期
第一節(jié) 朝天嘴文化
第二節(jié) 中壩子文化
第七章 路家河文化時期
第一節(jié) 路家河文化
第二節(jié) 石沱文化
第八章 雙堰塘文化時期
第一節(jié) 雙堰塘文化
第二節(jié) 石地壩文化
第九章 楚文化時期
第十章 瓦渣地文化時期
第一節(jié) 瓦渣地文化
第二節(jié) 秦代前后的巴文化
第十一章 結語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1999年發(fā)掘面積255平方米,共出土石制品106件,此外還有貘牙齒、劍齒象牙齒和鹿類角的化石標本。從出土石制品組合和動物類有機物質判斷,井水灣遺址可能是一處多功能人類活動遺址,推測當時人們不僅在這里采集石料、加工石器,而且在這里短暫停留的時候可能有過動物解體和用火。2000年發(fā)掘310平方米,共出土石制品179件,此外還有劍齒象、牛、鹿等動物化石17件。年代測定初步表明井水灣遺址使用者生活在距今8萬~7.8 萬年前。通過孢粉分析,發(fā)現(xiàn)井水灣遺址地層沉積過程經歷了溫暖較濕潤氣候溫涼較干氣候溫暖稍干氣候的連續(xù)變化過程。古人類生活時期該遺址環(huán)境處于第1孢粉組合帶,植被為針闊葉混交林草原植被,氣候較濕潤。遺址出土的石制品組合及出土的燒石和動物化石表明當時人們在這里有短暫停留,就地取材,制作工具、狩獵、捕魚、肢解動物、用火熟食等,是當時人們生產、生活并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綜合性遺址。從以上遺址的情況可以看出,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遺存集中分布在豐都境內,海拔150~182米,出土文化遺物較早期豐富。遺址多集制作工具、狩獵、捕魚、肢解動物、用火熟食等功能于一體,是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綜合性遺址。

編輯推薦

《三峽古代聚落形態(tài)研究》是長江三峽工程、文物保護項目報告。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三峽古代聚落形態(tài)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